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历来被文人墨客所吟咏。五代诗人李中说:“年年二月暮,散乱杂飞花。雨过微风起,狂飘千万家。"唐代女诗人薛涛说:“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颠狂已见随风起,飘荡还应逐水流。九十春光容易老,等闲莫点少年头。明代朱诚泳说:“颠狂已见随风起,飘荡还应逐水流。九十春光容易老,等闲莫点少年头。”
和春天的百花相比,柳絮既没有娇美靓丽的容颜,也没有沁人心脾的香气,它甚至都不属于春天的花朵,它只是柳树的种子,因为披上了一层白色的绒毛,被误认为柳花。虽然也是“花”,却不太招人喜欢,因为它随风飞舞,缭乱纷纷,无孔不入,令人防不胜防。
北宋名臣韩琦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因为政治才华掩盖了文学才华,很多人对他的诗歌并不了解。韩琦诗在用典、炼句等方面纯熟精深,其诗作水平足以跻身宋代著名诗人行列。初任宰辅时饱受党论困扰的韩琦,以忧愤之心造就了微言咏物的诗作;任宰相后仕途相对顺利,胸怀壮志的他造就了诗歌的华美和乐之气;任州郡长官时,相对轻松的政治环境推动了他的吏隐之心,并形成了萧散闲适、诙谐幽默的多样诗风。
由于韩琦不把太多的心思用于诗歌创作的争奇斗艳,故避免了宋诗过于尖新的缺点。欧阳修称赞他:“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 ”。今天为大家介绍韩琦的两首描写柳絮的诗,全诗如下:
柳絮二阕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题解:
诗题为“ 柳絮二阕”,就是描写柳絮的两首诗,也是两首七言绝句。
注释:
东风:指春风。
长陌:一望无际的田野。
絮雪:洁白的柳絮如白雪一般。
萦困:飞絮萦怀,困人心绪。
赏析:
先看第一阕。“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首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暮春的风吹得有些凌乱,登上高楼,看到漫山遍野无边无际的柳絮,随风飞舞,无处安家。诗人的心绪随着春风缭乱起来,都怪这些漫天飞絮不够稳重,纷纷扬扬。
诗人本欲登楼赏春,却见柳色如烟,春色如画,忽而一阵大风,飞扬无数柳絮,让诗人心里莫名升起无端烦恼。阳春将尽,百花零落,随风扑向大地,化为春泥,只有风中柳絮不仅未零落成泥,反而漫天飞舞。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写柳絮“不是天生稳重花”,直指柳絮性情的轻薄浮躁。诗人紧紧抓住柳絮的特征,可谓善于状物。
诗中的“高楼”是诗人所在的位置,而“长陌”是柳树所在的位置。诗人登高楼而望长陌,没有看到暮春的百花纷纷开且落,只看到这“不定家”的柳絮颠狂起舞,身姿轻浮,缭乱飞舞。这“缭乱”让诗人生发出春愁,也可能还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或者是诗人感怀身世,即物即人,不粘不脱,有浑融无迹之妙。
接着再看第二首。第二首紧承第一首而来,“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此时诗人心绪已平,开始这两句先进行大笔渲染,把絮雪纷纷”的轻薄浮浪之态投射在一个广阔的空间背景中。柳絮如雪,纷纷扬扬,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乱愁萦困”意思是,把萦怀困人的乱愁比喻为满天风絮,这是实景虚写,一反以具体喻抽象的惯例,显得格外新鲜动人。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诗人将视线收回到眼前,抓住柳絮“穿入花枝”而“过”这一实景,写出了柳絮与花枝的短暂邂逅,继而引发“无限蜂儿”争先恐后追着它飞,衬出柳絮飘得极快。蜜蜂是寻味追香的小昆虫,而柳花又没有花香,仅仅因为它“穿入花枝”沾染了花香,才引得蜜蜂成队追逐。
柳絮一“穿”而“过”,巧妙地借来了香气,显得活泼有致,虽然诗人没有在“花枝”上着力用笔,读者却可以隐约读出春花之灿烂。”无限蜂儿作队飞”表现出蜜蜂的轻盈姿态,写得十分传神,嗡嗡之声似在耳畔。景外有景,耐人寻味。难怪欧阳修称赞韩琦:“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 ”。
这两首七言绝句,每首都各自独立,有其独立寓意和艺术特色。但前后两首次序不可颠倒,诗意层层递进,意脉融会贯通,是一个总体。写作手法既富于变化又周密严谨,于此窥见诗人写诗匠心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