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间故事:郑板桥治病

民间故事:郑板桥治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萌宠不求人 访问量:4134 更新时间:2024/1/27 4:20:35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在书画上的成就广为人知,但他的医术如了得,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乾隆年间,山东闹灾荒,老百姓四处逃亡,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潍县城里也随处可见灾民,一个个衣着褴褛,形容憔悴。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视察灾情后,立即下令开官仓赈灾。消息传开,满城欢声雷动,四方灾民也都聚了来。可谁知没过两天,上面却发下话来,说没有命令,地方官不得乱动官粮赈灾。

无奈之下,郑板桥便让灾民们修补城墙,疏理护城河。这叫“以工代赈”,干活得管饭呀,给官家和皇上干活,理当用皇粮管饭了。

支撑了一段时间,郑板桥又发起愁来,县城的几个官仓一点一点都见了底,上面要粮,几次三番就是没有动静。

按理说,县城里还是有粮的,那些大富商家里,余粮堆积如山,就连狗都吃得胖胖的,随便哪一家答应开仓,都够全城灾民吃一段日子。可是这些大富商全都为富不仁,一不肯拔。

这天中午,郑板桥为赈灾的事正要出门,家人突然来报:莫公子又来拜见。

郑板桥一皱眉:“就说我身体不适,不见!”

这位莫公子,这几天每天都来,听家人说,是一个富商家的,以前没有过交往,这是要来巴结郑大人。郑板桥对这些富商正心中恼恨,哪有心情去和他应酬,所以对他一直置之不理。

赶走莫公子后,郑板桥穿上便服,戴上斗笠,叫上一位家人陪同,走出了家门。

两个人来到街上,走了一圈,郑板桥看见路旁有个茶铺,就带着家人进去,挑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来。透过窗子,他看到茶铺对面是一家朱门大户,门前大石狮子,丈高的院墙,绵延出一条街去。只听“吱呀”一声,那家的侧门突然开了,走出一个管家模样的老者,向这边茶铺走来。

那管家走进茶铺,茶铺主人早沏好了一壶茶,不等吩咐,又称了一包茶叶,放在管家面前,问道:“管家,莫老爷的病今天怎么样了?”姓王的管家摇着头,叹了一口气,说:“不瞒你说,在准备后事了。”茶铺主人一听,也重重叹了一口气,说:“为了这点事,后悔成这样,真是……”

王管家说:“不不不,你不懂,他们这些爱画的,一旦入了迷,那画就真的比命还重。”

他品了一口茶,又说,“说实话,那赵孟的真迹我也有福看过,只是看不出有什么好。还有咱们知县郑老爷的字,六分半书,七扭八歪的,可老爷就是当作性命宝贝,别人碰都不让碰,看呀摹呀画呀,这下好,自己不小心,灯打翻了,画烧光了!”

这位王管家嗓门很大,边说边比划,郑板桥在旁边也听得真切。茶铺主人好意提醒管家道:“我有个主意,莫老爷这病,光吃药不成,还得从病根下手。你不如叫莫公子去找郑老爷,求他多画两张,出重价……”王管家连连摆手,说:“去过了,早去过了,公子几次三番去拜见郑大人,可这些天大人一直没空儿,不见。”两人又说了会儿,王管家站起身,拿过茶叶,说:“我得回去,实在偷不得闲,忙过这阵子,咱哥俩再聊。”

王管家和茶铺主人的对话,郑板桥全听在耳里,他决定拉莫老先生一把。想起自己初到潍县上任,认识自己的人不多,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主意。

傍晚时候,就见莫府门前来了一位先生,后面跟着一个仆人,仆人身上背着个长青布包袱。仆人上前拉起门环,“叮叮”叩打。

没一会儿,莫家仆人出来开门了。先生施礼说:“在下行医为生,擅长内伤症候,初到贵地,听说府上老先生身染小恙,毛遂自荐,斗胆来看看。”

王管家在里面闻声赶了出来,一见先生双目炯炯,言谈举止间透出的气度颇不平常,他不敢怠慢,一面把先生往里请,一面差仆人立刻去禀报莫公子。

不多时,莫公子亲自过来迎接,谈了几句之后,便引先生和仆人穿院过廊,去莫老爷卧房看莫老爷。一路上,先生四下打量,看得出来,这莫家的家资十分雄厚,府上楼阁精美,院里花树繁盛,尤其是成片的竹子,随处可见。

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到莫老爷的卧房。莫老爷正躺在床上,有人在给他喂药。先生一看,莫老爷的眼窝和两腮都已经深陷下去,面色苍白,目光呆滞,一口药含在嘴里,半天才能咽下去。莫公子向先生介绍说:“这位就是家父。”他过去把老爷子扶起,挽起袖子,让先生搭脉。先生点头,伸出手去,替莫老爷搭了很长时间脉,然后来到桌前坐下。

这时,纸墨笔砚早有人伺候好了,先生于是挥毫提笔,“唰唰唰”开了方子。先生把方子递给莫公子,说:“可用与否,请公子定夺。”莫公子平时略通医道,此时接过方子一看,见上面写着“鲜霍香、陈皮、郁金、竹叶”等,都是些行气开郁、清心火补气血的普通草药,药虽对症,但却看不出有什么不寻常之处,所以心中十分失望,不由话里有话道:“这方子的妙处,还得请教先生啊!”先生岂能听不出莫公子话里的意思?微笑着说:“方子确实普通,不同的是药引。公子,我把这引子带来了。”说着,先生朝他仆人点点头,仆人便把随身带来的包袱递给了莫公子。

莫公子打开包袱一看,里面是两幅画,一幅是山水,一幅是兰竹,山水画很是陈旧,兰竹画倒像是新画的,画面上花木怒生,洋溢着盎然生机。就在这时候,躺在床上的莫老爷突然“啊”了一声,众人猛回头,发现他两只眼睛紧盯着这两张画,挣扎着要从床上起来,莫公子连忙过去扶他下床。

只见莫老爷子痴痴地盯着画看了一阵,嘴里一阵喃喃低语,又瞥一眼放在桌上的先生刚才开的方子,忽然倒头就朝先生拜了起来:“小民莫高,拜见郑大人!”莫公子一看他老爷子这副样子,愣了:“什么,什么郑大人?”莫老爷气喘吁吁地说:“蠢儿,你没见这画,还有这药方上的字?这位先生就是郑板桥郑大人!”莫老爷说的没错,先生正是郑板桥!郑板桥见屋里人都要下拜,连忙拦阻,说:“莫老先生是性情中人,让小生好生相敬,所以今日特地带两张画来,希望能为老先生略解苦痛。”谁知莫老爷听了却摇摇头,低声说:“大人厚爱,小民感激不尽。只是,小民日后再也不敢近画了,犯下如此罪过实在是该死,小民就盼着来世能赎了。

郑大人带来的这两张画,那张王摩诘的真迹对大人来说也一定是无价的神品,小人更不敢留。大人的厚恩,只盼来生能报啊……”没等莫老爷把话说完,莫公子已经在一边紧锁起了眉头,他知道,老爷子是没了活下去的念头了。可是郑板桥却笑了,说:“莫老先生只管把画留下!名家真迹确实贵重,但不是神品!”莫老先生听不明白:“为何不是神品?小人恳请大人指教。”

郑板桥沉吟道:“名家作品夺天地之灵气,溶自己之精魄,浸透毕生心血,确实有收藏价值。但是郑某觉得,眼下却还不如去为百姓解忧排难更要紧。如今百姓,饥寒交迫,他们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倘能让天下温饱太平,则使天地多彩,河山增色,这是用天地作纸,自身为笔,心血当墨,岂不是最能称得上神人神品的啊?郑燮不敢妄想,此生只求多为百姓行些方便。”

莫老先生听着,沉思着,仿佛茅塞顿开,点头悟道:“无怪乎小人临摹大人的画,画中气象始终不得万一。是啊,大人心中存有此念,纸上落笔自然气象了得,怎是小人能领悟的啊!惭愧,惭愧。”

说罢,他扭头对莫公子说:“怎么还不去准备酒饭?今天说什么也要和大人喝一杯。”

莫公子答应着便差仆人赶快去办,莫老爷说:“不行,今天你得自己亲自去替我操办!”

“那你……”莫公子对他老爷子身体不放心。

莫老爷怒道:“我没事了,刚才得了郑大人做人作画的真义,心里真是爽啊!”

莫公子见老爷子说话语声有力,行动虽然还显着虚弱,但是神情起色已经与前大不一样,于是叫了一个仆人过来跟着老爷子随身伺候,自己转身就忙去了。

这时候,莫老先生又向郑板桥弯身打躬,说:“小人这条命,多亏了郑大人医治,小人不知当怎么感激啊!”郑板桥哈哈一笑,说:“郑某倒真有一事要相求莫先生。”

莫老爷不禁感到诧异:“您有什么事,要我……”

忽然他有所顿悟,点头说,“知道了,知道了,小人已有这个心思,只要大人喝上小人一杯水酒,小人立刻开仓,所有余粮都由郑大人调用。”

郑板桥闻言一阵惊喜,连忙拜谢。莫老爷连忙还礼,说:“我该替百姓谢郑大人才是啊!”两人争着相互拜谢,一不小心头“砰”地碰在了一起,众人连忙扶住,乐得哈哈大笑……

标签: 郑板桥名家真迹神品

更多文章

  • 诗词悟道丨润笔费的鼻祖郑板桥

    历史解密编辑:北平永胜标签:郑板桥,诗词,书画,金农,书法

    文/永胜提起郑板桥,你脑海中必先想到的是什么?“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对吧?!以“怪”出名的郑板桥,名气很大,因为他不单是诗、书、画三绝,而且流传有很多趣闻故事,加上他平易近人,又诙谐幽默,最重要的是为官清廉,在清代是一个难得的政治、书画俱佳的好官员。书画家都很清高,作品完成后羞于向他人张嘴要钱,所以

  • [品味兴化] 郑板桥与管阮的故事(三则)

    历史解密编辑:兴化网闻标签:兴化,财主,管阮,郑板桥,小和尚

    如有侵权请联系 法律顾问 房律师15952666272郑板桥与管阮的故事(三则)☆刘双湖郑板桥题“南大门”一天,郑板桥从扬州城走到扬州落乡,看到不远处有一个草棚子。走近草棚子一看,原来是一个剃头的小伙子,就闲聊起来,一听口音是兴化的,郑板桥就问:“剃头师傅,你是哪里人”?剃头的说:“我是兴化东门外包

  • 故事:民间故事:郑板桥审麻棵

    历史解密编辑:吴七辅食日记标签:郑板桥,麻棵,知县,郑大人,师爷

    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有年遇大旱,农民粮食大面积减产,乞讨的穷人随处可见。这天,在通往县城的大道上来了十几辆马车,拉着成捆的羊皮,旁边有武师骑马护送。正当他们人困马乏时,忽然听得一声口哨声,接着从路边的高粱地里跳出几十个衣衫破烂的壮汉,他们手持棍棒,把货车围了个水泄不通。两名武师一见这么多穷汉要

  • 清晨阅读丨郑板桥论画: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郑板桥,石涛,写意,书法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查阅全部。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为民赈济而

  • “明朝三大才子”都有谁,其中一人郑板桥自愿称是其“门下走狗”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飞扬者标签:解缙,徐渭,杨慎,明朝,郑板桥,朱元璋,门下走狗

    其实明朝的才子有很多,只不过在比较之下,很多人就显得平平无奇了。就好比明朝一共有90位状元,但并非每个人都在后世有名气。相反像解缙只是“同进士出身”,但他在后世却赫赫有名。因此,能够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的人,一定具有过人之处,才能在整个276年的明朝历史中脱颖而出。那么说到这里,到底“明朝三大才子

  • 永辰主演历史人文纪录片《郑板桥》2月9日播出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诗词,先生,兴化,永辰,纪录片,古装片,历史片,书法作品,郑板桥(电视剧)

    2月2日,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发布了2023重点影视节目片单,其中被列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的三集人文历史纪录片《郑板桥》将于2月9日-13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每晚21:30《发现中国》栏目播出,该片由演员永辰与杨以笙主演,泰州市委宣传部、兴化市委宣传部和中央新闻纪

  • 郑板桥智助穷秀才

    历史解密编辑:山河学苑标签:郑板桥,画家,墨竹,郑燮

    今拾遗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

  • 清代郑板桥给自己写的一幅百字寿联,生动揭示人生真谛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郑板桥,对联,人生真谛,俗物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对。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

  • 潍坊“郑板桥”主题园林街景亮相!

    历史解密编辑:潍坊齐鲁网标签:郑板桥,园林,潍坊,街景,雕塑

    10月9日,在城区和平路与北宫西街交叉口附近,市民从“郑板桥”雕塑前经过。日前,一处以“郑板桥”为主题的园林街景亮相城区街头,“郑板桥”雕塑周围种植了大量的竹子,自然风景和文化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潍坊地域文化特色。

  • 清官难断家务事,那有没有能断家务事的清官呢?郑板桥断家务事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郑板桥,清官,皇上,张天,县令

    康熙时期有一个才子叫做郑板桥,被派到了山东的潍县去当县令,他感觉非常的委屈[流泪],觉得像他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说也得搞一个知府来当一下,再看看朝堂里面的那些文官武官,几乎都是没有谁的才能能够赶得上他。所以说郑板桥接到了皇上下的令之后,他心情就很不好[流泪],他一肚子火没有地方发泄,他觉得皇上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