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万历赢了争国本,朱常洵会是怎样一个皇帝,面对怎样的朝局?

如果万历赢了争国本,朱常洵会是怎样一个皇帝,面对怎样的朝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晓观历史 访问量:766 更新时间:2024/1/11 9:29:24

在明朝发生了一件改变王朝命运的事,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那就是“国本之争”。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这场“国本之争”是万历皇帝输了,朱常洛在万历驾崩后顺理成章接过了这一棒当了皇帝。但是,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就算硬抢来也不会长久,这位明光宗朱常洛才登基一个月就一命呜呼,这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而扶持朱常洛的东林党们,笑声还没停就要开始哭了。要是早知道朱常洛没这种命,那些东林党人还会前赴后继的扶持他吗?如果“国本之争”是万历赢了,福王朱常洵当上了皇帝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形呢?那么今天不妨让我们跳出原来的历史框架,开一下脑洞。

朱常洵如果当上了皇帝,会有怎么样的一个朝局,就要从三股力量去思考:皇权、宦官、士大夫集团。那么就让对我们一点一点去了解下这三个方面。

关于皇权,朱常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要了解皇权,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常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明史》中,对朱常洵的记载不算多,而且也不算友好。大致可以把朱常洵理解成为一个骄奢淫逸、沉溺酒色、贪得无厌、为富不仁、天怒人怨的胖子。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东林党和朱常洵不对付。总不能把他塑造成一个英明神武、爱民如子、人中之龙的形象。关于对朱常洵的辟谣,我在上一篇《背锅与委屈,自带招黑体质,万历次子朱常洵的躺枪生涯》中已有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图片来源于百度——朱常洵

那么先聊个“轻量级”的问题:沉溺酒色。说到这个问题,朱常洛和朱常洵似乎都有这个毛病,可是朱常洛仅仅一个月就把自己玩死了,朱由校年幼继位,这才让魏忠贤有机会掌控大权,加剧了明朝的动荡,也就是之前为什么说朱常洛早逝为明朝埋下了亡的国种子。而朱常洵一直活到崇祯十三年,最后被李自城杀死。这样看来朱常洵就要比朱常洛“节制”得多,健康得多。所以两相一比较,可能在朱常洵称帝后,会使得明朝的命数延长那么一点。

我们再看看《明史》。《明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值得我们细细把玩,反复品味。

“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阝舀〉永宁、宜阳。明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引兵至。常洵召三将入,赐宴加礼。越数日,贼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缒而出,用矛入贼营,贼稍却。”

这一段话我们得细细品,可以得出朱常洵的三个本质特点:第一、克守祖制;第二、有号召力和行动力;第三、智勇双全。那还是让我们一点一点去分析。

朱常洵影视形象

关于克守祖制。就要追溯到朱元璋制定的藩王制度。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出生在一个贫困人家,后来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所以当他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后,第一想到的就是为自己的子孙谋福利。他就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不要去工作,但还能不愁不愁喝,天天开开心心的,待在自己家里啥事都不用操心。并且把这个奇葩的思想应用在国家的治理上,导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安土重迁的时代。

并且朱元璋也是吸收了以往诸侯、藩王起兵造反的经验。严格规定了藩王不得参政、不得领兵,不奉召不得离开自己封地。这也就造成了明朝的藩王如果不是吟诗作对,或者像明宣宗朱瞻基那样斗斗蟋蟀、明世宗朱厚熜那样炼炼丹药、明熹宗朱由校那样专研专研木工活的话,那真的是会整天闲得蛋疼。

那么我们再看看朱常洵,在明末社会环境如此恶劣的时候,他居然什么也不做,反而是紧闭房门,喝喝酒、玩玩女人。我们转过头来看看忠君爱国的唐王朱聿键,崇祯九年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直逼北京的时候,朱聿键主动请缨带兵北上去勤王,可才走到半路就被崇祯派人给关到凤阳去了。所以面对这样的祖宗法度,他朱常洵能做什么,敢做什么?在这种情形下的不作为,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避嫌的手段,同时也彰显出朱常洵高超地政治智慧。并且一直遵守祖宗法度,也表明朱常洵不太可能成为一个暴君、昏君。

朱一龙版朱常洵

关于号召力。虽然《明史》中只有寥寥数字,但是足以让我们了解到朱常洵的这个特点。接下来还是让我一点一点去分析。朱常洵在李自城兵临城下之后,才开始募兵。要注意的是这个“募”字,说明是从民间征集来的人,在情况如此紧急的形势下,仅用短短的时间募集到能击退李自城的人手,是不是能有力的证明了朱常洵的强大的号召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朱常洵在民间的口碑未必有那么不堪,不然怎么能一时间募集到那么多人呢?如果朱常洵真的是天怒人怨,谁还愿意去帮他。

关于行动力。这就要对比下崇祯了,在《崇祯帝:究竟是文官误了他,还是他咎由自取?》,有这么一个史料,说有一天有个叫李明睿就跟崇祯提出了一篮子逃跑计划,可是一提到“跑路费”要自己出,崇祯就开始打退堂鼓了。但是朱常洵并没有像崇祯一样纠结,该赠宴就赠宴,出钱就出钱,而且一出手就是重金,果断决绝,毫不犹豫。俨然有一种大将之风。

此外,朱常洵募集来的可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能克敌制胜的勇士,这些人可能是江湖义士,也可能是占山为王的草寇,甚至可能是一些战场上的逃兵。我们可以想象下,这些人可不是什么在大街小巷里张贴告示就能募集来的。在那么紧迫的时间内,要聚集这么些勇士,只可能是有的放矢的去募集人选。这就好比当今的社会,一个是在电线杆上帖小广告,一个是去人才市场招揽人才。同时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朱常洵只有在对自己封地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才能如此迅速、有效的行动能力。

朱一龙版朱常洵

关于有勇有谋。首先说一下有“勇”,在李自城攻城的时候,朱常洵第一时间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坚守城池。不仅是坚守城池,还手持长矛冲入敌营,这一个“勇”字,当得、配得。

那么再聊下“谋”。在李自城攻城前的数日,朱常洵就开始犒劳三军、振奋士气,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智慧。但还不足以证明一个“谋”字。

这里划重点的是:“缒而出”。“缒”的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也就是说朱常洵和他募集来的兵不是大摇大摆的从城门出去的,而是从城墙上吊下去的,明显这就是偷袭。朱常洵能够在被攻城期间,看准时机,成功偷袭敌营,这个“谋”字当得还是当不得呢?

我们再看下《明史》中如何记载福王被俘和他的妻子儿子逃脱的:“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

划重点、划重点、划重点。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那是什么情况?白天击退了李自城,半夜就被内奸打开了城门放李自城部队进城,在这样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朱常洵并没有选择全家一起逃,而是选择了和自己妻子、儿子分头逃跑,有着这一份冷静和应变的能力,恐怕很难说朱常洵是一个无能之辈。

那么综上所述,朱常洵虽有瑕疵,但并不会成为一个昏庸无为的皇帝,相反他有着高超的政治头脑,有勇有谋,并且一直遵守祖宗法度。即便不能成为一代圣君,也不可能是一个暴君,最差也是一个中庸的帝王。

朱一龙版朱常洵

宦官会不会当权,会不会出现另一个魏忠贤?

关于朱常洵当了皇帝会不会出现宦官掌权,诞生另一个魏忠贤的情况呢?这一点很难说,毕竟在历史上朱常洵毕竟只是一个亲王,关于他身边有什么太监,我查阅了很多史料,是真没有记载。但是之前提到《明史》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下:

“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

看着这段记载,让我是想到另一个太监——王承恩,也就是崇祯在煤山自缢时陪在崇祯身边,并且随后也吊死在一旁的海棠树上。这一段故事和替朱常洵收尸的两个太监有些相似,那么我们就拿王承恩做下参考。

王承恩以前是太监曹化淳的手下,后来官至司礼秉笔太监。在明朝,这太监最大的官职一个就是秉笔太监,另一个就是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最主要的职能就是替皇帝“批红”。掌印太监就是拿印章盖章。虽然看着是“掌印”比“秉笔”高上一级,但首席秉笔可以兼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实权很大。这司礼监主管的位置王振、冯保、王安、魏忠贤、曹化淳都曾做过。虽然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很大,但历史上的评价对王承恩还是很不错的,王承恩也并没有像魏忠贤一样独揽大权,排除异已。

王承恩——图片来源于百度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魏忠贤和崇祯。我们都知道崇祯是很痛恨魏忠贤的,所以一上台就把魏忠贤赶走了。会不会是因为这一点,崇祯对宦官特别提防,才没有让王承恩变成第二个魏忠贤呢?这个是有可能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用王承恩去套朱常洵在朝期间会不会出现另一个魏忠贤了。

那接着让我们以万历为中心,看一下前后两个专权的大太监是怎么诞生的,以此来对比,看看有没有可能诞生另一个魏忠贤呢?

刘瑾,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在弘治年间侍奉当时的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五月明孝宗病逝,明武宗14岁继位。刘瑾投其所好,讨好武宗,之后升迁之路像开挂一样,直到被称为“立皇帝”,这意思就是在金銮殿上,皇帝就坐着的,而一旁的刘瑾是站着的,这两人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坐着一个而已。

刘瑾影视形象

那么在在明熹宗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魏忠贤呢?在《魏忠贤:不用平反,我不是奸臣,也不是忠臣,我只是皇帝的一条狗》中有提及到,魏忠贤是因为朱由校年幼的时候就陪着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再加上明熹宗年幼登基,天然的会寻找自己亲近且熟悉的人来获得支持,这才给了魏忠贤机会,成为了“九千岁”。

魏忠贤——图片来源于百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刘瑾和魏忠贤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侍奉着太子和太子感情极好,而且这个太子还是年少继位,容易被蛊惑。那么这种情况在朱常洵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毕竟万历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等到朱常洵继位后,早已是成年男子,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在位太子这么些年,势必会有自己的东宫旧僚。所以像武宗、熹宗那样被宦官所左右,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并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瑾自武宗手上做大,又在武宗手里终结,至此之后明朝的皇帝,除了明熹宗都非常注意裁抑宦官权力,嘉靖、隆庆、万历、泰昌以及后来的崇祯年间,都末出现可一手遮天的太监。

明世宗嘉靖——图片来源于百度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朱常洵当朝,最多是出现一个像冯保一样,和某个大臣形成政治同盟的太监,以达到皇权、宦官势力和官僚势力的平衡,但是绝对不会出现另一个魏忠贤。

是否会出现权臣或者像东林党一样的“权党”呢?

这一PART我们要看一下朱常洵朝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大臣”。在“国本之争”的时候,东林党是死命和朱常洵扛上了,可以说到了不计生死、前赴后继的地步了。那么等朱常洵当上了皇帝后,东林党人会如何呢?是效忠朱常洵还是继续给朱常洵给不舒服?又或者担心朱常洵上台后打击报复他们?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朱常洵会不会对东林党人打击报复呢?毕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动不动就杀官员的主。有此先例,朱常洵会不会也对东林党进行大规模的清算呢?

之前我们提到有两个太监为朱常洵殉葬,从这件事来看,朱常洵对手底下的人应该还算是不错的。但是这很难去证明朱常洵是不是睚眦必报的人物。由于对史料中对朱常洵的记录实在是太少,我们不得不借鉴另一个人,用来参考朱常洵是否可能对东林党人打击报复,这个人就是朱常洵的儿子——小福王朱由崧,也就是之后南明政权的弘光帝。

朱由崧

小福王当这个皇帝,东林党人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跟老福王斗了那么久,交代了那么多条人命,最后还是由福王这一支脉当皇帝,这谁愿意。所以也没少给小福王抹黑,更有甚至直接说这个朱由崧是假的。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担心朱由崧上台后,对东林党人进行清算。

那么我们再看看朱由崧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朱由崧上台后,很明确的表示,你们东林党人诬陷我爹朱常洵时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这个案得翻,必须翻。从民间收集《三朝要典》也是必须的。但收集回来以后,就放在史馆里,让后世的人去议论功过,我们这一代人不去做什么结论,这事给翻篇了。

之后像阮大铖这些人,反复地就挑拨这件事,老想翻案,但是福王朱由崧从来没有同意过进行翻案。所以当时有一个大臣后叫李清,他讲了一句话,说“非上宽仁,大狱兴矣”,就是要不是福王性格当中是一个很宽厚的人,这场大狱,这场大风波就一定会兴起来。

阮大铖

那么从朱由崧对东林党人的态度和自身的性格上看,朱常洵也是一个宽厚的人,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朱常洵上台后,不对东林党人进行清算的可能性比清算东林党人的可能性要大。

那么东林党人会怎么对待朱常洵呢?这个让我们参考下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了。嘉靖年间有一件堪比“国本之争”的大事件,就是世宗的父亲到底是谁?为此世宗和大臣们争了好几年,史称“大礼议”。最后世宗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四天后,被捕的五品以下官员被施以当廷杖责,十六人被当场打死。就在这样简单粗暴的强硬手段下,世宗终结了这场为时三年的“大礼议”。

那么官僚系统在被施加了如此残酷的手段后,他们对世宗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是心怀仇恨,处处和世宗对着干吗?然而并没有,事实证明世宗在赢得“大礼议”胜利后,反而是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文官系统中虽然也出现了像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但往往生死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这也表明的皇权、宦官、士大夫这三股势力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状态。所以即便后来万历“罢工”三十多年,王朝也不至于出现什么大乱。

张居正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不管是严嵩、徐阶还是后来的张居正,这都是一个人。而万历面对的是“朋党”。在“国本之争”的时候,无论万历是输是赢,但是基于明朝“取士”的体制来看,朋党现象很可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会不会朱常洵在当朝期间出现一个“权党”呢?

这就要回过头来看看东林党。历史上认为明朝的灭亡,党争是原因之一。但是这不代表东林党对朝廷政治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回顾下历史,东林党最活跃的时间应该是万历后半段时期,一直到天年间魏忠贤上台前这么几年。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万历赢得了“国本之争”,那么东林党还会像现在那么活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请看前面提到的“大礼议”事件。也就是说,如果万历赢了,东林党虽不至于就此瓦解,但肯定不会像现在那么有发言权。那么朱常洵在位期间,极有可能会出现东林党,以及围绕在皇帝周围的“亲皇党”,“亲皇党”的组成人员很可能就是原来“阉党”的成员。从而达到朝廷政局的平衡,使朱常洵把这个皇位坐得更加的稳固。

那么综合以上的分析,很有可能朱常洵当皇帝比朱常洛当皇帝更有利于明王朝的存续。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很多时候看似立场正确,方向也正确的事,往往导致的结果却是可怕的。而为了搏后世清名的东林党人,最后也只是背着毁家祸国的骂名。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历史只关心结果。这就是历史长河的无情啊。

更多文章

  • 朱棣徐妙云讨论立世子!父母偏心溺爱是取祸之道,想起福王朱常洵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朱棣,朱常洵,世子,徐妙云,朱高炽,朱高熙

    朱棣徐妙云讨论立世子!父母偏心溺爱是取祸之道,想起福王朱常洵电视剧《山河月明》主要讲述了永乐大帝朱棣传奇的一生。就目前更新的剧集来说,冯绍峰饰演的朱棣,人生也开始精彩起来,相得益彰。朱棣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贤内助徐妙云,颖儿的演技不错,把徐妙云这个角色演绎淋漓尽致,已经不能与夏冬春那个角色,同日而语了

  • 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最终变成了李自成农民军的下酒菜

    历史解密编辑:花颜语心标签:朱常洵,李自成,郑贵妃,农民军,崇祯

    明朝后期,宗室诸王在皇帝庇护和纵容下,疯狂抢掠土地、残酷剥夺农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激起了人民极大愤恨。明末农民起义军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对这些敲骨吸髓的明宗室诸王进行了严厉打击。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六日,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杀死封在洛阳的明藩王,将其肉和鹿肉烧煮,置酒大会将士,号“

  • 大明福王朱常洵死的有多惨?300斤的胖子,被李自成用铁锅炖了

    历史解密编辑:成晶说体育标签:李自成,朱常洵,明神宗,明朝,皇帝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李自成加入农民起义部队。因个人战斗勇猛,并且颇有谋略,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占”的方案以后,受到原闯王高迎祥的重视。等到高迎祥战死以后,李自成自称闯王,并带领起义军队攻破北京城。从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角度来看,李自成的起义反抗其实是注定会出现的。即便这个人不叫李自成,也一定会

  • 最享福的皇子朱常洵被丢在锅里熬福禄汤被李自成的兵丁喝了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朱常洵,李自成,皇帝

    朱常洵画像网络图片一个朝代到了晚期,就病入膏肓了。陪伴着病入膏肓的皇二代们,不管曾经如何富贵,也不管曾经如何奢侈,迎接他们的都是一个凄凉的死或是苟且的生。就是皇帝最宠幸的儿子,也免不了死于屠刀,也免不了受尽折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其实也就是过去说的因果报应。一个人享尽了几十个人的福,

  • 明朝藩王选讲(伍拾肆)-福王朱常洵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朱常洵,朱常洛,朱由崧,朱翊钧,郑贵妃,万历帝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总计39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3分钟)他的前半生,有父亲的庇护,有母亲的溺爱,他甚至比当太子的兄长都幸运一百倍。他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男主角,他的皇帝老爹为了他甚至选择怠政来抗议;他母亲也为了他不惜铤而走险。他的后半生,在自己的封地做起了逍

  • 在城区内修高拱斜拉桥,四川“基建狂魔”又创“全国首次”

    历史解密编辑:爱看头条标签:拱圈,斜拉桥,高拱,彭山区,主梁,高拱斜拉桥,基建狂魔,四川省

    12月9日,由蜀道集团所属四川路桥承建的眉山市彭山区岷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是全国首座采用竖转施工的双拱塔双索面三塔斜拉桥,其建设中创新采用的施工方式,为城市大型桥梁建设提供了参考思路。彭山区岷江大桥位于眉山市彭山区,起于迎宾大道与国道G245交叉口,止于岷江东岸规划环湖路交叉口,在

  • 徽王朱载埨:以恶毒手段炼药献媚皇帝,却被认为遭高拱陷害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钱越说史标签:高拱,徽王,张居正,朱载埨,嘉靖皇帝,内阁首辅

    隆庆朝内阁首辅高拱,是明穆宗潜邸旧人,深受皇帝信任,因此短短数年内由礼部尚书右迁内阁大学士,进而成为首辅。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政绩卓然,为张居正开启万历中兴奠定了基础。可他恃才傲物,负气凌人,史籍称他“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与同僚颇有仇隙,以致招来物议,酿成被逐出内阁的

  • 红桥红&中国嘉德 | “契合-家具及工艺品” 无束腰高拱罗锅枨方桌

    历史解密编辑:福建红木红桥红标签:高拱,束腰,罗锅,方桌,红桥红,契合-家具及工艺品

    中国嘉德第46期文物艺术品线上拍卖会,29个精心设置的专场,1833件艺术精品,将带你走进一个唯美的艺术之春。古典家具及工艺品部倾情推出4个精心设置的专场,其中《契合-家具及工艺品》专场,红桥红品牌再度遴选35件(套)缅花精品家具上拍,品类覆盖小件及桌案椅凳柜架,经竞价悉数成交,圆满收官,邀君共飨。

  • 明朝的权力游戏:高拱能斗得过搞定严嵩的徐阶,为何会输给张居正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严嵩,徐阶,张居正,高拱,太监

    相传孔子的弟子不下三千人,其中比较厉害的大约有七十二人,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叫 高柴 的人,这个高柴最出名的有两件事,一 是 长寿 ,据传高柴的活了 128岁 ,考虑到当时的户籍制度,这一条存疑。 二是 大智若愚 ,当年孔子看他过于老实,就认为他不适合做官,但事实证明,圣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人家耿直不

  • 明朝版农夫与蛇?徐阶曾提拔高拱,高拱为何反而对徐阶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徐阶,高拱,明朝,嘉靖皇帝,农夫与蛇,慈禧太后

    《人民的名义》中,肖钢玉在吕梁已经带人到他的住所去拘捕他时,还认为自己和侯亮平的“恩怨”可以通过一顿饭来化解,吕梁听完他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但凡有党争存在,则必是一方于置另一方于死地,即便被认为是读书人的天堂的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也因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