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不是一百零八人,也没有参加征方腊的战争,其规模和影响力远远比不上水浒中的大场面。这次起义发生在宋徽宗政和年间,从作为《水浒传》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来看,这次起义的主要发起者就只有三十六人。其中一名叫做史斌的将领,被认为是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当时宋江等人在梁山泊起义,率军攻打河朔和京东东路,转战青州、齐州、濮州等地,攻陷十余州县,杀贪官劫富济贫,引起了山东的震动。亳州知州侯蒙奉宋徽宗旨意招安,结果却因突发疾病而死,导致招安失败。
此后北宋朝廷派出多路大军围剿宋江的起义军,双方在山东发生多次激战,战争持续一年多。最终起义军寡不敌众而败退,不得不选择转战南下。在南下过程中,起义军被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舟船被焚毁,宋江战败被俘,最终选择接受招安,向朝廷投降。招安后宋江和他的三十六员核心成员都被朝廷授予了官职,按照《大宋宣和遗事》的说法都是武功大夫,并授予各地巡检的职位。而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史斌便是被授予官职的三十六人之一,但是他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招安而结束,招安只是故事的开始。
实际上经过招安之后,三十六人各奔东西,宋江的势力便被分化瓦解了。不久之后宋江被征方腊返回的河东名将折可存剿灭,这次起义便以失败而告终。有种说法是宋江招安后反悔,想趁着方腊起义的时候发动二次起义,结果方腊迅速失败,他自己也没翻起什么浪花。
而宋江的老部下们并没有跟随宋江进行二次起义,而是在各地当官,因此并没卷入这次起义之中,结局各有不同。前文讲过大刀关胜的原型参与了抗金战争,最终被投降金国的汉奸刘豫诱杀,算得上是一位英雄人物。而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史斌则大为不同,他掀起浪花比宋江还大,竟然达到了称帝的程度。
史进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上是这样写的"九文龙史进,龙数肖九,汝有九文。盗从东皇,驾五色云。"从赞词的角度来看,这比其他的三十五人都夸张,直接升级到了东皇的地位。实际上在宋真宗之前,东皇才是中国神话中的天帝,是宋真宗搞天书造神运动后,编造玉皇入梦的故事,以玉皇代替东皇。所以在宋朝民间神话中,是东皇与玉皇同时当天帝的特殊时期。用东皇和五色云来形容史进,其隐藏的含义便是史进的原型史斌称帝的故事。从史书来看,这件事发生在宋江起义失败五年后,金国大举南侵的战争期间。
当时金国两路大军南侵,一路直指北宋的京城汴梁,另一路则扑向关中地区。金军攻打关中这一路军队势如破竹,沿路劫掠宋朝百姓,引得生灵涂炭,大量难民涌向蜀地。兴州是入蜀的必经之路,兴州的守将向子宠惧怕金兵,不敢放百姓过境,竟然堵住关隘,导致大量百姓在关城下饿死或被杀。此时史斌乘乱发动起义攻打兴州,向子宠不战而逃,史斌轻易的拿下了兴州城。然后史斌在兴州称帝,震动关中,成为宋江残部中最牛逼的存在,也使得周边的起义军纷纷响应。于是他率领起义军继续东进南下,目标是蜀地首府成都。
他率军从兴州出发,破武休关,南下经兴元府,攻克利州,直抵蜀地北大门剑门关。当时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辖卢法原与提点刑狱邵伯温在剑门关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死守,史斌久攻不下,不得不转战兴元府、凤州等地。与此同时,金国名将完颜娄室率军攻入关中,一路势如破竹,连续占领同州、华州、长安、凤翔等地。河东经制使王燮兵战败,退入兴元府与卢法原、张上行等人合兵。于是史斌陷入官军包围,不但攻兴元府受挫,还被卢法原攻占了兴州,搞得进退维谷。由于金国军队强大,义军便和官军联合抗金,史斌获得了喘息之机。
在官军和义军的共同努力下,金国军队最终败退出关中,然后义军和官军之间的战火重燃。史斌在官军的包夹下进退失据,连续攻打兴州、凤州等地不克,于是往长安靠拢。当时长安在另一股义军首领张宗谔手里,张宗谔便邀请史斌共图大业。史斌欣然前往,结果中了对方的计,麾下军队被吞并,自己也被困关中。然而张宗谔没有想到,他在打史斌的主意,官军也没想放过他。官军的都统制曲端派副将吴玠攻打华州,拿下华州后又消灭了凤翔的义军首领刘彦希,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突袭长安,张宗谔城破被杀,史斌突围而出。
吴玠率军追杀史斌至鸣犊镇,最终也没有逃过官兵的围堵,被抗金名将吴玠斩杀。对于史斌的结局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吴玠生擒史斌,然后将其凌迟处死,另一种则记载为史斌在混战中被吴玠所杀。不论真实情况是哪种,都说明史斌最后的结局是死于官军之手。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宋江三十六人之中以史斌掀起的风浪最大,其口号也喊得震天响。在小说中打起"替天行道"大旗的晁盖没能真正的成为天王,整天吼着让宋江哥哥当皇帝的李逵没能攻上金銮殿,而宋江也只敢搞个"呼保义"的名号为自己辩解贴金,唯独史进的原型史斌真正的自立为帝,显露出枭雄本色。
从史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农民起义将领的真实情况,他们既有骁勇善战的一面,也因其历史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败落的结局。他们并没有将门世家的传承,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所以在战争中只能凭借匹夫之勇。而这种个人的悍勇对战争影响非常小,根本不可能扭转不利的战局。但是史斌为人却又比宋江高了不止一筹,他至少是个敢作敢当的好汉,而不是畏首畏尾的懦夫。宋江虽然起义,却畏首畏尾最终得不偿失。他就连旗号都不敢打,搞个"呼保义"的假名声,把自己粉饰成保守忠义的样子,其本质就是虚伪懦夫。
当然史斌的称帝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他通过称帝招揽了起义军旧部,有了自己的势力,但却改变不了农民义军根基薄弱的事实。如果遇到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愿意善待义军,改造义军的宋朝将领,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惜他遇到的是吴玠这样与将门世家和武将集团关系密切之辈,也就只能成为人家功劳簿上的一颗人头。然而这种官军与义军内斗的局面也给了金国很多的机会,不但让南宋丧失了复国的良机,而且使得金国成为内斗中的获利者。因内斗而被杀的义军首领不只史斌一个,但这种对义军的杀戮也决定了南宋不可能收复旧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