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孟頫|一个复杂的书法人物

赵孟頫|一个复杂的书法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学府 访问量:2517 更新时间:2024/1/16 15:47:10

从书法上讲赵孟頫,是一个极为丰富的话题。这种丰富性,我们了解书法史的应该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说,聚焦在他身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旧王孙新朝廷”这种矛盾。又如功先生后来曾经反对过的“用笔至上论”(“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功”)。启先生认为,结构才应当是第一位的。再比如说,他强调复古,通常被认为是继承魏晋传统的代表人物,但同样崇尚魏晋的董其昌却极其强烈地在否定他。

所以,他是一个复杂的书法人物。

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

一、文化导师

“旧王孙新朝廷”的意味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回过头来看赵孟頫,一般看来,有一些话题可能跟书法不见得有关系。但如果往深了追,我认为也还是可以有关系的,比如“旧王孙新朝廷”。我们都知道,当年他是作为朝廷所寻访的隐逸的第一位被选到朝廷去的,而且元世祖知道了他后,单独召见了他。这里其实就有一些深意。深意在哪里?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解读:第一个层次,通常朝代更迭的时候,在文化方面会有一些期待;第二个层次,赵孟頫所面对的新朝廷的主宰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异族,不是华夏民族,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会带来更强烈的文化方面的期待和想法。由此,元世祖单独召见赵孟頫,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重要的期待——他需要在文化(甚至是更深层次的比如“政统”)上找到和传统的华夏民族之间的某种沟通、某种桥梁。所以我认为,赵孟頫经历四个皇帝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文化导师。事实上,他是新朝廷所期待建构的文化秩序的引领者。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对于一个原本对汉民族文化不是特别熟悉的少数民族政权来讲,赵是传统汉族文化的教导者。

从这个角度切入看赵孟頫的书法追求,有些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为什么他要倡导复古?要把所有我们以前的书法传统,想方设法都复兴起来?包括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太有人关注的篆书、隶书、章草,等等,它们已经没有什么太多实用价值。从文化导师这个角度来讲,他的复古有一个最大的内在动力,就是为新朝廷、为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阶层,在书法领域找到一个传统的规范。通过这个传统的规范,让他们进入到中原文化的深处去。

赵孟頫 章草急就章册 纸本 金笺

二、复古真谛

晋唐宋的汇综

从这样一个深层次的基本价值取向出发,对赵孟頫的书法,很多方面就需要进一步追问。比如他的“复古”,是不是就是简单地回到古人那里?我觉得不是。从赵孟頫的实践以及他最终达到的成效来看,他的“复古”,毋宁说是“汇综”,综合汇聚提炼古人的精华,为新时代所用。

他最擅长的是楷书和行书。这两种书体,也是晋唐宋的代表字体。不妨看看他的创造性。

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说赵孟頫是所谓的楷书四大家?原因是他在已经极其成熟的唐楷基础上,居然还能够发展出新的楷书体式。这个楷书体式之所以被他“发明”出来,是因为他在唐楷的基础上进一步往前追了晋人,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学习了宋朝以后的某些写法,这使得他的楷书与唐朝大家相比,至少多了一个东西——书写的生动性。颜体、柳体、欧体,主要存在于碑刻上,呈现出来的方法,如果直接运用到实际书写中,事实上是不那么灵活的。赵的楷书,可以弥补楷书学习的这个烦恼。所谓的四大家,事实上意味着一个学习程序,学完颜、柳、欧,然后通过赵来打通唐朝楷书范本与实际书写之间的通道。

赵孟頫《秋深帖》

他的行书也是这样。他的行书以“二王”为核心,尤其以王羲之为核心。但如果仔细寻绎,会发现唐宋时代的东西也都非常丰富,比如李北海,李北海的字架子是很拓展、很大方,因为他以行书入碑。赵孟頫把李北海字架子的很多东西移到了自己身上。而赵孟頫学李北海,中间还有一个通道,就是苏东坡。苏东坡的字架子跟李北海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行书领域,王羲之固然是赵孟頫的核心精神、核心范本,但唐宋的资源也都熔铸进去了。于是,赵孟頫的行书就成为汇通了前代重要典范的新体式。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要理解赵孟頫,不妨把他的书法当作一个桥梁。首先,它可以满足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文化两者之间交融的需求;其次,就书法本身,它也可以打通晋、唐、宋之间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正因为这两个作用,赵孟頫成为了晋唐宋几个鼎盛时期以后又一个书坛领军人物。

赵孟頫临《兰亭序》

三、汇综意义

元朝前后的桥梁

理解了这一层,如果把眼光往后看,赵孟頫对于后半段的中国书法,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按照一般理解,晋朝人真正开始把书法当作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也就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艺术来对待,创造了行、楷的典范。唐朝则主要在草书和楷书两个领域进一步开拓。传统的楷、行、草的最重要的经典和规范几乎都是这两代创造出来的。

从宋朝开始,书法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开始聚焦于一群特殊的精英。晋朝书法是士族在作,到唐朝,则是朝野各方都关注。进入宋朝,书法重新回到士人手上,但这时候的士人,跟东晋的士族不一样。宋朝士人的主体,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国家政权的读书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人。文人有其典型的新特点,非常自觉地肩负家国的重任,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这个大背景下,他们对各种行为有明显的分级,书法被定位为“雅玩”(源于唐朝后期人所说的“文章之下,六博之上”)。什么是“雅”?就是黄庭坚说的“胸中有道义”,要承载道德文章。什么是“玩”?就是米芾说“要之皆一戏”“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前者主要见诸言说,后者主要诉诸实践。前者是弘道的面子,后者是适性的里子。在此格局下,宋朝文人发展出一种书法实践风气,就是不求全,不求完备,而是强调自我的写意。自我写意,如果放任了,就有可能打碎书法的规范。

赵孟頫重归晋唐,却又融合了宋代文人的优长,在不消灭规范的基础上,仍然可以满足文人适性逍遥的需要,这个特点对于元以及明朝书法的发展,也是一个基本方向的引领。这个理解如果成立,无论以晋唐宋为参照,还是以元明为参照,赵孟頫在这两者之间,其实也是桥梁。他把晋唐宋的最有规范、最有价值的东西,凝结了,提炼了,成为元朝甚至是明朝的范式。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

四、风格技巧

独特的建构能力

具体到赵孟頫书法的实践,他是所谓五体俱全。但现在看来,篆书、隶书相对略薄弱一些,这是从宋到明普遍的一个特点,这个有各种时代限制,姑置不论。但他的楷书、行书及小草书,应该说足以与晋唐宋的大家相媲美。包括章草也做得很好,从一定意义上说,章草是在他的手上重建,到明朝大放光彩。

可相媲美,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非常强大的风格建构能力。任何一个有书法史知识和碑帖观赏经验者,看到赵孟頫的行、楷,几乎都能毫不犹豫地判定,许多东西是他独有的,是他自己的创造,而绝不是别人的。比如说赵孟頫楷书的“国”字框,第一笔和第二笔交接处,就是非常独特的处理,两笔像磁铁的两极,既相斥又相吸,具有极强的张力。第二,他对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几乎可以说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可以精细到什么程度?《兰亭序》有一个戈钩的写法,为了出钩方便,毛笔有一个微微的错动,然后再钩出去。这个手法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但是赵孟頫注意到了,并且发展成了重要的一个笔法。第三,如前所述,他的字架子不完全是晋的,也不完全是唐的,也不完全是宋的,他把三个时代的优长糅到一起了。

赵孟頫 《汉汲黯传》册 小楷

赵孟頫的一些楷书,有一种他评价苏东坡所说的“老熊当道,百兽畏伏”,总体相对宽扁,虽然笔法相对清秀,但气象非常端重。既能得其庄严,又能不失流畅,这样的建构能力,晋以来书家中是比较难得的。

后世评价赵孟頫,经常批评他的字过于精熟,如前文提到的董其昌,认为他太熟了,所以就俗。有一些人学赵孟頫的,确实显得俗,但这个问题不出在赵孟頫本身,而出在学习者身上,学习者看不到赵孟頫的精细处。赵孟頫的运笔过程藏着很多非常微妙的东西,如上文举例的“戈钩”和“国字框”。这些东西是他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够揭出来,并且由此进而向晋唐宋去追寻,那就深入不下去,所学到的只能是他显得非常流畅的那一面,就很可能导致庸俗。这是学习赵孟頫时特别需要面对的问题。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赵孟頫书法行书楷书章草草书

更多文章

  • 赵孟頫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行书,王世贞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 行书,元代1307年,赵孟頫,纸本墨笔,手卷,纵34.4厘米,横408.9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卷系赵孟頫于杭州任上所书。有专家考证,此作书于大德十一年,即公元1307年,时年书家54岁。此卷书写工致,融右军、北海笔意于一炉,丰润间蕴含劲拔,一字一珠

  • 赵孟頫《荣上帖》,劲健洒脱!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荣上帖,行书,楷书,王羲之,书法

    赵孟頫是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他传承了王羲之书法的意韵体势,又时出已意,化繁为简,在楷书、行书上塑造了自己流丽,雅俗共赏的面貌。此帖为赵孟頫《荣上帖》,亦称《致张景亮信札》,淡青色皮纸,共四页,装裱成册。每纸纵29厘米,横11.5厘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由中央民族学院贾敬颜先生

  • 赵孟頫是这样临《圣教序》的

    历史解密编辑:坦腹斋标签:赵孟頫,圣教序,书法,颜平原,柳公权,草书

    赵孟頫书法承袭二王,圆润秀媚,浑厚潇洒,神采熠熠。风格也多变,或舒展放松,或端庄肃穆,抑或雄茫苍健。今天书思给大家分享赵孟頫临摹《圣教序》,不仅有圣教序的劲势与韵致,也不失本人的圆润遒劲,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临帖参考。值得分享。咱们一边欣赏临摹作品,一边和大家讲讲赵孟頫的生活经历。其实,赵孟頫十一岁时

  • 赵孟頫晚年行书《玄都坛歌》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赵孟頫,玄都坛歌,行书,笔意

    《玄都坛歌》是赵孟頫晚年代表作故宫博物院藏通篇气势跌宕婉转流畅,笔意滋润行笔舒展开朗而又圆浑沉稳高清大图『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赵孟頫青年时期的楷书,清新爽朗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楷书,篆书,颜平原,柳公权,欧阳询

    赵孟頫《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元延祐二年(1315年)刻立。原散落在祖庵镇北郊田野,1962年移竖于重阳宫后院(今碑厅)。此碑螭首龟座,通高523厘米(其中首高140厘米、座高40厘米)、宽138厘米、厚35厘米。圭额篆书“大元敕藏御服之碑”2行8字。碑文楷书34行,满行81字,记成宗感异梦而赐御服于孙

  • 傅山对赵孟頫从鄙视到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傅山,书法,颜平原,元世祖忽必烈,王羲之

    书法史中,因人废书、因事废书的现象是比较多的。比如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在他身后的700多年中,他的声誉一直受到损毁,他的书法成就也一直受到贬低与忽视。他的历史贡献被打了折扣。其原因就在于赵孟頫出仕于元朝,成为贰臣。傅山行书条幅与唐朝颜真卿和明末清初的黄道周相比,赵孟頫的行为自然就属于“变节事敌,猥

  • 赵孟頫:如何取法古人?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智永,赵孟頫,王羲之,兰亭序,颜平原,书法作品

    ▲赵孟頫《归来去辞 》赵孟頫为元代书坛的领袖,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书兼众体,亦有很多重要书法理论流传于世,主要见之于《松雪斋集》《铁网珊瑚》《笔道通会》等书。现在发掘出来与书法思想相关的主要有《松雪斋书论》《评十一家书》《阁帖跋》《兰亭十三跋》等文,另外也可以从一些题跋及后人的评价中得知赵孟頫

  • 为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松雪归来——赵孟頫书法碑拓全国巡回展》(一)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标签:赵孟頫,书法,楷书,李邕

    为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730周年,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一一中国济南活动年。2022年8月5日上午十点将在(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举办《松雪归来——赵孟頫书法碑拓全国巡回展》济南首展开幕式。展品全部为1949年前的赵孟頫各类书法拓本70种近二佰幅,其中不泛珍品。中国邮政为

  • 赵孟頫这50个字,老辣厚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作品

    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六十岁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我们今天主要从赵孟頫年迈作品中截出最老辣的单字,给大家欣赏,也可作为单字选临之参考。 赵孟頫五岁临池,终老未辍。笔成冢、墨成池的功夫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很高的造诣。他非常崇尚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着力追摹二王,亦

  • 赵孟頫『手抄册页』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帝师,赵孟頫,胆巴碑,手抄册页,书法作品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赵孟頫奉元仁宗之命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而写的碑文,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