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中,肖钢玉在吕梁已经带人到他的住所去拘捕他时,还认为自己和侯亮平的“恩怨”可以通过一顿饭来化解,吕梁听完他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但凡有党争存在,则必是一方于置另一方于死地,即便被认为是读书人的天堂的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也因为卷入党争而被人设计了“乌台诗案”,差点没整死他。在家天下的体制之下,决定党争胜败的胜负手是皇帝。获胜的一方很难保证下一任皇帝是否依旧支持自己,一旦下一任皇帝与敌对者相同,则自己的胜利果实将会被轻松颠覆,这个过程是非常快的,不会给你任何的反应时间。宋神宗后期旧党重新获得胜利,这种胜利一直延续到高太后去世,结果亲政的宋神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旧党进行了疯狂打击,之前气息奄奄的新党瞬间满血复活。
总之,中国古代的党争中,但凡给敌人留下一口气,这口气在将来就有可能化为自己坟头的一抔土。
高拱所在的明朝隆庆年间距离北宋新旧党争已经过去五百余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经验非常重视,作为权谋老手,高拱自然不会给自己挖坑。更何况,徐阶虽然当时已经退休许久,但他在朝中的势力和在地方上的影响不可小觑,这个老头连当年权倾一时的严嵩都扳倒了,可见其能量之大。即便是日后不生变化,徐阶的影响力对于高拱执政的威望也是一大威胁,用赵公子的一句话:大明朝不允许有这么牛逼的人存在。
当然,如果高拱和徐阶之间的矛盾能稍微小一些,高拱可能不会把事情做绝。但非常遗憾,这俩人的矛盾是在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高拱原本是裕王,即后来的龙庆皇帝的老师,而嘉靖皇帝只有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景王早逝,所以裕王实际上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帝,高拱日后也必然飞黄腾达。徐阶也深知这点,于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徐玠为了笼络这位未来的全臣,主动推荐了郭朴和高拱进入内阁。实际上矛盾就此埋下。徐阶认为,高拱是他推荐进入内阁的,他是高拱的伯乐,所以高拱应该无条件服从他;而高拱则不这么想,高拱认为即便没有徐阶,凭借他和未来皇帝的关系,进入内阁甚至成为内阁首辅是早晚的事儿。认知上的差异,造成了最初的裂痕。
高拱被重用是在嘉靖四十五年,开天眼的现代人可知,嘉靖皇帝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便去见朱重八了。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于炼丹,召见大臣都不在内阁而是在西苑,大臣们都以被召入西苑为荣。徐阶作为首辅,深知谁能最大限度接近皇帝,谁便能获得更高权威,于是整日待在西苑嘉靖皇帝身边,不去内阁值班。高拱也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大臣,看到徐阶对权力抓得如此之紧,他自然是不高兴的,于是他没好气儿地对徐玠说:
“公元老,常直可矣。不才与李(春芳)、郭(朴)两公愿日轮一人,诣阁中习故事。”
您徐玠徐大人是朝中元老,每天只需要待在皇帝面前就行,至于内阁的事儿,交给我们这些新人就行,正好学习一下怎么办事儿。这句话但凡是成年人,都能听出其中的阴阳怪气,这一下矛盾直接公开化了。此后高拱和徐阶两人再也没有给对方好脸色。嘉靖皇帝去世后,作为内阁首辅的徐阶本来应当和高拱一同起草遗诏,结果徐玠却直接无视高拱,叫来了新兵蛋子张居正。这一举动,直接让两人的关系降到绝对零度,再无恢复的可能。
隆庆皇帝继位后,高拱得到宠信,为了到达权力巅峰,高拱多次仗着自己皇帝老师的身份和徐玠作对,但高拱岂是徐阁老的对手,徐阁老大招一发,高拱便抵挡不住,被迫辞官。高拱这种睚眦必报的人,自然不会忘记徐阶带给自己的这次耻辱。不久之后,徐阶也请求辞官回家了。徐阶前脚刚走,高拱后脚便回来。
掌握大权的高拱,自然不会放过徐阶,从草拟遗诏再到被迫辞官,徐阶带给他的耻辱他要加倍还回去。于是高拱利用了海瑞这把刀,抓住徐阶兼并土地和纵容儿子违法这两件事,一举重创徐阶。
可以说,高拱和徐阶的斗争,并非是正邪之争,而仅仅是明朝大臣为了获得权力的内卷行为。此后,明朝一直党争不断,直到南明被清军颠覆,而党争也成为了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