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故事:民间故事之郑板桥巧断奇案

故事:民间故事之郑板桥巧断奇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胡胡侃电影 访问量:1958 更新时间:2024/1/27 2:15:14

大清朝乾隆年间,在一个冬日,正逢潍县县城的集日,人来人往的闹市里,一片繁华景象。

突然,衙门外传来“咚咚”的连续不断的击鼓声。

县官郑板桥稳稳端坐在县衙的大堂上,两班衙役手持杀威棒分列两边,班头大呼:“升堂!”只见外面跑进来一个人,由于走得匆匆忙忙,差一点跌倒在地。来在堂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爷,为我做主啊!”板桥定睛一看,这个人是自己在书画方面的老相识,潍县有名的“韩记”大当铺的大当家韩老六,便和气地说道:“韩老六,起来说话。”

韩老六慢慢从地上爬起来,细细郑板桥叙述了他的冤屈。原来去年有人在他的当铺里典当了一件物品,一幅明代画家唐寅的书画《江南烟雨图》,这幅画价值连城,事关重大,老板韩老六亲自验的货,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货是真品,他也就收下了。但如今人家持当票来赎回物品时,却发现物品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典当的人要他赔偿损失,要价三百两白银,这简直就是要他的命啊。

板桥听明白了,急忙让班头带人把这一幅《江南烟雨图》带来衙门。板桥亲自打开匣子外面的锁头,再拆开一层层的丝绸,才拿出一幅画:画面上一片空白,空空如也,哪里有画的半点影子。

韩老六还给郑板桥指出,自己曾经在这幅画的背面做了一个不被人发现的标记,画轴上藏进去了一枚小小的银针,如今这枚银针依旧完好无损地镶嵌在画轴上,可是这画上的《江南烟雨图》却不翼而飞。况且放置这画的匣子是上了锁的,这钥匙还紧紧地挂在身上。

可是……韩老六搔着脑袋瓜,一脸茫然地看着郑板桥:“老爷,到时候你可要给我讨个公道啊!”这事情弄得郑板桥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韩老六为人老实本分,不可能给老爷我开这个大玩笑吧?可这若不是玩笑,又作解释?

“这东西你先把它留在这儿,我要好好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若那典当的人去了,你就说老爷我帮你管这件事了,把他领到我这儿。你们两个,不是你的问题,那就肯定是他的问题,老爷我一定要弄个明白不可!”

郑板桥一拍惊堂木,“退堂!”站起身来,拿着盛放着那个什么《江南烟雨图》的大匣子回了书房。

来到后宅,只要无事可做,郑板桥就把那幅画平铺在自己的书桌上,仔仔细细地欣赏。一连几天,板桥只要吃过饭,就端坐在书房里品着茶,看着这幅空空的画纸出神,可是却百思不得其解。

已到了就寝的时间,书童给郑板桥打来了洗脚水,满满一桶的冒着腾腾热气的热水瞬间让这间小小的书房里呈现一派云雾缭绕的景象,犹如进入了令人神往的仙境。板桥也懒得挪动地方,就在书桌前脱下长靴,刚把双脚放进洗脚桶,就有了新的发现:书桌上的那幅画在热气的氤氲下,好似有了一点点的变化。上面开始模模糊糊地出现了一些暗影。

板桥大惊,急忙让书童把画拿起,两个人手持画卷,放置在水桶的正上方,以便让热气更多地熏蒸着这幅画。随着时间的流逝,画面上模模糊糊的暗影也越来越清晰,渐渐有了一点画的模样。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水桶里水的温度渐渐凉了,画面上刚刚显现的东西又开始慢慢消失了。

板桥从桶里把脚拔出来,顾不得擦洗,就急急忙忙穿上靴子,拿着画卷,来到后厨,让厨娘烧上了满满一大锅水。时间不长,水开了,掀开锅盖,他和书童再把画卷展开直接让水蒸气熏蒸。一炷香的工夫,烟雨缭绕的江南风景就历历在目,跃然纸上:飘拂的长长柳枝在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一座座亭台楼阁在雨丝中若隐若现,远处的群山青翠欲滴,几只白鹭飞翔在空中,一个牧童骑着水牛行走在梯田边的小路上,甚至还能看得到有几只蝉藏匿在一棵柳枝上,似在“吱吱”长鸣。旁边,唐寅的印章清清楚楚地盖在画作的一边,唐寅的落款落落大方,笔意如流水般顺畅。看到这儿,板桥忍不住惊呼:“妙啊!实在是妙啊!这唐寅真不愧是一个‘怪才’。”

“大人,何妙之有?”书童在一旁问道。

“我是说这画有‘二妙’。‘一妙’,‘妙’在画得好,你看,这画上的景物那叫一个栩栩如生;二‘妙’,这纸也用得‘妙’,只有用这样的纸,才会有这样奇特的效果。才能骗得过我们这些凡人的肉眼。若不是唐寅这绝世怪才,绝想不出这主意。也绝不会有这样的奇画传世。”板桥对唐寅的这幅画作是赞不绝口。

等他们回到书房,再看这幅画时,画上的一切又不见了,只剩下一张光秃秃的白纸。板桥这才明白,这幅画的奥秘在于这张画纸。为人怪诞的唐寅肯定是用了一种特殊的宣纸,这纸具有在达到一定湿度的情况下,吸足了水分,才能把墨迹显现出来。直到此时,郑板桥才感觉到靴子里湿漉漉的,两只脚冻得快要麻木了。这才恍然记起,刚才光顾得欣赏画作,没有来得及擦去脚上的水,在这滴水成冰的时候,靴子里的水几乎要结成冰了。

第二天,郑板桥派人把韩老六叫来:“你这幅画什么时候收进来的?”

“去年夏天!”

“具体说一下当时的情形。”

“去年夏天,我们这儿阴雨连绵,几乎天天下雨,穿在身上的衣服甚至都可以拧出水来。就是那么几天,有一个公子哥模样的人把这幅画当了进来。”韩老六答道。

“这就对啦!”郑板桥听到韩老六的一番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韩老六一脸茫然。

“你回吧!若是那人来了,你便带他来见我,包你一两银子也不用赔他。”郑板桥挥挥手,让韩老六回去了。

不几天,韩老六带着一个衣着光鲜的商人来到衙门,请县官郑板桥评理。

在大堂上,那个商人依旧让韩掌柜赔偿他三百两白银。郑板桥不慌不忙,拿起狼毫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让手下递给商人。

商人接过来一看,纸上写着两行字:雨中来当宝,雨中来兑宝。

标签: 郑板桥唐寅乾隆民间故事书童

更多文章

  • 郑板桥 得志泽加于民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号外标签:郑板桥,乾隆,潍县,县令

    文:石国雄郑板桥四十科名,五十旃旌。其50岁时,即1742年,乾隆7年,做上了范县县令。4年后,移任潍县县令。又6年,便“乌纱掷去不为官”‘’秋风江上作鱼竿”了。他在宦时间不长,居官不高,政绩不算显赫,但是,两县都留下了他居官廉惠、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的许多趣闻杂谈。特别在潍县,在他离任后,潍人载德,

  • 民间故事:郑板桥辞官

    历史解密编辑:风与歌姬PLUS标签:民间故事,郑板桥,衙役,供桌,县衙

    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担任知县时,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带着衙役到民间私访。有一次,他一个多月没回县衙,带的干粮吃光了,银钱也用完了,就剩下了三个鸡蛋。这天晚上,郑板桥和两个衙役在村外的一个破庙里住了下来。这个庙里没有和尚,大殿摆着一张供桌。郑板桥坐在桌前,点上蜡烛,记录当天私访的情况。天快亮的时候,郑板

  • “郑板桥清廉爱民思想”银发宣讲走进兴化昭阳街道

    历史解密编辑:新华日报交汇点标签:郑板桥,昭阳街道,兴化,泰州

    “郑板桥清廉爱民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从小良好的家庭教育、极贫的生活环境和为官清廉乡风的影响……”8月4日上午,兴化市昭阳街道沧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会堂内,文史专家任祖镛正在为社区老干部讲授郑板桥清廉爱民思想。为深入推进银发宣讲“四进”活动,充分发挥老同志特长优势,兴化市委老干部局联合昭阳街道开展以

  • 以地方戏曲演绎“八怪之首” 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成功试演

    历史解密编辑: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标签:扬剧,戏曲,扬州,古装片,历史片,京剧演员,郑板桥(电视剧)

    丰富夜间文娱,点亮城市夜经济。近日,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主创的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在戏曲园剧场试演,以地方戏曲形式演绎“八怪之首”郑板桥及其艺术人生。扬剧《郑板桥》以郑板桥中年、暮年两度客居扬州为核心内容,通过郑板桥与妻子饶五娘之奇缘、与官员卢抱孙之聚散、与盐商张从之恩怨,展开对清代扬州琳琅满目的市

  • 探案故事:郑板桥断案

    历史解密编辑:吕姐在农村标签:郑板桥,白居易,琵琶行,诗文,潍县

    话说潍县东门外有个宋家庄,庄上有个女子叫宋婷。她少年时父母双亡,跟着伯父过活。长大后,由伯父作主,嫁给数百里外临清县一个姓吴的商人。吴商人在外做生意,一年四季难得回家一次。回家几天,总是与妻子吵闹,二人感情十分淡漠。宋婷极为忧伤,又很气愤。一次丈夫又外出,她便回家探亲,住在宁家庄一个亲戚家就不走了。

  • 民间故事:郑板桥治病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不求人标签:郑板桥,名家,真迹,神品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在书画上的成就广为人知,但他的医术如何了得,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乾隆年间,山东闹灾荒,老百姓四处逃亡,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潍县城里也随处可见灾民,一个个衣着褴褛,形容憔悴。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视察灾情后,立即下令开官仓赈灾。消息传开,满城欢声

  • 诗词悟道丨润笔费的鼻祖郑板桥

    历史解密编辑:北平永胜标签:郑板桥,诗词,书画,金农,书法

    文/永胜提起郑板桥,你脑海中必先想到的是什么?“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对吧?!以“怪”出名的郑板桥,名气很大,因为他不单是诗、书、画三绝,而且流传有很多趣闻故事,加上他平易近人,又诙谐幽默,最重要的是为官清廉,在清代是一个难得的政治、书画俱佳的好官员。书画家都很清高,作品完成后羞于向他人张嘴要钱,所以

  • [品味兴化] 郑板桥与管阮的故事(三则)

    历史解密编辑:兴化网闻标签:兴化,财主,管阮,郑板桥,小和尚

    如有侵权请联系 法律顾问 房律师15952666272郑板桥与管阮的故事(三则)☆刘双湖郑板桥题“南大门”一天,郑板桥从扬州城走到扬州落乡,看到不远处有一个草棚子。走近草棚子一看,原来是一个剃头的小伙子,就闲聊起来,一听口音是兴化的,郑板桥就问:“剃头师傅,你是哪里人”?剃头的说:“我是兴化东门外包

  • 故事:民间故事:郑板桥审麻棵

    历史解密编辑:吴七辅食日记标签:郑板桥,麻棵,知县,郑大人,师爷

    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有年遇大旱,农民粮食大面积减产,乞讨的穷人随处可见。这天,在通往县城的大道上来了十几辆马车,拉着成捆的羊皮,旁边有武师骑马护送。正当他们人困马乏时,忽然听得一声口哨声,接着从路边的高粱地里跳出几十个衣衫破烂的壮汉,他们手持棍棒,把货车围了个水泄不通。两名武师一见这么多穷汉要

  • 清晨阅读丨郑板桥论画: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郑板桥,石涛,写意,书法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查阅全部。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为民赈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