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破解宋英宗死亡之谜

破解宋英宗死亡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经济观察报 访问量:4602 更新时间:2023/12/9 16:02:02

韩福东/文

宋英宗是宋朝第五个皇帝,被宋仁宗过继当了皇帝,刚即位就发了疯。御临天下三年多,无所作为而崩。

宋英宗第一次发疯的记录,见于宋人笔记,只八个字:“散发被面,覆以帽子。”

宋英宗的头发披散在脸上,上面盖着皇帝素服时的幞头。很显然,这是一种疯癫状态,此事发生在1063年5月1日的黎明,尚为皇子的赵曙被官宣继承皇位之后。

宋仁宗已暴崩。刚刚过去的那个晚上,是相当错乱而惊心动魄的一夜。曹皇后和皇子赵曙一定都感受到时间的漫长,依现代脑科学的阐释,他们大脑中的杏仁核一定在高速运转,以应对突发危机,并保留下丰富的信息细节,让数年后的记忆亦仿若画帧慢速回放,时间冗长凝滞。

但对宋仁宗暴崩的这个重要夜晚发生的一切,所有史书的描述加起来不过百字。

这一夜,曹皇后显得很紧张,她封锁消息、彻夜不眠,从御厨处取粥做宵夜,为皇位继承之事谋取对策。她即将面对一次难称正常的皇位传承,黑夜的交接太容易引发政局动荡乃至于变乱。

常年病怏怏的宋仁宗,一直没有可以继承皇位的儿子,在群臣再三劝谏之下,才在半年前收养了堂侄赵曙为皇子。4个月前,皇子赵曙已搬进位于内香药库西侧新建的专属宅邸。那里距宋仁宗驾崩的福宁殿并不远。

第二天一大早,赵曙被内侍叫醒,沿路西行,陆续经过路北的国史殿、宣徽院、殿中省,经过路南专供皇子读书的资善堂,再经过皇帝日常阅事的崇政殿。崇政殿前马路上,有内东门与合通门两道门,穿过它们,就到了宋仁宗的内寝福宁殿。那个床榻上,正躺着皇帝的尸体。

内侍没有告诉赵曙此行的目的为何,但显然不寻常。五分钟的路程,可以漫长到什么程度?不知一直将“皇子”视作祸端的赵曙,此刻的内心作何感想。

在嘉祐七年八月己卯(1062年9月14日)宋仁宗下诏立皇子后,赵曙内心一直是抗拒的,不断请辞,但最终还是从王府入了皇宫。

宋仁宗暴崩的那个晚上,从甲夜忽起,到丙夜去世,中间到底隔了两个更的时间——差不多4个小时,他想得起叫曹皇后过来,却为何不肯见一面赵曙?毕竟临终之际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皇位的继承。此中心迹已明。

宋仁宗无力改变什么,但却也没有心情去与赵曙确定或嘱托什么。

天将亮未亮,在昏暗宫廷小径上,皇子赵曙随提着灯笼的内侍行走时,心中所有的彷徨与不安,在这一刻终于得到验证。但他仍感受到突如其来的冲击,惊叫说:我不敢当皇帝!我不敢当皇帝!(“某不敢为!某不敢为!”)

掉头就跑。

事后看,他此时已有发疯的先兆。

三年多后,他在病榻上死去。皇宫中的宋英宗,一直在和疾病作斗争。他失败了,中道崩殂。

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

如果一个现代政治波普画家,穿越到北宋,就职于翰林图画院,以画工身份给宋英宗画一幅肖像画,诸多可选政治符号中,或许最不应少的是一个大药缸子。宋英宗的疯癫,宋英宗的亲政、宋英宗的暴崩……他的终极命运,都取决于一味丹剂。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宋英宗本纪的最核心线索。但《宋史》遗失了它,后世的学人也囫囵失察。以至于我揭橥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之前,它更像是一个隐藏至深的秘密。

逃跑的皇子赵曙,很快被辅臣们按住。

在宋仁宗暴崩那一晚,赵曙身穿皇子朝服,朝服上用特定的丝绶挂了象征身份的真玉珮,腰间系一条金涂银革带,脚下登两只黑色的皮鞋——正式名称为乌皮履。

这一身的打扮,并不适合奔跑。尤其是他头戴七梁额花冠,梁冠上还插了一只与革带同是金涂银的立笔,外面罩着网纱状的貂蝉笼巾。

大宋王朝第五位皇帝宋英宗,第一次穿御服,是在奋力挣扎无效后,被群臣强行套上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三十出头的壮男一路狂奔,被众多老臣手忙脚乱制服的现场:“辅臣共执之,或解其发,或被以御服。”

先帝驾崩,新皇帝不能戴冠,要行散发之礼,这个规矩是宋太宗驾崩后制定的:皇帝、皇后、诸王、公主、县主、诸王夫人、六宫内人都要左披发,皇太后全披发。

所以群臣在按住宋英宗之后,先要把他的七梁额花冠摘下来,头发散开,向左披;然后还要脱掉他的官衣,换上御服。这里的御服并非皇帝正常上朝时的通天冠、绛纱袍,而是“白罗袍、黑银带、丝鞋、白罗软脚折上巾。”

这是皇帝初丧日需穿的素服。

此刻,宋仁宗的尸体正躺在他的寝宫福宁殿。在曹皇后面前,赵曙被群臣强行换上了皇帝的素服,于东偏殿即位,接受了两府宰官的草贺。

宰相韩琦宣读了皇子赵曙继位的遗诏。这是宋朝第四个皇帝的遗诏,它或许并没有违背宋仁宗的意愿,但却又的确是事后的假托。遗诏的核心内容只有一条:赵曙可于灵柩前即皇帝位。

从宋太祖到宋太宗到宋真宗,再到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和宋仁宗,在宋英宗之前的四帝一后,每一次最高权力的更迭,围绕所谓的遗诏,都有着刀光剑影的暗中角力。

宋英宗似乎更为命好,皇位从天而降,而且在宋仁宗崩后并没有引发太多的纷争。

原因无他。宋仁宗没有亲兄弟,更无儿子,除了赵曙,除了这个收养来的唯一皇子,再无其他任何一个人有继位的合法性。皇后倒是有曹氏,但一来曹皇后没有刘太后的野心,二来赵曙此时已年过三十,并无理由垂帘听政。

赵曙就这样登基了。

赵曙被强制性穿上御服后,做了最后一次抵抗。

他说自己要替宋仁宗守丧三年,请宰相韩琦“摄冢宰”——代行国政。

群臣都说不可以这样。

当不当皇帝由不得你,于是乎赵曙成了大宋第五位皇帝。在大行之后,他将和此前的四位先帝一样,被供于太庙,庙号英宗。

此时宋英宗尚未正常上朝听政。群臣上表请宋英宗正常上朝听政。宋英宗拒绝了。虽未上朝,但日常辅臣奏事,宋英宗都会仔细问清缘由本末,然后裁决。辅臣们的评价是,皇帝所裁都很有道理,一致认为他是明主。

宋人笔记中,有宋英宗登基接受百官朝拜时“散发被面,覆以帽子”的记录,还说当时的殿帅郝质从腰带上取下朝见时用的搢笏,把宋英宗的头发拨开,确定是赵曙后,才与百官一起山呼万岁。

官史第一次记录宋英宗疯癫,时间点为5月4日——宋英宗继位三天之后的晚上,突然发病。新皇帝还没有上朝听政,已经疯了。《宋史》对此的描述,只有“帝不豫”三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则用了十个字:“忽得疾,不知人,语言失序。”——连人都不认识了,说话没有秩序,只是胡言乱语。

这是确凿无疑的疯癫了。

除了“不知人,语言失序”七字,宋英宗初次发疯的具体场景和细节,再无史书记载。

另有记载称,宋英宗在此后参加宋仁宗大殓时,现场疯病发作:他在帷幕的帘子内,突然无法自控地号呼狂走,根本不能完成大殓的礼仪。“上疾增剧,号呼狂走,不能成礼。”这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对宋英宗病状的描述简单。《韩忠献公遗事》多了一点细节,称宋英宗“厉声大呼,谓杀某二府”。二府,指的是中书省和枢密院,宋英宗大喊着二府有人要杀我。

接下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治疗宋英宗的病。

看来朝廷实在是缺乏妙手回春的名医,所以因宋仁宗暴崩而刚被贬斥的御医,又被重新召回。

并且辅臣们还接到命令,祈福于天地、宗庙、社稷及景灵宫、寺观之中。除此之外,朝廷还遣使21人专程到五岳四渎(四渎指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向山川之神祷祝圣上安康。

但是一直过了四个月,宋英宗的病也没有根本好转。

宋代士大夫有尚医风气,他们多自认知医。吕诲就曾写过《医铭》,抨击祈祷鬼神治病的传统。

医学理论和儒家思想遵循同一的阴阳五行理论,给了文人自信;印刷术的通行,为医学理论扩散提供了技术支持。

宋仁宗曾诏令新设校正医书局,对《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医典进行校正。宰相韩琦出任校正医书局的首任提举。

韩琦对医学的自信,体现在下面这则掌故中:曹太后摄政期间,每遇宋英宗疯病严重时,即单独召见韩琦,以责备的口气说:相公你自己看!韩琦则回答说:不必如此,只需服下涎药,自然无事。

将疯癫(精神分裂症)看成是涎病——因痰淤积而引发的疾病,是北宋主流的医学认知。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大多是因为“痰结于心间”,治疗的办法是“镇心神、开痰结”。这种医学观点当然是错误的,很可能是基于癫狂者常不由自主口流涎水而产生的推理。

宋太宗时,曾下诏翰林医官院向全国征集医方汇成著名的《太平圣惠方》,其中针对癫狂的药石,常以剧毒物或明显无效用的污秽之物为主。如:治时气热盛癫狂,用寒水石半两,朱砂一分,铅霜一分,研成粉,用软饭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温水服用。朱砂和铅霜都有剧毒,至于芒硝的晶体寒水石,因名字中带有“寒”字且晶体与冰相类,在当时被普遍认为可以治疗诸多“热病”。

另有一味治疗“心神狂乱”的方子中,含有“野猪粪半两”。

皇廷也无法超越它所在的时代,宋英宗只能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在全中国最有知识的士大夫群体的督促之下,接受最有名望的医官,以类似上述的方式疗疾。

宋英宗发疯后,有13个月之久,是曹太后垂帘听政。而后宋英宗病情似有好转,可以上朝亲政。

种种迹象显示,此后宋英宗的健康表现,比曹太后垂帘听政时期确有好转。丹砂毒性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宋英宗的疯癫。

在疯癫症状好转后,宋英宗很可能减少了服用醉膏的剂量,这导致他能够御殿听政并与辅臣们有基本的沟通,但决策品质不可高估。

1066年6月10日,宋英宗对中书省的宰臣们说:我每天与你们见面,也想从容讲论治国之道,只是奏疏太多,我无暇顾及。中书省日常事务,你们可以直接交给相关部门执行。宋英宗真的是有心无力了,将大部分权柄交给韩琦。此时,他的身体应该明显出现状况了。但直到5个月后,他才终于垮掉。

史书称其“不豫”。被记录的最早时间点在治平三年十月甲申(1066年10月24日),宋英宗的疾病已经重到让“直集贤院”王广渊“忧思忘食寝”的地步。

心腹小臣都表现出废寝忘食的忧思,这意味着宋英宗重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进入农历十二月,大家都感受到皇帝可能不久于人世了。

“监察御史里行”刘庠率先上奏,请宋英宗立皇太子。宋英宗有4个儿子,如果不选一个当太子,怕突然暴崩又起纷争。

宋英宗临终前得的什么病?《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方史书,对此均未明言。

《宋史·英宗本纪》称,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十一月戊午(1066年11月27日),“不豫(患病),祷于大庆殿”。治平四年正月丁巳(1067年1月25日),“帝崩于福宁殿,寿三十六。”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述相对详尽一点,并将宋英宗“不豫”的时间点,提前到治平三年十月甲申(1066年10月24日),但仍然没有明示宋英宗所患何病。包括宋英宗临终前疾病症状的描述亦缺如,只说他自病倒起就不能说话,交流只能靠笔纸。另外,从他书写的字迹潦草导致张方平无法识别看,可能还有很强烈的震颤表现。

他到底患了什么不治之症?在我的视野范围,还没有看到有近现代学者对此做出解答。我试着对此给出看法。

从宰相韩琦后人所写的家传可知,宋英宗为治疗疯病,服用的是含有大量朱砂的药物。《韩魏公家传》称,宋英宗排斥喝药,虽亲近之人劝之而不听,韩琦则“常亲执丹剂,上必饮之。”

所谓“丹剂”,通常指的是起源于道教炼丹术、以丹砂(又名朱砂、辰砂)为主要成分的药物。丹砂中含有高浓度的汞,是剧毒物,久服可丧命。除了“丹剂”之外,韩琦后人还透露出宋英宗所服具体药剂的名称——醉膏。

有一次,正赶上宋英宗要服“醉膏”,药量特别大,又特别难喝。韩琦亲自端着药杯喂他,宋英宗喝了一大半实在喝不下了,用手猛地把药杯推开,汤药撒溅,把韩琦的衣服给弄脏了。

被韩琦在背后评价为“刻薄”的曹太后,急忙拿出宋英宗的衣服,让韩琦换上,并说:相公真不容易。韩琦当然不可能穿皇帝御服,就推辞而去。当时宋英宗的长子赵顼也在一旁服侍,曹太后让赵顼去劝宋英宗喝药,但宋英宗还是不肯将剩下的喝完。

药物毒性太大,宋英宗的抗拒来自身体进化而来的自保本能。

韩琦后人在记述此事时,给出了“醉膏”的成分:“此药盖世所传用辰砂、乳香、酸枣仁酒服者是也。服之当熟寝一昼夜。”

我在《圣济总录》中查到了“醉膏”的药方:

“治风邪诸痫、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虑迷乱、乍歌乍哭、饮食失常、疾发仆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魂魄不守,年岁深远者,丹砂丸方:丹砂(光明者,研)一两,酸枣仁(微炒,研)、乳香(光莹者,研)各半两。上三味合研令匀,先令病人尽量饮酒沉醉,次取药五钱七,酒一盏调下,于静室中安睡,勿令惊动,候其自觉则愈。”

丹砂一直被传统医学认为具有安神作用,所以常被用来治疗各种所谓的“涎病”。汞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在短期内可以造成安神、嗜睡的效果,但长期汞中毒则会导致失眠。

《圣济总录》中对醉膏的用量是五钱七,差不多合现在23克(北宋中叶一斤640克、160钱),其中丹砂的含量占一半,大概是11.5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剂量,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朱砂的剂量为每天0.1-0.5g,而《圣济总录》中醉膏的汞含量是此最低剂量的100倍。

另需要说明的是,即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0.1-0.5克的标准也不被现代医学认可,欧洲共同体对儿童的保护标准为每天吸入汞不超过0.0000005克,即两百万分之一克。

至于宋英宗所服用的醉膏剂量,可能远超《圣济总录》23克的标准,才能让他“熟寝一昼夜”。

长期服用丹砂会导致慢性重度汞中毒。临床症状表现为神经毒害、循环衰竭乃致昏迷直至死亡。此外,肝肾、生殖系统等亦有中毒反应。

宋英宗在入宫前生了8个孩子,即位后近四年内却一个孩子都没有,原因大抵在此。宋英宗服用丹砂的副作用,与宋英宗即位后的表现是吻合的。

早期阶段,为了压抑住他的疯癫,服用的醉膏药量非常巨大,导致他整个人几乎都处在麻木与嗜睡的状态。

曹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宋英宗听政时几乎一言不发,有一段时间甚至就躺在床榻上听取奏疏。

司马光曾在宋英宗即位五个月后上疏称:陛下一直太过谦逊,无为沉默,群臣奏事,完全不置可否。大家都很郁闷,以前还认为是圣体不安的缘故,现在早已恢复常度,御殿听政,为什么对于朝政还不加裁决?臣很疑惑啊。希望陛下对中书、枢密两府及群臣的奏事,能稍加留神省察,与我们议论一下利害和是非,可则行之,不可就否决,让四方都能瞻仰圣德。

但宋英宗没有任何改变。司马光等人哪里知道,这和谦逊无关,完全是药物中毒反应。

又过了一个多月,御史中丞王畴连上两疏说:陛下临朝已经半年多了,群臣还没听闻任何德音。陛下能不能别让群臣胡乱猜疑,每日与二府讲评一下国是,行不行给个明白的表示(“愿陛下释去疑贰,日与二府讲评国论,明示可否”)。陛下迄今为止言行寂寥,朝廷内外没有传过陛下任何的决策。

如此13个月后,宋英宗稍有好转开始亲政。一年半之后,司马光仍在奏疏中称:陛下面对臣僚数百奏请,不肯定夺,谨于细务,忽于大体。不能举贤人、退不肖,明知错了却不能改,知道对了又不坚持。大臣专权,甚于先朝,任人唯亲,无所顾忌。天下人都很失望。1065年11月,为皇帝侍讲的司马光还发现,经席之中,宋英宗并不说话,没有任何提问。

此时的宋英宗,仍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麻木。长期以来,宋英宗一直在服药,自发疯起有三年半多。

临终前数月,宋英宗因长期积累的汞中毒而卧床不起,很可能他又加大了丹砂的服用剂量。

这并非臆测。因为丹砂在传统社会被广泛使用,即便到了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收载的含丹砂(朱砂)的中成药仍占中药成方制剂总数的10%左右。在北宋皇宫,丹砂也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救治重病良方。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因炼丹而死于汞中毒。宋英宗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并非出于炼丹的理由,而仅仅出于治病的服药,也有可能死于汞中毒。

宋英宗崩前的救治过程,并没有流传下来。或可参照他的孙子宋哲宗临终时的服药。据宰相曾布的记录,宋哲宗重病期间曾对宰臣说“脏腑久不能安,服硫黄、朱砂皆未效”。

宋哲宗服用了不少硫黄和朱砂。宋哲宗临死前,把曾布供献的20粒朱砂、大理少卿周鼎供献的七返金液丹都吃了,他对宰臣说:“朱砂等皆已服,喘亦渐定,卿等但安心。”

但接下来医官关于疗效的说法与此相反——“药无不供进,未有效”。医官的说法更真实——朱砂等药都吃了,但没有见效。当日深夜宋哲宗就崩逝了。

宋哲宗临终前所服药物,以朱砂、硫磺为主。所谓的“金液丹”的成分主要就是硫磺。硫磺是有毒物质,现在已是医学常识,但在宋朝,医界却认为金液丹“一切疑难大病,治之无不效验”。

朱砂亦然,被认为是起死回生之妙药。药名中用于修饰朱砂的“七返”是道家术语,所谓“七返还丹”说的正是补足阳气、结成大丹,治百病而延年益寿。

宋英宗先哲宗33年病逝,这期间医学没有什么进步。

更多文章

  • 孝惠皇后不受宠爱,却能当56年的太后,康熙是怎样孝敬她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凝视他呀标签:康熙,太后,皇后,顺治,孝庄,皇帝

    孝惠皇后不受宠爱,却能当56年的太后,康熙是怎样孝敬她的呢?矜弈2022-07-1014:36山东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为了讨太后开心,57岁的康熙当着大臣和宗室的面,走上戏台,跳起了当时流行的蟒式舞。而这个太后,只是康熙名义上的母亲,只比康熙大13岁。这个太后就是顺治的孝惠皇后。顺治没有给过她好脸色看

  • 险些被顺治废掉的孝惠皇后为何能得到康熙的孝敬并当了56年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顺治,孝庄,胤礽,太后,董鄂妃,康熙帝,艺术家,乾隆皇帝,金庸笔下角色,孝惠皇后(明朝)

    清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虽然在顺治时期她是皇后身份,但却并不受丈夫顺治的宠爱,还差点被丈夫顺治废去皇后之位,可是在顺治的儿子康熙继位之后,孝惠以康熙嫡母的身份被尊为仁宪太后,受到了康熙的孝敬,并一直在康熙朝当了五十六年的太后,那么孝惠并非康熙生母,为何会被康熙如此孝

  • 太可怕了,外甥女嫁给亲舅舅,汉孝惠皇后的悲惨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张嫣,吕雉,刘盈,吕后,刘邦,皇后

    外甥女嫁给了亲舅舅,西汉第二位皇后汉孝惠张嫣的悲惨人生开始于此。张嫣是汉高祖刘邦和吕雉的亲外孙女。刘邦当年沛县起兵,吕雉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吕雉为刘邦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刘盈,女儿刘乐。有一天吕雉带着一双儿女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人家,老人家停下来讨碗水喝,讨碗水以后告诉吕雉说他会相面。

  • 武则天生母孝明皇后杨氏:“剩女”逆袭记

    历史解密编辑:推送君标签:武则天,李渊,唐高祖,剩女,宰相

    武则天生母杨氏,世人看来,她一生平平,在世人看来,她唯一的幸运可能就是生育了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因为这个女儿,她享尽一生荣华。然而,她真的是一个平凡女性吗?其实不然,于她生平,她绝对是妥妥的剩女逆袭记。杨氏,出身于关陇望族,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身为名门贵族之后的她,自小家世显赫,饱读诗书,她所受的教

  • 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后王氏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宋太祖,皇后,王皇后,宋太宗,第二任妻子

    大家好,我在前一阵子给大家介绍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原配妻子,孝惠皇后贺氏。而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人物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后王氏,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详细地介绍她的一生。王氏出生于五代后周时期,她的父亲王饶官至太尉,地位十分尊贵,因此她自小便在千娇万宠中长大。王饶不仅给王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

  • 赵光义继位后,竟如此对待嫂子孝章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宋太宗,皇后,宋太祖,皇位,永宁公主,宋皇后

    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开宝九年,赵匡胤突然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历来,赵光义的皇位得来是否正大光明饱受争议,有“烛影斧声”的故事一直流传。其中,太多的谜团,咱们现在的人已经无从知晓。尤其是,赵光义对嫂子孝章皇后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孝章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姓

  • 汉宫风云 - 明德皇后:她是开创了“起居注”的女史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明德皇后,汉明帝,马皇后,太后,刘炟,皇帝,明帝,章帝,汉宫风云,女史学家,明德马皇后

    01东汉明德皇后,马氏,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马援早年领兵攻打五溪蛮人,不幸死在军中,虎贲中郎将梁松、黄门侍郎窦固等人,趁机将其诬陷,其他朝中权贵也跟着落井下石,马家由此日益衰落。兄长马客卿天资聪颖,却早夭而亡,母亲蔺夫人悲痛欲绝,渐渐变得神志恍惚。虽然马氏当时只是一

  • 明德皇后:我国首位女史学家,开创新史书体例,拒绝皇帝封赏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明德皇后,汉明帝,马皇后,皇帝,刘炟,章帝

    说起我国史书的体例,大家比较熟知的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等,但其实有种比较特殊的体例可能知道的人稍微少点——起居注。说它比较特殊首先它记录的对象都是皇帝;其次就是它在编史引用后就销毁了流传后世的很少;最特殊的就是它的开创者是位皇后。皇后跟史学似乎一点都不搭边,那是什么让她开创起居注这一史学体

  • 北宋,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欲以嫔妃之礼葬之,一大臣:臣以为不妥

    历史解密编辑:爱吃回忆的呀标签:李宸妃,刘太后,太后,刘娥,赵祯,宸妃

    北宋年间,刘太后正与群臣议事,突然内侍来报,李宸妃去世了。刘太后淡淡地说:"以妃嫔之礼葬了吧。"众臣你瞧我,我瞪你,没人敢说话。这时,有个人站出来反对:"臣以为不妥"。说话之人正是当朝宰相吕夷简,太后刘娥突然拉下脸来,但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又不好发作,便假意征求道:"宰相有何高见吗?"吕相也不遮遮掩掩

  • 错换人生的李宸妃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宸妃,刘娥,宋仁宗,赵恒,赵受益,武则天

    李宸妃是杭州人,他父亲当过中下级官员,后来入宫成了刘美人的待妾。刘美人是二婚的,她原来的老公是四川人龚美,后来被宋真宗看中,当然此时宋真宗还没有当皇帝。1012年刘美人由修仪升级为德妃,12月再从德妃升为皇后,这个刘皇后就是现在《大宋宫词》中由刘涛主演的刘娥。1012年绝对是刘娥最风光的一年,但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