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大发雷霆,朱元璋却暗暗点头

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大发雷霆,朱元璋却暗暗点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4/2/11 7:58:12

历史上真正的布衣皇帝只有两个,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如果严格来说的话,刘邦的出身其实还要高一些,好歹他还曾当过秦朝的泗水亭长,也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的话,朱元璋的出身就很低了,要过饭当过和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衣。

朱元璋从乞丐变成皇帝,除了因为他自己的努力拼搏之外,还因为手下聚集了一大堆的能人异士,文臣方面有刘基李善长等人辅佐,武将方面有徐达、常遇春为他冲锋陷阵。特别是明朝的开国名将徐达,仅仅是他一人就为朱元璋打下了半壁江山,先后帮助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为朱元璋夺取中原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更是在洪武元年攻入元大都,灭掉了统治中原百年之久的元朝。

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出身于农家子弟,两人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至正十三年,徐达应朱元璋之邀从军,从此之后代替朱元璋征战四方,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徐达作战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信任,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虽然徐达功勋卓越,但是在朱元璋面前却始终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正是因为他这种谨言慎行的性格,使得他最终逃过一劫,没有落得和李善长、蓝玉等人一样的结局。

徐达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朱元璋的态度。虽然他平时少言寡语,但是对朱元璋的心思却了如指掌。甚至可以说,徐达之所以能够幸存,没有成为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对象,就是因为徐达善于揣摩圣意。例如在徐达北伐过程中,曾经故意放走元顺帝,此举虽然未得朱元璋同意,但是却赢得了朱元璋的欢心。

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徐达和常遇春这两员猛将一路势如破竹,第二年八月就攻入了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元朝就此灭亡。虽然元朝名义上已经灭亡,但是各地元将仍然拥有大量兵力,比如太原王保保就拥兵十万,这些对明朝都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徐达和常遇春等人攻下大都之后继续挥师北进,先后击败了元将王保保和李思齐,之后二人分兵两路继续往北进攻,终于在开平城围困住了元顺帝。

当时守城的元兵势弱,常遇春建议立即攻城活捉元顺帝。然而常遇春的建议却被徐达拒绝了,他非但没有立即下令攻城,反而故意放开一个缺口放走了元顺帝。常遇春对此大发雷霆,认为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白白浪费了一个留名青史的大功劳。

面对暴跳如雷的常遇春,徐达解释说:“是虽一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意思是,元顺帝虽然是夷狄,但是曾经久居帝位。如果真将他抓到了,皇上应该拿他怎么办才好呢?是封他当个诸侯,还是干脆除掉他呢?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合皇帝的心意,只有放了他最合适。”

常遇春原本打算将这件事告诉朱元璋,但是不久后他就因病去世了,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了。后来当朱元璋得知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时,果然并没有生气,反而暗暗点头认为徐达做的正确。

如果徐达不放走元顺帝的话,朱元璋确实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他。因为当时北元的势力还很庞大,贸然杀掉元顺帝无疑会激怒北元残余势力。可是如果不杀元顺帝的话,封他当一个诸侯,又无法向天下交代,因此还不如放走元顺帝,任他自生自灭。

徐达对朱元璋的心思可以说是揣摩得十分透彻,而且他行事又十分的谨慎,一点也不会让朱元璋抓到他的把柄。比如说,有一次朱元璋邀请徐达饮酒,徐达酒醉之后,朱元璋就命人将他送到当年自己居住的吴王府里休息。徐达半夜酒醒之后得知是睡在朱元璋的吴王府后,立刻跪在台阶上朝北拜,然后又磕了三个头后才离去。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手下大臣十分严苛,唯独对徐达另眼相看,除了因为徐达给他立下了很多功劳之外,还因为徐达为人谨慎,无论表面还是背后,都对朱元璋十分恭敬。因此,虽然明朝很多开国功勋都被朱元璋诛杀,但是徐达却成功地逃出了一劫。至于野史中记载朱元璋给徐达送烧鹅的说法,毫无可信之处。

后来徐达因病去世之后,朱元璋十分悲痛,亲自前往徐达葬礼以示悲痛,还下旨将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除此之外,还让徐达的子孙后代三世皆王爵。以朱元璋的性格来说,能够对徐达做成这样已经十分难得了。

更多文章

  • 明朝战争:明朝北伐大业即将告终,元顺帝奔袭逃亡上都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元顺帝,徐达,元朝,朱元璋,明王朝,明朝

    公元1368年,对于朱元璋而言是具有空前意义的一年。扫山东、平河南、夺潼关,徐达所带领的北伐大军大有荡平华北的态势。而北伐的作战方案也是侵夺山东之地,威逼河南之地,扼守潼关重地,进而将元大都扼杀在摇篮之中。当徐达带领大军一步步的完成了以上的作战计划之后,远在应天的朱元璋奔赴汴梁之地,他不仅对于眼前硕

  • 被朱元璋赶走的元顺帝,到底做了些什么?而被称为鲁班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皇帝,明朝,元朝,元顺帝,朱元璋,小说家,鲁班天子,天子守国门

    一个好的皇帝,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木匠,可一个好的木匠,却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皇帝。说起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什么荒淫无道,贪恋女色,亡国之君,所有不好的,都可以往他头上扣,难道你亡国了,还要歌颂你吗?其实,这亡国之君元顺帝,真不是一无是处,他还有一个名称:鲁班天子。这名字听起来,要比明朝那位木匠皇帝高

  • 徐达攻克元大都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很生气,朱元璋却大加赞赏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常遇春,陈友谅,郭子兴

    常言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对于这点,种地的百姓知晓,而古代高高在上的帝王更深谙其理,毕竟在权力面前,哪能容得半分同情和想当然?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就对越王勾践想当然了,结果不仅被勾践翻了盘,而且小命也交代在了他的手上。相比较夫差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就做得比较干脆,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后,直接眼睛也不

  • 据蒙古史料记载,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是真的吗?朱棣的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棣,元顺帝,朱元璋,遗腹子,马皇后,朱允炆

    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破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带着残部北逃,元朝结束了对汉民近百年的统治历史。因为逃得太仓促,加上后宫太庞大,所以元顺帝留下了大量的后宫佳丽,结果“便宜了”朱元璋。这其中有个叫格呼勒德的弘吉剌美女,被送到朱元璋的面前。弘吉剌部是蒙古草原上一个盛产美女的部落,成吉思汗的母亲和

  •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郭子兴,陈友谅,常遇春

    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为了表彰和自己共同征战多年的将帅们的功绩,命人在南京城外的鸡鸣山修建功臣庙,按照功绩大小,将21位开国功臣的塑像供奉在内,其中魏国公徐达位列第一。1、投身军旅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都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市)人,两个人从小关系就很好,那时候经常和

  • 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勃然大怒,朱元璋为何却不怪罪徐达

    历史解密编辑:新语话史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常遇春,明朝

    1367年,朱元璋在相继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势力之后,其政权已经基本稳固,南方的广大地区也再无后顾之忧。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朱元璋自然不甘于偏安一隅。于是,北伐也随即被提上议事议程。在中国历史上,自南至北的北伐数不胜数,一如东晋祖逖、恒温北伐,南宋隆兴北伐等等,但能够取胜者却寥无几人。这

  • 元顺帝是如何为日落西山的北元,多争取200余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季依晨动物谈标签:伯颜,元朝,皇帝,明朝,脱脱,元顺帝,帖木儿,朱元璋,小说家

    元顺帝是如何为日落西山的北元,多争取200余年的?“帝在位三十六年,当元统、至元间,帝受制权臣,相继或死或诛,帝恐惧之心弛,而宽平之心生……向使庚申帝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则终保天下,何至于远遁而为亡虏哉!……庚申帝岂昏愚者哉?观其欲杀是人也,未尝不假手于人,外为不得已之状,内实行其欲杀之志”元顺帝是

  • 元朝末帝元顺帝的曲折命运, 从沦为孤儿被流放, 到成为元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头像壁纸汇标签:皇帝,元朝,皇位,元顺帝,帖木儿,宋太宗,元文宗,小说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主导下的大一统王朝。不过这个王朝的存续时间可谓昙花一现:从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到元顺帝逃到长城北方维持北元王朝,前后一共不足百年时间。同时由于文学和教育方面对元朝的宣传题材较少,所以元朝历史一直让多数人感到陌生。其实元朝末帝元顺帝的个人命运是十分坎坷、传奇、曲折的。1

  • 集荒淫和天才于一身的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娱段子标签:元顺帝,伯颜,元朝,朱元璋,宰相,明朝

    今天来说说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名字比较长,咱就不说了,他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给说起来,元顺帝虽然生在帝王家,但是他的童年却确实不好过,在他九岁那年,他的父亲继位称帝,结果就被他的叔叔,也就是后来的元文宗给杀了,然后他叔叔呢就当了皇帝。元文宗当了皇帝以后就把他给送到了高丽,给关了起来,并且不许

  • 荒淫无耻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元朝,皇帝,天魔,惠宗,元顺帝,铁穆耳,右丞相,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元惠宗,又称元顺帝,1320年出生,1370年在应昌去世,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他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1333年6月—1370年5月23日。本来,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十三岁登基之时,元朝的兴盛时代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从元成宗铁穆耳死后到他即位的二十六年间,朝廷竟换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