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孟頫:如何取法古人?

赵孟頫:如何取法古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众书法 访问量:2235 更新时间:2024/1/23 5:44:57

▲赵孟頫《归来去辞 》

赵孟頫为元代书坛的领袖,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书兼众体,亦有很多重要书法理论流传于世,主要见之于《松雪斋集》《铁网珊瑚》《笔道通会》等书。现在发掘出来与书法思想相关的主要有《松雪斋书论》《评十一家书》《阁帖跋》《兰亭十三跋》等文,另外也可以从一些题跋及后人的评价中得知赵孟頫的书法思想。

首先,赵孟頫的书学师承是其书法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

赵汸《东山存稿》中讲:“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宋濂《题赵魏公书大洞真经》又讲:“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锺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可以知道赵孟頫学书大抵先从祖宗家法宋高宗赵构入手然后通过智永上溯锺、王,最后再回到唐代李邕

此外赵孟頫章草学索靖、萧子云,隶书学梁鹄,篆书学李斯,小楷取法东晋道士杨羲《黄庭内景经》。可以说赵孟頫无所不学,无所不精,但对于智永《千字文》和《兰亭序》的基本功是最深的,因此赵孟頫的基本书法观就是取法魏晋“二王”,而不必学唐代颜真卿,这样就与同时代人的学书观念拉开了距离。

如:“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又有:“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母》,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吉林博物馆藏《宋元明人诗笺册》载,于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29 期)他认为颜真卿的书法虽然很好但是并不适合初学者,而主张直接从“二王”入手,这个建议应该是很有见地的。

▲定武本《兰亭序》

赵孟頫主张书学古人,这个“古”的重点就是魏晋“二王”,尤其是王羲之,而王羲之诸帖中又首推《兰亭序》。

他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孟頫一生尊崇晋人尤其对王羲之的《兰亭》下足功夫,并认为《兰亭》为书圣王羲之的最得意之作,故而法度周备,所以他认为只要狠下功夫在上面就一定会有过人之日。

在大德二年二月赵孟頫与鲜于枢一起见到郭右之出示的王羲之真迹《思想帖》之时,就曾大加叹赏王羲之的这件作品为神物。加之赵孟頫本人临摹“二王”书法甚多,曾经临摹过《兰亭》不下百遍,对《兰亭》了解应该是相当深入的,有《兰亭十三跋》传世。所以他得出“《兰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兰亭》刻独全右军笔意”的论断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

▲赵孟頫《太湖石赞》

赵孟頫在恢复魏晋古法的同时,严肃地思考了书法的本质属性,提出了极有理论深度的命题,对整个书法发展的进程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就是“用笔”与“结构”的关系的探讨。

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又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

赵孟頫明确指出“用笔”在书法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也是千年一脉,可以学习继承的,而同时也不能忽略“结体”,虽然“结体”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基础依然是以魏晋“二王”的“结体”为准则的。所以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必须从古人中来,“法古”才是赵孟頫一生的书学思想基础,所以他认为:“学书在于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当然除了“用笔”与“结体”,赵孟頫认为“天赋”和“悟性”也是很重要的。右军的“雄秀”之气和齐、梁人所缺乏的“俊气”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天赋”或不同时代人的“天赋”。世人皆学《兰亭》但是有几人能学像,学到精神处呢?正像苏轼所讲:“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赵孟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才可以直入门径,虽然刻石书法与墨迹书法存在厚薄、粗细、燥湿、浓淡、轻重、肥瘦等细微差别。一般的人很难体会和分辨,对于《兰亭》的众多版本的优劣好坏也就很难分辨了。但是真正懂书法的人只需一眼便可以通会,而这个本事需要积学,更需要悟性和天赋。

▲赵孟頫《闲居赋》

赵孟頫论书也极重人品,曰:“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好是因为王羲之的人品好,不像有些人“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

另外赵孟頫在其《评宋十一家书》中对李建中、欧阳修、蔡襄、苏舜钦、苏轼、秦观、薛绍彭、黄伯思、李之仪、黄太史、米芾等11 人的书法进行品评。大多是从这些人的性情事迹、道德人品去评价他们的艺术成就的。

比如评价蔡襄的书法,因为蔡襄素来德高望重、德艺双馨,他就用了“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备”的比喻来形容。评价秦观的书法,他用了“如水边游女,顾影自媚”这个比喻。因为秦少游为北宋婉约派词宗,写了很多艳情诗词一直为士大夫所不耻,认为有低俗、柔弱之“女郎气”。但是此论也许并不公允,观秦少游书法丝毫无女子气,反而骨子里一派雄强豪放。所以赵孟頫这些因人论书的观点未必符合实际。恰巧的是,后人评赵孟頫书法也因为他做了贰臣,而对他的书法持有贬义认为媚俗。这种因人废书,用道德的评价代替艺术的观点都是不可以取的。

赵孟頫对学书的态度的观点也是值得一提的,他认为学书法除了知道要师法古人,还要有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另外还要讲究学习方法。

他认为:“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廿年前为季博临《乐毅》殆过于谨。”又说:“凡作字戏写,亦如欲刻金石。”可以看出赵孟頫对书法无比虔诚、严谨的态度。

除此还要注意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书法最好是多看古人真迹,墨迹,只有看到古人真东西才可以一解心中所惑。如:“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

另外,赵孟頫对书写材料也是很讲究的,写字的时候务必选择合适的工具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来。他讲:“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也。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

▲赵孟頫《致民瞻十札》

赵孟頫对书史的了解及对刻帖源流的熟悉显示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学养。在《阁帖跋》中赵孟頫对于刻帖、翻刻帖的鉴定、流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提出了“刻同而墨殊”的现象。《阁帖》最初用歙州贡墨拓,而后元祐中,亲贤宅中借板墨百本,分遗官僚,用潘谷墨。两种效果不尽相同却是鉴别刻帖是否是淳化阁帖的依据。

从他收藏的众多《阁帖》看,赵孟頫向晋人的回归正是从《阁帖》中学来。赵孟頫为宋皇室后裔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本来应该与元朝势不两立,但是他却选择了与元合作,并且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政治上再无突破之可能,于是赵孟頫便在书画文化上用功,并且带动了整个元朝三代人的书法上的复古晋唐的潮流。他本人诸体兼善,出晋入唐,提出直接取法“二王”的学习思路。在他的影响下有元一代书坛的基调是学习晋、唐,而非之前南宋受苏、黄、米书风的影响的局面。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

更多文章

  • 为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松雪归来——赵孟頫书法碑拓全国巡回展》(一)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标签:赵孟頫,书法,楷书,李邕

    为纪念赵孟頫逝世700周年,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730周年,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一一中国济南活动年。2022年8月5日上午十点将在(济南)胶济铁路博物馆举办《松雪归来——赵孟頫书法碑拓全国巡回展》济南首展开幕式。展品全部为1949年前的赵孟頫各类书法拓本70种近二佰幅,其中不泛珍品。中国邮政为

  • 赵孟頫这50个字,老辣厚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作品

    世人只道赵字婉转流利,却不知其外秀内刚,六十岁以后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我们今天主要从赵孟頫年迈作品中截出最老辣的单字,给大家欣赏,也可作为单字选临之参考。 赵孟頫五岁临池,终老未辍。笔成冢、墨成池的功夫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很高的造诣。他非常崇尚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着力追摹二王,亦

  • 赵孟頫『手抄册页』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帝师,赵孟頫,胆巴碑,手抄册页,书法作品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赵孟頫奉元仁宗之命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而写的碑文,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

  • 赵孟頫集字春联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集字,春联,楚王,赵孟頫,书法作品

    赵孟頫集字春联 横 批『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赵孟頫最美手札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行书,法帖,手札,赵孟頫,书法家,书法作品

    赵孟頫存世之书画作品甚多,其中信札占有相当部分,也可以作为研究赵孟頫书法艺术的重要材料,明王稚登即认为:“赵魏公书名绝世,而尺牍尤工,纵横放逸,无不如意,若神入三昧,虽游戏而皆入圣也。”除了书艺之外,透过这些赵孟頫与亲友间往来之信件内容,我们还可以发现到一些不见史籍记载的情况,如家庭私事、生活情况、

  • 书画联盟丨高清《秋声赋》,赵孟頫最美的字!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秋声赋,欧阳修,行书,赵孟頫

    提示 : 图文信息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赵孟頫书《秋声赋》《 秋声赋》 作者是宋朝时期大文豪欧阳修所作,作者时年五十三岁,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

  • 赵孟頫:写字,我不求险绝!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赵孟頫,书法,行书,董其昌,草书

    对于赵孟頫之书,董其昌曾评曰:“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不过,赵孟頫在临写古人法帖的基础上,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风格之路。尤以《闲居赋》行书为赞!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体现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这种书法气质,事实上为大多数中国人所

  • 赵孟頫行书《前后赤壁赋》临习攻略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草书

    赵孟頫行书《前后赤壁赋》临习攻略(一)横画1.长横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

  • 董其昌5次为赵孟頫题字,逐渐老辣!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董其昌,赵孟頫,行书,楷书,书法

    董其昌书法5次题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壬寅除夕,董其昌48岁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万历三十三年,董其昌51岁楷书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崇祯二年,董其昌75岁行书题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董其昌76岁行书《鹊华秋色图诗》 董其昌录张南诗题云:“弁阳老人公谨父,周之孙子犹怀土。南

  • 赵孟頫学书法有多拼?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行书,楷书,长卷,小楷,赵孟頫,闲居赋,书法作品

    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精气不衰,“下笔神速如风雨”。因临摹各帖,故对章法、用笔的驾驭能力极强,书写技术熟练,基本功扎实。柳贯在《跋赵文敏帖》里云:“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日:‘亦熟之而已’。”在临摹师古过程中,赵孟頫集各家之长。楷书承传古韵,避繁就简,顿挫分明,在圆润饱满的点画中暗藏着筋骨的劲道,布白均匀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