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最爱故事 访问量:4514 更新时间:2023/12/10 10:35:20

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为了表彰和自己共同征战多年的将帅们的功绩,命人在南京城外的鸡鸣山修建功臣庙,按照功绩大小,将21位开国功臣的塑像供奉在内,其中魏国公徐达位列第一。1、投身军旅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都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市)人,两个人从小关系就很好,那时候经常和他们一起玩耍的还有后来的开国名将汤和。徐达是三个人中年纪最小的,他比朱元璋小四岁,比汤和小六岁。1352年,郭子兴集结数千人起兵,占据了濠州。汤和先去投奔,后来在汤和的邀请下,朱元璋也投身到郭子兴的起义大军之中。一年后,朱元璋回家乡募兵,22岁的徐达应召,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当时和郭子兴一起占据濠州的还有孙德崖、赵均用、彭大等人,因为意见不合分为两派,郭子兴独成一派,孙德崖和赵均用等人一派,两派之间斗争激烈,郭子兴处于劣势,几乎被孙德崖等人害死,幸亏当时的部将、女婿朱元璋搭救才保住了性命。朱元璋此时已经从家乡招募来了不少人马,他见濠州城统帅之间争权夺利,知道依靠这些人难以成事,于是决定带着自己的人马离开濠州。2、临阵救主1353年12月,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24人离开濠州,向南进入定远县,很快攻占了滁州。在一路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徐达作战勇猛,在众将中逐渐显露头角,朱元璋对他很是看重。随着朱元璋占据濠州,周围不断有人前来投奔,他逐渐聚集起上万人的军队,颇有声势。郭子兴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下,不得已前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就将濠州城的军中大权交给郭子兴掌握。人马聚集越来越多,滁州城中粮草告急,朱元璋向郭子兴献计,南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以夺取粮草,扩张地盘。郭子兴当即应允。

此时的和州控制在元军手中,朱元璋先派三千人伪装成元军蒙混进城,然后举火为号,紧跟在后面的万人军队随即一拥而入,占据了和州城。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驻守和州。朱元璋占领和州不久,孙德崖就前来求援,朱元璋顾忌刚刚击退的元军,于是就让孙德崖进城,希望双方和好,合力抗元。无奈此时郭子兴对孙德崖仍有余怨,当他发现孙德崖进城后,马上派人捉住他,想要趁机除掉老对手。孙德崖所率部众见此情形,马上挟持了朱元璋。两方各有所恃,都不肯率先让步。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向孙德崖的部众请求用自己代替朱元璋。徐达一定有很好的口才,不然在这紧要关头对方怎么肯临阵换将?谁不知道朱元璋是郭子兴的爱将加女婿,用朱元璋作筹码显然比徐达重要得多。但是他们居然真的听从了徐达的建议,徐达的机智与口才可见一斑。朱元璋回到军中主持大局,经过一番艰难的交涉,最终双方各自放人,事件和平解决。经过这次事件之后,随朱元璋一起出走濠州的淮西24将中,徐达和朱元璋的关系更显亲密。3、计除赵普胜虽然同是反元大军,但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势力之间各有矛盾,对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陈友谅更是亟需铲除的最强势力。1359年,徐达奉命和俞通海一起攻打陈友谅占据的池州、安庆等地,此时把守这些城池一线的正是陈友谅的得力干将赵普胜。赵普胜善使双刀,勇猛异常,在他的严防死守之下,徐达的多次进攻都宣告失败。徐达知道赵普胜和俞通海以前曾经共同抗敌,两个人比较熟识;赵普胜还曾经归附朱元璋,现在归于陈友谅麾下绝不会是死心塌地;另外陈友谅生性多疑,尤其忌惮赵普胜的战功赫赫,担心终有一天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徐达充分利用各方面因素定下离间计,最终引诱陈友谅杀死了赵普胜,成功除掉了进攻陈友谅路上的心腹大患。4、战功卓著1360年,徐达会同常遇春伏兵九华山下,给大举前来的陈友谅军队予以迎头重击。1361年,徐达率军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陈友谅大败。1362年,徐达与陈友谅在江西康郎山遭遇,徐达率兵力战,再次大败陈友谅。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争战到达决定性阶段,鄱阳湖战役中,朱元璋对取胜有绝对把握,但是担心背后的张士诚偷袭后方,于是命令徐达赶回应天负责城池守卫。徐达在应天严防死守,免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最后朱元璋军队全歼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与劲敌对阵之时,后方当然要交给最信得过的人,徐达显然就是朱元璋认定值得托付的首选良将。后来朱元璋也曾经对别人说过:“让徐达回去守应天我最放心,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妥善处理。”他认可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对方忠诚的品格。

公元1364年春天,朱元璋被拥立为吴王,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陈友谅已除,张士诚还在。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0万攻打张士诚。徐达采取分兵三路的方式先后攻击湖州、杭州等地,两地相继被攻克,张士诚据守的平江成为孤城。徐达屯兵城外,命令常遇春等将领分段驻守,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历时半年有余,平江城中粮尽,徐达率领大军强攻而入,张士诚军中将士纷纷投降,张士诚自尽。张士诚割据势力自此荡平。5、放走元顺帝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进行北伐。从徐州一路北上,徐达所率大军所到之处,元朝守军闻风而降。1368年七月,徐达攻克通州,包围了元朝都城大都。通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连夜带着后妃、太子及一百多名大臣从大都建德门逃跑。

常遇春经常和徐达共同出兵作战,他非常了解徐达的用兵策略,按照他对徐达的了解,此时把大都城团团围住、擒获元顺帝简直易如反掌。他认为是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十分生气,当面质问徐达为什么要白白失去这个立大功的机会。徐达对常遇春解释说:“元帝虽然是夷狄,然而他长时间居于帝位,号令天下,民心习惯于依从他。如果我们真把他俘获送到主上面前,主上应该怎么处置他才好?是割出一块地来封赏他,还是杀了他以求甘心?显然两个做法都不大合适,所以不如放了他。”常遇春显然并不能理解徐达的逻辑,最后还是把事情告到了朱元璋跟前。他没想到朱元璋非但没有责罚徐达,反倒很赞成他的做法。徐达不仅网开一面放走了元顺帝,对于元朝归顺过来的王公大臣等人,他也一律宽待,愿意投降的一律准降。朱元璋即帝位后,拜徐达为右丞相,后来册立皇太子,又拜徐达为太子太傅、参军国事,封魏国公。6、后世评说虽然朱元璋亲自下令修建功臣庙,但是被供奉进庙的功臣,除了早年即战死或病死,如常遇春、胡大海、邓愈之外,侥幸从战争中活下来加官进爵的,最后也难免被赐死的结果,比如李文忠、傅友德,相比之下,徐达、汤和算是少数得以善终的。是因为少年跟随的情谊吗?恐怕这个因素占的比重极其微小,帝王家中父子、手足之情尚且不能与大业相提并论,更何况同乡或者朋友之情。

徐达的战功赫赫或许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认可,他曾经这样评价徐达:“谋勇绝伦……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将其誉为“万里长城”。然而军功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二三十位,有军功的不在少数,但是得以善终的却极少。所有的秘密也许只在四个字:柔弱,不争。汤和性情柔和,早在朱元璋到郭子兴军中担任低微军职之时,就有人因为他年轻、资历浅不大服气,唯有汤和最早认可他的领导地位,总是遵照执行他的命令,虽然他比朱元璋年长两岁,朱元璋还是通过他才得以投军,论资历他比朱元璋老。徐达同样如此,有军功和资历却从来不以此自傲,《明史》中评论他:“中山(徐达追封中山王)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另外徐达仁慈不滥杀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朱元璋尤其看重他这一点,曾经对众将说道:“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即使是身为将军,也不应该随意杀人,这不仅会让国家受益,后辈子孙也能蒙受他的福报。朱元璋贵为一代帝王,对于部下和臣子算不得仁慈,如果说他的一些做法是为了维护帝业而不得不为;那么在评价徐达时,他的说法应该是由衷的,能够体现他最真实的想法。正史记载的自然都是最光明正大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连正史都不愿意相信,那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

更多文章

  • 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勃然大怒,朱元璋为何却不怪罪徐达

    历史解密编辑:新语话史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常遇春,明朝

    1367年,朱元璋在相继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势力之后,其政权已经基本稳固,南方的广大地区也再无后顾之忧。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朱元璋自然不甘于偏安一隅。于是,北伐也随即被提上议事议程。在中国历史上,自南至北的北伐数不胜数,一如东晋祖逖、恒温北伐,南宋隆兴北伐等等,但能够取胜者却寥无几人。这

  • 元顺帝是如何为日落西山的北元,多争取200余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季依晨动物谈标签:伯颜,元朝,皇帝,明朝,脱脱,元顺帝,帖木儿,朱元璋,小说家

    元顺帝是如何为日落西山的北元,多争取200余年的?“帝在位三十六年,当元统、至元间,帝受制权臣,相继或死或诛,帝恐惧之心弛,而宽平之心生……向使庚申帝持其心常如至正之初,则终保天下,何至于远遁而为亡虏哉!……庚申帝岂昏愚者哉?观其欲杀是人也,未尝不假手于人,外为不得已之状,内实行其欲杀之志”元顺帝是

  • 元朝末帝元顺帝的曲折命运, 从沦为孤儿被流放, 到成为元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头像壁纸汇标签:皇帝,元朝,皇位,元顺帝,帖木儿,宋太宗,元文宗,小说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主导下的大一统王朝。不过这个王朝的存续时间可谓昙花一现:从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到元顺帝逃到长城北方维持北元王朝,前后一共不足百年时间。同时由于文学和教育方面对元朝的宣传题材较少,所以元朝历史一直让多数人感到陌生。其实元朝末帝元顺帝的个人命运是十分坎坷、传奇、曲折的。1

  • 集荒淫和天才于一身的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娱段子标签:元顺帝,伯颜,元朝,朱元璋,宰相,明朝

    今天来说说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名字比较长,咱就不说了,他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给说起来,元顺帝虽然生在帝王家,但是他的童年却确实不好过,在他九岁那年,他的父亲继位称帝,结果就被他的叔叔,也就是后来的元文宗给杀了,然后他叔叔呢就当了皇帝。元文宗当了皇帝以后就把他给送到了高丽,给关了起来,并且不许

  • 荒淫无耻元顺帝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元朝,皇帝,天魔,惠宗,元顺帝,铁穆耳,右丞相,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元惠宗,又称元顺帝,1320年出生,1370年在应昌去世,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他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1333年6月—1370年5月23日。本来,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十三岁登基之时,元朝的兴盛时代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从元成宗铁穆耳死后到他即位的二十六年间,朝廷竟换了九

  • 九纹龙的“天真”:神机军师朱武的苦肉计,摸透了史进的心理

    历史解密编辑:不红居士标签:朱武,史进,陈达,杨春,宋江,九纹龙,梁山好汉

    “九纹龙”史进,是梁山一百单八将里第一位出场的好汉,用金圣叹的话来说,施公令史进开场,是因“稗史亦史”,《水浒传》承担着揭露历史的任务,故而以史进开场,大有深意。水浒的许多情节设置,也是从史进这里开始的。水浒开篇,史进带领史家村的村民,抵抗少华山的强匪,即“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

  • 认真看了几遍原著,朱武水平远不及吴用,为什么都吹朱武贬吴用?

    历史解密编辑:贡子曰标签:吴用,朱武,宋江,方腊,卢俊义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吹朱武贬低吴用呢?一方面,朱武军事上确实有一些水平其实,在整部书中朱武的情节并不是很多,尤其前半部分,朱武的戏份实在是太少了。只有后来,梁山接受朝廷的招安后,征辽、征方腊的战斗中,朱武才得以出手。但是朱武的军事指挥才能属实不怎么样,卢俊义领着他没少损兵折将。但是

  •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历史解密编辑:芯芯from标签:朱武,李逵,军师,水浒传,地魁星,梁山好汉

    《水浒传》是一部经典的古代小说,其中有众多英雄豪杰,而朱武也是其中之一。朱武,字青眼,是梁山好汉中的一员。他的形象非常魁梧壮硕,而且勇猛无比。他原本是河北人,因为杀了官府的差役,被逼流落江湖,最终来到了梁山。在梁山的时候,朱武和另外两位好汉,乐和和李逵一起成为了“铁三角”,是梁山好汉中的精锐部队之一

  • 元朝名将伯颜,带领军队覆灭南宋,扩张国家统治疆域

    历史解密编辑:幽默海花英标签:元朝,军队,将领,南宋,诗人,忽必烈,贾似道,汉高祖刘邦,伯颜(八邻部)

    元王朝与南宋王朝之间的战争持续了颇长的时间,作为其中的将领,伯颜为了能够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做了许多的努力。战争开始之初,伯颜就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在战争中处于上风位置。之后,更是勇往直前,其军队势不可挡,南宋方面根本就不能与之抗衡。只要南宋王朝一天没有灭亡,伯颜的目标就始终没有结束。在其努力之下,

  • 俘虏宋朝皇帝,北征蒙古骑兵,还能写诗:元朝名将伯颜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伯颜,忽必烈,元军,蒙古,骑兵,元朝

    1276年,地点杭州,伯颜兵临城下,谢太后、宋恭帝投降。灭亡南宋后,伯颜火速北上,率元军出征漠北,跟蒙古骑兵作战,威震塞外。征伐途中,伯颜意气风发,经常写诗吟诵。伯颜,元朝首席名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1259年,蒙哥大汗在重庆城下阵亡,忽必烈、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相互厮杀。西域四大汗国,只有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