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龙凤政权始终在刘福通控制下,小明王之死或为朱元璋授意

龙凤政权始终在刘福通控制下,小明王之死或为朱元璋授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825 更新时间:2023/12/25 19:53:28

红巾军和其所建立的龙凤政权中,少不更事的韩林儿始终就是一个傀儡角色,不管是刘福通还是朱元璋都是如此,自然不可能真正实际控制军队,实际上,龙凤政权的军权在刘福通的控制下。下面我们就详细说一下:

红巾军与龙凤政权

1、“明王”韩山童领导下的红巾军

韩山童是红巾军的早期倡导人和组织者。韩山童的祖先原是栾城人,他的祖父是白莲教徒,因为传播白莲教的教义而被元朝政府以“烧香惑众”的罪名,谪徙永年(今河北永年)。元朝末期,韩山童继承祖父的事业,继续宣传“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亟盼得到解救,因此,河南、江、淮间的人民对韩山童的宣传“多信之”。

当时韩山童等奉的是弥勒佛,因此就叫做弥勒教或白莲教。

因宣传“明王出世”,又叫做“明教”。明教渊源于唐代传入中国的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它是掺合了基督教、袄教、佛教而成的。其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不同力量叫明、暗两宗。明是善,暗是恶,两者互相斗争,经过初际、中际、后际三个阶段。初际时,明、暗两宗形成对立状态。

中际时,暗的势力扩大,压迫明的势力。这时明王出世,经过斗争,把暗的恶势力赶走。后际时,明暗各复本位。明教传入中国后,又和在民间流传的弥勒教、白莲教相混合。弥勒教和白莲教都属佛教的净土宗。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灭度(死)后,世界变坏了,要等到弥勒佛出世时,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起来。白莲教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因其仪式和戒条跟弥勒教相近,所以后来在民间流传时也就混合在一起了。

明教和弥勒教都不满现状,主张改变现状,都相信和期待着未来的美好世界。因此,“弥勒下生,明王出世”就成为鼓动和组织群众起义的有力号召。

韩山童和他的同道颖州(今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及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聚集了三千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密谋起义,为了便于更加广泛地动员群众,他们就宣称“山童,宋徽宗八世孙,当主中国”,并说刘福通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代,当辅佐旧主恢复大业。

于是大家共同推戴韩山童为明王,“乃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谋起兵,以红巾为号”,由于不慎泄漏了消息,韩山童被捕杀,其妻杨氏带着儿子林儿逃到武安山中。

2、“小明王”韩林儿与龙凤政权

刘福通聚集部分起义群众组织农民起义军,并出敌不意,于这年五月迅速攻占了颖州,占领了元朝屯粮地点朱皋(镇名,今属河南固始县),获得了大批粮食,散发给贫苦人民,壮大了起义队伍。接着攻下了罗山、上蔡、真阳、确山。到九月又攻下了汝宁府和光、息等县。起义军发展迅速,贫者踊跃参加,“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

起义军因“以红巾为识”,所以称为“红巾军”,简称“红军”;又因他们烧香礼拜弥勒佛,所以也称“香军”。当时有人写诗嘲讽元朝政府说:“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民间还流传着一首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生动地刻画了元朝政治的腐败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怨愤情绪,揭示了大起义爆发的根源。

刘福通的农民起义军几次打退了元朝军队的进攻,队伍得到了壮大,立足点稳固下来。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在砀山夹河找到了韩林儿,把他迎来亳州(今安徽亳县),立为皇帝,号小明王,国号大宋,建元龙凤。以林儿母杨氏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福通的弟弟刘六知枢密院事。于是和元朝相对立的农民政权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了。

韩林儿和刘福通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亳州建立宋政权以后,当时分散在中原各地的红巾军大都接受其领导,因这些首领多是韩山童传教时的“门弟子”。当时在滁阳地区的郭子兴部红巾军,也接受龙凤政权的领导。于是刘福通就积极向元朝统治地区进军。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刘福通率军大败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鲁的部队,迫使答失八都鲁“收散卒,团结屯种”于中牟。九月,起义军跟踪追击到中牟,又给答失八都鲁以狠狠的打击,答失八都鲁与李罗帖木儿抱头鼠窜,父子失散。这一年,农民起义军连续攻下了开封以南的邓、许、嵩等郡县。察罕帖木儿扼守虎牢,防起义军过河。但起义军转到盟津北渡,“河北震动”。

这年十二月,元朝政府“调兵进讨”,加强了答失八都鲁的军事力量;而刘福通在两次获胜的骄傲情绪支配下,放松了警惕,结果为答失八都鲁所败,被迫撤出亳州(今安徽亳县)退到安丰(今安徽寿县)。

刘福通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刘福通自率大军进攻汴梁(河南开封),并分军三路北伐:中路由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以及王士诚等率领攻向晋、冀;西路由白不信、大刀敖和李喜喜率领攻向关中;东路由毛贵向北进攻,直指大都。他们在军旗上写着:“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表达了农民起义军气壮山河、誓必推翻元朝统治的决心。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下汴梁,迎来韩林儿,以此为都,以便指挥各支起义军。当时“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形成了农民战争的新高潮。

刘福通率红巾军英勇出战,但由于元军人多势众,没有能够击败元军,突破包围。起义军坚持战斗,“婴城守百余日”。是年八月,城内粮食已尽,刘福通保护韩林儿从汴梁东门突围,退到安丰(今安徽寿县)。

龙风政权自汴梁失陷后,战事急剧逆转。这时农民起义军内部又不断火并,正当元军进攻汴梁时,山东毛贵为赵均用所杀,毛贵的部下续继祖“自辽阳入益都,杀均用”。东路农民军由于内部“自相仇杀”而严重削弱了力量。中路军和西路军则在长期流动作战中力量受到极大的消耗,最后都被元军所消灭。

作为朱元璋傀儡的“小明王”韩林儿的死亡

1、傀儡“小明王”韩林儿

自从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丢掉了汴梁(开封)而退守安丰(寿县)以后,刘福通继续竭忠尽智,替恢复了的宋朝撑持,撑持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了一个叫做吕珍的来围安丰,围了很久。韩林儿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亲自带兵来救,到达之时,刘福通已经因粮尽而出战阵亡。

但是,安丰城还没有被吕珍攻破。韩林儿被朱元璋接走安置在滁州(今安徽滁州)。韩林儿和刘福通所建立的宋龙凤政权,到此,实际上已经结束。

朱元璋在安丰城郊击溃吕珍,进入城内,把韩林儿接了出来。这一天,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初一。朱元璋把韩林儿护送到滁州,自己回应天府(南京)。他本该把韩林儿一直护送到应天府,对韩林儿北面称臣的。

2、韩林儿之死和刘基的作用

为什么他不如此?可能是受了刘基的影响。刘基,号叫伯温,是浙江青田人,书念得很多,在元朝考中进士,当过县丞(副县长)与江浙儒学提举(堪比于现在教育厅的督学),以“元帅府都事”的官衔,帮过元将石抹宜孙,守住处州(丽水),只落得一个“总管府判”,不肯就职,弃官而去。

刘基

朱元璋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打下了处州与金华,派人用重金礼聘的方式,把他请来应天府,和宋濂等人招待在一座特地为他们这样的人建筑的“礼贤馆”之中。到了正月初一,朱元璋率领百官,向韩林儿的“万岁牌位”下拜之时,刘基一人偏不肯拜。他秘密向朱元璋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牛的小子,天命所归,不在他而在你。”朱元璋说:“依你,怎么办?”刘基说:“先打陈友谅,次打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

朱元璋在龙凤四年年底,打下婺州(婺源)之时,设了一个“中书分省”(宋朝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分署),还在衙门前插了两面杏黄色大旗,旗上写的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在衙门的两旁,另有对联一副:“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可恨,所有此类的其他史料,差不多被后来官方人物毁灭干净。明朝的做官的,不敢提起朱元璋有过段“北面事人”的历史,甚至对于朱元璋之被韩林儿于到达滁州以后,在龙凤九年三月十四日册封为“吴国公”一事,他们也大造其谣,说是:早在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朱元璋便已被自己的“诸将”“群推”为吴国公了。

至于,在韩林儿被迎到滁州以后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朱元璋晋位“吴王”,究竟是“自称”,抑是“受封”,倒没有什么关系。韩林儿已经是被他所“挟”的天子了。《明史·太祖本纪》说,群臣向他“劝进”,请他当皇帝,他不肯;群臣再三劝进,他才勉强“称王”。

称王称满了两年,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大宋皇帝韩林儿来应天府。船走到瓜步山(六合县东南),翻了船,韩林儿死在水中。(这廖永忠原是巢湖的一个水寇。)刘福通所恢复的宋朝,韩林儿一死,也就结束。朱元璋把次一年称为“吴元年”,不再用“龙凤”纪元。

可以说,韩林儿之死,是在朱元璋的授意或者默许下进行的,因为此时,朱元璋对于这个“大宋皇帝”已经成为鸡肋,显然朱元璋的政治野心绝对不允许自己的上头有一个皇帝约束,这样韩林儿之死就不得不为了。

更多文章

  • 元顺帝总结:我们最大失误,就是以为朱元璋的战力等于二流刘福通

    历史解密编辑:林珂谈科技标签:朱元璋,刘福通,元顺帝,红巾军,徐达,元军

    在清朝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以及史学家万斯同共同编写的《明史》中,他们指出,元顺帝之所以在元末战场遭遇那么大的军事灾难,很大程度就是低估了朱元璋的战斗力,认为他们远不如刘福通的红巾军,只能与张士诚相比。事实上,不仅蒙古人这么认为,陈友谅同样这么认为,甚至韩林儿也深以为然。红巾军的表面实力从表面上看,刘福

  • 元末大英雄刘福通,并非张士诚所杀,极可能是死于朱元璋阴狠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刘福通,张士诚,朱元璋,红巾军,常遇春

    论及元末起义军中第一大英雄,非刘福通莫属。历史上著名的起义口号,“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是刘福通和韩山童策划的。韩山童有异志,以白莲教主的身份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广收门徒,积蓄力量。刘福通原是汝宁府颍州西刘营(今界首市城区颍河南岸旧刘兴镇)巨富,因遭元朝钦差贾鲁的欺压,

  • 朱元璋唯一要篡改历史的战斗:他协助蒙古人袭击了反元英雄刘福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朱元璋,刘福通,元朝,陈友谅,徐达,元军

    攻灭安丰。可能提到安丰,绝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儿。为什么朱元璋围攻安丰会成为他军事生涯中最不光彩的一次军事行动。众所周知,元末农民起义的发起者是刘福通。刘福通原本是当地有名的大户,还曾经担任过元朝巡检这类的小武官,原本和农民起义八竿子打不着。当时元朝丞相脱脱有鉴于黄河经常泛滥,于是下令征发

  • 朱元璋淹死韩林儿,好兄弟张无忌为何不报仇,反把帝位让给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朱元璋,韩林儿,张无忌,明教,金庸,陈友谅

    1999年,香港报纸采访金庸先生,问到在他的小说中,那位主角(注意是主角而不是配角)的武功最高,金庸回答:很大可能是张无忌,他集各家之长,比较全面。张无忌在金庸的众多主角中,显然不是最亮眼的一个,他论老实仁义不及郭靖,狂放又比不上杨过,属于那种性格上中不溜秋的人。身为明教教主,他号令百万教众,被武林

  • 小明王韩林儿死得冤?他为何不提早禅位给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元朝,明朝,韩林儿,小明王,郭子兴,张士诚,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小明王本身就是一个傀儡,理想状态下禅位给他人,自己退居二线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不管他有没有这个觉悟,还是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还没等到他想禅位的那一天,他就提早被朱元璋的手下做掉了。1366年12月小明王在瓜洲渡沉船死亡。后来朱元璋销毁了一切有关于龙凤政权的史料,至今历

  • 元末红巾军起义是如何爆发的?韩林儿为何成为了小明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韩林儿,红巾军,红巾军起义,元朝,朱元璋,郭子兴

    红巾军起义是由韩山童和刘福通等人领导的,韩林儿是韩山童的儿子,由于韩山童被元朝围剿牺牲,韩山童的部将刘福通起义成功后,将躲入武安山中的韩林儿接至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因此他们说建立的红巾军政权也被称为“韩宋政权”。红巾起义元朝末年,本就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元朝统治区内,元朝统治者变本加厉、横征暴敛

  • 赵匡胤能善待柴荣儿子,为何朱元璋却容不下韩林儿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宋太祖,后周世宗,朱元璋,韩林儿,赵匡胤,柴荣,唐朝,五代十国

    无论是赵匡胤善待柴氏,还是朱元璋杀掉韩林儿,都有其相应的政治考量,两个人所面临时代、形势各不相同,所以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无论是杀是放,都是最符合当时实际的选择。此外,帝王的心性还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无论是宽仁温厚,还是残忍好杀,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权谋机变,都与其从小所处的环境有关。守成的帝王往往开

  • 朱元璋为何冒险去救韩林儿?真情还是假意?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元朝,朱元璋,韩林儿,陈友谅,张士诚,刘福通,小说家,军事制度,开国皇帝

    吕海峰话说,如果我们提起韩林儿这个历史人物,相信知道的人还真不多。然而,他却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朱元璋的成功。正因如此,当韩林儿有一次身处危险的时候,朱元璋是冒险前往搭救。然而,朱元璋这番搭救,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韩林儿

  • 手无大权的小明王韩林儿,为什么一直不禅让,要等朱元璋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家有历史标签:韩林儿,朱元璋,陈友谅,郭子兴,汉献帝,平定

    众所周知,小明王韩林儿是红巾军名义上的领袖,韩林儿本来就是元末各路枭雄称霸路上的打的一个傀儡招牌,按照历史经验来看,他怎么做都不会有好结果。韩林儿如果不是做枭雄的料就该早早退出,在一群虎狼群中夺食,结局肯定是悲惨的。曹魏要汉献帝禅让,是因为汉朝有几百年传承,韩林儿的“宋”在局部地区才存在几年,没资格

  • 1366年,韩林儿移师应天、落入江中后暴死,朱元璋:此事与我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元军,应天,元朝,明朝,韩林儿,红巾军,张士诚,元顺帝,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1366年十二月,孝明王韩林儿惨死于瓜布河。什么时候朱元璋看到他的身体,发现他的皮肤肿胀,瞳孔放大,嘴巴里还有一些水渍。就算是普通人,都会怀疑韩林儿是溺水身亡。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没有惩戒廖永忠为玩忽职守。然而,朱元璋在称帝称雄时,却说:“廖永忠密令儒生窥探我的意图,淹死了孝明王。”那么韩林儿真的如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