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去世前,除了确立三子窝阔台为蒙古帝国大汗接班人外,还将今天的俄罗斯西部、东欧,以及高加索地区,分封给长子术赤,即后来钦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又将今天的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分封给了次子察合台,即后来的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十多年,窝阔台的孙子,在原西辽土地上,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元世祖忽必烈,将西亚地区分封给弟弟旭烈兀,成立伊尔汗国。
四大汗国加上它们的宗主国元朝,构成大蒙古帝国。蒙古帝国面积2400万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半个亚洲,横跨欧亚大陆。
估计成吉思汗看着枝繁叶茂的子孙们,颇有N世同堂的幸福感。可是成吉思汗如果在天有灵,他听到的可能是另一种声音,子孙们相互打得头破血流,奔走呼号的哀鸣声。其中尤以察合台汗国最倒霉,他们与元朝及三大汗国,打了整整六十年!
察合台汗国与黄金家族的撕逼大战
1248年元定宗“贵由”(太宗窝阔台之子)驾崩,在钦察汗国掌门人“拔都”(术赤之子)的支持下,“蒙哥”(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夺位成功,从此蒙古帝国的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到了拖雷系门下。
这一次嫡系转移,让暗流涌动的四系(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争斗公开化,也成了蒙古帝国分裂的标志性事件。坐上汗位的蒙哥,第一刀就砍向了察合台汗国。
01元朝:你是我棋盘上的胜负手
蒙哥为何要对察合台汗国下手?因为在蒙哥夺位过程中,察合台系坚定地站在窝阔台系身边,声称哪怕窝阔台家族就剩一块肉,汗位也必须是他们的。
察合台系如此力挺窝阔台系一点不意外,当初察合台和窝阔台哥俩关系最亲密,窝阔台之所以当选成吉思汗的接班人,二哥察合台功不可没。所以,窝阔台上位后,他几乎与二哥共享皇权,重大事件上没有二哥的点头一律无效。
套用时髦的术语,察合台系与窝阔台系,互称“窝铁”与“察铁”。那么,关系亲密的术赤系与拖雷系,姑且称“术蜜”与“拖蜜”吧。
既然你俩好得穿一条裤子,我就必须拆了你!这就是蒙哥的本能的出发点。这时候察合台已经去世十年了,执掌汗国的是他的孙子“哈喇旭烈”。蒙哥一道圣旨,把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西半拉被他划给了“术蜜”拔都,给哈喇旭烈仅留下半壁江山。
估计哈喇旭烈为此憋气,把自己憋死了,汗国在可汗“缺席”的情况下,由他的老婆打理了十年之久。
蒙哥在位期间,察合台汗国白挨一刀,毫无反抗之力。九年后,蒙哥死在攻宋的战争中,察合台系的机会来了,他们与元朝的关系,进入忽必烈时代的第二阶段。
蒙哥一死,拖雷系内部首先上演兄弟阋墙,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元世祖)和“阿里不哥”,为了争夺蒙哥的遗产,各率一彪人马刀兵相向。哥俩同时看上了察合台汗国的战略地理位置,都想把它捏在自己手上。
忽必烈帐下有个叫“兀鲁克”的人,是察合台的玄孙,现成的傀儡岂能浪费?忽必烈令兀鲁克前往封地,就任察合台汗国可汗。不料兀鲁克福报不够,走到半路遇上了阿里不哥派来的可汗“阿鲁忽”。阿鲁忽是察合台的孙子,按辈分是兀鲁克的叔祖,但汗位面前无父子,阿鲁忽毫不留情地干掉了孙子,坐上了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大位。
阿鲁忽上台不久,就跟阿里不哥翻脸了,后来被阿里不哥打成流浪汉,死在了花剌子模。阿鲁忽死后,哈喇旭烈的儿子“木八剌沙”,未经批准就擅自登基称汗,搞得忽必烈很不爽。于是就派了一个叫“八剌”(察合台曾孙)的人,颠覆了木八剌沙,八剌在忽必烈的册封下,坐上了察合台汗国大位。
在蒙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哥仨的操纵下,察合台汗国汗位就像照相馆的道具,谁都可以坐上一屁股。其实这正是拖雷系的阴谋,一个被自己操纵的混乱的察合台汗国,无疑不会对元朝形成威胁,还可以充当搅乱其它几个汗国的火药桶。
当八剌在忽必烈的指使下,跟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咬得伤痕累累后,这才看穿了拖雷系的险恶用心。清醒过来的八剌,愤然与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组成统一联盟,专心对付拖雷系。
八剌死后,他的儿子“笃哇”,在窝阔台汗国掌门人“海都”的支持下继承汗位,察合台汗国与元朝的关系进入第三阶段。
笃哇始终秉承老爸的遗志,二十年如一日,一直跟拖雷系的元朝和伊尔汗国为敌。1298年,笃哇在金山一带,还虏杀了忽必烈的外孙“阔里吉思”。1301年,他又联合海都,在帖坚古山与元军鏖战一月有余。
在这场拉锯战中,联军先赢后输,笃哇中箭受伤,海都还丢了命。自感实力不济的笃哇不得不低头,他胁迫窝阔台汗国继承人“察八儿”,与元朝达成和平协议,从此屈身跪拜元朝。
02钦察汗国:你是我永远的宿敌
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有世仇!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哪来世仇之说呢?
当初,术赤作为成吉思汗的长子,战功在诸兄弟中最高,也最有资格做继承人,可是察合台不答应,他最不喜欢大哥,不,准确地说察合台从来就不承认术赤是他大哥,而是称呼他为“那个蔑儿乞人的儿子”。
这话从何说起?原来,当年“孛儿帖”嫁给成吉思汗不久,就被蔑儿乞人抢亲,做了九个月的俘虏,回来后不久就生下了术赤。关于术赤的身世之谜,至今也没有定论,估计成吉思汗自己也迷糊,搞不清楚这个儿子是自己的,还是蔑儿乞人的。“术赤”翻译过来就是“客人”,有谁说得清成吉思汗复杂的心情呢?
不过成吉思汗还算很“man”,他把妻子被俘虏的责任,归咎于自己没保护好,所以一直对孛儿帖母子很好,后来又与孛儿帖生了三子五女。文中所提到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都是孛儿帖所生。
连老爸都没有对大哥的身世质疑,你个小兔崽子察合台,凭什么往爹妈的脸上扔臭袜子?都是继承人的诱惑力太大了!
哥俩闹了一辈子,最后成吉思汗决定把他俩都剔除出继承人名单。察合台于是把票投给了“窝铁”,而同为失意人的术赤与拖雷关系相亲。这就是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世仇的由来。
成吉思汗驾崩后,两派联盟势同水火,搞得贵由差点没接上窝阔台的班。贵由死后,术赤的长子拔都,把蒙哥推上大位,取代了窝阔台系。
后来蒙哥公报私仇,把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西边的河中地区被他送给了“术蜜”拔都,又加深了察合台汗国对钦察汗国的仇恨。所以,阿鲁忽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跟拔都死磕,愣是从他手中,夺回了河中地区。
拔都死后,他的继承人“莽哥帖木儿”,纠合当时还是“流浪儿”的海都,发兵五万群殴八剌。
您可能有两个疑问,第一,八剌那时候不是忽必烈的马仔吗,“术蜜”怎么会打“拖蜜”的马仔?第二,海都不是窝阔台系吗,莽哥帖木儿怎么跟他联盟了?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随着蒙哥和拔都的相继离世,术赤系和拖雷系的友谊走到了尽头,钦察汗国不鸟忽必烈,成了独立王国,完全按自己的利益需求行事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将在后面解答。
也就是那一次莽哥帖木儿与海都联盟,打醒了八剌,结果三方神奇般地握手言欢,签订了“塔拉斯和平协议”,共同瓜分河中地区,并且一起对付拖雷系。
此后,钦察汗国专注于征服中亚,与察合台汗国恩怨基本画上了句号。
03伊尔汗国:两棵相生相欺的树
伊尔汗国比较特殊,它跟元朝同属拖雷系。当初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大位时,旭烈兀站在了忽必烈一边,也出于制衡其它三个汗国的目的,忽必烈将旭烈兀的征服地,赐给了他成立伊尔汗国。
因此,伊尔汗国一直是元朝坚定的拥趸,跟察合台汗国像两棵永不交叉的树,常常在它背后做一些小动作,以策应元朝。
就在莽哥帖木儿、海都、八剌签订“塔拉斯和平协议”后,他们决定拿伊尔汗国先练练刀。1270年,八剌联合海都,大举入侵伊尔汗国,并占领了呼罗珊大半地区。
就在联军节节胜利之际,海都却下令本部人马撤退,使联军实力大损。当年七月,旭烈兀的继承人“阿八哈”,对八剌发动反攻,八剌数万人马被打得仅剩5000,一路逃亡中亚,最后客死他乡,跟阿鲁忽一个下场。
04窝阔台汗国:朋友往往是用来卖的
“察铁”和“窝铁”的关系最好玩,同时也让人深刻理解了“铁”字背后深奥的哲学。
窝阔台汗国其实不是窝阔台建立,而是由他的孙子海都打下来的江山。当初窝阔台当了大蒙古国大汗,自然不需要建汗国,只是给他的子孙们,零零散散封了一些地盘。所以,当汗位被拖雷系夺走后,窝阔台家族泪汪汪,大蒙古国汗位丢了,封国又没有,亏大发了!
因此,窝阔台家族一直有个梦:干掉拖雷系夺回蒙古帝国汗位,或者建立窝阔台汗国。
海都是如何实现这个梦想的呢?这还要“感谢”蒙哥。当初蒙哥夺了人家的大位,为了表示一下安慰,又追封了好几位窝阔台家族后人,其中就有海都。
海都的封地很有学问,刚好紧挨着钦察汗国。估计蒙哥的目的,是想借着“术蜜”的眼,严密监视海都。岂料拔都死后,“术蜜”不蜜了,反过头来成了窝阔台的孙子海都的支持者。
钦察系为何要支持海都?因为那时候正直八剌与忽必烈关系亲密之际,察合台汗国势力发展太快,威胁到了钦察汗国,所以,钦察汗国希望有另一股势力起来,共同对付崛起的察合台汗国。
在钦察汗国的支持下,海都迅速崛起,在整合了窝阔台家族势力后,他向东侵占了元朝大片土地,又联合钦察汗国,不断蚕食察合台汗国,一个强大的窝阔台汗国就此成立了。
随着“塔拉斯和平协议”的签订,海都与八剌握手言和,两国又重温老一辈的革命友谊,再次建立“互铁”的关系。
当然,铁归铁,利益面前该出卖对方的时候,绝不手软,比如导致八剌败给伊尔汗国的撤兵事件,说白了就是海都在背后捅刀。
八剌死后,海都平定了察合台汗国的内乱,扶立八剌之子笃哇上位,那段时间两国铁得就像锻造在一起了似的,相当于“联合经营”的两家实体。
帖坚古山之战后,海都重伤而死,笃哇扶立海都的儿子察八儿上位,两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笃哇只把东半边窝阔台汗国交给察八儿,私吞了西半边,察八儿当然不爽,两国开始争执不断。
于是铁开始出现锈斑。这个变化被元朝看得真真的,一个秘密协定,在笃哇与元廷之间达成。1304年,笃哇从西边边,元军从东边,双方同时对窝阔台汗国发动进攻。
察八儿被“察铁”卖惨了,只好举手投降。笃哇干脆撕破脸,当着三百多位蒙古王爷的面,宣布废黜察八儿,窝阔台汗国被元朝和“察铁”瓜分。
多年后,不死心的察八儿曾经力图复国,被笃哇的继承人“怯别”杀得“丢了裤衩”,窝阔台汗国恢复的梦想彻底碎了。
说完察合台汗国与黄金家族的撕逼大战,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它就那么倒霉,总是遭到各方的群殴呢?
察合台汗国屡遭不幸的根源
除了上述历史恩怨以外,还有三大客观因素,决定了察合台汗国的苦逼命。
一,几任可汗纠缠于恩怨,战略定位不清
察合台汗国没有一位可汗的能力,足以跟拔都、海都、旭烈兀相提并论,个人能力差距太大。这个状况导致他们始终没有清晰的国家定位,始终“跟着感觉走”,陷于昔日恩怨,政策变化随机性太大。
比如阿鲁忽,先跟着阿里不哥,又倒向忽必烈。八剌先紧跟忽必烈,最后又跟钦察、窝阔台汗国结盟。笃哇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才决定倒向元朝。
察合台汗国的战略定位不明,每摇摆一次就要付出相应代价,弄得里外不是人,被群殴在所难免。
二,地理决定了察合台汗国必然四面环敌
察合台汗国地处战略要塞,却四面环敌,四处漏风。东面的元朝希望它充当搅屎棍,以对付钦察和窝阔台汗国;西北的钦察汗国对河中地区势在必得;北面窝阔台汗国又需要割它的肉,建立自己的汗国;西面的伊尔汗国要谨遵元朝的指令,随时抄它后路。
它的这个地理位置,像极了春秋时期的郑国,夹在楚晋两强之间,还有齐、宋、秦诸强环绕,生存的环境确实很恶劣。
三,成吉思汗的分封制带来的必然后果
可是即便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恐怕察合台汗国也难躲避被打击的命运。中原文化走过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实行分封制,封国之间,封国与中央政权之间,一定会发生战争,最终只能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再次统一。
春秋战国就是分封制从诞生到灭亡的历史,此后分封制一旦死灰复燃,必然引起政治动荡。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等。所以,分封制越来越不吃香,逐渐从“实封”演变为“虚封”,到清朝,王爷们的爵位都取消了对应的食邑。
很显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中国的历史不能通透,依然简单粗暴地停留在“家天下”的层面,希望分封各地的黄金家族子孙们,共同撑起蒙古帝国。难怪毛主席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
察合台汗国的后续
蒙古帝国的一个中央、四大地方政权,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位居西北的钦察汗国,其文化逐步向突厥文明演变;西边的伊尔汗国,则与伊斯兰文明融合;北面的窝阔台汗国,依然保留着蒙古草原游牧文明;东面的元朝,不断向汉民族农耕文明靠近。那么处于腹心地带的察合台汗国呢?它的演变往哪个方向去了呢?
答案是分裂了,东面的东察合台汗国,在今天塔里木盆地一带,坚持蒙古人的游牧生活;而西面的西察合台,以撒麻耳干为中心,向农耕文明演化。
这个变化由笃哇的两个儿子引起,笃哇去世后,他的儿子怯别,推翻了夺位的“塔里忽”,接管了察合台汗国。怯别继位不到一年,又别出心裁地把汗位让给了哥哥“也先不花”。
也先不花为了防止元朝东进,将大片农田改成草原,引起了怯别的不满。于是怯别宣布复位,并将都城迁移到撒麻耳干,而也先不花则留在东面,坚持游牧生活。东西分治的格局,后来就演变成了相互独立的东西察合台汗国。
西察合台汗国又历经22年,最后演变为又一个强大的帝国——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寿数相当长,它居然历经333年,直到1680年的清康熙年间,才被准噶尔部噶尔丹消灭,而此时窝阔台汗国和伊尔汗国已经消失三百多年,钦察汗国也已经消失一百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