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濮议—一场十八个月的朝臣争吵,宋英宗殚精竭虑却最终换来一场空

濮议—一场十八个月的朝臣争吵,宋英宗殚精竭虑却最终换来一场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1620 更新时间:2024/1/26 23:16:00

嘉佑八年,宋仁宗暴崩,在曹太后和朝臣的主持之下,皇子赵曙被接入宫内,于灵柩前即位,是为宋英宗,宋仁宗本人没有亲儿子,因此养子赵曙这个皇位其实算是捡来的。

面对先皇龙驭上宾,按理来说,新皇继承皇位,对大行皇帝至少应该表示一下,掉几滴泪,意思意思。

然而,此时的宋英宗却非但没有丝毫的哀伤,他内心甚至有一丝畅意,因为对于灵柩里的那位,他内心其实是早已恨透了。

没有什么比给人以希望,最后又将其无情地剥夺而去更令人绝望了,赵曙就尝过这种从天上跌落到尘埃的绝望滋味,而且这段“难忘”的经历,就是拜灵柩里那位名义上的父皇所赐。

一段难忘的经历

景佑二年,年幼的赵宗实(后来改名赵曙)被接入皇宫,交给了曹太后抚养,自他懂事之时,赵宗实便一直以为,未来这个皇帝的位子,自己还是有希望的,因此他处处以皇子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在皇宫之内尽量地表现得像是一个合格的皇子。

然而五年后,宝应二年,随着宋仁宗二皇子豫王赵昕的降生,自己这个“假”皇子,顿时被打回原形,不久便灰溜溜地被遣送回了王府之内。

一场梦,最终化成空。

当时,年幼的赵宗实内心充满了失落,也充满了怨恨,为什么你生不出孩子,最终却让我成了世人的笑话?

而随着宋仁宗的年龄增加,没有后嗣的现状越来越尴尬,同时朝臣们对先前皇子赵宗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让宋仁宗很难受,也将赵宗实摆到了一个十分煎熬的位置。

自己这个曾经皇子的身份,此刻是要遭猜忌的。既然是备胎就要有备胎的觉悟,因此,在宋仁宗着急忙着生孩子的时候,赵宗实时刻保持着低调和警惕,生怕自己什么高调的动作,招了宋仁宗的忌。

这二十来年,赵宗实一直战战兢兢地生活着,压抑、担心、害怕,各种情绪汇集在一起,让赵宗实的精神变得有些扭曲了。

因此,当宋仁宗驾崩之后,猛然没有压力束缚的赵宗实竟会在灵柩前突然发病狂呼,以至于不能理政,只能由太后垂帘听政。

直到一年之后,宋英宗的病情才逐渐好转起来,最终真正亲政,而他亲政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件“私事”,宰辅韩琦的提议,官家,您应该考虑下,到底该叫濮王什么呢?

韩琦这个人是坚定站在皇帝这边的铁杆拥趸,先前曾逼得曹太后撤帘还政,此刻提出这个提议,明摆着想讨好皇帝,让宋仁宗跟赵曙换换关系。

宋英宗赵曙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但此时离宋仁宗去世还不到两年,大祥还没过,民间讲算是尸骨未寒,这时候就翻脸,有点儿太快了吧?连宋英宗都觉得不好意思,因此就说了句,以后再议吧。

既然没否定,就给韩琦留下了个无限遐想的空间。

炸锅了,拉开队形开吵

治平二年,心里一直没敢忘记这事的韩琦再度上场,又抛出了先前个议题,这种事情宋英宗自然不想点破。

但自己啥意思,韩琦都看出来了,大家还能看不出来?于是宋英宗就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让两制以上的官员来讨论定夺,他本以为,事情或许没那么复杂,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其明白了,原来只是自己将事情想简单了。

因为本来宋英宗不想把这个事情闹大,在有限的圈儿内,把自己生父的名份给定下来,就得了,因此他才会将议案交给两制以上人员。

那么什么是两制人员呢?在唐、宋时期,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被称之为内制;而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也就是所谓的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两者合称为两制。

宰辅提议人加上草诏的执行者,宋英宗把执行环节范围压制到了最小,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这里面也有不同的意见。

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认为,濮王赵允让是英宗的生身父亲,从血缘、亲情上来讲,英宗理应称其为皇考。

但以司马光、王珪为首的两制官员则认为,濮王是王爷,仁宗才是先皇,从大宗概念上来看,如今宋英宗继承的是宋仁宗的位置,顶的是宋仁宗儿子的名号,濮王只能是英宗的大伯,因此英宗理应城应称濮王为皇伯考。

自己是皇帝,大家也都知道自己生父是濮王,让自己别扭着叫仁宗父亲,亲父大伯,宋英宗自然很难接受。

宰辅和两制官员争论不休,宋英宗一看,得,别闹了,咱们把这事儿拿到朝堂上,让大家一起公论吧,我就不信了,我生父是我生父这件事,还能认不了这个亲?

宋英宗把旨意一下,宰辅们的心里可就凉了,外面朝堂上的那些官员们,新皇帝不清楚,自己可是太了解了,真把这事摆出来,那就完了,这下可要出大事儿呀!

结果自然如宰辅所料,宋英宗刚即位就要翻脸,不认宋仁宗为父,这事一经宣出,百官顿时炸开了锅,要么屈从谄媚,要么骨鲠力争,在宋代时期,不少臣子还是很有骨气的,特别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台谏,台谏是真、仁两位皇帝扶持起来的团体,御史台加上谏院,上监督帝王,下纠察百官,里面的官员都是挑刺儿的主儿,平时跟皇帝争都不怕,又碰上宋仁宗这种好脾气的,更是让台谏里面的官员,势力发展到了可以制衡皇权、相权的地步。

这些官员说到底都是宋仁宗当年选拔上来的,有知遇之恩,先帝没有儿子已经够委屈了,如今连名份都要丢了,自己这些做臣子的能不为君父争取一把?

于是,群臣们便开始了自己的抗争。

哭谏:同知谏院蔡伉在觐见英宗时,二话不说,跪下来就是一顿痛哭流涕,边哭边说说如何称呼濮王,关系到国家兴亡,如何关系到人伦大防,皇帝这如果处理不好,国家、民族、社稷都要危险。

说得宋英宗一脸黑线,过了吧,有那么严重吗,关键人家还引经据典,文绉绉一套一套的,自己还说不过他,上火。

这还不算,有更狠的,临终前还刷了把存在感,御史中丞贾黯在临终前特留下遗书,再三请求英宗一定要称其生父为伯父,不能寒了仁宗皇帝的心呀。

这个可就够狠了,人家可就马上要去地下见先皇了,临行前还跟自己打声招呼,千万别乱来,想到这里,宋英宗就有些不爽,你说你,临了临了,还不歇停一下。

大臣们不光和皇帝过招,下面的人们更是拉开队形,和宰辅们开撕了,自打仁宗皇帝废除郭皇后,范仲淹等人伏阁被吕夷简打击后,宰辅和台谏双方就势同水火了,这次更是针锋相对。

侍御史知杂事吕诲、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纷纷联名上奏,指责韩琦、欧阳修等人为了取悦皇上而“首开邪议”,并对韩琦、欧阳修进行人身攻击,把他们归类为“小人”。

今举朝之臣自非挟奸佞之心,欲附会政府,误惑陛下者,皆知濮王称皇考为不可,则众志所欲亦可知矣,陛下何不试察群臣之情,群臣……所以区区执此义者,但不欲陛下失四海之心受万世之讥耳,以此观之群臣之忠佞、邪正甚易见矣。

正当百官争吵个喋喋不休之时,一个最委屈的人站了出来,她也表示反对,而说到这位,确实是一位苦命人,从仁宗皇帝时期就没有享过福,到了英宗皇帝时期,作为长辈更是被英宗冷落,整天找到宰辅去哭诉、委屈,这位就是宋仁宗的皇后,如今的曹太后。

在曹太后眼里,这个赵曙,就是一个不孝的白眼狼,你爹是仁宗皇帝,我是你嫡母,如果你认了濮王作父亲,那我这个太后该怎么论关系?

不甘心的曹太后随后亲自起草诏书,严厉斥责韩琦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英宗称濮王为皇考。

太后发话了,拿着以孝借口来改封亲父的宋英宗也没辙了,要么不孝亲父,要么不孝嫡母,这矛盾,真是不可协调。

得,休庭吧。

尘埃落定,一场空

治平三年正月,垂拱殿内,宋英宗、欧阳修、韩琦三人在内宫开了个小会,顺便把濮王为皇考的事情给敲定了下来,之前费那么大劲,搞什么公投?

欧阳修起草了两份诏书,一份皇帝签字,一份送到了后宫太后那里,很诡异的是,在这份诏书上, 太后最终签字了,有传言是太后醉酒,被设计了,酒醒之后追悔莫及,有传言是宰臣代表皇帝亲自跟太后进行了沟通,施压,没了老公、又遇到这么个白眼狼皇帝,孤零零的太后除了抗议,也没有太多的势力来抗衡皇权和相权,最终无奈向现实屈服,不管是哪一个原因,赵曙的目的达到了,皇帝、太后、宰辅们都同意了,谁还能说不?

皇权+相权PK台谏,作为主角的台谏官们,自然不甘被跳过、忽视。

得到消息之后,先前一直反对濮王为皇考的吕诲等人出离愤怒了,也太不重视我们了,这些人纷纷以辞职要挟,一边“居家待罪”,一边联名上奏,并猛烈攻击韩琦、欧阳修,说他们“诖误圣心”“欺君负国”,应该诛之以谢天下。

没想到这帮人,这么刚。

宋英宗赶紧召集宰辅们一起商议对策,你们说该怎么办?

韩琦看着英宗,说了一句:“臣等是忠是邪,陛下自然知道。”

给你出力,到最后你不帮小弟们扛刀,这大哥做得不地道吧。

欧阳修更是表示:既然御史认为他们与臣等难以并立,若陛下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陛下认为臣等无罪,听候陛下取舍。

到底给不给小弟们出头,大哥,你发话吧,这是明摆着要求宋英宗摊牌呀,千万别寒了小弟们的心。

皇权和相权不知不觉间,已经绑在了一起,英宗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将吕诲等三人贬斥出京,无罪被贬,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司马光等人立刻反击,他们不仅为三御史鸣冤叫屈,而且联手所有台谏官员,纷纷请求一道被贬职。

一时间,台谏方面三分之二官员要求自贬,朝堂为之一空。

本来就身体不好的宋英宗,更是上火闹心,在一面好言相劝,一面拉拢闹得最凶的王珪,许以执政,加官进爵,别闹了,毕竟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

本以为费尽心思终于争赢了的宋英宗却最终输给了命运,治平四年,还没来得及给皇考上谥号,宋英宗便撒手人寰、龙驭上宾了,而继承皇位的宋神宗对自己爷爷究竟应该是谁不感兴趣,因为自己父皇是宋英宗,这就行了。

宋英宗时期,这场闹了十八个月的濮议最终落下了帷幕,宋英宗精打细算的一场设计,最终化成了一场空。

不得不感慨,有时候,真的人算不如天算。

标签: 宋英宗宋仁宗韩琦太后仁宗英宗

更多文章

  • 宋仁宗去世后,宋英宗是怎么对待曹皇后和仁宗的五位公主的?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宋仁宗,宋英宗,曹皇后,赵祯,仁宗,宋神宗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恭俭仁恕,确实是一位不错的好皇帝,至少保了大宋江山四十余年太平无忧。宋仁宗一生宽厚仁慈,却对自己的两个皇后实在不怎么样,关于这个可以这么说:宋仁宗喜欢的妃子做不成皇后,而他不喜欢的偏偏就做了皇后,他还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宋仁宗的两位皇后都是他的养母为他选择的,拒绝不得,也喜欢不上。他的

  • 「史学」“宋英宗、神宗和哲宗”祖孙三代死于同一种病,北宋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黄桃宝贝贝标签: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宰相,仁宗

    北宋中期,宋英宗、神宗和哲宗祖孙三代,作为守成之主,虽没能收复失地,但他们对内都励精图治,力求改革;祖孙三人均感染肺结核英年早逝,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北宋的一个盛世。一、天降皇位的守成之君宋英宗,编《资治通鉴》宋英宗赵曙(1032-1067),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仁宗赵祯的堂兄赵允让的第13个儿子,3

  • 破解宋英宗死亡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经济观察报标签:皇帝,韩琦,宰相,宋英宗,宋仁宗,宋哲宗,曹皇后

    韩福东/文宋英宗是宋朝第五个皇帝,被宋仁宗过继当了皇帝,刚即位就发了疯。御临天下三年多,无所作为而崩。宋英宗第一次发疯的记录,见于宋人笔记,只八个字:“散发被面,覆以帽子。”宋英宗的头发披散在脸上,上面盖着皇帝素服时的幞头。很显然,这是一种疯癫状态,此事发生在1063年5月1日的黎明,尚为皇子的赵曙

  • 孝惠皇后不受宠爱,却能当56年的太后,康熙是怎样孝敬她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凝视他呀标签:康熙,太后,皇后,顺治,孝庄,皇帝

    孝惠皇后不受宠爱,却能当56年的太后,康熙是怎样孝敬她的呢?矜弈2022-07-1014:36山东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为了讨太后开心,57岁的康熙当着大臣和宗室的面,走上戏台,跳起了当时流行的蟒式舞。而这个太后,只是康熙名义上的母亲,只比康熙大13岁。这个太后就是顺治的孝惠皇后。顺治没有给过她好脸色看

  • 险些被顺治废掉的孝惠皇后为何能得到康熙的孝敬并当了56年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顺治,孝庄,胤礽,太后,董鄂妃,康熙帝,艺术家,乾隆皇帝,金庸笔下角色,孝惠皇后(明朝)

    清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虽然在顺治时期她是皇后身份,但却并不受丈夫顺治的宠爱,还差点被丈夫顺治废去皇后之位,可是在顺治的儿子康熙继位之后,孝惠以康熙嫡母的身份被尊为仁宪太后,受到了康熙的孝敬,并一直在康熙朝当了五十六年的太后,那么孝惠并非康熙生母,为何会被康熙如此孝

  • 太可怕了,外甥女嫁给亲舅舅,汉孝惠皇后的悲惨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张嫣,吕雉,刘盈,吕后,刘邦,皇后

    外甥女嫁给了亲舅舅,西汉第二位皇后汉孝惠张嫣的悲惨人生开始于此。张嫣是汉高祖刘邦和吕雉的亲外孙女。刘邦当年沛县起兵,吕雉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吕雉为刘邦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刘盈,女儿刘乐。有一天吕雉带着一双儿女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人家,老人家停下来讨碗水喝,讨碗水以后告诉吕雉说他会相面。

  • 武则天生母孝明皇后杨氏:“剩女”逆袭记

    历史解密编辑:推送君标签:武则天,李渊,唐高祖,剩女,宰相

    武则天生母杨氏,世人看来,她一生平平,在世人看来,她唯一的幸运可能就是生育了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因为这个女儿,她享尽一生荣华。然而,她真的是一个平凡女性吗?其实不然,于她生平,她绝对是妥妥的剩女逆袭记。杨氏,出身于关陇望族,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身为名门贵族之后的她,自小家世显赫,饱读诗书,她所受的教

  • 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后王氏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宋太祖,皇后,王皇后,宋太宗,第二任妻子

    大家好,我在前一阵子给大家介绍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原配妻子,孝惠皇后贺氏。而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人物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后王氏,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详细地介绍她的一生。王氏出生于五代后周时期,她的父亲王饶官至太尉,地位十分尊贵,因此她自小便在千娇万宠中长大。王饶不仅给王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

  • 赵光义继位后,竟如此对待嫂子孝章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宋太宗,皇后,宋太祖,皇位,永宁公主,宋皇后

    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开宝九年,赵匡胤突然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历来,赵光义的皇位得来是否正大光明饱受争议,有“烛影斧声”的故事一直流传。其中,太多的谜团,咱们现在的人已经无从知晓。尤其是,赵光义对嫂子孝章皇后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孝章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姓

  • 汉宫风云 - 明德皇后:她是开创了“起居注”的女史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明德皇后,汉明帝,马皇后,太后,刘炟,皇帝,明帝,章帝,汉宫风云,女史学家,明德马皇后

    01东汉明德皇后,马氏,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马援早年领兵攻打五溪蛮人,不幸死在军中,虎贲中郎将梁松、黄门侍郎窦固等人,趁机将其诬陷,其他朝中权贵也跟着落井下石,马家由此日益衰落。兄长马客卿天资聪颖,却早夭而亡,母亲蔺夫人悲痛欲绝,渐渐变得神志恍惚。虽然马氏当时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