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将元末义军中最小的一只打造成纵横天下的明朝大军。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军事上的斗争,还是政治上的争权夺利,都经历了险象环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淮西义军首领郭子兴的突然去世,和他的儿子郭天叙战死集庆战场。有人从阴谋论的角度出发,认为郭子兴与郭天叙之死都是朱元璋的阴谋诡计,是为了争夺淮西义军的大权。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与事实有些出入。虽说郭子兴之死朱元璋有很大嫌疑,但郭天叙之死非朱元璋所为。
郭子兴之死的确非常可疑,《明史》上记录也没有细节,作为最终利益获得者的朱元璋嫌疑很大。朱元璋虽然是郭子兴手下大将,却并非毫无保留的被信任,反而出现被猜忌的情景。郭子兴在淮西义军内乱中多次遭人陷害,都是朱元璋出手相救,而郭子兴却是过河拆桥的软禁过朱元璋。若非马皇后的四处奔走,再贿赂郭子兴的小妾,朱元璋就很难脱身。以朱元璋阴狠多疑的性格,面对这种危机自然不会束手待毙,先下手为强是必然的选择。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承了义军的大部分军队,不但度过了危机,而且一举成为淮西举足轻重的力量。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并不安分,对朱元璋统率军队表示抗拒。事实上朱元璋与郭氏兄弟的矛盾,早就成了淮西义军中公开的秘密。当初郭子兴软禁朱元璋,就是郭氏兄弟在后面推波助澜。朱元璋既是郭子兴手下功勋彪炳的大将,也是郭子兴义女马氏的丈夫,理应受到郭子兴的信重。然而朱元璋与郭氏兄弟一直不和,这成为郭子兴不太信任朱元璋的起因,最后发展成为对朱元璋的猜忌。因此郭子兴死后,自认为可以继承父亲权位的郭氏兄弟,对实际掌权者朱元璋表示抗拒,是意料中的事情。
实际上淮西义军内乱过后,郭子兴的大部分军队都是来自于朱元璋的。当初郭子兴陷入淮西义军争权夺利的漩涡中,多次遭人陷害,手下的军队也散失殆尽。朱元璋带兵离开濠州,打下了滁州作为根据地,这才让郭子兴有了容身之地。出于对岳父的尊重,朱元璋将自己的军队交给了郭子兴,只是基于裙带关系的一种信任罢了。而实际上军中将领如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人都是听朱元璋的,朱元璋的交权只是在形式上表明态度。郭子兴去世后,军队权力自然回到朱元璋手中,这是毫无争议的事情。
而作为郭子兴继承者的郭天叙,得到的只能是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后剩下的那点军队,以及郭子兴在小明王韩林儿的宋政权下的官职。因此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主动上表奏请郭天叙为都元帅,这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而且郭天叙也不是光杆司令,还有这郭子兴的铁杆张天祐追随,手下也有不少军队。张天祐和朱元璋在郭子兴去世后被韩林儿升职为副都元帅,分列左右,名义上算是淮西义军的两位二把手。也就是说从政治上,郭氏兄弟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虽然实际军权不如朱元璋,但也应该满足了。
然而郭氏兄弟并不满足,不但暗中拆朱元璋的台,还联合张天祐掣肘朱元璋的权力。而朱元璋出于团结淮西义军的考虑没有计较,极力避免再次出现濠州内乱的那种混乱局面。朱元璋知道面对即将到来的,气势汹汹的元朝大军的反扑,淮西义军必须团结起来。后来面对元将蛮子海牙的大军、原和州守将陈野先的反扑,以及攻打采石矶和集庆(后来的南京金陵),朱元璋都将作战优先选择的权力交给了郭氏兄弟和张天祐。在这个时间段内,朱元璋所有的精力都要集中在抗元上,为了不让军队发生内乱只能对郭氏兄弟百般忍让。
在太平城战役中,原和州守将陈野先带数万元军攻城,朱元璋击败陈野先的军队,成功逼其投降。陈野先投降后,朱元璋对其非常宽大,仍旧让其带领原有的元朝军队。接下来淮西义军攻打集庆,朱元璋和郭天叙的军队分兵行动。朱元璋对付元将蛮子海牙的数十万大军,以及集庆周围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县城。而郭氏兄弟和张天祐负责带兵攻打集庆城,陈野先带领投降的军队辅助攻城。结果在攻城过程中陈野先阵前倒戈,联合元朝的集庆守将福寿反杀郭天叙的军队。最终郭天叙和张天祐战败被杀,陈野先被金坛县的地主武装误杀。
郭天叙的死让朱元璋成为淮西义军毫无争议的头领,军政大权都集中在他的手上。有人以阴谋论的角度认为,郭天叙是朱元璋借陈野先之手除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权。在我看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也没有证据支撑。因为从当时攻打集庆的情况看,朱元璋根本无暇估计郭天叙,他面对的蛮子海牙数十万大军才是最大的压力。而陈野先虽然是降将,但手下也有不下五万军队,且在远离长江的集庆战场上,不是朱元璋能够随意控制的。要说朱元璋提前就能预测陈野先阵前倒戈,这就太牵强了,毕竟朱元璋不是神仙。
实际上在古代战争中阵前倒戈并不容易,而且非常危险。尤其是陈野先这种降将,连续的阵前倒戈极可能导致被杀。陈野先原是和州守将,和州被朱元璋打下来后,他多次借兵反扑,就是为了将功赎罪。如果不能够及时剿灭淮西义军,陈野先极可能被元朝追究罪责,甚至杀了祭旗。攻太平城失败后投降朱元璋已经是迫不得已,若他再能投降回去元军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元末蒙古军队虽然战斗力削弱得厉害,但也比南宋军队强,杀人也是不眨眼的。陈野先想当墙头草,也得看人家收不收,会不会砍了他脑袋祭旗。
一般而言战场上第一次投降存活几率较高,第二次投降基本上就剩个死,除非对面阵营有可靠的关系。陈野先本就是元将,丢了和州已经是大罪,投降朱元璋罪上加罪,他主动再投降会元朝能有好果子吃?而且陈野先作为汉人,在元朝内部没有铁关系,对方带兵的又是蛮子海牙这种蒙古勋贵将领,他投降的风险有多大,可想而知。况且他阵前倒戈会不会是诈降,元朝方面也需要慎重对待。再参考陈野先之前的那些投降往事,集庆守将福寿敢轻易相信他?结合这些因素判断,陈野先阵前倒戈并非预谋,而是被逼的选择。
从郭天叙和朱元璋的矛盾看,朱元璋派给他的援兵他多半不会善待。陈野先在太平城投降朱元璋,这就打下了朱元璋的烙印。以郭天叙小肚鸡肠的气量,多半不会笼络陈野先,反而会让陈野先的军队当攻打集庆城的炮灰。集庆城就是后来的南京金陵,在当时也是江南有数的大城。城头高耸,固若金汤,再加上长江地势,易守难攻。陈野先率兵攻城,其实就是拿尸体去填。这种状态自然会引起陈野先所部军队的反弹,而陈野先也不想将自己埋葬在集庆城下。在死伤惨重的情况下为了博取一线生机,陈野先选择阵前倒戈也是无奈。
从后面陈野先的儿子陈兆先再次投降朱元璋看,显然他们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一开始陈兆先的部队也很担心朱元璋翻脸,只是夹在淮西义军和元朝大军之间没得选择。好歹汉人不太嗜杀,生存几率比元朝高许多。朱元璋正是扩充势力的时候,便没有杀陈兆先反而委以重任,以这种姿态来笼络人心。郭天叙为了私人权势和仇恨,公私不分的拿陈野先的部队当炮灰,这完全就是不作不死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陈野先的阵前倒戈,郭天叙也早晚被部下杀死。一个连笼络人心都做不到的首领,还想和朱元璋争天下?这只是痴人说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