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玉贵:王铎对刻帖的接受与实践研究

郑玉贵:王铎对刻帖的接受与实践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1193 更新时间:2023/12/22 3:07:25

王铎作为晚明遗民书家代表,上接狂放浪漫主义书风,下承传统帖学之荣光。对他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作品的赏析,更应将目光聚焦于其创作历程,这对我们后世学书之人具有重要意义。纵观王铎书风,在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表象之中蕴含着精妙绝伦、灵活多变的细节处理。究其根源,刻帖在王铎书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王铎对刻帖的接受

刻帖风气经元代短暂的沉寂后,在明朝经济与文化教育日益兴盛的情况下迎来空前良机,随之刊刻和翻刻之风靡行,官帖和私帖均盛行于世。但从总的趋势来讲,这一时期私人刻帖胜于官方刊刻。明沈德符曾记载《兰亭序》被摹刻的情景:“今日褚摹,曰玉枕,曰宝晋斋,曰神龙临本,纷纷翻刻,几数十种,又出桑世昌《兰亭考》之外,不可胜纪。”王铎亦受时风影响,得到刻帖之后曾言:“得良田美宅不过如此。”可见其对刻帖的重视。

据《王铎书画编年图目》统计,王铎的558幅作品中,临习刻帖的作品达196幅,尤其对《淳化阁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褚本兰亭序》三本刻帖用力最深。他在题跋墨迹中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他幼承祖训,独尊羲献,最早从《圣教序》开始,走上临古道路,曾自言:“《圣教》之断者,余年十五,钻精习之。”此外在王铎《拟山园帖》的题跋和文献中也有对其他法帖的记载:“袁州、上海、泉州皆庑下观耳。较之潘师道《绛帖》、希白《潭帖》、蔡京《大观》、留祷《太清楼续阁帖》《绍兴监帖》、刘次庄《戏鱼帖》、曹士冕《星凤楼》、曹之格《宝晋》俱为降等,且物患不尤耳……”其中,王铎对《绛帖》给予极高评价,其在题跋中写道:“宋太宗《淳化阁帖》称词苑之宝,《绛帖》其嫡子。”他认为绛帖大部分刻工精致、爽劲、有飞动之势。由此可见,王铎所观刻帖甚多。 在众多的刻帖中,王铎最为推崇的当属《淳化阁帖》,该法帖共十卷,共收集刻帖作品420件,其中二王作品高达半数之多。现今,上海博物馆馆藏宋拓《淳化阁帖》及《肃府本淳化阁帖》上皆有王铎的墨迹题跋。他自己也有《淳化阁帖》藏本,其所藏为初拓本,笔法上钩法完善,字内波磔温厚而具风泽,结构上纵横之处,涵养浑朴而具有微妙的义理。他在《与吴伟业论刻帖》中写道:“盖古人奥旨,其精光隐现楮墨外,疑有声响,断不能埋没,实有物焉。”从这些记载可知,王铎对《阁帖》是持褒扬肯定态度的。 此外,王铎也是闻名于世的鉴藏家。据记载,王氏家族中有收藏古帖之风,其兄弟亦受此影响,收藏较多善本佳拓。其常受朋友邀请鉴定书画作品,如为钱谦益等人所藏的《圣教序》题跋,为孙承泽所藏的《阁帖》题签。因其所见刻帖不在少数,也造就他不凡的辨别能力。他是从较为客观的角度来选择范本的,首先那些刻工不佳的翻刻本不会被他选用,其次,他也明白刻帖并非忠实地再现墨迹原貌,因此在临写学习时,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剖析:“浅学动议某帖某画不佳,不悟双钩刻经数手,摹本已几千年矣,去原墨迹止十之三。”王铎认为人们轻浮地议论书画摹刻的不佳之处,而忽略这些摹本已辗转几千年,而且又经工匠之手双钩摹刻,只能保留原墨迹近三分之一的面貌,仅从书画摹本和刻本来说,并不能代表书法真迹的原貌。他更多是从自身的实践出发来评价刻帖,且有着极高的审美和主观判断力。

二、王铎对刻帖的实践

王铎一生都在临帖,临习的刻帖种类繁多,范围广泛。在他的书学观念中带有明显的崇古尚古思想,《琅华馆帖册》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这是王铎对于临古的思考,在临习过程中他“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能间断一日耳”。用实践诠释理念,相互促进融合,以此确立其师法经典的形象。 在对于刻帖的临习实践中,王铎主要采用实临和意临两种方式。钱谦益在《王铎墓志铭》评价其书法:“如灯取影,不失毫发。”是指王铎在临摹上笔笔有来历,结字章法取其形,亦能兼其神韵,精湛严谨,形神毕现。如王铎《临集王圣教序》(图1),用笔上,涩与畅、爽利与浑厚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点画稳重中有圆润,圆转和折笔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深得二王之精髓,看似不计点画细节,实则技巧高超,俯仰欹正,跌宕起伏,顾盼生姿。章法上,保留原章法形式,加强了单字的书写性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表现出了原帖应有的精气神。既展现其书写之个性,又不离古法,可谓是出神入化。另外,在1958年于河南出土的王铎《琅华馆帖》中也收录其临张芝《秋凉平善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临崔瑗《贤女帖》等。其中《临秋凉平善帖》用笔更为灵动自如,略显斜势,章法布局从原帖的五行调整为七行,字大小不一且加强字与字之间的揖让和连带关系,在保留原帖古朴圆浑、宽博厚重的基础上,更加潇洒飘逸。

图1 《集王圣教序》刻本与王铎临本对比

今天我们看到王铎的临帖作品大多采用意临的方式。他后期受米芾影响很大,恪守“不规则模拟”“仿古不尽形似也”的学书理念。刘正成先生考释王铎《临王羲之蔡家宾帖》(图2)时认为,王铎临帖实际是借临帖的名义进行书法的再创作:“王铎此幅却将王羲之三帖临成一幅浑然一气的狂草,且不说结字不像原帖,其用笔粗放奔狂,亦毫无右军典雅之风。这是王铎的创造性临摹之作。换句话来说,是王铎采借王羲之书信的文句,自行其是而已。可是,王铎对二王的认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当然,所临三帖,大约是王铎熟记于心,并非一手拿着《阁帖》,一手执笔运毫的,所以遗漏了不少字或句。”此外,在王铎的临作中,和原帖中字体不同的情况也时常出现。翻阅王铎书作,最常出现的情况是会增加字体之间的连贯,使单字之间和章法之间增加了连绵的气脉。一些原刻帖中的单字,也会因增加了连贯性而更富于笔意。王铎曾说:“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

图2 王铎《临王羲之蔡家宾帖》

1.注重书法结字造型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王铎将字之结构放在重要位置,他认为在学习古人书法时,最重要之处在于学得古人结构。因明清时期兴起“大幅立轴”的书法形式,王铎对于结字的处理也随着书法形式的改变而形成。单字造型洒脱率意、顾盼生姿、丰富多彩,在造型上加入字组变化,使连绵的书体之间更具流畅性,和刻帖相比行气更足。这种行气的流畅性除了他非常娴熟的用笔之外,与他对汉字造型处理的多样性是分不开的。如《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将其临帖作品与原帖进行比较(图3、图4),在字形方面显然加强了字的方圆、开合、曲直、疏密等的对比,这些对比使整个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一部分都不可替换。且其中字形大小相差很大,造型独特,不仅形成了个人书风面貌,而且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图3 王献之《省前书帖》

图4 王铎《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

2.注重章法的整体性

观王铎《行书临徐峤之帖》轴(图5),这幅作品是王铎创造性临摹的典型代表。此作长271cm,宽53cm,是临《淳化阁帖》第四卷中的《唐铭州刺史徐峤之书春首帖》。原帖为行楷书,王铎临习此帖不但将字体换成了行草书,而且整幅作品以长于八尺的长轴大幅写出。刻帖中的每字都很孤立,而王铎的临写却将它们按照创作作品的章法形式进行处理,将其转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刻帖中,我们随意拿掉任何一个字,似乎都不影响周围的区域关系以及与这幅字整体的关系,但在王铎的这幅作品中,整幅作品章法有起伏错落、缓急轻重、方圆大小的变化,字与字之间是俯仰呼应的,而且由于王铎在作草书时,喜好一笔书,轻重浓淡的变化形成了一个个小区域的字符串,增强了章法的节律感以及线条的丰富变化。同时,突出了点线面的对比,使整个作品形成了上下分明的重轻对比。可以说此幅作品是纯创作作品,它和原作唯一的联系仅仅在于抄写了原帖的词句,而且中间多有漏字。另外,每个字在中轴线欹侧摆动、左右顾盼,而串连起了章法的摇摆起伏,使得整幅作品姿态十分丰富。

图5 王铎《临徐峤之帖》轴

3.注重用墨的浓淡虚实

在王铎的临帖作品中,用墨格外大胆,主要表现在涨墨和淡墨的熟练运用,跌宕跳脱,赋予作品别样的形式美感。王铎作品中经常因涨墨而表现出笔画之间的粘合,字内空间完全被墨晕所覆盖,使得字的轮廓呈现出不规则状,就像是在篆刻中因冲刀所呈现的崩裂,自然大胆。但他都能将墨的浓淡虚实、洇散变化处理得恰到好处。如王铎作品《临王羲之月半念足下帖》轴(图6),整幅作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墨与淡墨。开头的“月”“半”二字使用浓墨,让作品更加的敦厚沉稳。淡墨的“体”“气”“各”等字,并不单薄,老辣的线质和浓淡的交互作用,章法和结构兼顾得当,通篇气息高雅古朴。其次,在王铎《临冠军帖》《临敬祖帖》《临屏风帖》《临伏想清和帖》中,这样的运用比比皆是。王铎“涨墨”是创作性意临的果敢尝试,在视觉冲击力和章法布局上迸发的表现力,是书法创作上的重大突破。

图6 王铎《临王羲之月半念足下帖》轴

三、王铎学习刻帖对学书者的

1.师古不泥古

王铎在《琅华馆帖跋》中称:“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学习传统,他主张师古不泥古,注重自我表达,在古法和创作中寻求平衡点。“摹古”占据王铎学书的大部分时间,他也曾在多数作品上题有“拟古”的字样。他在《临淳化阁帖书画合璧卷》内跋:“拟者,正为世多不肯学古,转相诟语耳,不以规矩,安能方圆。”在《琼蕊庐帖》内言:“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足见得他对传统的重视与吸收,也启示我们学古并非一蹴而就,要深入研究汲取诸家法书精髓,遗貌取神,以古入古,古中求变,方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特书风。

2.博采众长

在现存的王铎临帖作品中,临习最多的当属二王法帖,从最早的《圣教序》到后来的《淳化阁帖》无一不认真临习,留下了众多经典临作。二王之前的书家锺繇、张芝等诸家也在王铎的学习范畴之内,临摹张芝《冠军帖》《终年帖》,就各留有15件(图7)。王铎对米芾也颇肯定,曾浏览米芾真迹多件,“观米海岳书,矫矫沉雄,变化于献之、柳、,自为伸缩,观之不忍去”。此外,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也是王铎的师法对象,《拟山园帖》记载有王铎对其二人书法的评价,评颜真卿书“根本二王,变化如龙”;评柳公书“矩其阴阳于羲于献,但似刀割涂加四隅耳”。王铎在取法二王的基础上,并不拘泥一家,而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我们的学书道路上也可借鉴这样的方法。通过师法不同的书家及刻帖,采众家之长,含英咀华,寻求其中的内在联系,挖掘适合自身且可借鉴的营养。

图7 王铎《临张芝帖》

3.把握取法与变法的辩证关系

王铎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从中探索出了一条兼顾二者且主在创新的学书之路。王铎认为:“雅则如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删诗书成《春秋》……皆一本之平常,归之平正,不咤为悖戾,不嫌为妖异,却是吃饭穿衣,日用平等,极神奇正是极中庸也。”从中可见在王铎的书学观念中,对于“中庸”这一传统观念有了新的认知,即“极神奇正是极中庸”。这也给我们处理取法和变法提供了理论参考。故从某种意义上看,当需二者兼备,方能有效融合,以此来推动书艺之创新。

面对刻帖,他始终以理性的态度,运用在传统帖学中所汲取的营养反哺于碑刻之中。他独爱《淳化阁帖》,虽然该帖字口清晰,但相较于墨迹书法来说,只能观其表象不易深入内在。故其潜心修炼,力图创新,并无盲从,而是建立在书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以自己的理解还原书写过程。若聚焦于变法当中,王铎的这种对于自我风格的创新,为后世学书之创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将自己的认知巧妙灵活地应用在具体笔墨实践中,给碑刻赋予新的生命力。他不仅丰富了碑刻背后的笔墨情趣,而且还鲜明地打造了个人的书法临摹风格。

四、结语

王铎书风对明末清初的书坛发展影响巨大,其书风有一群忠实的追随者。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言:“北京及山东、西、秦、豫五省,凡学书者以(王铎)为宗主。”“王铎一派”的书家有王无咎、王无忝、丁敬、戴明说、杨思圣、傅山、王璋、徐致章等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傅山,从结字、墨法、章法及艺术风格,二人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傅山《赠魏一鳌行草书》,结构疏密有致、奇正相生,章法上左右欹侧,字与字之间联系紧密、顿挫错落,中轴线过渡流畅自然,与王铎的处理方式极为相似。傅山是十分注重民族气节的人,他对王铎降清之举感到不齿,但在艺术上,对王铎书法持肯定态度,并沿其路径迈步向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效仿王铎书风的书家,绝大多数集中于崇祯末年到康熙末年期间。但他们大多都直接学习王铎书法,未能意识到在王铎的学习过程中对刻帖、古碑临习的重要性,无法跳出王铎书法的创作模式,进而形成自己的书风特色,只能沦为王铎书风的附属。晚清民国时期,王铎书法才渐又受到重视。康有为赞誉王铎书法:“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吴昌硕推崇王铎书法“有明书法推第一”。

王铎《广阳杂记》载:“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在刻帖的接受与实践过程中,他汲取魏晋书家的风韵雅致,追踪溯源,临古放纵但却不失法度,在古法中探求新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终得以形成浪漫纵逸的书风特质。

来源:书法报

标签: 王铎书法米芾书家

更多文章

  • 中国书法大家——郑玉彪

    历史解密编辑:大国盛世标签:郑玉彪,书法作品,中国书法,书画,书法,书法家,中国,书法大家

    艺术简历 郑玉彪,笔名:鸣盛,祖籍河北省保定,道号华阳道人,又号宗彪居士。当代实力派著名书法家,收藏家,易学大师,京剧名票。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北京榜书书画院院士,保定祖冲之书画院副院长,河北涞源泰山宫书画院副院长,河北涿州玉皇宫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产业研究

  • 【3M.US】安徽历史重要名人 · 刘福通|傅少森诗歌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诗书画标签:刘福通,傅少森,朱元璋,安徽,元军,红巾军

    3M(相遇—相携—相传)(3M主要编辑及发布IP地址:中国香港、上海、湖北、江苏、江西以及美国、奥地利、新加披等地) 安徽历史重要名人 · 刘福通文/傅少森85、刘福通出生巨富性豪爽,聪明过人雄心壮。国仇家恨谋造反,灭元统治大志敞。揭竿而起白莲教,起誓天地组织忙。消息走漏遭围捕,侥幸逃脱烽火扬。元末

  • 【国际联合报】香港分社|| 傅少森诗《安徽历史重要名人 · 刘福通》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诗书画标签:安徽历史重要名人 · 刘福通,傅少森,香港分社,朱元璋,红巾军,编委会

    安徽历史重要名人 · 刘福通文/傅少森出生巨富性豪爽,聪明过人雄心壮。国仇家恨谋造反,灭元统治大志敞。揭竿而起白莲教,起誓天地组织忙。消息走漏遭围捕,侥幸逃脱烽火扬。元末农民大起义,取州克城屡胜仗。红巾军达数十万,迎韩立为小明王。三路北伐如破竹,攻城略地势难挡。骄傲自满连失利,盛极而衰困汴梁。坚守安

  • 龙凤政权始终在刘福通控制下,小明王之死或为朱元璋授意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刘福通,朱元璋,红巾军,元朝,元军,韩林儿

    红巾军和其所建立的龙凤政权中,少不更事的韩林儿始终就是一个傀儡角色,不管是刘福通还是朱元璋都是如此,自然不可能真正实际控制军队,实际上,龙凤政权的军权在刘福通的控制下。下面我们就详细说一下:红巾军与龙凤政权1、“明王”韩山童领导下的红巾军韩山童是红巾军的早期倡导人和组织者。韩山童的祖先原是栾城人,他

  • 元顺帝总结:我们最大失误,就是以为朱元璋的战力等于二流刘福通

    历史解密编辑:林珂谈科技标签:朱元璋,刘福通,元顺帝,红巾军,徐达,元军

    在清朝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以及史学家万斯同共同编写的《明史》中,他们指出,元顺帝之所以在元末战场遭遇那么大的军事灾难,很大程度就是低估了朱元璋的战斗力,认为他们远不如刘福通的红巾军,只能与张士诚相比。事实上,不仅蒙古人这么认为,陈友谅同样这么认为,甚至韩林儿也深以为然。红巾军的表面实力从表面上看,刘福

  • 元末大英雄刘福通,并非张士诚所杀,极可能是死于朱元璋阴狠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刘福通,张士诚,朱元璋,红巾军,常遇春

    论及元末起义军中第一大英雄,非刘福通莫属。历史上著名的起义口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是刘福通和韩山童策划的。韩山童有异志,以白莲教主的身份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广收门徒,积蓄力量。刘福通原是汝宁府颍州西刘营(今界首市城区颍河南岸旧刘兴镇)巨富,因遭元朝钦差贾鲁的欺压,

  • 朱元璋唯一要篡改历史的战斗:他协助蒙古人袭击了反元英雄刘福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朱元璋,刘福通,元朝,陈友谅,徐达,元军

    攻灭安丰。可能提到安丰,绝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儿。为什么朱元璋围攻安丰会成为他军事生涯中最不光彩的一次军事行动。众所周知,元末农民起义的发起者是刘福通。刘福通原本是当地有名的大户,还曾经担任过元朝巡检这类的小武官,原本和农民起义八竿子打不着。当时元朝丞相脱脱有鉴于黄河经常泛滥,于是下令征发

  • 朱元璋淹死韩林儿,好兄弟张无忌为何不报仇,反把帝位让给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朱元璋,韩林儿,张无忌,明教,金庸,陈友谅

    1999年,香港报纸采访金庸先生,问到在他的小说中,那位主角(注意是主角而不是配角)的武功最高,金庸回答:很大可能是张无忌,他集各家之长,比较全面。张无忌在金庸的众多主角中,显然不是最亮眼的一个,他论老实仁义不及郭靖,狂放又比不上杨过,属于那种性格上中不溜秋的人。身为明教教主,他号令百万教众,被武林

  • 小明王韩林儿死得冤?他为何不提早禅位给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元朝,明朝,韩林儿,小明王,郭子兴,张士诚,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小明王本身就是一个傀儡,理想状态下禅位给他人,自己退居二线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不管他有没有这个觉悟,还是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还没等到他想禅位的那一天,他就提早被朱元璋的手下做掉了。1366年12月小明王在瓜洲渡沉船死亡。后来朱元璋销毁了一切有关于龙凤政权的史料,至今历

  • 元末红巾军起义是如何爆发的?韩林儿为何成为了小明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韩林儿,红巾军,红巾军起义,元朝,朱元璋,郭子兴

    红巾军起义是由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领导的,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由于韩山童被元朝围剿牺牲,韩山童的部将刘福通起义成功后,将躲入武安山中的韩林儿接至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因此他们说建立的红巾军政权也被称为“韩宋政权”。红巾起义元朝末年,本就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元朝统治区内,元朝统治者变本加厉、横征暴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