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按】:
转眼间吴敏生教授逝世已三年了。9月6和7日,在福州以及我们共同的老家平潭,分别有一场纪念活动,遗憾的是,囿于本单位防疫政策和有关开学初活动的要求,我不能参加。故在此发表此文,以表达对吴老师最深切的追念。
吴敏生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两年多了。
他在这个世界逝去之后,每每想起他,我心中就隐隐作痛。这人世间的现象界,真如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说的那样荒谬——吴老师虽年过七十,但一向体魄强壮,每天还坚持晨跑三千米,做五十个俯卧撑,居然就这样走了,几乎毫无征兆!在他去世前十几天的一个晚上,我们恰好都在福州休假,便相聚吃饭,席间他一如既往地谈笑风生,豪情满怀。十多天后,我刚返京不久,突然接到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的来电,得知吴老师前一天晚上倏然过世。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我陷入长久的惊愕和悲痛之中,没想到那次快乐的晤面,竟是永久的诀别!
我认识吴老师虽然只有十余年,与他的缘分却非同一般。我们的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同事同乡、亦师亦友。为此,我平时总称他为“吴老师”。2007年,我还在浙江大学法学院工作时,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特意到杭州找我,说是彼时福大法学院院长届满卸任,院长一职空缺,福大校长吴敏生教授命他来做我的工作,希望将我引进该校。记得王健教授还笑着说:吴校长是你的平潭老乡呢!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我当时婉拒了福大方面的厚意,但由此也跟吴老师结下了缘分。
2008年春假期间,我们相约在老家平潭见面。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乡贤。只见他身材魁梧,目光如烛,容貌和神情里透出一股豪杰之气,但言谈举止又得体、潇洒,不失知识人的风度。吴老师这种相反相成却又浑然一体的复合型气质,当然源自于他鲜明的个性,其中豪杰之气的那部分内涵,其实也是我们故乡平潭岛的风土民情所赋予的一种体质。他的一位朋友林贡钦先生就曾戏说性地以“海盗精神加清华文化”概括过他的个性。对此,吴老师也坦言:自己“血脉中的海岛养分和清华崇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文化元素早已交融,自觉贡钦的戏称倒也贴切。”这是吴老师的夫子自道。作为平潭人,我特别能理解他的性情。殊不知,平潭作为一个长期孤悬海外的海岛,那里一向民风彪悍,许多男儿多少都有一股豪气。想当年,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平潭岛上的岛民在南明水军都督周鹤芝的带领之下,居然与清朝政权对抗了三十多年,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才被攻陷下来。这等悍勇之气,正构成吴老师所说的那种“海岛养分”的一种底蕴。
我与吴老师虽无缘在福大共事,但2009年我调到清华大学法学院执教,翌年吴老师也从福大返回清华,我们在清华成为同事。那些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招收的法律硕士第一学年一律都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习,由法学院每学期轮流派出各学科教师前赴深圳短期集中授课,我也在被派教师之列;而吴老师正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创建院长,2010年从福大返回清华之后,即开始担任深圳研究生院高级顾问,多在深圳研究生院工作,于是我在每次赴深圳授课期间,便经常有机会在那里见到吴老师。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担任深圳研究生院高级顾问不久,便富有远见地利用该院地处深圳的地缘优势,创立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港澳研究中心。2012年,该中心进一步升级为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此后,吴老师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时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王振民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我也有幸参与中心的工作,忝任副主任一职,算是正式归入吴老师的麾下,成为更亲近的同事。
在这期间,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吴老师,亲慕其风采,谛听其高论,领略其过人之处,获益良多。吴老师是一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强者。他出身于穷乡僻壤的小渔村,18岁那年(1965年),通过自己刻苦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用他夫人的话说,就是“能够打着赤脚从距‘皇城’数千里外的天涯海角,走进了全中国的最高学府!”1970年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和突出表现,留校从事行政工作,不久升任清华大学校党办副主任,但也被迫置身于“文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文革”结束后,吴老师曾一度进入人生失意时期,最终他对党的忠诚还是得到了证实,为此继续留在清华担任政治辅导员等工作;九十年代初,他远赴德国留学,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再次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一名高校行政事务管理者成为“政学两通”的大学教授。通观吴老师的人生轨迹,可感受到其中充盈了一种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强大能量。
吴老师又是温和、宽厚、包容的师者。他脸上常带笑意,身边人都说很少见他发火动怒,平时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具有君子风范。众所周知,《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而吴老师生前也曾系统研究过易经。如果说,他强大坚韧的人格力量折射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他温和、宽厚、包容的品德修养,则体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内涵。
吴老师在清华、福大等高等学府为学、为政近四十载,政学两通,桃李满天下,人脉广布,根基深厚;到了晚年,他仍然影响深巨,声望日隆,这一辈子可以说是事功卓著了。但更重要的是,吴老师还是一位很有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的学人。他尽管出身于理工科专业,却不是那种“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专家,而是一位视野开阔、涉猎深广、胸怀天下的学者。他好读历史,对台湾史学名家许倬云的中西文明史比较研究深为赞许。他研究过易经,并且在象数与义理之间偏重义理,此外熟读老子《道德经》,口中常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悠然洒脱,通透睿智。他乐于豪饮,而且口才甚佳,文采斐然,尤其是善于概括总结,并且能将复杂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喜欢“品茗话天下,煮酒论古今”,身边时常聚集了一群素养不凡的弟子、同事和朋友,一旦来了兴致,他就能很快地“主导了话语权”(林贡钦语),成为席间众人的中心,从教育到社会,从科技到人文,或从人生到宇宙,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辐射出强大的气场。
吴老师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还在“仰望星空”,而且视野超越了家国与天下,投射向宇宙,并形成一种相对系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有物质、能量、信息这三种存在形态,它们之间彼此影响,交互作用;而灵魂不灭,长留于平行宇宙之中。
吴老师在这个世界逝去之后,我也是这样想的:他的灵魂不会逝灭……
2022年2月于北京
作者:
林来梵,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转自“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公众号
中文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英文微信公众号:Tsinghua SIGS
新浪微博:@清华SI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