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顺帝总结:我们最大失误,就是以为朱元璋的战力等于二流刘福通

元顺帝总结:我们最大失误,就是以为朱元璋的战力等于二流刘福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珂谈科技 访问量:4256 更新时间:2023/12/25 20:42:42

>在清朝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以及史学家万斯同共同编写的《明史》中,他们指出,元顺帝之所以在元末战场遭遇那么大的军事灾难,很大程度就是低估了朱元璋的战斗力,认为他们远不如刘福通的红巾军,只能与张士诚相比。

事实上,不仅蒙古人这么认为,陈友谅同样这么认为,甚至韩林儿也深以为然。

红巾军的表面实力

从表面上看,刘福通的红巾军是一支远比朱元璋麾下诸军战斗力更为“强悍”的部队。

刘福通的红巾军是一支完完全全的宗教式部队,红巾军的编制、训练、装备以及思想基本上都是白莲教模式,领头人是北方白莲教头脑韩山童之子韩林儿。

他们穿着黑色厚重的直身甲,腰缠裈甲,披膊、裹腹巾极具装饰效果。军官清一色的宋明三件套,抱肚、貉袖、领巾紧紧缠在盔甲身外,一眼望去,非常英武。而在武器上,他们双手持长刀,身背弓箭,腰挂副武器骨朵,全身战斗全重达124公斤。

和喜好杀戮的朱元璋不同,刘福通的红巾军纪律极好。红巾军攻打、经过城池时,除了对当地元兵进行屠戮外,与百姓秋毫无犯。这一点,又和徐寿辉的红巾军相当类似。

当年,韩山童在颍州揭竿而起,不幸被俘身亡,很多北方白莲教徒为躲避元军追杀,逃亡南方,跟随彭莹玉,推举徐寿辉为皇帝,创建“天完国”。韩林儿建国称帝后,这些将领纷纷北上,重新加入到红巾军队伍中,作战非常勇敢。因此在红巾军队伍上,又有着些许彭莹玉的烙印。

虽然红巾军的造反是农民起义,但追根溯源却是攀附了百年前的大宋朝廷。比如韩山童聚众起事时,就自称宋徽宗的八世孙,号称明王。而刘福通更是宣称他的祖上乃大宋名将刘光世,可谓是“星光熠熠”。

从兵员上来说,红巾军的数量也要远远高于朱元璋的部队。韩山童被杀后,刘福通不惜以身犯险,联络四散而逃的教徒、河工,振臂一呼,竟在数日内收获数万名信徒的加入。

1351年9月,刘福通手握十万之众,汝州、光州、舞阳等地百姓扶老携幼,踊跃报名。到了1355年2月,红巾军人数高达近百万,城战、野战未逢敌手,战争装备也日益更新,战斗力变得更加强悍。与红巾军相比,朱元璋的麾下可以用“寒酸”来形容。

因此无论从元兵、红巾军还是南方义军的角度看,朱元璋都应该远远不如刘福通。

刘福通的三路北伐

元顺帝一开始也不把刘福通的红巾军放在眼里,绵延万里的帝国交通线让元廷统治者自信可以镇压任何可能的反抗。在刘福通之前,胡闰儿、周子旺、方国珍都被元廷地方军围剿击败,何况元廷的铁骑,可以随时抵达刘福通所在的豫皖地区。在元顺帝看来,只要元兵一出动,就能把红巾军打的屁滚尿流。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未朝着元顺帝的想法前进。刘福通振臂一呼,红巾军就以横扫之势击败沿河官兵,处死监工,在饥民和信徒的拥护下,刘福通将元兵打的四散溃逃,很快就拿下了元廷粮仓朱皋。

元顺帝见河南形势危急,于是赶紧从大都派出部队,试图挡住红巾军的锋芒。谁知也先帖木儿刚刚抵达沙河,就遭遇刘福通的突袭,损失惨重。

首先,元军的先头部队,巩卜班率领的侍卫汉军全军覆灭, 巩卜班也被斩身亡。三十万元兵丢盔卸甲,狼狈逃窜,也先帖木儿逃回开封时,仅收拢散兵游勇万人。

随后答失巴都鲁试图进犯许州,可他不曾想到,刘福通野战能力也非常强。红巾军以中翼诱敌,并从两翼向答失巴都鲁发动了令人胆颤心惊的进攻。在视死如归的红巾军的猛烈冲击之下,答失巴都鲁被打的落花流水、狼狈至极,他的长子孛罗帖木儿也不幸被俘虏。

红巾军起义不过两年,元军就损失数十万人。元顺帝不断向河南、安徽增兵,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依然不断落败。

1956年秋季,鉴于元军和地方武装在红巾军攻击下连续后撤的窘状,刘福通决定发动北伐。他以李武、崔德为西路军,出潼关,直奔晋南。以赵均用、毛贵为东路军,绕道海上攻取山东。以关铎、潘诚为中路军,越过太行山,攻取山西。而刘福通本人则率领部队穿梭冀南、豫北地区,牵制元军主力。

但是红巾军北伐的一切胜利,都随着察罕帖木儿的到来化为乌有。察罕帖木儿成功切断了三路北伐大军的补给线,将毛贵压制在济南,关铎、潘诚甚至不得不穿越千里草原,窜逃高丽。

随后,元军开始大发淫威。红巾军的剩余部队在元军的铁骑冲击下损失殆尽,刘福通先前占领的地盘,也相继沦为敌手。

由此,元军与红巾军的战斗攻守之势完全逆转。

从战场上的表现看,红巾军的作战能力不可谓不强,他们战术娴熟,精于城战、野战,他们视死如归、死战不退。打起仗来就像是一头牛,横冲直撞,势不可当。然而,红巾军内部派系繁多,斗争频繁,一旦遭遇逆风,就会窝里斗,赵均用杀毛贵、毛贵部下诛杀赵均用,此类事件,频频上演。

元军击败红巾军后,就充满了乐观情绪。先前共同抗敌的盟友转而成为死敌,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为争地盘,拼的你死我活。随着察罕帖木儿被杀,继承他遗志的扩廓帖木儿和李思齐张良弼等又爆发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战争。

因此当朱元璋在南方会战陈友谅、张士诚时,蒙古人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满不在乎。扩廓帖木儿甚至跟他的幕僚提及:

“只要南方义军不来云中,我就坐观成败。”

很显然,扩廓帖木儿不仅看不上朱元璋,还想坐看朱元璋与元顺帝的争斗,好从中渔利。

朱元璋比刘福通更强

扩廓帖木儿自信满满,大都的元顺帝起初也并未慌张。横行豫皖、作战骁勇的红巾军都不行,沉浸南方、从未北上的朱元璋肯定更不行。元顺帝调集扩廓帖木儿、李思齐驰援关内,无非是借围剿朱元璋之手,解除地方割据,一石二鸟之计。

然而事实上,徐达刚与元兵交手,就让元顺帝、扩廓帖木儿为之震惊。刘福通的红巾军很强,朱元璋的部队更强!

从将士们的勇敢程度上来说,朱元璋的部下与刘福通的红巾军一样,都是死战不退、一往无前的勇士。

但从战略、战术以及将领的忠心上来说,刘福通的红巾军与朱元璋的部队有着鸿沟一般的差距。

首先是战略,朱元璋的战略思想贯穿整个元末,是独树一帜的。在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时,朱元璋从未考虑直捣黄龙,而是以点为面,剪除对手的羽翼,最后围而剿之。步步为营,步步蚕食。

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朱元璋力排众议,向二人如此布置:

“先取山东,撤元屏蔽;旋师河南,断元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元户枢。天下形势,则入我彀中,然后挥师进取大都,元帝孤单力薄,不战可克。夺取大都后,可出兵云中、九原,进占关陇,必席卷天下。”

反观刘福通的红巾军,他们更崇尚擒贼擒王,以进兵神速为目的。但是红巾军在山东、山西没有根基,穿行而过必然会被切断后方,沦为没有线的“风筝”,最终被察罕帖木儿翻盘。

其次从战术上来说,朱元璋的部队虽然初次踏足北方,但是战术非常先进。徐达所运用的“步骑结合”、“兵不厌诈”的诸多战术,让元军损伤极大,朱元璋的兵马却损失极少。

相比之下,三路北伐的红巾军更多的是依赖将士的勇武。在没有后援补给的情况下,最终遭到元军的分割包围。

同时,朱元璋为徐达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这足以保证北伐军的万无一失。

最后,朱元璋麾下将士的忠诚也远超红巾军。红巾军的将领,在起兵之前多为沿河两岸受苦的百姓,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起兵之后,又常年奋战在第一线,无暇也不愿学习。而红巾军内部鱼龙混杂,各派将领更是互相看不顺眼。顺风作战时,他们往往表现得很顽强。但一旦攻击受挫,或者将领内部爆发严重冲突,部队的士气就会瞬间跌入谷底,战斗力直线下降,与之前判若两人。

相反,朱元璋麾下的高级将领,如徐达、常遇春、邓愈、廖永忠、李文忠等人,都是跟随朱元璋十几年,打过无数大仗,甚至与朱元璋共患生死的宿将。从经验和忠心上,都要远超刘福通麾下的红巾军将领。更为重要的是,徐达、常遇春作战从来不需要担心后方。比如攻克山东、河南时,极善治理地方的邓愈就会接管两省,为徐达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员、粮草,同时稳定徐达的身后。

因此,红巾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在其他方面都不如朱元璋。而元顺帝、扩廓帖木儿将朱元璋当作二流刘福通,最终犯下了轻敌的做错,迎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惨败。

在徐达北伐的初次交战中,他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大破降而复叛的王宣、王信父子,将王宣人头传檄鲁南、鲁西南各州。

首战落败,却并没有让元顺帝清醒,在他看来山东确实遭遇了麻烦,但不过都在控制范围内。如果各地元兵蜂拥而至,必能像剿除毛贵一样,将徐达压制在淮水以南。

然而元顺帝支援山东的援兵尚未出发,徐达就已越过黄河,直奔青州,旋即横扫山东各州。在元末战场,元兵、刘福通的红巾军,一直习惯以强大的武力优势为保障,用刀剑压制各方的反对势力。可朱元璋的部队却不同,徐达北伐前,朱元璋就命宋濂手书《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从精神层面解放各地受到元兵压迫的百姓。而对于元将,朱元璋也并未斩尽杀绝,他秉承宽大心怀,对蒙古、色目等人一视同仁。如此一来,见识到徐达强大武力的山东各州纷纷举城投降,真心归附。

平定山东后,朱元璋在应天建国称帝,明军和元军也在河南展开了对决。同时明军也展现了元兵极为恐惧的战术,迂回绕后。按照元兵的习惯,一旦遭遇迂回,必然会回撤。因为徐达主力牵制在前,邓愈、冯国胜可以畅通无阻地绕至元兵身后。战斗打响后,明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元兵一溃千里。

因此徐达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朱元璋定下的“旋师河南,拔潼关而守之”的计划,将前线移至河北地界。

山东、河南相继丢失,元顺帝才明白,朱元璋的队伍不是二流红巾军,而是一种作战方式与其他义军截然不同的部队。他们更加灵活,更能抓住元军的弱点。至于元顺帝之前认为的,可以抗衡明军的各地军阀,他们在徐达面前只有逃亡的份。

在元顺帝吓破胆,放弃大都的同时,扩廓帖木儿也开始重新评估明军的战斗力。在他主动参战以后,曾数次击败明军,并将汤和逼得进退不得。然而天下大局已定,仅凭他一人,想要扭转既定的事实,显然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随着徐达的到来,扩廓帖木儿也不得不含恨北归,逃往草原。

更多文章

  • 元末大英雄刘福通,并非张士诚所杀,极可能是死于朱元璋阴狠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刘福通,张士诚,朱元璋,红巾军,常遇春

    论及元末起义军中第一大英雄,非刘福通莫属。历史上著名的起义口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是刘福通和韩山童策划的。韩山童有异志,以白莲教主的身份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广收门徒,积蓄力量。刘福通原是汝宁府颍州西刘营(今界首市城区颍河南岸旧刘兴镇)巨富,因遭元朝钦差贾鲁的欺压,

  • 朱元璋唯一要篡改历史的战斗:他协助蒙古人袭击了反元英雄刘福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朱元璋,刘福通,元朝,陈友谅,徐达,元军

    攻灭安丰。可能提到安丰,绝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儿。为什么朱元璋围攻安丰会成为他军事生涯中最不光彩的一次军事行动。众所周知,元末农民起义的发起者是刘福通。刘福通原本是当地有名的大户,还曾经担任过元朝巡检这类的小武官,原本和农民起义八竿子打不着。当时元朝丞相脱脱有鉴于黄河经常泛滥,于是下令征发

  • 朱元璋淹死韩林儿,好兄弟张无忌为何不报仇,反把帝位让给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朱元璋,韩林儿,张无忌,明教,金庸,陈友谅

    1999年,香港报纸采访金庸先生,问到在他的小说中,那位主角(注意是主角而不是配角)的武功最高,金庸回答:很大可能是张无忌,他集各家之长,比较全面。张无忌在金庸的众多主角中,显然不是最亮眼的一个,他论老实仁义不及郭靖,狂放又比不上杨过,属于那种性格上中不溜秋的人。身为明教教主,他号令百万教众,被武林

  • 小明王韩林儿死得冤?他为何不提早禅位给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元朝,明朝,韩林儿,小明王,郭子兴,张士诚,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小明王本身就是一个傀儡,理想状态下禅位给他人,自己退居二线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不管他有没有这个觉悟,还是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还没等到他想禅位的那一天,他就提早被朱元璋的手下做掉了。1366年12月小明王在瓜洲渡沉船死亡。后来朱元璋销毁了一切有关于龙凤政权的史料,至今历

  • 元末红巾军起义是如何爆发的?韩林儿为何成为了小明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韩林儿,红巾军,红巾军起义,元朝,朱元璋,郭子兴

    红巾军起义是由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领导的,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由于韩山童被元朝围剿牺牲,韩山童的部将刘福通起义成功后,将躲入武安山中的韩林儿接至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因此他们说建立的红巾军政权也被称为“韩宋政权”。红巾起义元朝末年,本就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元朝统治区内,元朝统治者变本加厉、横征暴敛

  • 赵匡胤能善待柴荣儿子,为何朱元璋却容不下韩林儿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宋太祖,后周世宗,朱元璋,韩林儿,赵匡胤,柴荣,唐朝,五代十国

    无论是赵匡胤善待柴氏,还是朱元璋杀掉韩林儿,都有其相应的政治考量,两个人所面临时代、形势各不相同,所以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无论是杀是放,都是最符合当时实际的选择。此外,帝王的心性还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无论是宽仁温厚,还是残忍好杀,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权谋机变,都与其从小所处的环境有关。守成的帝王往往开

  • 朱元璋为何冒险去救韩林儿?真情还是假意?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元朝,朱元璋,韩林儿,陈友谅,张士诚,刘福通,小说家,军事制度,开国皇帝

    吕海峰话说,如果我们提起韩林儿这个历史人物,相信知道的人还真不多。然而,他却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朱元璋的成功。正因如此,当韩林儿有一次身处危险的时候,朱元璋是冒险前往搭救。然而,朱元璋这番搭救,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韩林儿

  • 手无大权的小明王韩林儿,为什么一直不禅让,要等朱元璋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家有历史标签:韩林儿,朱元璋,陈友谅,郭子兴,汉献帝,平定

    众所周知,小明王韩林儿是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韩林儿本来就是元末各路枭雄称霸路上的打的一个傀儡招牌,按照历史经验来看,他怎么做都不会有好结果。韩林儿如果不是做枭雄的料就该早早退出,在一群虎狼群中夺食,结局肯定是悲惨的。曹魏要汉献帝禅让,是因为汉朝有几百年传承,韩林儿的“宋”在局部地区才存在几年,没资格

  • 1366年,韩林儿移师应天、落入江中后暴死,朱元璋:此事与我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元军,应天,元朝,明朝,韩林儿,红巾军,张士诚,元顺帝,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1366年十二月,孝明王韩林儿惨死于瓜布河。什么时候朱元璋看到他的身体,发现他的皮肤肿胀,瞳孔放大,嘴巴里还有一些水渍。就算是普通人,都会怀疑韩林儿是溺水身亡。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没有惩戒廖永忠为玩忽职守。然而,朱元璋在称帝称雄时,却说:“廖永忠密令儒生窥探我的意图,淹死了孝明王。”那么韩林儿真的如朱

  • 刘福通和韩林儿是朱元璋授意杀害的?朱元璋被冤了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元朝,刘福通,韩林儿,张士诚,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失其鹿,鱼书狐呼之徒并世而起,斩木揭竿,因缘起事,遥借声势,风云激荡。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为白莲教徒,在传教过程中,声称自己是宋徽宗八世孙,与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密谋起事。彼时,元朝政府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民心沸反盈天。韩山童、刘福通先在河道中埋下一只独眼石人,然后编造“石人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