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活着时,乾隆待其不错。李卫死了后,乾隆却对李卫有些意见了,原因竟然是“几个雕像”引起的。
下面,我们就聊一聊李卫的职业生涯,以及几任皇帝对其的态度。
1、李卫家有钱,李卫发迹于康熙时期
看了电视剧《雍正王出朝》的人,对李卫的印象停留在:出身贫寒、没文化、聪明、忠诚、不贪不占、做事灵活上。
但是,那只是二月河小说的呈现,是假的,当不得真。
李卫出生于1688年,是江苏丰县人,家里很富裕。
李卫从小很聪明,学习一般,走科举之路有些走不通。但我们要清楚,他绝对不是没文化。这有点像袁世凯,家族实力强,就是考不上进士,连举人都考不上。
有钱人家的门路多,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李卫老爹为了儿子的前途,直接捐了个官(掏钱买了个官),官位是“员外郎”。清朝的员外郎是几品官?大多都是从五品。一句话,李卫的仕途起点很高,一当官就是从五品官,比那些县令的品级都高。
有些人天生就能混仕途,李卫就是。
李卫在29岁当了兵部的员外郎,没出两年,在1719年就成了户部郎中,这是正五品官员。
从李卫初入仕途的情况看,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家里确实牛掰,二是确实能混仕途。
但,这只是开始。
初入仕途前三年,李卫就是个小官,放到人堆里都看不见,但是,他碰到贵人了,贵人就是当时的四爷胤禛。四爷未登基前,长期掌管户部。
自从李卫就进入了四爷的圈子,就此成了坚定的“四爷党”。如果不是认识了四爷,李卫怎会在后面的日子里平步青云呢?
李卫是三朝老臣,在康熙一朝进入仕途,干了五年,康熙就驾崩了。
重要的是,李卫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四爷。
2、李卫为何会被雍正重用?
李卫最辉煌的阶段,就是在雍正当皇帝期间。
雍正帝一登基,就开始重用自己欣赏的人。李卫这个小家伙,被雍正放到了云南盐驿道这个位置。这是个四品官。
看得出来,雍正是要好好考验李卫一番。李卫干得非常不错,成绩非常显著。雍正帝很满意。
为什么李卫能在盐驿道上干出成绩?
原因有两个,一是李卫家里有钱,金钱对他没有杀伤力,不贪不占,秉公管理,这样就能放开手脚了;二是,李卫做事胆大心细,容易出成果。
两年下来,云南盐业收入蹭蹭往上涨,这就让雍正很开心。雍正就喜欢清廉、能力强的官员,无疑,李卫非常符合雍正的用人标准了。
于是,1724年,李卫被任命为云南布政使。从厅局级官员到了副省级官员,这样的重视,不是谁都有的。
从1725年开始,李卫被任命为浙江巡抚。
很遗憾,这个职位没干多长时间,四爷让他继续干“盐业”,是担任两浙盐政使。这个官员存在的目的是:管理两浙盐政,打击和查处私盐,增加国库收入。
当时的江浙一带,富庶之人较多,浙江出产的官盐价格也比较高,而浙盐销售区域是江、浙、皖、赣四个省。当时清朝体制僵化,有这么一个规定:盐业销售要按照区域销售,不得跨区销售。
这就让一些人看见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利润,有人开始染指盐业,大肆开发、贩运和销售私盐到江南四省,并由此形成了好多个大盐枭,其中,“沈氏家族”的名气最大,不仅手下有几百号人,而且大船都有好多艘,甚至敢和朝廷官兵对着干。
这还了得?雍正非常重视这事。
李卫上任两浙盐政使之后,专门成立打击私盐的稽查队,重用韩景琦等人,严重打击了私盐贩子,“沈氏家族”彻底被干翻。
而且在关键道路、水路,设立查私盐的关卡。
如此,看似增加了人力,但却让盐业回归正常,国库收入大大增加。相比国库的收入增加,那 增加了私盐稽查队的开支可以忽略不计。
雍正帝很欣慰,这才是干臣啊!必须重用。
1727年,李卫成了浙江总督,妥妥的从一品官员,此时,李卫算是成为了真正的封疆大吏。
整顿盐政,是李卫打得漂亮的一仗。但这不是终点。
在浙江担任总督期间,对于“海塘”(海堤)治理也较为突出。
要知道,浙江作为沿海省份,海岸线不短,面临海潮的一次次冲击,这严重影响到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对于“海堤治理”,李卫非常重视,并推出了不少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得安全性大大提高。
因此,李卫很受浙江百姓的认可,因为此人心里装着百姓。
除了海堤治理,对地方上的“盗贼”、“江湖组织”,李卫也是不遗余力地狠狠打压。要知道,当时很多的江湖组织,甚至买通了官员,为所欲为,不可一世。李卫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严厉打击,著名的“江南案”就是查办的官匪勾结的典型。
1729年,李卫被封为兵部尚书,这是朝廷大员了。
1732年,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在任上,李卫处理了鄂尔泰的兄弟步军统领鄂尔奇。鄂尔泰也是朝廷大员,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啊,他的弟弟李卫都敢动,说明李卫真的是胆大包天。这也说明,雍正对李卫的支持力度是杠杠地。
1735年,雍正去世了,乾隆会怎样对待李卫呢?
3、乾隆是怎样对待李卫的?
(1)乾隆如何任用李卫的?
乾隆的前期可谓是完美,到了中晚期有些变形,大搞文字狱,闭关锁国,还纵容贪污腐败,把他老爷子的光荣传统全给忘了。
李卫是老爷子顺治留给他的重臣,乾隆并没有玩“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把戏,表现好的的继续留用,前辈祖宗们打压的,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乾隆一一平反,别说其他人,连多尔衮都被平反了。
乾隆上任后,继续重用李卫,李卫干着直隶总督的活,还任营田观察使。皇帝变了,李卫的做事方式还是没有变,依然敢大胆做事。
乾隆二年(1737年),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竟然与安州百姓争淤池。这就是仗势欺人。
李卫将库克飞扬跋扈的情况详细报给了乾隆,乾隆下令治罪库克,并对李卫表达了认可,好样的,就这样做!
完了还赐李卫四团龙补服。
1738年,李卫50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这一年,李卫病重,乾隆亲自过问,派御医上门诊断出方子,可谓圣恩隆重。
再牛的御医,也无法将一个“将死之人”救活,1738年的12月,李卫去世了。
乾隆帝:“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看李卫死后,乾隆写了悼念书。从这悼念的字里行间,可以知道李卫多么受重视,雍正重视,乾隆也一样重视。
纵观李卫的一生,仕途顺利,做事有章有法,胆大心细,既能根据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安排,也能仔细揣摩上级的心思,做出让上级支持的事情。这是做官之典范。
仔细看李卫做官的故事,此人情商、政商、财商样样出众,既能大刀阔斧地干,也能创造性地搞些新花样。真是不可多得的超级人才。
虽然,李卫不是靠科举走出来的官员,但他对读书人是万分地尊重,非常客气,这让读书人也非常尊重他。
(2)李卫死了,乾隆的嫉妒心却产生了
李卫死了,乾隆的大业刚开始不久。
乾隆此人,喜欢微服私访,否则,漫长的职业生涯会急死他。
一次,乾隆下江南途中,在西湖的花神庙,看见了李卫和妻妾的“神像”,下面赫然写着“湖山神位”。那一刻,乾隆有些愤怒,也有些嫉妒,一个官员怎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乾隆下了一道旨意: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啥意思?李卫靠着雍正皇帝,任性非常,为所欲为,这不是一个公正的好官。给这样的人立庙,实在太奇怪了!
不久,李卫和家人的“神像”被烧毁了。
十全老人嫉妒心很足啊!他可能忘了,或者故意忘了,李卫在浙江担任巡抚、总督时,可是给百姓办了不少实事,百姓在他死后立庙、立神像,就是表达对李卫的感激之情。
从这里看来,乾隆的格局还是不够,至少比不上他老子雍正,也比不上他爷爷康熙。堂堂九五之尊,嫉妒一个臣子,实在没那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