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英雄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征战疆场,二十岁被封翼王,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谋略和胆魄都十分敬仰,1863年夏,他率领远征军三万余人转战到川西的大渡河畔,由于河水陡涨等原因,太平军被清军及民团、彝兵等团团围困,苦战月余不得出围,最终全军覆没。他本人被俘,就义于成都,年仅三十三岁。
由于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段时间是在四川活动,所以四川民间流传的有关他的轶事遗闻颇多。其中主要的说法是认为他已脱险,在成都就义的是他的替身马某。他脱险后云游天下,光绪年间还有人见过他。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已在雪山上得道成仙。至于说他失败之前在大渡河畔留有窖藏宝藏,那就不仅仅是传说,而是有史实可查。解放前四川军阀刘湘的队伍曾经加以发掘,已经得到一些文物。发掘工作后来因故终止。以上种种说法,孰真孰假,谁是谁非,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谜团一:石达开未死之说
现在大家都认为石达开脱险之说仅仅来自民间传闻,不过是反映了民间崇敬与同情这位悲情英雄的一种善良愿望而已。像这一类的事情,历代都是有的。但是有关石达开的传说并不如此单纯。
从不少可靠的史料看来,石达开未死之说首先来自当时官方的小道消息,然后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诡传之后经过不断加工因而富有传奇色彩,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传闻来自清廷上下,则是确凿有据,有案可查的。
早在1852年,太平军全军还在湖南境内作战的时候,就闹过一个石达开死面复生的笑话。当太平军撤长沙之围,全军北上之后,清将福兴谎报军情,说是在追击途中打死了“伪翼王石大剀”。饮差大巨徐广缙据此上奏清廷。
后来徐广缙去职,向荣继任,在战报中又提到石达开。咸丰帝觉得奇怪,就在券上加朱批质问,“何又有石达开?是否即系石大剀”?从此,清廷就有一个印象:石达开是个不容易对付的人物,对于打死石达开的奏报不可轻信。
天京内讧发生后,清廷上下多次谋划招降石达开。石达开远征之后,这种活动更加频繁。招降不成,又唯愿其早死。宝庆会战之后,石达开战死的消息又在清廷上下传开。清廷一再下旨查询:石达开是否还在人间?一些封疆大吏都怕负责任,没有一个人敢于作出肯定的回答。
石达开在大渡河落入敌手。清廷得到奏报,仍然将信将疑,一再查问是否属实。
四川总督骆秉章在奏章中解释说:“石达开自供与洪秀全等自广西金田村起事即封伪王,及窜扰各省情形历历如绘,皆臣所素悉,话皆符合。且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实为石达开正身无疑。”在处死石达开的布告中又说明“派前自贼营逃出者辨认,实系石达开正身无疑。”以此辟谣。
骆秉章虽然一再辟谣,仍然难以消除人们的怀疑。原因是:
一、知道金田起事与后来战况的,绝不止石达开一人。太平军中不少广西籍老兄弟能把太平天国的历史说得“历历如绘”者比比皆是。
二、不能说“枭桀之气,见诸眉宇”者就一定是石达开。
三、依靠从太平军营中逃出者辩认,不一定就很可靠。
四、石达开押解到成都不过二日,即被处死。如此仓猝,是否有以伪乱真的掩盖之嫌?
五、骆秉章的才略绝非石达开的对手,何以如此容易擒获?当时太平军在大渡河畔被困,逃跑脱险的大有人在。既然别人可以脱险,翼王石达开当然更易脱险。
清廷上下对此事的怀疑长期存在。1864年夏,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湘军统帅曾国藩亲自审问他的时候,曾经郑重追问:“石达开死否?”但是李秀成不答。这一问,把清廷上下怀疑石达开未死一事公开化。
当时李秀成对曾国藩提出的任何问题,不论知与不知,都是有问必答的。唯有对此事回避不答,这就更增加了人们的怀疑。四川民间对石达开脱险之后的种种传说,有些自是无稽之谈,不可轻信。但是当时清廷上下对于此事的怀疑则有一定的理由。我们不可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
四姑娘的故事与马生替死的传说
这个故事主要是在四川流传。后来通过说书演戏,几乎传遍全国。故事情节大致是:石达开出征时,于某地遇一名为韩宝英之少女。其全家为土匪所害,求石达开为之报仇。既已报仇,她感石达开之恩,愿委身事之。
石达开仗义不纳,收为义女。因石达开原有三女,均在天京内讧中被杀。韩宝英作为第四女,军中呼为四姑娘。四姑娘能文,长期为石达开掌管军中文书。
有马生来投军,四姑娘见其貌似石达开,即愿嫁之。大渡河被困之时,四姑娘以大义说马生,令其为石达开替死,自己则抱幼子沉河,石达开因此才得脱险。
故事情节十分感人,但与史实相去太远,自然令人难以置信。此事源出王韬的笔记。后来凌善清《太平天国野史》与伪书《石达开日记》竟相转载,竟至家喻户晓。川中各县至今还在演川剧《四姑娘》。
此说之不可信,只要举出一点史实即能说明问题。天京内讧之前,石达开才二十五六岁,怎么会收一个年已及笄的少女为义女。这个故事估计是民间艺人编造的。他们不了解太平天国真实的历史与石达开的身世,所以破绽百出。总之,这个故事只能算是小说。
石达开赶船留伞的传说
石达开赶船留伞的传说大致是:光绪年间的一天,有一个人雇船欲前往某地。开船之前,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前来搭船。他向船夫说:大风将起,暂勿解缆。船夫本是内行,知他所说的不错。不久,狂风大起,飞沙走石。风息之后,天色已晚,云散月明。
那人便置酒款待老者。老者善饮,酒酣叹道:风月依然,江山安在?。此人心疑,便叩问老者姓名,老者笑而不答。
次日黎明,老者告别下船,健步如飞,转瞬即已不见。那人发现他遗下一伞,但已无法归还。伞极沉重,柄以铁制,上“羽異王府”四字,始恍然大悟,知老者即石达开。
此说至少在四川是普遍流传的。其中并无复杂离奇的情节,还保持民间口头传说极为朴素的本色,反映了人民崇敬石达开,希望他长寿善终的善良愿望。但是此说不合情理,不符史实。
首先携有此物者,不一定就是石达开本人。而且根据史实和文物记载,太平天国翼王府的物品只会镌刻“翼殿”二字,不会写“羽異王府”四字,再有不论石达开本人,还是隐姓埋名的太平军将士,公开保留太平天国遗物造成暴露的风险极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此说不可信以为真。
石达开在石棉县大洪山得道成仙的传说
这一传说流传于凉山地区和大渡河沿岸一些地方,富有神话色彩。据说石达开在清军开始进攻之时,便带领几个心腹化装趁乱逃出了包围圈,他曾经秘察奔走四方,图谋东山再起,但因形势不利,大事难成,乃折回大洪山修道,终得成仙。
至今雪山上还有一座祖师庙。其中祖师像造型雄伟,面方口阔,样子像石达开。王云舍撰《太平天国革命历史补充资料》一文中记此事说“昔年太平军失败,翼王石达开即隐居雪山,后来在此得道,保佑地方清净,六畜平安,灵异事迹甚多。每年都有各地的人来烧香、朝拜阳诺雪山(即大洪山)。”
旷代英雄石达开居然成为静坐雪山得道成仙的祖师爷。此说猛然一听,似乎不伦不类,仔细考虑起来,仍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民间一向认为爱民的清官,也无论是文是武,死后总是成神成仙,保佑百姓。石达开在太平天国诸领袖中素以爱民著称,有此传说,固无足怪。
总而言之,石达开当时未死(死于刑场者为假冒)之说,起于官方,而盛传于民间,起于当时,而盛传于后世。我们认为,且不说怀疑石达开当时未死一事仍有一定的理由,就算纯属道听途说,难以证实,也还值得加以探讨。
因为这种探讨有助于从侧面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清廷上下有此传说,是出于对石达开的畏惧,唯恐其不死,广大民间有此传说,是出于对石达开的爱戴,唯愿其不死。传说相同,爱憎相反。一个人被敌人所畏惧,自是好事,被人民所爱戴,更是好事。凡此皆有助于肯定石达开在历史上的不朽功勋。
谜团二: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的宝藏之谜
据传,石达开在全军覆没之前曾经把军中重要文书与财物藏在大渡河畔。这个窖藏宝藏如果能够发掘出来,能使百年疑案真相大白,对于后人研究太平天国史将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此事是真是假,究竟有无宝藏,就成为关心此事的人一个极感兴趣的问题。
大渡河畔藏有太平天国的宝藏之事确实是有的,而且还经过发掘,有一些文物出土。问题仅仅在于:仅凭几件出土文物,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窖藏的宝藏确实是石达开的窖藏。较早披露这一事件真相的是王云舍先生。
1980年5月,年近九旬的王云舍老先生撰写了《太平天国革命历史补充资料》一文,提供了有关窖藏宝藏的许多情况。王云舍老先生是前国民党四川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幕僚,1936年曾经亲自参加过刘湘所组织的挖掘这一窖藏的工作。他所提供的情况,真实度极高吗,而且很有价值。
1936年夏,刘湘从四川越西县安顺场土著赖某处获得有关石达开窖藏的情报,同年秋即进行发掘。为了保密,他下令组织一个“宁属(四川西昌专区所属)森林矿产调查队”,配备武装,进入越西。由其中一个中校营长聂中阳率领工兵一千余人负责发掘工作。
窖藏地址在安顺场上场尽头,松林小河畔营盘山脚的高升客店后院的灶间。系从山壁凿一洞穴,用石条砌门封固。
发掘人员在掘开石门进入穴室时,觉得霉气逼人,头昏目眩,甚至恶心呕吐。待霉气稍散,发现穴室地面尸骨残骸及零星金玉饰物,如金抹额、铜带扣、吊刀、玉额花、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大都残缺,无一完整者。
根据情报,窖藏共有三穴。他们在掘开第二穴时,发现穴内较为干燥,穴壁左右各放石条凳一张,凳上各放一土陶大口圆形坛。一坛中盛有清水半坛,清澈无臭味,另一坛中放有一座鎏金铜山,高尺余,别无他物。石凳面上,杂陈零星金、玉、银、铜、水晶、玛瑙、珊瑚等器,约十余件。以上所掘出的文物均装箱运往成部,由刘湘的夫人收存。
他们正准备开掘第三穴时,形势突然发生变化,因为蒋介石已听到风声,下令禁止发掘。由国民党的“行政院”与“故宫古物保管委员会”通电四川省政府:“禁止地方机关借任何名义擅自开发森林矿产及毁凿古迹文物。已开凿者,立即停止;未开凿者,严加保护。”因此,石达开窖藏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止。
四川省博物馆在获知这些情况之后,及时组织调查组到现场进行调查。当地群众的反映与王云舍老先生提供的情况是吻合的。调查组还在现场考察了当年挖掘过的痕迹。这里有个窖藏,而且发掘出一些文物。这一事实已经证实。至于是不是石达开的宝藏?因无确证,一时难以作出结论。
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是被洪水所困,粮尽援绝而造成。当时是有钱买不到粮食,而不是无钱买粮食。在覆军之前,军中携有一批金银珠宝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他们在大渡河畔苦战了一个多月,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藏宝,以待东山再起。
因此,石达开窖藏文书财物的可能性是有的。
1980年8月,有一个农民在松林小河淘金,无意中从窖藏附近的下游处拾得一个九两重的银锭。从这件事也可以看作附近有窖藏的蛛丝马迹。
由于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没有确切的证据,难于下结论。而到底有无翼王窖藏的宝藏,第三处窖藏在哪里?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