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必烈特别推崇汉文化,可98年的元朝,为何没能彻底汉化?

忽必烈特别推崇汉文化,可98年的元朝,为何没能彻底汉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飞鱼说体育 访问量:4050 更新时间:2024/1/18 0:51:55

成吉思汗的众多儿子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第四子托雷。托雷的4个嫡子也都是能征惯战之辈。而且每一位都做到了大汗的位置。

老大蒙哥,是大蒙古国第4位大汗。老二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5位大汗,也是元朝的开创者。老三旭烈兀,是伊尔汗国的大汗。老四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并列为大蒙古国大汗,只是后来被忽必烈击败了。

这4位大汗中,忽必烈是接受汉文化教育最深的一个。他从小就被成吉思汗身边的儒学大师耶律楚材所影响,稍微长大一点以后,府上便安排了一堆汉文化的谋士,陪着他学习。

蒙哥称汗以后,忽必烈更是得到了漠南汉地的统治权,进一步和汉族地主和儒学大师们拉近了关系。他身边的汉族士大夫数不胜数。诸如刘秉忠、姚枢、张文谦、窦默等人,都成了忽必烈接近汉文化的左膀右臂。

忽必烈自身也非常聪明,在汉文化的学习上,颇有天赋,所以说儒士们为了奉承他,甚至让他接受了“儒教大宗师”的称号。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忽必烈的诗作《陟玩春山纪兴》。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雨沾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这首诗被放在了《全元诗》中的首位,通读一遍就能发现,如果汉文化造诣不够深,压根就写不出如此深刻的诗句来。

史料是这么记载忽必烈的:

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有了这些经历,忽必烈所开创的元朝,应该能很快就融入到汉文化之中来。可事实却正好相反,元朝共计98年,却一直没能真正融入汉文化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一、忽必烈需要维持与蒙古贵族之间的关系。

忽必烈是怎么上台的?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位老兄是非法篡位上台的!蒙古选拔大汗的规矩是,需要通过忽里台大会,由贵族们投票选举。

而不是类似汉地这边,由上一任大汗指定继承人。不过由于成吉思汗对蒙古的功劳太大,所以他指定的窝阔台,才会在忽里台大会中,得到大家的认可。

蒙哥汗去世以后,蒙古贵族们多数都在漠北居住,他们更加信任崇尚蒙古文化的阿里不哥。反观崇尚汉化的忽必烈,自然就失去了很多蒙古贵族们的支持。

正当阿里不哥打算召开忽里台大会的时候,忽必烈忽然就在漠南汉地宣布称汗了!而且忽必烈自己还私底下召开了一个袖珍版的忽里台大会,相当于走了个形式。

好家伙,这还得了?因此以阿里不哥为代表的蒙古贵族们,集体起来和忽必烈对着干。爆发了长达4年的蒙古内战,当然,最后忽必烈取得了胜利。

胜利之后,忽必烈如愿成为了大蒙古国合法的蒙古大汗。也正是因为如此,大蒙古国的4大汗国,与忽必烈的元朝离心离德,大蒙古国也就宣告分裂了。

这个时候,你以为忽必烈不想和这帮蒙古贵族们搞好关系吗?可是他身边到处都是汉人士大夫,这帮人整天让他进行汉化,你觉得忽必烈该怎么选?

他当然会采取折中的方案,一边接受慢慢汉化的事实,一边则以尊重蒙古旧俗为前提,希望博得更多蒙古贵族们的支持。

二、汉人士大夫的做法,有点儿过分了。

忽必烈崇尚汉文化,不代表忽必烈就很喜欢这帮汉族士大夫。有些士大夫读书多了,坏心思也就多了。他们为了恢复自身的地位,不断撺掇忽必烈全面汉化。

这事儿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全面汉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忽必烈必须要与大多数蒙古贵族彻底决裂。

这代价不是忽必烈能够承受的,他难道真的愿意彻底成为一个中土的汉化皇帝?难道他就不留恋昔日大蒙古国的宏图大业?

所以说,汉族士大夫的这些行为,引起了忽必烈的反感。

此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且特别偏向汉族士大夫。这下好了,士大夫们利用真金的影响力,在朝堂之中不断扩大自身势力,俗称朋党。

真金本人还被蒙在鼓里,认为支持父亲的汉化政策,是绝对明智的选择。结果好了,士大夫们越闹越凶,居然在1285年,主动上书忽必烈,希望年事已高的他,能够禅让大位给太子真金。

这帮士大夫的目的很简单,因为真金支持汉化,而且比较听话。他上位以后,对他们只有好处。

结果忽必烈勃然大怒,不仅诛杀了一大批参与者,而且还把太子真金给活活吓死了!从此以后,忽必烈对汉化这件事,也持有怀疑态度了,汉化真的好吗?他不明白。

三、历史留给元朝的时间太短了。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天下,可到了公元1368年,元朝就被明朝赶走了。历史留给元朝在中土的时间,只有98年而已。这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太短暂了。

忽必烈作为开国之君,算得上是元朝最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了。他对汉文化也非常推崇,可就连他也不想加快汉化的进程,你觉得元朝的其他皇帝,会有立志改革的魄力吗?

即使他们愿意汉化,其程度也不可能超过忽必烈。因此,整个元朝,其实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汉化过程。

不排除元朝正在汉化,除了忽必烈本人以外,元朝还有好几个汉化程度比较高的皇帝。而且元朝也为前朝编修了史书,这些都是汉化的证据。

只是可惜,元朝缺少一位大刀阔斧进行汉化改革的君主,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中原地区进行汉化。因此元朝的汉化,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了。

很多人认为北魏的汉化很成功,的确是这样。但是北魏也不是一开始就汉化的,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期,汉化才进入正轨。

清朝的汉化也很成功,但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也没有大刀阔斧进行汉化,到了顺治、康熙年间,汉化才正式开始。

所以说元朝的汉化过程中,缺少一位有魄力的君主。而这位君主还没出现,元朝就被赶跑了。

四、儒教文化并不是元朝的最优选择。

一个朝代的朝中,只能有一种文化,这是秦始皇时期,定下的规矩。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的确很好,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分裂。

比如说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就是忽必烈的帝师。由此可见,汉文化中的儒教思想,并没有在元朝起到主宰一切的作用。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在元朝是不可能实现了。

反过来的是,汉人士大夫,为了与蒙古贵族们拉关系,一个个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开始学习蒙古文字、语言、习俗,甚至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蒙古名字。

好家伙,蒙古人一下子被他们给整懵了?什么情况?你们的文化不是比我们先进吗?为什么还要跟我们学习呢?

说实话,蒙古人自己都没真正搞明白自己的文化优势在哪里,可大量汉人士大夫开始学习以后,反倒是帮助蒙古人为自己的文化树立了信心。

这么一来,你觉得元朝还有机会实行汉化政策吗?不仅没有机会,似乎也没有必要了。汉人士大夫的种种行为,已经让元朝统治者认识到,汉化已经没有意义了。至于汉文化,完全可以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

总结:汉化成功了,也就没那么多起义了。

元朝的农民起义,可谓是风起云涌。他们打起的旗号基本一致,那就是恢复汉人江山,甚至韩山童都打起了宋徽宗子孙的旗号来。

由此可见,中土地区对汉人政权,不仅没有心灰意冷,反而越来越怀念。因为元朝没有彻底汉化,使得汉人士大夫们,也不愿尽心尽力为元朝卖力。

比如说刘伯温,本来就是元朝的官员,后来不就投靠朱元璋了嘛!张昶更牛,他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正儿八经的高级官吏,还不是给朱元璋打工了?

由于元朝没有彻底汉化,一来没能抓住中土那些汉族地主们的心,二来没有抓住汉人士大夫们的心,你说元朝能不灭亡吗?毕竟这些人,数量太多了。

如果忽必烈一开始就抓住了汉化的机会,学习北魏孝文帝那种大刀阔斧的方式进行汉化,或许元朝能和清朝一样,有个200多年的国运。

参考资料:《元史》

更多文章

  • 极盛下的祸患暗隐,忽必烈的频繁征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归客历史标签:忽必烈,元朝,征战,诸王,蒙古,屯田

    1279年,忽必烈消灭了流亡中的南宋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忽必烈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议的大统一国家的开国者,在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又继续对亚欧许多国家展开征伐。虽说元朝期间的战争不断,但是忽必烈在位期间是元朝征伐最频繁的时期。我们都知道在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甚至许多现在没有在

  • 浅析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掌权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皇帝,元朝,蒙哥,忽必烈,小说家,成吉思汗,蒙古骑兵,孛儿只斤·窝阔台

    文:潇潇引言:忽必烈,忽必烈又拼忽必烈或忽必烈,庙号世祖,(1215年-1294年),蒙古国将领、政治家,成吉思汗的孙子和最伟大的继承人。作为元朝(1206-1368年)的第五位皇帝(1260-94年在位),他完成了对中国(1279)于1211年由成吉思汗开辟,成为全中国的第一位元朝统治者。论据:浅

  • 孟拱强烈推荐、忽必烈梦寐以求的猛人,因何以奸臣形象为人所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忽必烈,贾似道,孟拱,元军,宋军,奸臣

    在以明代小说《红梅记》为蓝本的各类型戏剧中,贾似道一直以来都是以贪财好色、奸诈狡邪的形象示人,在正史中,贾似道也被列在《宋史·奸臣传》中,数百年来遭人唾骂,甚至有人把南宋灭亡都归罪于贾似道。贾似道戏剧形象可是这个定论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呢。如果贾似道真的不堪,孟拱又为什么推荐他担任京湖置制使一职,忽必

  • 忽必烈为何要定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大伽秀标签:蒙哥,元朝,大汗,忽必烈,北京市,小说家,蒙古帝国,阿里不哥,孛儿只斤·窝阔台

    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和历史上的其他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太一样,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在统一整个中原之前,元朝在北方已经打下了极为广袤的疆土。如果忽必烈选择像过去几个大一统王朝一样,定都南方的话,元朝对于北方草原的控制,将会十分有限。忽必烈生于1

  • 文韬武略忽必烈—卓越的用兵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忽必烈,元军,伯颜,拖雷,平定,成吉思汗

    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即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笫四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忽必烈于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公元1215年9月23日),生于漠北。童年时代正是蒙古民族发展壮大、征战不断、影响极盛的时期。战争的环境熏陶了他度量弘广、志于伟业的性格。其父拖雷是一个智勇兼

  • 忽必烈万里“斡腹”灭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元朝,大理市,忽必烈,小说家

    文/顾宏义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实施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行程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其中最为艰险的路段是从云南昆明到宁夏六盘山之间,大约5000公里,金沙江、大渡河横亘其间,雪山、草地、天险腊子口亦分布于此区域,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长征中

  • 郭靖怎么死的?金庸:忽必烈喊来3位反派高手,修为不在法王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金宝哥讲故事标签:郭靖,杨过,编剧,忽必烈,张三丰,张无忌,小说家,金庸笔下

    凡是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们,势必都幻想着能够穿越到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体验一把什么叫做大侠,在邂逅奇遇、练成神功之后,邂逅红颜之手、退隐江湖。不过金庸笔下的主角并非都能完美收官,萧峰和郭靖就是一对悲剧英雄。在《天龙八部》里,万念俱灰的萧峰拾起断箭狠狠插进了自己的胸膛,结束了自己短暂又悲壮的一生,而

  • 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在忽必烈三次远征时,为何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忽必烈,元朝,元军,金国,成吉思汗,西夏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战斗力简直堪称13世纪的巅峰,放眼整个地球,还真没有哪个军团可以和蒙古骑兵一较高下的。因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 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蒙古帝国。在这个蒙古帝国的庞大版图之下,至少有5大组成部分:第一,元朝。元朝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的儿子忽必烈建立起来的帝国,占据东亚大部分地区

  • 贪官遭刺杀后,家中搜出2张人皮,忽必烈大怒:开棺戮尸拿去喂狗

    历史解密编辑:阿娇表情包标签:元朝,宰相,贪官,人皮,忽必烈,阿合马,小说家,蒙古帝国,成吉思汗

    元朝的统治者们,也就开国前后的那几代君主大家印象比较深,比如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再比如说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蒙古帝国跟元朝的区别。蒙古帝国是自成吉思汗之后,他的后代们一起打下来的全都是蒙古统治的政权,版图最大时不仅占领了绝大半的亚洲,连欧洲都有所染指。元朝属于蒙古帝国的范

  • 忽必烈有多厉害?在位期间差点众叛亲离,他是如何反转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漫今生标签:元朝,蒙哥,忽必烈,小说家,成吉思汗,阿里不哥,蒙古帝国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想必对郭靖和托雷二人的友情十分熟悉,郭靖乃是金庸老师在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但是托雷这个角色实实在在的,而且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之子,而忽必烈则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同时他也是托雷的第四个儿子,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每一位帝皇的身后都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