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之际旧秩序崩塌战乱不止,于黎民百姓是无边无际的兵祸,但于底层的豪杰志士却是冲破出身枷锁的良机。石达开与左宗棠分隔两省相差近二十岁,各自的命运却因一场太平天国运动产生连接。究竟是天朝头号名将技高一筹还是晚清中兴名臣略胜三分,本文笔者就以晚清名臣左宗棠的视角,说说他与翼王石达开之间的名将之争。
影视剧《太平天国》中有太平军初起至湖南境内时举子左宗棠拜会石达开的桥段,双方畅谈当下大势好不精彩。实际上这是编剧的创作脑洞,石、左二人阵营不同虽先后有过两次战场对决但并无一面之缘。1859年石达开率二十万大军进入湖南腹地,以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分兵诱敌“三板斧”取得先手优势。主力在外兵力空虚的湖南一时间岌岌可危,全湘安危系于初任统帅的左宗棠一人身上。
电视剧《太平天国》左宗棠(刘毓滨饰)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淮阴人,道光朝举人,后因会试屡屡受挫愤而转攻经世致用之学。被湖南巡抚骆秉章慕名拜为幕僚,因实际执掌湘地一省财权政务被称为“幕后的巡抚”。石达开大军猝然来攻骆秉章自知不敌,委任左宗棠全权负责对敌作战。初次单独领兵的左宗棠便放下豪言:但凭精兵五千,书生何惧长毛十万!这是他腹有良谋的自信也是深入骨髓的自负,不过很快便会吃到苦果。
左宗棠自幼博闻强识有神童之名,二十岁就考中举人的他正待参加会试母亲就猝然离世。守孝三年后父亲又溘然长逝,左宗棠好不容易完成守孝却接连在会试场上三连挫败。接连遭遇人生不测的他决意放弃科考转而研习算学、兵法、水利等经世之学,左宗棠自视甚高常自比“今亮”(当世诸葛亮),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石达开会使出声东击西这样的伎俩以致于错失先手。
石达开、左宗棠二人都属于谋略型统帅,翼殿擅长防守反击战对于进攻战仅限于前文提到的“三板斧”。但他在前期取得优势后并未趁机扩大战果或赶在湘军主力抵达前借道急走,结果因部队裹挟家眷后援不济等原因转为劣势。而左宗棠在短暂慌乱后将防守战法转为据城固守断敌后路,这使得翼殿大军中散漫的会党队伍一见后路被抄便军心大乱。另外左宗棠手上虽然只有四万刚招募的湖南新兵和少量归乡老兵,但他精于用兵让士卒们守城练胆磨砺战场经验,待其纯熟后再行上阵拼杀。
清廷各级官员都离不开幕僚的从旁协助
再来对比二人的顶头上司天王洪秀全与湖南巡抚骆秉章,可谓天差地别高下立分。洪秀全名为太平天国领袖实则无才无德全凭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诸王先后挑大梁。他在天朝军事全盛期发动“诛杨”行动引发惨烈内讧后软禁石达开,并在其攻略浙闽时百般掣肘拆台。而骆秉章虽然在军政财税各方面能力普通,但精熟官场规则善于摆平各种复杂关系。他果断放权给幕僚左宗棠治理湖南使得湘地一时大治,经由他推荐提拔的湖南籍人才也数不胜数。
纵观各个方面攻入湖南的石达开除了兵多几乎一无所有,而且号称二十万的翼殿大军有七万是随军家眷,剩余十三万作战部队仅有三至五万人可堪一战。反观左宗棠虽然一时手忙脚乱但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湖南作为湘军发源地各府城防御也较为完备。除了湘军主力急行军救援外湖北等省也一同来援,士卒守土卫乡也更有战斗热情,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具。
平心而论作为全军统帅石达开与左宗棠的运兵谋略基本旗鼓相当,但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仅与统帅个人能力强相关,其背后是国力、人才、后援、军心、民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结果。石达开自近征浙闽失利至进入湖南期间仅在南安有过短暂休整,其余时间都处在被各支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中。因为没有根据地的战略纵深加上清廷平叛力量的逐渐统合,留给他站稳脚跟的机会可说微乎其微。家眷不忍遗弃担心惨遭灭口,粮食不敢少带担心前路忍饥挨饿,这也许就是翼殿大军小心翼翼行动迟缓的真实原因,翼王石达开也再无当年湖口大捷时的风采。
领兵出征的清廷官员
之后的湖南宝庆会战清军重创太平军,石达开主力尽失元气大伤败走广西。而左宗棠以湖南巡抚幕僚之身击败天朝名将石达开,成就了他“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威名。由此可见不论古今,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强浑身是铁能碾几根钉,石达开的远征有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左宗棠是否会想:如果再来一次我希望和你更加公平地对决,可是两国之战不比莽夫斗勇哪有绝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