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实甫:西厢记为何深入人心,因为它激荡起我们压抑在心底的春潮

王实甫:西厢记为何深入人心,因为它激荡起我们压抑在心底的春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362 更新时间:2024/1/5 2:42:53

王实甫:才子醉风流,西厢傲王侯

在中国戏剧历史上如果要排位的话,《西厢记》当为翘楚是无疑的,尽管有很多人会将票投给《牡丹亭》,包括我也会,因为,我认为《牡丹亭》在艺术上是远高于《西厢记》的,但这两部戏在受众的数量和影响上,绝对不是一个层次,《西厢记》定是一骑绝尘。

这两部戏都有个共同点,写的都是男女间的情爱,而且是那种“不守规矩”的男女之情,说人话就叫做“偷情”或“淫乱”。

这就很奇怪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万恶淫为首”的国度,这情偷得是理直气壮,偷得是家喻户晓,偷得是万人钦羡,偷得是好评如潮,于是,中国有了个特色的词汇叫“红娘”,也有了那《红楼梦》中“双玉读曲”的绝美画面。

其实细细想来这个也不奇怪,想当年,有一部风靡的电影叫《廊桥遗梦》,故事情节极为平淡,画面也不美,演员也不漂亮;但就是这样一个主题为偷情的故事,让多少人挥泪;感叹中,早已忘却了这歌颂的主题,同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相悖之处,因为,它唤起了我们压抑在心底的那阵阵春潮。

《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他的这一作品甫一面世便受到了追捧,历代文人墨客对此剧是青睐有加,现在流传下来的明清刻本不下百种,所以,此剧亦被誉为中国古典剧作之冠。

他于正史自是无传,在当时“八娼九儒十丐”的年代,一个写剧本之人被正史所轻视,很正常;那与他齐名的大家关汉卿不也一样史无记载吗?我们只能从野史的点滴记载中,读出他生平的鸿爪雪泥。

王实甫,字德信,大都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生活在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大约活了六十多岁,今存《西厢记》及《破窑记》等多部杂剧。

据野史记载,他的父亲地位显赫,曾随成吉思汗出征,后任礼部尚书及太原郡侯等一堆的高官。

这个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他出身于这样一个被“封侯”的家庭,在元人的等级制度上,他就应该不是我们汉人这个层次了,那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的贵族,至少如和他同一时期的元曲大家贯云石一样。

王实甫据说是当过官的,野史说他是“以县官入仕”,而且还“治县有声”,还被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这可是相当于当时的省部级高官了,看来还是个有能力的好官,但因与上司不和,因此,在四十岁时“弃官不复仕”,从此混迹于勾栏之中,至于真实情况如何,姑且信之。

虽然我没有资料证明以上说法是空穴来风,但凭直感觉得大为可疑,最大的可能是同名同姓之人的张冠李戴,就如同《宋史》所载的宋江,带着数万官兵征方腊一般,难道朝廷不怕他再反吗?所以,此宋江非彼宋江也,然而,一旦被施耐庵写进《水浒》,那就被世人相信是真的了。

如果以上所述为真,如此一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之人,缘何突然放弃万千身价,混迹于倡优之间,成为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呢?这个从哪方面来说都令人费解。

既然“姑且信之”了,那么对王实甫这样选择唯一的解释,只能说他在骨子里厌恶官场,又醉心于戏剧创作,于是便“奋不顾身”地置身其中。

元人钟嗣成著有一部《录鬼簿》,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为戏剧作家和演员立传的书籍,将这些人名为“鬼”,可见这类人的社会地位之低,正如他在序中所说:“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

按艺术成就,他将王实甫排在关汉卿之后,我不知他是以年代还是以成就排序,但他对王实甫的记载为:“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王实甫的艺术成就和修养还是有着很高的评价,因为,对王实甫的钦佩不仅仅是局限于剧作家的小圈子,而是扩展至整个“士林”的范围内。

但这一串词中的“风月营”和“莺花寨”以及“翠红乡”,均为当时艺人和私妓聚居的场所,由此可以判断,王实甫并不是一个在自己园林中笔耕的剧作家,而是一位在这些地方“厮混”的浪子,也正是在这样“红烛昏罗帐”的地方,他汲吮了民间丰富的文化养分。

在王实甫仅存的三部杂剧中,《西厢记》当然是成就最高者,故事的情节就不用俺在此啰嗦了,人人尽知,我只是将其演变的过程作个大致地叙述。

这是一个自唐代元稹就开始写的故事,他是以自己的经历写下的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戏剧《莺莺传》,其结局是以始乱终弃结束,反映的是一个“薄情年少如飞絮”的人生过程,总体说来是一部爱情悲剧。

但到了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出现了一个变异,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生活需求在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又由理学的兴盛,从而对人的礼法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禁锢,这就对《西厢记》的结局提出了异义。

于是,至金代出现了董解元写的诸宫调《西厢记》,要注意,这是一个只知姓董的文人,“解元”指的是他是乡试第一名,也就是某省的高考状元,如当年那唐伯虎被人叫做唐解元一样。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类似于西河大鼓或评弹一般,以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在这部《西厢记》的说词中,董姓之人对内容和结局作了大量地修改,最后是以张生和莺莺完婚结尾,但在艺术上还是比较粗糙,以至于金圣叹评价道:“女子红牙板,大汉铁琵琶。”仅此而已。

及到了王实甫,又将此剧作了更大的改动,不仅将单纯的说唱改为戏剧,内容紧凑,且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以大团圆结局,体现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艺术主张。

这就是《西厢记》大致的流程,尽管后来明清之际还有其他版本,但都无法超越王实甫,就都忽略不计了,所以后世是将这部伟大的剧作算在王实甫身上了。

但后世对《西厢记》的作者为谁还是很有争议的,最多的是有人将其归于关汉卿,或者是“关作王续”及“王作关续”,当然还有其他人创作之说;其实,都不重要啦,我是认为就是王实甫所作。

要认证当然很是麻烦,也没有铁证相佐,我只是感觉到王实甫是一个特别能化用前人创作的高手,可以说,没有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诸宫调,就不可能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当然,这不能归于抄袭,也不能说是“点铁成金”,只能说他是化用前人作品的水平之高超。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是《西厢记》中的名句,云天蓝碧,黄花满地,雁声凄唳,在这浓浓地秋色中,莺莺在送别张生赶考,通过对这充满离情的萧瑟之景的描写,道出了莺莺满满地无奈和忧愁。

但细看这醉人之句,总有点似曾相识之感,同当年千古名相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何其相似乃尔。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如此化用的手法,在关汉卿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关汉卿是叙事高手,于情景的渲染并非其所长,而王实甫的写作手法是长于寓景于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臻于化境,由此看来,这《西厢记》不是王实甫所作,更有何人!

至于这个写那个续的也没啥道理,关汉卿属王实甫爷爷辈的人物,他要大王实甫四十岁,二人在他们的文人创作圈子,就是关汉卿成立的大都玉京书会中是朋友,成天厮混在一起,如果谁续谁的《西厢记》,敢不留原创人的大名?就如同续写《红楼梦》的高鹗,敢独自署名不成?

我觉得剧中最出彩的人物,其实并不是主人公张生或崔莺莺,而是红娘,她虽是配角,但她的艺术形象在剧作中特别地丰满,于是,后世便将所有“保媒作筏”之人,皆以此为名,早就忘了她有“拉皮条”之嫌。

对红娘的形象,汤显祖有段最著名的评价:“红娘委是大座主,张生合该称红娘为老师,自称为小门生。恐今之称老师称门生者,未必如红娘拳拳接引、白白无私也。”

《西厢记》一问世便得到时人追捧,而让人有些不解的是,王实甫并没有位列“元曲四大家”,这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从艺术成就来说,那是环肥燕瘦,各擅胜场,但如果从知名度来说,王实甫远比这郑光祖的声名来得响亮,是何原因呢,不懂。

《西厢记》中的佳句多多,真可谓是美不胜收,历来脍炙人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曾借林黛玉之口,赞誉《西厢记》是:“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王实甫不但有这名震遐迩的《西厢记》,他的散曲成就也很高,比如他写有一首《集贤宾》,那读后也是心曲款通,令人感叹。

“住一间蔽风霜茅草丘,穿一领卧苔莎粗布裘;捏几首写怀抱的歪诗句,吃几杯放心胸村醪酒。这潇洒傲王侯,且喜的身登中寿,有微资堪赡亲,有亭园堪纵游。保天和自养修,放形骸任自由,把尘缘一笔勾,再休题名利友。”

这首曲儿名为《退隐》,其实王实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晋之陶渊明,宋之林逋那样地退隐,他只是在勾栏瓦肆的红粉中消磨,如那后世的柳永或唐伯虎一般,但那些当时的王侯将相我们又能记得几人,而他的一部《西厢记》,却成为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让多少人望峰兴叹,止步于山脚之下。

尽管《西厢记》写的是偷情,在历代定是被列入禁书一类的,而历代对这部剧作的封杀力度总是有些忸怩作态,似乎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这其中的男欢女爱之下,反映的是一种率性而为的人之本能,以及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和向往。

还是金圣叹说得直接:“读西厢应与美人同坐,方能品出韵致。”至于那些被冠以无视伦理,冲破封建礼教的“大无畏”精神之类的溢美之词,那是今人给强行安上的,与王实甫的主题思想是毫无关系的。

每每捧读这《西厢记》,眼前恰若繁星织锦、明霞璀璨;看的是“晓来霜林醉”,品的是“古今离人泪”,耳边是雁声的凄冽,眼前是满目的黄花,思的是两情相悦,感的是一肩的擦过,就是一生的痛!

万林染霜,朦胧中昏沉的醉意阵阵地袭来,在眼前一片地氤氲中,我仿佛看到,一如衣袖生香的佳人,裙裾轻扬,一路地娉婷而来。

恨杏花插头时,全付东君主,唯有读这《西厢记》时,方才感觉到,那张生的翻墙,莺莺的自荐,也是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我想,这正是王实甫要告诉我们的真谛,然而,现在唯有的,只有晓风残月,浅笑安然……

更多文章

  •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北宋以后,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王实甫,西厢记,红娘,董西厢,莺莺传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北宋以后,,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西厢记》 B《红楼梦》 C

  • 元朝有个日本行省右丞相蒙人阿剌罕右丞汉人范文虎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元朝,高丽,范文虎,右丞相,忽必烈,阿剌罕右丞

    一直以为,元朝两征日本,都是因为遇到了台风无功而返。近来细读史料,才知道原来元朝去打日本,还是当时的高丽建议的,为了远征日本胜利后实行有效管理,连日本行省的左右宰相都任命好了,右丞相蒙人阿剌罕 右丞汉人范文虎,并且都已经走马上任,他们带领的军队闯过台风,登上了日本岛。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

  • 病人请名医范文虎诊病。范文虎开药方:黄马褂一件、石狮子一对

    历史解密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银子,大洋,药方,范文虎,石狮子,黄马褂

    一天,一病人请名医范文虎诊病。范文虎开药方:黄马褂一件、石狮子一对。病人以为写错了,便委婉问:“这两味药的别名是啥?”。谁知,范文虎回答:“就是让你买真的黄马褂和石狮子治病啊”范文虎是近代名医,他本是一介儒生,20岁为县学附贡生,因直言不讳,被取消附贡生资格。于是,他对仕途心灰意冷,抱定“不为良相,

  • 题目: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名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元好问,蒙古国,文学家,历史学家,金末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名,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

  • 题目: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元好问,蒙古国,文学家,历史学家,名句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名句,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

  • 杨业与元好问, 汉人的科举在金元时代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绍阳讲体育标签:杨业,科举,士人,武人,元好问,科学家,古典乐,历史学家

    引言:彼时,赵宋王朝在女真的打击下骤然崩溃,靖康之耻成为所有汉人心中的痛。但大乱之后,南北各自开始休养生息,另做打算。那么,如何收揽人心并且维护统治便成了南宋和金朝面临的头等大事。如何尽快安定天下呢?通过科举制度来拉士人,无疑是绝佳选择。这样一来,杨业和元好问两人的经历和家族就成了绝佳的历史见证。杨

  • 白朴:他是元好问的弟子,马致远的朋友,一曲梧桐雨,吟唱越古今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白朴,马致远,梧桐雨,元好问,关汉卿,白居易,墙头马上,声乐,艺术家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如果你喜欢元曲,就一定知道白朴,在《元曲三百首》中,白朴所占比例不少,当然,如果你只知道个“枯藤老树昏鸦”,只能说明你不懂元曲,或者说你就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也是一首《天净沙》,名为“秋”,作者便是白

  • 陈持平书画:元好问和他的《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

    历史解密编辑:映天传媒标签:元好问,陈持平,诗词,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书画

    医师艺术家陈持平连几个月均有展出,游于医亦游于艺,端出的牛肉,使得赏析者人人称好,人人说讚,连日理万机的企业家们、艺术团体、文化界都说讚。陈持平医师结合图画与诗词的联想创作,不仅表现出东方与西方的绘画结合,让观赏者了解绘画与书画不再是侷限于传统、框架中,并非一定要用正确的道具与媒材来进行创作。以此做

  • 遗山公园首届元好问文化节来啦!这些活动等你来参与……

    历史解密编辑:忻州网标签:诗词,杏花,临江仙,遗山公园,元好问文化节

    “醉眼纷纷桃李过,雄蜂雌蝶同时。一生心事杏花诗。”遗山先生元好问《临江仙》中描述杏花的佳句体现出他对杏花的情有独钟:不管看过多少芬芳的桃李,无论是蜂儿逐蜜,还是蝶儿恋花,这辈子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杏花啊!元好问之所以对杏花这般喜爱,不仅因杏花洁白无瑕、娇俏灵动,更重要的是他的初恋情人名叫“杏花”!睹物思

  • 鹧鸪天·元好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海棠,金屋,多情,元好问,相思树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