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广州东郊乌龙冈的山上,真修和尚的手冻得发紫,不忍颤抖着,而这份寒冷不仅是源于那凛冽的寒风,更是源于七十万百姓惨死在乱世之中,血泊横流。
如果说世间有一种东西可以代表历史,那便是巨石了。当辉煌和悲痛的刻刀从它的身上划过之时,那坚韧的石板便会成为最坚固的史书,将功名利禄留给后人评说。
可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在广东地区曾发生过一起上百万人民被残忍屠杀的悲剧,而屠夫尚可喜不但没有受到后人批判,反而成为了“民族英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硝烟四起的时代
明朝后期,我国东北部地区女真族崛起,边境战事频发,各地地方势力也伴随战乱的尘沙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对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动摇,并开始将愤怒和不满强压在那些对外抗击侵略不力,对内拼命压迫农民的明军的身上。于是,官逼民反,农民开始爆发起义。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队推翻了胆小懦弱的明朝统治,将那些定都北京的明朝王室清出富丽堂皇的宫阙之外。曾经鼎盛的大明败了,崇祯帝有心无力,四处逃窜。
可是,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无长久打算,他推翻朝廷的目标也仅是想让劳苦农民不被压迫与剥削而已。于是不久后,清军降服吴三桂,在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之后,又开始了与剩余明军的对峙。
崇祯
从军明朝的大将
在大明的军队中,有一个战绩颇丰的大将,那便是尚可喜。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在明清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尚可喜,1604年出生于辽东海洲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在家里的五个孩子中排名第四。十八岁时因金军入侵辽沈地区,尚可喜跟随父亲一同移居到辽西松山躲避战乱。
可是战争的炮火却仍波及到了他行路困难的母亲,母亲不幸过世。于是,带着满腔愤慨的父子两人先后加入了明军队伍,共同抗击践踏大明锦绣江山的侵略者。这是尚可喜成为明朝大将的第一步,也是他从一个胆怯地只会逃跑的农民,到敢于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勇敢击退侵略者的一大步。
不久后,凭借着出色的战绩,尚可喜又得到了平辽总兵官毛文龙的赏识,并被收为养孙。可是,这份喜悦还没持续多久,尚可喜的父亲就在战场上被清军所杀。悲愤伤心的尚可喜也随即被推上统领一方军队的职位,指挥起衷心于父亲的部下将领们。
毛文龙
明崇祯四年十月,尚可喜所驻守的皮岛发生兵变,东江总兵黄龙被造反之人拘禁。可军中不可一日无帅,听闻消息,尚可喜即刻带领兵马赶回援助,并将黄龙从耿仲裕等等人手中救下。因救驾有功,尚可喜也当即被提拔为游击。
不久后,明朝孔有德等人在吴桥举兵造反,兵戈回指,连陷山东诸县。由于手下无人,黄龙情急之下派遣尚可喜、金声桓安抚东江逐岛商民、诛灭叛军。明崇祯六年二月,明军收复登州,尚可喜又奉命率领舰队围堵叛军,在返回旅顺之后被擢为副将,驻守广鹿岛。
迫不得已的选择
同年七月,清军再度向旅顺发起了攻势,将领黄龙兵败自杀,而尚可喜随行的数百名家眷和婢女也因担心受到金的侮辱和侵犯,全部投水自尽。黄龙自杀后,朝廷找来了沈世魁继任东江总兵一职,继续带兵抗击后金。
然而,刚上任的沈世魁并没有将心思放在领兵杀敌之上,反而置国家生死于不顾,开始担心军队中战绩赫赫的尚可喜是否会对他的官位构成威胁。明崇祯七年,沈世魁将尚可喜骗至皮岛,并编造了罪名,欲将其杀掉。
于是,父母双亡、家眷已逝的尚可喜,在失去了自己唯一想要救国救民的希望之后,终于爆发了。他带领着麾下忠于自己的弟兄们和所管辖的五岛军资武器,归顺了清军。听闻明朝的大将尚可喜被迫归降的消息,皇太极喜出望外,大呼“天助我也”,并赏赐给尚可喜的部队以“天助兵”之称。
明崇祯七年四月,尚可喜率众将来到盛京,皇太极也亲自出盛京城三十里相迎,途中两人相谈甚欢。皇太极也盛赞尚可喜是“知命运之倾危,识时势之向背”之人,赏赐给尚可喜无数珍宝,并发还先前俘获的尚家的家眷近三十名。
皇太极
屠杀的是人民,但更是自己的过往
明崇祯九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并加封尚可喜智顺王。从此,尚可喜开始了随皇太极征讨天下的道路。
在之后的几年中,尚可喜先是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了城下之盟,后又在松锦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还在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之时,因追击李自成的大功,被皇太极加封平南王。随后,尚可喜更是带领着清朝的兵马势如破竹,一路南下。
清顺治七年,尚可喜带兵围困广州城池十个月,终于攻下重地。而在破城之后,尚可喜没有选择安抚这些手无寸题的农民百姓,反而对这些誓死守住城池的百姓大开杀戒。
在这一场整整持续了十二天的屠杀中,“天助兵”们只要看见了百姓便会挥舞着手中的剑戟,将他们赶尽杀绝,城内无论男女老少都一律被处死,四处都飘散着刺鼻的血腥味和腐肉味,而那些侥幸逃出城池的百姓也被赶入了海中溺死。
于是,城内七十多万的百姓就这样沦为历史的牺牲品,沦为那些曾经誓死要保护自己的将领们刀下的冤魂。而在这场屠杀之后的第三年,尚可喜又一次将手中的屠刀对向了自己的同族,在陷潮州和南雄后屠杀了十余万手无寸题的百姓,重现广州屠杀的悲惨场景,人人悲戚。
被称为民族英雄罪人
虽然尚可喜是广州城内血流成河、积尸成山的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作为清朝征服中原的开国功臣,尚可喜的贡献也是值得歌颂的。
首先,尚可喜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经过了几百年发展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大部分土地、财产集中在小部分的官家、商户的手中,农民得到的资源极少,却要面临巨大的赋税压力。
所以可以说明末的社会发展是扭曲的,人民和高官贵族之间的矛盾巨大。同时,明末的时候,运送给边境驻军的粮草和军饷等物资是由上级的文官所负责。
由于没有了武将的监督,不懂边境局势动荡的文官一方面大肆敛财,另一方面又难以统领一方军队,最终边境力量被迫不断削弱,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减弱。而且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天灾频发,宦官当道,无疑是将崇祯皇帝推向了地狱的深渊。
所以说尚可喜作为明朝征服中原的大将,其征战之路是有利于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的,也对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历史明辨发展的方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尚可喜在镇守广东的近三十年期间,一直主张”善政”。他不仅重建礼乐文教、发展农耕业,还捐资广建佛寺,善待和收容明末的出家人。
可以说,尚可喜在镇守广东的时候虽然人在清朝,心也在清朝,但是他却可以用明代发展的精华去感染和支持更多人的发展,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了一个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虽然在很多人的眼中,尚可喜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他制造惨绝人寰的屠城惨案,用七十余万无辜百姓的性命去证明自己对于清皇太极的忠心,也是用七十余万无辜的百姓的性命去斩断那些自己生命过往中的痛苦与绝望。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他在面对历史的变迁之时,可以顺应时代变化的潮流,跟随时代的发展并不惧怕运用前朝的精华为当下的发展添砖加瓦的气度还是值得称赞的。
我们的国家在建国的初期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特殊时期,由于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重点,我国人民错误地将一切与封建思想相关的事物批判为“守四旧”的表现,对传统文物打砸抢烧,对文学经典咒骂摒弃,最终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而在领袖的拨乱反正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重新回归正轨,并仅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建立起的工业化道路。所以说,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可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漏洞,但是只要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便会迎来美好的结局。
虽然这个“民族英雄”曾经犯下过滔天的罪行,但是他却可以用豁达的胸襟去向自己早已感到心灰意冷的世界学习,并将其精华应用在充满希望和朝气的地方,这本身就是一个英雄才能具备的姿态,也是他的可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