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来门头沟,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来门头沟,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门头沟信息港 访问量:2998 更新时间:2024/1/24 10:43:1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

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

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在这里,经风历雨数千年的京西古道盘桓蜿蜒,3条主线、40余条支线纵横交错,织成一张气势磅礴的路网,自北京城一路西,通达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连。

少时便有“佐国心,拿云手”的热血男儿马致远,曾一次次怀着成就功名的热望沿这古道出发,但又在一番番摧折之后,携满腔凄怆归来。西风残照、长路遥迢,他触景生情,挥毫尽诉心中秋凉。漂泊半生后,他最终选择幽栖山林,留给世人百余篇凄美动人的杂剧、散曲……

700年过去了,马致远曾踽踽独行的古道,如今是怎样的景象?

初春,记者和北京京西古道化发展协会会长春和一道,专程寻访。“京西古道自唐末已经修建,逐渐拓展,其中一段西奚古道连起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既是‘兵车辚辚、战马萧萧’的军事要道,更是商贾往来、驮队不断的繁忙商道……”王春和一边走,一边数说京西古道当年的繁盛。

“古道对面,有汉代的烽火台基,西侧是东魏的石刻,东侧有明清时期的牛角岭关隘,沿途更有摩崖石刻、碉楼古桥……”王春和感喟,“只此古道间,上下两千年!”

说话间,绕过一道山梁,巉岩遍布的山崖上,一条斗折蛇行的小径,犹如银链般悬于大山腰际,向远处延伸。这是西山历史最久的“挂壁公路”——石佛岭古道。走上去,脚下路宽仅两米许,狭窄处只能容两人并行,而路面上,尽是密密的“麻坑”,大小不一、深浅各异。

王春和蹲下身用手轻轻摩挲:“这是蹄窝。满载货物的骡马、骆驼经年累月、千磨万踏,生生在岩石上踩出来的!”

“你们猜,商队运送最多的是什么?”为了活跃气氛,王春和给我们出了道题。

看我们回答不出,他道出了答案:“煤!”

史载,“京西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丰富矿藏引来无数客商。清人有诗云:“地炉烧不尽,日日送明驼。”

直到百余年前,京张铁路等现代交通业兴起,古道上昼夜不息的悠悠驼铃、嘚嘚马蹄,才逐渐归于沉寂。但煤炭开采,却并未停止。“最多的时候,京西古道旁的大小煤矿有300来个,西山里的‘一盆火’烧得越来越旺。”王春和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99%的煤炭供给来自门头沟;直到2007年,这一比例仍有60%。

“一盆火”送出热量,却“凉”了自己——无序开采的后果,是京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村里哪儿哪儿都是黑的,风一刮,满天飘煤渣儿;一下雨,步步踩‘煤汤儿’。”在马致远故居所在地王平镇韭园村,“矿二代”安秀江对记者说。

“很多地方的山挖松了、含水层挖断了,地下水位下降得厉害。万一发生泥石流,可怎么得了?”原京西煤矿工人韩孝国更是时时担心。

京西的困境,折射出当时整个北京面临的难题:环境污染、能耗超标。

再这样下去,原本景色秀美的京西终将“唯余枯藤老树昏鸦,难觅小桥流水人家”!补上生态欠账已刻不容缓。2005年,新的首都区县功能定位发布,门头沟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区。全区270多家乡镇煤矿、500多家非煤矿山和砂石厂逐步关闭。2020年9月,随着最后一座煤矿——大台煤矿关停,京西地区彻底结束了千年采煤史。

变“挖山”为“养山”,京西大地开始涅槃重生——2007年至2018年,门头沟治理废弃矿山769.27公顷,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到46.61%、70.02%。

生态蝶变背后,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

“育苗、培土、治虫害、防火灾……我把自己整个儿交给了这片林子。值!”告别京西煤矿,韩孝国和20多名工友一起加入京西林场。从修复采矿“疤痕”,到封山育林,再到生物多样化保护,他们从煤炭工人变身为护绿达人。“现在,林场森林面积已有14万亩。褐马鸡、黑鹳、斑羚……这些珍稀动物在我们这儿是常客,足有30多种!”说起京西矿区的今昔变化,韩孝国特别有成就感。

关停矿山后,韭园村也开始“另起炉灶”,端起“生态饭碗”。

“填平采矿塌陷区,我们花心思搞种植。镇上给村里免费发了2000棵樱桃树,每家都分到几十棵!”安秀江学得快、技术好,樱桃园从6亩扩大到10亩,每年收入近20万元。每逢初夏,火红的樱桃挂上枝头,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村里办起叼鲜节、采摘会、丰收日……吸引了人气,更聚起了财气。

“生态变好了,地下水位上升,我们镇不少村庄原本已经干涸的泉眼、瀑布,重新冒了水,‘小桥流水人家’,都回来了!”在王平镇清凉界,记者看到,一串串冰瀑如玉带,倒挂在峰峦之间,王平镇副镇长魏喜振邀请记者,“到夏天,你一定要来看看,那气势——银河落九天!”

来源:光明日报、北京门头沟

更多文章

  • 草书元·马致远的两首曲,《秋思》《远浦帆归》

    历史解密编辑:可爱的孩子标签:元曲,草书,马致远,关汉卿,古典乐,齐特琴,远浦帆归,洞庭秋思,民族乐器,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 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由于元代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他的仕途之路相当坎坷,仅担任过一些微末的佐官,满腹经纶,壮志难酬,在漂泊中蹉跎了

  • 瘦马是一种职业,而不是马致远的西风瘦马!明清时期成了暴利行业

    历史解密编辑:一地月光plus标签:马致远,西风,崇祯,瘦马,扬州

    瘦马是一种职业,而不是马致远的西风瘦马!明清时期成了暴利行业老边说历史2022-06-2418:33山东关注2004年张纪中版本的《神雕侠侣》小龙女这一重要角色,突然从周迅换成了17岁的刘亦菲,这让导演张纪中十分不爽,并说其是“扬州瘦马”。虽说事后刘亦菲也通过“今日说法”出来进行辟谣,但是张纪中却无

  • 马致远: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合群,说明他活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布衣粗食68标签:马致远,关汉卿,仕途,功名

    合群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推崇不合群的生活,却不得不装出合群的样子,或者主动去某些群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利益。这,应该是很多人的无奈吧。元代戏剧家马致远,也是如此。上半生为了谋发展,挤进很多的群,后半生,抽身而退,才真正发展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 这里是马致远故居吗?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元朝,编剧,陶渊明,汉宫秋,关汉卿,曲作家,古典乐,马致远故居,天净沙·秋思

    ◎朱祖希趁着这阳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节,我们一行人就驱车直奔位于京西那座仰慕已久的“马致志远故居”。但是,当我们由京西古道,抵达“马致远故居”,买了门票参观之后,却在我们的脑际产生了许多疑惑。因为,在有关“马致远故居”的简介中这样说:由于官方的记载资料少之又少,甚至生卒年都不很确切。之所以认定韭园村

  • 论关汉卿、马致远的作品与思想有什么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网综娱乐标签:散曲,杂剧,元曲,编剧,元朝,马致远,关汉卿,陶渊明,曲作家

    关汉卿,字翟文,字汉卿,我国古代伟大的剧作家,杰出的散曲作家。熟悉节奏,喜欢唱歌跳舞,浪漫大胆,才华出众。他交了很多朋友。他与剧作家杨显之是“无敌之友”,与剧作家梁进之是“老朋友”。梁进之是查尔斯·杜仁杰的姐夫。此外,他与王和卿、费君祥的关系也很好。除了书会的才华之外,关汉卿与元曲的第二创造者——艺

  • “瘦马”非马,马致远元曲名作,暗示了扬州青楼女的凄苦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致远,青楼,王国维,瘦马,江南

    不久前网上有一首热播的歌曲《笑纳》,开首两句「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唯独第二句用粤语唱出,让人联想起马致远元曲名句「古道西风瘦马」。其实前一句歌词「骑瘦马」词义指骑着瘦马,但后一句「瘦马」,却未必与动物的马有关。「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出自元代杂剧家马致远(1255-1321)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 走,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光明日报标签:西山,悠悠,古道,元朝,编剧,马致远,刘宇航,曲作家,古典乐,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在

  • 剧本《马致远》发新芽,早春孵化月正当下

    历史解密编辑:光束戏剧标签:剧本,话剧,杂剧,戏曲,元朝,马致远,汉宫秋,剧作家,曲作家,古典乐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自2022年6月21日启动以来,历时51天征集503部作品。通过初评、复评两轮评审,共有55部作品入选储备孵化库,并于11月底面向全国范围内百余家国有、民营文艺院团及出品机构举行了线上剧本推介会。经与作者

  • 天暖了!去京西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社区报石景山版标签:京西,西山,悠悠,元朝,马致远,门头沟,剧作家,古典乐,天净沙·秋思,中国传统音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

  • 论马致远文学作品中的隐逸思想及其文化意蕴

    历史解密编辑:一乙木标签:隐逸,散曲,杂剧,元曲,元朝,马致远,陶渊明,曲作家,剧作家,文学作品,中国传统音乐

    摘要:元曲代表作家马致远的文学作品中饱含着浓厚的隐逸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明哲保身、道家的否定弃世、以及修身养性的全真教,而这些隐逸思想的出现与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隐逸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与陶渊明和同时代的冯子振相比,他的隐逸思想别具一格,因而其文学创作也极具代表性,蕴含着深层文化意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