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致远: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合群,说明他活明白了

马致远: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合群,说明他活明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布衣粗食68 访问量:893 更新时间:2024/1/24 4:59:54

合群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推崇不合群的生活,却不得不装出合群的样子,或者主动去某些群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利益。这,应该是很多人的无奈吧。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也是如此。上半生为了谋发展,挤进很多的群,后半生,抽身而退,才真正发展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我们向往马致远笔下的风景时,更应该想到,风景里,有一种说不清的孤独,若少了这方孤独,就韵味不够了。

日落了,思念的人却在远方,马的影子是消瘦的,树已经很老了,还有乌鸦衬托的孤独感。

梳理马致远的人生,就会发现,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合群,说明他活明白了。

01

迷茫的人,总是到处寻找群体。

小时候的马致远,家底殷实,一直在富养的对象。

富养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因而,他具有了慧根。可是,他生不逢时,当时的皇帝忽必烈,喜欢南征北战,不同喜欢文绉绉的样子。

科举已经尘封起来了,无人问津。一举成名天下,是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可是马致远只能在梦里遇见。

俗话说:“一个人的成功,70%靠人脉关系。”

如果有人推举自己,那么马上拥有好的仕途,也不是不可能。为此,马家找到一位蒙古高官,并让小伙子马致远当场来一首。

高官答应了举荐,但是等得花儿也谢了,也没有一点点回音。

成家之后,马家的开销大了,对于职业的需求,就更是迫在眉睫了。

正如他自己说的:“枕上愁,马上愁,死后休。”

好不容易,通过关系,得到了一个小吏的职位,但是收入很低,前途渺茫。毕竟,想做将军的士兵很多,但是能做成的,微乎其微。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加入了关汉卿白朴等人所在的“玉京书会”。

一群文人,一起写点什么,唱点什么,日子好不逍遥。但这样的生活,不是马致远的本意。他需要功名。

从小到大,从少年到中年,他都想办法在群里混。人生的轨迹,却慢慢在偏离“初衷”,越来越郁郁不得志。

合群的弊端,也一览无遗。

其一,你越合群,越会把人生寄托在别人身上,失去自由。

你托付别人帮忙,总是是要付出代价的。至于有没有对等的收获,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别人在左右你。

总会遇到一些“把你放在脑后的人”,让你等了很久,等来的是“失望”。当你再次找他时,也许连你的名字都忘记了。

其二,你越合群,越容易被身边的人同化,还不得不迎合。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合群也是这样的道理。你总是在某个群里,怎么不和大家做一样的事情呢?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是没有,而是难得。

当然,也有一些好人,为了引导方向。但是具体的要去哪里,如何做,还得靠你自己,不能和别人“亦步亦趋”。

用别人的尺,衡量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尺,去量别人的幸福,都是不对的。

02

通透的人,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古话说:“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快五十岁的马致远,得到了一个江浙行省务官提举的官职。但是他很快明白,不管如何折腾,仕途也是如此。

当年过半百的马致远决定辞官退隐时,或许很多人,为他惋惜。但是他却很坚决。以至于,科举制度恢复了,他也只是淡淡地一笑,不予回应。

人生几度春秋?不过是呼吸之间尔。

“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白发苍苍的老马,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早已不问红尘,不谈名利。专心致志地写一写文字,编撰几个小曲,枯燥,而充实。

对于老马来说,不合群,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而是不因有没有朋友而烦恼,来的来,去的去,都是自由的。说都没有了功利心。

当你五十岁之后,人际关系上,做好到了减法,就会真正自由。

从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说,不合群的人生,就会明白“没有人真正同频、不必随波逐流、孤独是可以享受的”等几件事。

每个人费尽周折去寻找同频的人,但是同频是相对的,或者在某一段时间,大家会如此。毕竟,为了某种利益,都要改一改自己的臭脾气,忍受一番,从而达成共识。一旦利益得到了,该暴露的个性,还是要暴露。

做人要避开“羊群效应”,往人少地方走,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否则你去任何地方,都觉得“千城一面”。

世界的美,只能自己去感悟,并且你无法精准地说出感悟,让别人感同身受。

另外,我们还会明白,不合群,就不要看太多的脸色,听太多的闲话,也不要各种礼尚往来,生活少了麻烦。

03

很喜欢一句话:“别总说我不合群,只是我的群里没有你。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讨厌我,也未必喜欢你。”

显然,不要太把别人当一回事。如果你喜欢独处,常常一个人看风景,那么你往那里一站,一个人也是一个群,群山环绕,微风不躁,高楼林立,都在你的群里。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舍去不喜欢的应酬,丢掉厌恶的酒杯,不取悦谁,也不要谁取悦自己。

请相信,越是境界高的人,越拥有优质的独处能力。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标签: 马致远关汉卿仕途功名

更多文章

  • 这里是马致远故居吗?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元朝,编剧,陶渊明,汉宫秋,关汉卿,曲作家,古典乐,马致远故居,天净沙·秋思

    ◎朱祖希趁着这阳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节,我们一行人就驱车直奔位于京西那座仰慕已久的“马致志远故居”。但是,当我们由京西古道,抵达“马致远故居”,买了门票参观之后,却在我们的脑际产生了许多疑惑。因为,在有关“马致远故居”的简介中这样说:由于官方的记载资料少之又少,甚至生卒年都不很确切。之所以认定韭园村

  • 论关汉卿、马致远的作品与思想有什么异同?

    历史解密编辑:网综娱乐标签:散曲,杂剧,元曲,编剧,元朝,马致远,关汉卿,陶渊明,曲作家

    关汉卿,字翟文,字汉卿,我国古代伟大的剧作家,杰出的散曲作家。熟悉节奏,喜欢唱歌跳舞,浪漫大胆,才华出众。他交了很多朋友。他与剧作家杨显之是“无敌之友”,与剧作家梁进之是“老朋友”。梁进之是查尔斯·杜仁杰的姐夫。此外,他与王和卿、费君祥的关系也很好。除了书会的才华之外,关汉卿与元曲的第二创造者——艺

  • “瘦马”非马,马致远元曲名作,暗示了扬州青楼女的凄苦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致远,青楼,王国维,瘦马,江南

    不久前网上有一首热播的歌曲《笑纳》,开首两句「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唯独第二句用粤语唱出,让人联想起马致远元曲名句「古道西风瘦马」。其实前一句歌词「骑瘦马」词义指骑着瘦马,但后一句「瘦马」,却未必与动物的马有关。「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出自元代杂剧家马致远(1255-1321)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 走,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光明日报标签:西山,悠悠,古道,元朝,编剧,马致远,刘宇航,曲作家,古典乐,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在

  • 剧本《马致远》发新芽,早春孵化月正当下

    历史解密编辑:光束戏剧标签:剧本,话剧,杂剧,戏曲,元朝,马致远,汉宫秋,剧作家,曲作家,古典乐

    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自2022年6月21日启动以来,历时51天征集503部作品。通过初评、复评两轮评审,共有55部作品入选储备孵化库,并于11月底面向全国范围内百余家国有、民营文艺院团及出品机构举行了线上剧本推介会。经与作者

  • 天暖了!去京西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社区报石景山版标签:京西,西山,悠悠,元朝,马致远,门头沟,剧作家,古典乐,天净沙·秋思,中国传统音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

  • 论马致远文学作品中的隐逸思想及其文化意蕴

    历史解密编辑:一乙木标签:隐逸,散曲,杂剧,元曲,元朝,马致远,陶渊明,曲作家,剧作家,文学作品,中国传统音乐

    摘要:元曲代表作家马致远的文学作品中饱含着浓厚的隐逸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明哲保身、道家的否定弃世、以及修身养性的全真教,而这些隐逸思想的出现与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隐逸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与陶渊明和同时代的冯子振相比,他的隐逸思想别具一格,因而其文学创作也极具代表性,蕴含着深层文化意蕴。关键

  • 马致远描写重阳节的一首《夜行船·秋思》,情景交融,韵律和谐

    历史解密编辑:科记情说标签: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唐诗,元曲,宋词

    我们通常研究的是唐诗宋词,往往忽略元曲,其实元代出类拔萃的文人雅客众多,元曲也有大量精美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本身就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所以完全可以和宋词平分秋色。由于元朝是外族掌控国家政权,不是汉人,而那些儒生又有很深重的家国情怀,所以元曲多以老气横秋的悲伤情调创作,也许他们认为自己

  • “枯藤老树昏鸦”是仿写,看过杨广的原句,才知马致远有多牛

    历史解密编辑:聪聪扒历史标签:杨广,散曲,老树,昏鸦,编剧,马致远,曲作家,古典乐,剧作家,千古名句,天净沙·秋思

    在古典诗词里,模仿和借鉴一直是创作的一个“捷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稳了就能飞得更高;但如果仿得不好,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前笔者给大家介绍过很多例子,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明显是借鉴了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因为写得太好,以致如今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诗仙还有这

  • 郑光祖:他一生不得志,却写出了惊艳世人的戏剧,历代经久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郑光祖,倩女离魂,关汉卿,王实甫,戏剧,元曲

    郑光祖:倩女离魂伴,依稀兰麝香一直写历史人物,尤以文学人物为重,近期一直在写元朝,元曲四大家写了三个了,唯独这郑光祖一直没有动笔,因为,关于他的史实记载几乎是空白,实在是不知道从何写起。最怕的就是因为没有史料支撑而写成了艺术鉴赏,郑光祖在元曲上的贡献当然是很令人瞩目的,且不说他的散曲成就,就那一部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