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慎郡王允禧:福晋不是玉娆,孙子却是乾隆之子,与郑板桥是知己

慎郡王允禧:福晋不是玉娆,孙子却是乾隆之子,与郑板桥是知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小晋 访问量:4331 更新时间:2024/4/1 22:01:36

“甄玉娆就是甄玉娆,只可独一无二,不可为人替身”,这句话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这是《甄嬛传》中甄嬛的亲妹妹甄玉娆对待感情的态度,坚决拒绝做雍正的妃子,与自己的姐姐甄嬛一起共侍一夫。雍正之所以想要将玉娆纳入后宫,是因为玉娆长得最像纯元皇后。但玉娆绝不甘心做别人的替身,必须要跟自己喜欢的男人长相厮守。

而恰到好处,贝勒允禧出现了,与玉娆二人一见钟情,并且经常在宫里约会。

雍正见玉娆确实心思不在自己的身上,便忍痛割爱,将玉娆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允禧。

在剧中允禧一直是一个很透明的存在,雍正几乎不会对其委以重任,在朝中没什么存在感;而允禧本人呢?喜欢书画,偶尔进宫给皇上与太后请安。

就是这一样一个不起眼的贝勒,在甄嬛被祺贵人诬陷与温太医私通生下龙凤胎的时候,敢于为甄嬛说话。并且最终在甄嬛的帮助下,与自己喜欢的玉娆成亲,终究成为剧中最让人羡慕的一对夫妻。

《甄嬛传》中的允禧有很多是不符合历史原型的,比如允禧的福晋并非是甄玉娆,而且跟甄嬛(也就是乾隆的生母)丝毫没有关系,而是祖氏;而且允禧并非只有一位玉娆一位福晋,而是一位嫡福晋,三位侧福晋,这四位福晋中没有一位出自于甄氏。

不过有一点是比较符合历史原型的:历史上真实的允禧确实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造诣;不仅如此,允禧跟我们熟知的书画家郑板桥是莫逆之交。一个是堂堂的雍正亲弟、乾隆亲叔,一个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二人又怎么会有交集呢?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慎郡王允禧,究竟是什么样的?堂堂的郡王跟县令郑板桥之间又是怎么回事呢?

允禧找郑板桥画画

与乾隆同年出生

允禧是在康熙五十年出生的,这一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出生,此人便是雍正第四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

我们都知道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一开始只是雍亲王府的侍妾格格,身份低微,但是因为弘历从小聪明伶俐,在12岁的时候被皇祖康熙看中,带入宫中亲自抚养。因为儿子得到重视,钮祜禄氏的地位也开始得到提升,雍正登基以后先是封为熹妃,在孝敬宪皇后病逝后被封为熹贵妃,成为实际上的后宫之主;儿子弘历登基以后,钮祜禄氏的好日子正式开始,被尊为太后。钮祜禄可以说是整个大清幸福指数最高的一位太后,不仅儿子孝顺,而且86岁高寿而终

而弘历同一年出生的叔叔允禧呢?

真没有弘历那么幸运!

允禧的生母陈氏本就出身地位,是一个汉族女子,再加上不受宠,即便是生下儿子允禧也没有母凭子贵在地位上得到明显的提升。雍正登基的时候只是将其尊为皇考贵人而已,允禧跟自己的生母陈氏一样,在后宫之中的存在感也很低,一直到康熙病逝,允禧还是一个没有任何爵位的皇子。

允禧

康熙在册封皇子爵位的时候要考虑到一个非常的因素:便是皇子生母的出身。康熙所有皇子中最为明显的一个便是皇十子胤䄉,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皇子时,胤䄉便被封为敦郡王;而比胤䄉年长的皇八子胤禩,只是复立为贝勒。

因为皇十子胤䄉的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温僖贵妃的亲姐姐便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而温僖贵妃与孝昭仁皇后的祖父便是大清开国功臣之一的额亦都。生母有如此显赫的出身,自然是会影响儿子的。

而胤禩即便排序在十弟之前,排行老八,一直到康熙病逝,最高的爵位也只是贝勒;

而允禧呢?

生母陈氏只是一个汉人,不得康熙宠爱,对允禧来说想要“子凭母贵”是很难的;

更何况允禧序齿排行第二十一,本身年龄也小,没有册封爵位也很正常。

康熙病逝的时候,允禧只有12岁;

关于允禧的生母陈氏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陈氏出身于一个家境还算不错的家庭,父亲叫陈玉卿,虽没有入朝为官,但也算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陈氏也接受了很不错的教育,不仅擅长于琴棋书画,而且熟读经史,在当地也算是一个颇为有名气的才女。

正因为陈氏如此有名气,所以父亲陈玉卿便早早给女儿定下了亲事;

有一次陈玉卿带着自己的女儿前去参加一个宴会,没想到康熙皇帝也在其中。康熙见到陈氏便一见钟情,想要将陈氏纳入后宫为妃。康熙作为一国之君,谁敢跟他争陈氏呢?原先与陈氏定亲的人便主动将婚事给退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毕竟陈玉卿即便是饱学之士,想要与一国之君一起参加宴会,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更何况还是汉人呢?

而且陈氏这样的出身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的,那么关于陈氏入宫的方式,最有可能是外地的官员进献给康熙的。

史料中关于允禧的记载本身就不是很多,关于其生母陈氏的记载更是只有寥寥几个字而已。

乾隆朝被封为郡王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允禧在阿玛康熙在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任何的爵位,便没有参与九王夺嫡的资格与实力,所以能够平安度过此劫;而且也因为允禧从没有参与九王夺嫡之争,没有与雍正为敌,所以在整个雍正朝,雍正从未故意针对允禧。

虽然允禧没有像自己的十七哥允礼那样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但雍正对这个二十一弟还算是不错的,毕竟允禧确实不是很适合入朝为官:

雍正八年二月,允禧被封为贝子;

仅仅三个月以后,允禧被雍正封为贝勒。

其实这一年允禧只有十九岁而已;对于生母出身不高而且没有任何功绩的允禧来说,年仅19岁能被封为贝勒确实已经很不错了。

有了爵位,便代表允禧开始有了参与朝政的资格。

三年后,允禧与十七哥允礼一起共同办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事务。

雍正帝病逝后,皇四子弘历登基称帝。登基后不久便将皇叔允禧任命为正黄旗汉军都统,并且在九天后乾隆提出想要将皇叔封为郡王。果然次月,正式将允禧封为多罗慎郡王;并且将允禧的生母陈氏封为皇祖熙嫔。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幼好读书,识见明晰,办理旗物亦属妥协,朕意欲封为郡王。”

允禧终其一生最高的爵位便是郡王,被封为郡王以后先后任职正白旗满洲都统、玉碟馆总裁、宗人府等,乾隆二十三年允禧病逝。与自己的生母陈氏一样,都是48岁病逝的。

其实我们这样看,允禧的一生很简单纯粹,没有大起大落,平安顺遂的度过一生。

但其实允禧的一生真没有这么简单,确实允禧在朝堂上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功绩;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确实很高,可以说是康熙诸多皇子中最为出挑的一个,给自己取了一个称号叫“紫琼道人”或者是“春浮居士”。

相比慎郡王这个名号,我想允禧更喜欢的应该是“紫琼道人”或者是“春浮居士”。

与郑板桥成莫逆之交

允禧最高的爵位只有郡王,在康熙诸多皇子中确实不出挑,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相比平民百姓来说郡王的爵位已经是高不可攀的了,若是哪个小老百姓或者是某个没有官职的文人,能跟堂堂的郡王有交集的话,可以说是值得一生称颂的事情了。

而郑板桥便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与允禧这位慎郡王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位。

允禧虽然是堂堂的郡王,但是生性简朴,不喜铺张浪费;更难得是允禧并不将自己置于郡王的虚名之上,而是很懂得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因此,允禧跟当时的很多书画家都有交集。

比如易祖、朱文震、郑板桥等人,允禧都将他们视为座上宾,养在府邸。

“多延四方博学端悫之士,日相摩切,以故学邃艺工。”

郑板桥曾经这样评价慎郡王允禧:

“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笔下无一点尘埃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

可见在这些文人的眼中,允禧很懂得不耻下问的道理,而且对待读书学问丝毫不粗心大意,而是讲究文理皆通、通晓其内涵,为此可以询问十多人,也不嫌麻烦。

正因为允禧对待学问如此认真的态度,所以才有不俗的成就。

在众多的座上宾中,允禧最投缘的还是郑板桥,二人的交情确实有一些让人费解:

允禧与郑板桥初次相识只有15岁,郑板桥比允禧大了18岁;两个人初次见面便“一见钟情”,成为忘年交。郑板桥跟很多的学子一样,寒窗苦读多年就想要考取一个功名,所以先后三次入京,每次入京都会与允禧相见,二人相谈甚欢。

不过很多有才华的人并不一定适合科举考试,郑板桥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一直没能榜上有名,后来在允禧的帮助下,郑板桥得以被任命为县令,也算是对自己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一个交待,之后不再应试。

在郑板桥赴任县令之前,与允禧唱和诗词,做了一首《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

“红杏花开应教频,

东风吹动马头尘。

阑干苜蓿尝来少,

琬琰诗篇捧去新”

而允禧也作了一首诗词回赠郑板桥,在郑板桥临走时允禧特地嘱咐郑板桥一定要互通书信。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署潍县以后,给允禧写了一封书信。允禧得到郑板桥的书信后回赠了一首诗词《喜得板桥书潍县寄到》,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情谊有多深。

结语

作为康熙的儿子,允禧确实远不如自己的诸位兄长们善于处理朝政事务;再加上自己的生母出身比较低,终其一生,最高的爵位便是慎郡王。

虽然仕途上并没有那么出挑,但算得上是一生顺遂,也算的上是康熙众多儿子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更为重要的是允禧并不那么看中名利,对允禧来说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便是自己在书画方面的造诣颇深,与很多志趣相投的书画家深度的交流,尤其是郑板桥。

即便是一生顺遂的慎郡王,也有遗憾,就是没有后代能承袭郡王的爵位。

允禧总共有两个儿子,一个15岁病逝,一个19岁病逝,都没有为允禧留下一个孙子可以承袭郡王的爵位。乾隆将自己的皇六子永瑢过继给了慎郡王允禧为嗣孙,初封为贝勒;到了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和硕质亲王。

虽然是过继的孙子,但好歹算是后继有人,而且还是乾隆皇帝的儿子,对于允禧来说算是无上的光荣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板桥自序》

《钦定熙朝雅颂集》

更多文章

  • N多出版的郑板桥竹石图,不知会比六年前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风雨兼程送书画标签:做功,郑板桥,竹石图

    N多出版的郑板桥竹石图,不知会比六年前高吗,这次又新增了两个出版,这么多书,光做功课都得不少时间精力,牛逼~

  •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人生自61岁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郑板桥,黄庭坚,司马相如,怀素

    人生自61岁开始文/钱红莉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这么一来,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

  • 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为何郑板桥最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康康历史标签:徐渭,郑板桥,倪云林,墨竹图

    修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气质形象,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颇受文人墨客特别是历代画家的青睐。五代后唐李夫人首创临摹窗上竹影的墨图,继之诗书画三绝苏轼创作《枯木竹石图》,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笔下之竹更是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之法。到清朝时风格更为多样化,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淳朴而拙厚,现

  • 扬州盐商重金求对,郑板桥收人五百两,为何只愿给上联?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郑板桥,对联,雍正,乾隆

    扬州盐商重金求对,郑板桥收人五百两,为何只愿给上联?无论政客,还是商贾,附庸风雅者,古今皆不缺其身影。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就与富得流油的盐商们有过几次有趣的交际。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

  • 郑板桥对徐渭超级崇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忠粉~

    历史解密编辑:风雨兼程送书画标签:茶,徐渭,青藤,诗人,画家,郑板桥,书法家

    郑板桥对徐渭超级崇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忠粉~郑板桥有印章“青藤门下牛马走”的谦称。

  • 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究竟“怪”在哪里?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郑板桥,扬州八怪,画家,黄慎

    郑板桥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因在排行第一,所以也常自称为“郑大”。在书画上常题下板桥居士、板桥道人;到了晚年时期,也常署名做板桥老人。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可以说算是最突出的一个。郑板桥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母亲在他四岁时便离世了,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郑板桥自幼聪颖过人,勤读诗书。康熙五十

  • 郑板桥《难得糊涂》:“难得糊涂”究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书法,书法作品,书画,画家

    ▲清·郑板桥《难得糊涂》(拓片)郑板桥的书法《难得糊涂》是一幅有名的书法作品,这几个字写得非常有特点。例如,这个“难”字,它没有像一般的正楷一样写得方方正正,而是写得像一幅画,这4个字虽然是用毛笔按书法的笔法来写的,但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却更像是设计出来的,或像画上去的,和一般正规的、成体系的

  • 郑板桥|人生,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墨竹图,举人,乾隆,康熙

    清朝有一怪人,身居“扬州八怪”之首。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却到49岁才得到一个七品芝麻官,但他拒不奉承,还骂了一辈子贪官。他诗书画三绝,画竹无人能出其右,穷得靠卖画为生也要明码标价,但又爱钱有道,豪绅要,他偏不画。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却又写

  • 看看王羲之、郑板桥如何与人斗智斗勇的

    历史解密编辑:去闻历史标签:对联,行书,晋朝,王羲之,郑板桥,兰亭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羲之和郑板桥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佼佼者,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郑板桥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两位大家不仅仅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其也在世俗

  • 蜀地宝藏|以竹作竿,郑板桥也喜欢的原竹鱼竿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郑板桥,原竹,鱼竿,竹子

    来源:封面新闻谭靖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爱竹的清瘦,赞其似君子般豪气凌云。以竹作鱼竿,傲然立于秋风之中垂钓。竹子手感轻盈,富有韧性,取材方便。因此,早在两千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竹子制作钓鱼工具。现在,四川地区依旧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技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