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新京报 访问量:780 更新时间:2024/1/29 4:06:37

洁白轻盈的云雾从西山顶上垂下,在山间飘飘荡荡。夕阳西下时,宁静的东马各庄,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一场大戏,正在这个京西古道旁小山村里上演。“戏院”是一个乡村民宿小院中的大厅,民宿由村里废弃的学校改建,大教室改造成了大厅,搭起舞台,摆上一排排的八仙桌和宽条凳,宽敞的礼堂,就变身一间古典的戏院。

来自北京市曲剧团的彭岩亮,最后打理了一遍服装和道具,隐隐约约的钟声就敲响了。大戏开幕,彭岩亮扮演的常四爷,和扮演利发、松二爷等角色的演员们,从大厅一侧出发,一路小跑散入观众之中,摆满了桌子的观众席,就是这场大戏的舞台,而坐在桌子旁的观众们,仿佛真的置身于茶馆中,那些百年前的人物和故事,穿越时空,走出舞台,走近人们的身边。

在门头沟山间小院上演的“小院有戏”。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古道村庄里,开一场文化之旅

门头沟有什么?煤炭、大山、永定河,这些熟悉的词汇,是多数人对这个京西郊区的普遍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茫茫群山和滔滔长河之间,藏着数万年的人类生存史和数千年的文明史。

王平镇,京西深山区与浅山区的交汇处,也是永定河最后告别大山、流向平原的驿站。过去千年中,往来的人们沿着京西古道,在这里相逢、交流,然后又各自上路,只把传说和诗句留给后人。

东马各庄村,就在交汇点一侧的山腰间,永定河在山下流过,千年京西古道从山后穿过。仅隔着一座山头的另外一个村庄里,有一座小小的山间四合院,深藏在村落之中,门前有小桥流水,院中有古木成荫。相传七百多年前,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曾居住在这里,还在这里写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词句。

文化,是京西之旅中不可错过的风景,门头沟有北京最多的古村落,最多的历史文化名村,最多的不可移动文物,最长的京西古道。但无人知晓的文物和历史,只是深山中籍籍无名的普通村庄、史书中深深埋藏的枯槁文字。在传播极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门头沟的人们,还在为改变人们刻板的印象而努力。

“我们有最丰富的文物,有最久远的历史,最深厚的传统,可人们还是觉得,这里只是产煤的地方。”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凡说,“这些年,许多人渐渐改变了对门头沟偏远的刻板印象,但仍然缺乏对这山水京西的真正了解。门头沟区以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为发展战略,在这场小院里的大戏中,我们想给大家呈现一个内容丰满、多姿多彩的别样门头沟。”

大戏看北京,走进山水村庄之间

彭岩亮不是第一次到京西的大山中演出,作为北京曲剧团演员队的队长,他对北京的山水人文,了解得比常人更多。但即便如此,他也很少真正走进京西的村庄和小院里,近距离感受千百年流传的文化。

《茶馆》走进门头沟大山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曲剧是唯一的本地剧种,起源于曲艺表演,形式和京剧等完全不同,不论是扮相还是唱腔,也更加生活化,多有体现市井生活的剧目。曲剧原本叫曲艺剧,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老舍改为曲剧。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曲剧团开始将老舍的《茶馆》改编为曲剧剧目,后来又加入沉浸式表演,二十多年中,已经成为北京的经典曲目。

小院,是“门头沟小院”,这是门头沟打造的一个精品民宿品牌,每年都会按照评定标准,评选出符合条件精品民宿,并冠以“门头沟小院”的名号。“这两年,国家提出了重点项目牵引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而在北京的文化建设中,大戏看北京则是重要的一环,我们想,大戏其实也可以走进小院,和我们精品民宿品牌门头沟小院结合起来。”朱凡介绍。

位于东马各庄的小院,是精心选择的首演地,“这里是山区,但又不是深山区,不算远也不算近,周边有永定河、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等,人们来这里比较方便,却又能够感受和城市完全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西山云起时,一场大戏开幕

彭岩亮是曲剧团的新一代年轻演员,在大戏院里演出过无数次《茶馆》的他,在接到乡村小院的演出时,仍然有些意外。

为了这场小院中的大戏,他们从两个月前开始准备,设计场景、准备道具、在演出中加入本地特色的内容……首演的那一天,他们从清早到达小院,就开始忙碌,布置戏院、彩排节目,甚至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座山中的乡村小院。

下午五点,开场钟声响起,声音轻柔而悠远,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演员们一路小跑,不是奔向舞台,而是散入台下的观众席中,就好像一座真正的茶馆开张,茶馆的老板站在大堂的一角,跑堂的伙计来回忙活,故事中的茶馆客人,和看戏的观众们融为一体,宽敞的大堂里人声鼎沸,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看客。

演出开始了,一时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看客。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身处故事中,仿佛又远远旁观的观众,总会因为演员们的互动而沉浸在故事之中,忘了今夕何夕。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提醒着人们身处何事,在增添的新唱词中,一个身穿白衣的年轻人,施施然登上舞台,一个茶馆里真正的舞台,京腔的曲调,唱起一首国风歌曲。

这是为“小院有戏”专门打造的主题曲,“来往处一间客栈,寻觅这世外芬香……”唱歌的年轻人,来自国风音乐团队“一颗小葱”,是一位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刚刚四年多的年轻人,名字叫风笙,在学校里,他是京剧老生的学习者,在舞台上,他又是国风歌曲的演唱者。和以往不同的是,他还是《茶馆》里的“客人”。开场时,他就坐在前排,一身白衣,仿佛一位旅行的汉服爱好者,直到他登台开口,人们才忽然意识到这场戏中的戏、曲中的曲……

四十五分钟的大戏,只演出了第一幕,传统的故事,熟悉的人物,沉浸式的表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穿插其中的特殊曲目,让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变得模糊,演员们鞠躬谢幕的时候,开场的钟声仿佛还在耳边,茶馆里的故事似乎刚刚开始,人们还没有回过神来……

草坪音乐会,随着山风一起呼喊

《茶馆》里的故事告一段落,但这场小院里的大戏刚刚过半,更激情和热烈的表现,在《茶馆》外的院子里开启了。

首场演出的民宿,是东马各庄废弃的学校改造而成的,有宽敞的大厅和宽阔的草坪,“我们为首场演出设计了很多环节,有传统的大戏,也有时尚的草坪音乐会。”朱凡说,“草坪音乐会是城市里常见的表演形式,但实际上,在乡村,有更多适合的场地和环境,此次我们根据不同风格的演出,选择了‘门头沟小院’中同时具备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一家,想要告诉人们,京西的大山中,不只有深厚的文化,也有时尚的潮流。”

走出室内的“茶馆”,走进四面民居合围的宽阔场地,西山的云雾已经隐没在夜色中,明亮的镭射灯照亮了草坪和草坪上的人们。

草坪上的乐队已经准备就绪。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乐队准备就绪,观众站满草坪,熟悉的《海阔天空》开启了音乐会的序幕,尽管准备了一排排的座椅,但没有人坐着,所有人都在草坪上起舞、歌唱,这是属于狂欢的时间。当上百人合着音乐高唱的时候,浩荡的山风也失去了声音。

还没来得及卸妆的彭岩亮,一边和同事们收拾场地、道具,一边远远眺望草坪上的人们,风笙在如雪的白衣上,套了一件外套,静静地站在一侧,凝望着高歌的人们。

大戏的“导演”朱凡,也站在人群里,默默地计划着未来的演出。这场京西古道旁,老舍与马致远的相逢,经典和时尚的冲击,渐渐进入尾声,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但小院里的大戏才刚刚开场,他们还为更多的小院设计了不同的演出,就在即将到来的五一,以及未来的端午、暑期、十一等节日,这些大山深处的古老院落,在纷呈的大戏中,渐渐变得不一样了。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郭薇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更多文章

  •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走,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西山,悠悠,古道,京西,元朝,马致远,剧作家,古典乐,文化遗存,天净沙·秋思,中国传统音乐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走,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

  • 来门头沟,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门头沟信息港标签:西山,悠悠,古道,元朝,马致远,门头沟,剧作家,古典乐,天净沙·秋思,中国传统音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

  • 草书元·马致远的两首曲,《秋思》《远浦帆归》

    历史解密编辑:可爱的孩子标签:元曲,草书,马致远,关汉卿,古典乐,齐特琴,远浦帆归,洞庭秋思,民族乐器,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 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由于元代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他的仕途之路相当坎坷,仅担任过一些微末的佐官,满腹经纶,壮志难酬,在漂泊中蹉跎了

  • 瘦马是一种职业,而不是马致远的西风瘦马!明清时期成了暴利行业

    历史解密编辑:一地月光plus标签:马致远,西风,崇祯,瘦马,扬州

    瘦马是一种职业,而不是马致远的西风瘦马!明清时期成了暴利行业老边说历史2022-06-2418:33山东关注2004年张纪中版本的《神雕侠侣》小龙女这一重要角色,突然从周迅换成了17岁的刘亦菲,这让导演张纪中十分不爽,并说其是“扬州瘦马”。虽说事后刘亦菲也通过“今日说法”出来进行辟谣,但是张纪中却无

  • 马致远: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合群,说明他活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马致远,关汉卿,仕途,功名

    合群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推崇不合群的生活,却不得不装出合群的样子,或者主动去某些群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利益。这,应该是很多人的无奈吧。元代戏剧家马致远,也是如此。上半生为了谋发展,挤进很多的群,后半生,抽身而退,才真正发展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 这里是马致远故居吗?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元朝,编剧,陶渊明,汉宫秋,关汉卿,曲作家,古典乐,马致远故居,天净沙·秋思

    ◎朱祖希趁着这阳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节,我们一行人就驱车直奔位于京西那座仰慕已久的“马致志远故居”。但是,当我们由京西古道,抵达“马致远故居”,买了门票参观之后,却在我们的脑际产生了许多疑惑。因为,在有关“马致远故居”的简介中这样说:由于官方的记载资料少之又少,甚至生卒年都不很确切。之所以认定韭园村

  • 论关汉卿、马致远的作品与思想有什么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网综娱乐标签:散曲,杂剧,元曲,编剧,元朝,马致远,关汉卿,陶渊明,曲作家

    关汉卿,字翟文,字汉卿,我国古代伟大的剧作家,杰出的散曲作家。熟悉节奏,喜欢唱歌跳舞,浪漫大胆,才华出众。他交了很多朋友。他与剧作家杨显之是“无敌之友”,与剧作家梁进之是“老朋友”。梁进之是查尔斯·杜仁杰的姐夫。此外,他与王和卿、费君祥的关系也很好。除了书会的才华之外,关汉卿与元曲的第二创造者——艺

  • “瘦马”非马,马致远元曲名作,暗示了扬州青楼女的凄苦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致远,青楼,王国维,瘦马,江南

    不久前网上有一首热播的歌曲《笑纳》,开首两句「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唯独第二句用粤语唱出,让人联想起马致远元曲名句「古道西风瘦马」。其实前一句歌词「骑瘦马」词义指骑着瘦马,但后一句「瘦马」,却未必与动物的马有关。「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出自元代杂剧家马致远(1255-1321)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 走,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光明日报标签:西山,悠悠,古道,元朝,编剧,马致远,刘宇航,曲作家,古典乐,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在

  • 剧本《马致远》发新芽,早春孵化月正当下

    历史解密编辑:光束戏剧标签:剧本,话剧,杂剧,戏曲,元朝,马致远,汉宫秋,剧作家,曲作家,古典乐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自2022年6月21日启动以来,历时51天征集503部作品。通过初评、复评两轮评审,共有55部作品入选储备孵化库,并于11月底面向全国范围内百余家国有、民营文艺院团及出品机构举行了线上剧本推介会。经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