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平乐之韩琦:同样是变法,为何他支持庆历新政,却反对王安石?

清平乐之韩琦:同样是变法,为何他支持庆历新政,却反对王安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285 更新时间:2023/12/21 19:45:37

清平乐中的韩琦

热播剧《清平乐》中,出现了一个与仁宗幼年相见,被仁宗看中并一直倚重的官员——韩琦。韩琦由谏官到三朝宰相,有怎样的为官智慧?他先是支持庆历新政,后来又反对王安石变法,同样是改革变法,他的前后反差为什么这么大呢?其间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一、入职谏官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人。韩琦出身名门,少年得意,弱冠之年就高中榜眼。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入朝做官,当时新进的士子都向往馆阁高官,但韩琦只担任一些通判之类的小官,甚至于明道二年(1033年),还任监左藏库这种闲官,他倒是也能处之自若。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景佑二年(1035 年),韩琦到了谏院,成了一名谏官。韩琦在当谏官时,不畏权贵,“时人所不敢言,必昧死论列之”,意思是说,别人都不敢说的,他就敢说。宝元元年(1038年),各地因灾荒流民四处流散,而宰辅集团却拿不出任何办法,耿直的韩琦就弹劾宰相王随、陈佐和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是庸官,一天之间,四个人都被罢了官。

清平乐中的韩琦

同时,他还积极地为正直的范仲淹发声。他为谏官三年当中,上70余条奏疏,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被采纳。北宋真宗时,台谏的势力很弱,基本上人微言轻,受宰相的压制。但韩琦敢言敢谏,开直谏之风气。到仁宗朝,台谏的势力压过宰相,夺中暑职权。仁宗时,宰相王曾称赞他说:“比年台谏官多畏避为自安计,不则激发近名。如君固不负所职,谏官宜若此。”意思是说,以前的谏官都不大行,但你做的很好,谏官就应该像你这样!

《开封府》中的宋真宗

凡是涉及国家大事、公事,韩琦都要据理力争,丝毫不让。但在私下,韩琦以宽宏大量著称。据宋人笔记《墨客挥犀》记载,韩琦在当地方官时,曾买到一个心爱的玉酒杯,将其视作珍宝。有一次宴请宾客,他拿出玉酒杯装满美酒让宾客欣赏,但一个下人不小心碰到了桌子,酒杯便跌下来打碎了,宾客们都惊呆了。这个下人也吓傻了,跪在地上等候发落,但韩琦十分大度地说,他并不是有意为之,何罪之有?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

清平乐的少年韩琦

二、西夏战争前后

真正让韩琦走上历史前台的,是宋夏战争。李元昊建夏称帝后,对宋王朝发起攻势。仁宗朝中开始的态度是主守,但元昊寻机会在三川口大败宋军。消息传到朝廷,京师震动,朝臣展开新一轮激烈的辩论。仁宗最终采纳了韩琦的建议,对西夏用兵。同时,仁宗任韩琦为陕西安抚使,调往西夏前线。

影视剧中的李元昊

韩琦之所以能得到仁宗的重用,主要是因为韩琦对边事十分关心,他在做谏官的时候就曾多次上谏,注重北边对辽、西北对党项的防御,应当居安思危,防契丹跟党项变卦。但当时的宋廷因为承平日久,不重视边防,韩琦又人微言轻,上疏没有奏效。但他屡次上疏无疑给仁宗留下了关心边事的深刻印象。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琦虽然为文臣,但他也十分重视武略。他说:“如果为儒而不知兵,为将而不知书,一旦用之,则茫然不知其所以克之之道,而败辱随之。”宋代重文轻武的思潮影响之下,选帅多选文臣,文臣节制武将。但任军职的文臣,一般有一种儒将的追求,勤习兵法,以杜预陆逊等人为榜样,韩琦就是如此,所以仁宗就非常信任他。

韩琦

韩琦在出发去陕西前,还不顾风险举荐范仲淹同赴西北边境。当时的范仲淹,因为犯言直谏而被贬到越州,仁宗说敢为范仲淹申辩,就视为朋党。韩琦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以全族性命做担保,保举范仲淹。于是仁宗任范仲淹为都转运使,协助韩琦。

清平乐中的范仲淹

韩琦到达前线后,“昼则奔走长途,夜则评遣局事”。经过仔细的考察分析,韩琦认识到宋军的缺陷是“兵弱势分”,因此他工作的关键就是练兵,加强军队之间的配合和策应能力。但韩琦年轻气盛,轻敌而导致急功近利,尤其是对军粮后勤工作不重视。在好水川之战中,他的部将任福贪功冒进被埋伏,而宋军粮草难以供应,大败。韩琦上疏自劾,被贬到耀州。在任地方官之后,韩琦也慢慢反思,变得越来越稳重。

清平乐中的韩琦

三、两次变法

宋夏战争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但宋廷已逐渐意识到宋廷的危机。一方面,国内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流民越来越多,时常发生动乱。另一方面,国家面对辽和西夏的威胁,时力不从心。而且自北宋初年积累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仁宗感于困局,便锐意变法,重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此次改革以范仲淹为主导,韩琦为副手。

清平乐中的富弼

韩琦在新政过程中“先上七事,后陈八事”。韩琦后八事是针对北宋的一些弊端,主张罢黜庸才,选贤举能、消除冗官现象等;前七事基本都跟军备建设有关。当时正值宋与西夏和议,西夏与辽勾结狮子大开口,宰相晏殊厌兵情绪严重,主张一切顺从。但韩琦坚决反对,认为国家应该注重边事,加强军备,选拔军事人才。

这时,韩琦主战的倾向转向主和,主张在河东(今山西)和河北广建要塞,做好战略纵深。同时,因为开封四面平地无险可守,他建议营建洛阳,蓄财屯兵,国家有难好有退路。可惜这条建议没被重视,如果受到重视,北宋可能不会迅速被金灭掉。

清平乐中的晏殊

但新政面临的阻力太大,利益受损集团开始反击。反对派给改革派扣的帽子是朋党,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却毫不避嫌,欧阳修甚至作《朋党论》,辩称朋党有“君子之党”结党为公,有“小人之党”结党为私。自己是“君子之党”。但帝制时代,任何统治者都忌讳臣下组成政治团体,所以仁宗改变主意,终止了新政。其实,韩琦对这一问题十分谨慎,避谈朋党,说自己“惟义是从,不知有党”。

清平乐中的欧阳修

新政失败后,韩琦自请出任地方官,后来又回到朝中。转眼已到神宗年间,韩琦已任首相。此时的北宋,危机已经潜伏得越来越深,但此时的韩琦,历经沧桑,做事越来越稳重,只求就事论事,补救时弊。但这种做事风格,显然无法满足锐意变革的青年皇帝神宗之意,于是神宗罢了韩琦而任王安石。但王安石变法的许多举动偏离初衷,扰民甚为严重,于是韩琦带头反对新法,最终在太皇太后曹氏的干预下,王安石出京,新法废除。

清平乐中的曹后

文史君说

韩琦弱冠中榜眼,可谓少年得志。出任谏官之际,韩琦初出茅庐不怕虎,敢言敢谏,做出了“一日之内以片纸罢四宰执”的伟绩。在之后的宋夏战争中,韩琦因急功近利而遭大败。但正是这次大败,让他思考人生,重新定位自己,行事越来越成熟稳重。他的一生经历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改革,但他前后态度差异很大,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原因呢?

其实,韩琦不是反对变法,他也致力于拯救北宋的困境。但是他所经历的,让他变得更加谨慎,不赞成幅度巨大的颠覆性变革。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取财于民,对于长期担任地方官,深知民间疾苦的他,是万万不忍加重百姓负担的。新法后期执行的偏差导致民怨沸腾,让韩琦不能坐视不管。对比来看,王安石重“利”,而韩琦更重“义”。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刘思丽:《北宋政治家韩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更多文章

  • 北宋时期的宰相韩琦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韩琦,宰相,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

    宋朝至宋太祖始,讲究的便是文官治国,政治比起其他的不少朝代而言,相对于民主不少,士大夫的地位空前的高,对于国家大事的发言权也更高,在这特殊的时间段里,就诞生了不少在后世闻名的文人,譬如苏轼,譬如范仲淹,又譬如韩琦。作为北宋仁时期的宰相,韩琦是当时士大夫之中最高的政治代表,从仁宗到神宗,他一共辅佐了三

  • 宋仁宗作了一首诗,韩琦王安石等人的和诗递上去后,皇帝却傻眼了

    历史解密编辑:拍拍时尚标签:宋仁宗,韩琦,王安石,皇帝,欧阳修

    《清平乐》的热播,使得人们对宋仁宗的人生关心了起来,并且为韩琦等人所圈粉。许多人开始去了解他们真实的人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了解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达官贵人还是皇帝,都很喜欢吟诗作对,?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宋词才能够发展得如此繁荣。?宋仁宗在晚

  • 宋朝有项公费太烫手,范仲淹、韩琦都因它栽了,官员怕踩雷不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范仲淹,韩琦,宋朝,宋太祖,仁宗

    (清平乐 仁宗)宋朝官府有一种公费,叫公使钱,其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正因这种随意性,仁宗朝围绕公使钱的使用正当与否,引发了数次大案,而每一次大案的背后,都有党争的影子。一、何为“公使钱”?关于“公使钱”,是各级官署的办公费用,主要用途是供给官衙日常开支和招待过往官员及公务人员。这一制度是宋太祖赵匡胤

  • 结党营宋(九章)押班事件中韩琦受宋神宗庇护,为何他依旧要辞职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韩琦,宋神宗,宰相,宋英宗,宋仁宗,御史中丞

    韩琦是宋朝著名的宰相,他与他的家族也是宋朝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官场豪门。他从宋仁宗嘉祐年间便开始出任朝廷的首相,横跨了整个宋英宗时期,一直掌权到宋神宗登基,是实打实的三朝老臣。在此期间韩琦权倾朝野,朝廷中几乎成了他的一言堂,堪称宋朝最有权势的人物。因此他也遭到了来自朝野各方的政敌的攻讦,引发了不少政治斗

  • 大宋韩琦:能两立皇帝,三朝为相,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盗夢影剧馆标签:韩琦,皇帝,太后,皇上,仁宗,大臣

    公元1063年,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赵曙即位。这位仁宗皇帝过继过来的儿子即位不久,就莫名其妙得了怪病,无法处理政务,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太后始终没有归政的想法,两宫的矛盾遂逐渐突出。曹太后经常当着大臣们,数落英宗皇帝的不是,英宗皇帝见了这位太后也丝毫没有尊敬之意。在崇尚孝道的大

  • 北宋有个神经病皇帝,皇太后提议废掉,为啥韩琦欧阳修坚决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韩琦,欧阳修,皇帝,太后,宋仁宗

    宋仁宗驾崩,皇太子赵曙柩前继位,是为宋英宗。最初几天,英宗表现的中规中矩,很快就赢得了大臣们的拥戴。第四天晚上,英宗就有了反常的举止,连声呼唤左右,说有人行刺,左右侍卫赶至御前救驾,可是除了他苍白惊恐着面孔立在屋中,四下里阒静无声、空无一人。四月八日是仁宗皇帝大敛的日子,紧绷了几十年的弦终于断了——

  • 韩琦以全族担保,范仲淹干了件大事,让宋仁宗惊叹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韩琦,丞相,富弼,声乐,宋朝,范仲淹,宋仁宗,官宦世家

    4.《岳阳楼记》背后的甘肃情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后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几句。这篇传诵了近千年的名作,是无数仁人志士,

  • 他出身官宦之家,脾气还不好,他就是北宋名相韩琦!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韩琦,宋朝,宋仁宗,宋神宗,范仲淹,宋英宗

    在热剧《清平乐》第一集中,宋仁宗去梁家铺子吃蜜饯时,碰上一个为梁家铺子打抱不平与恶霸对峙的年青人。宋仁宗对他颇有好感,便建议他报官,由官府来处理。谁知,这个年青人不领情,还说官比恶霸还狠,又把大宋皇帝骂了一顿。弄得仁宗皇帝十分不快,悻悻而归。这个年青人,就是后来有名的北宋"十大名相"之一的韩琦。他可

  • 北宋名臣韩琦一生“相三朝,立二帝”,他是基于什么条件办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韩琦,立二帝,相三朝,宋仁宗,宰相,宋神宗

    历史上的宋朝因为一场惊天之变,被分为两段。现在大家的习惯是把“靖康之变”之前的那一段叫北宋,之后的那一段叫南宋,当然,史书中就一个宋朝。北宋和南宋虽然都是一套体系,但政治生态还是不一样的,南宋多权臣,北宋几乎没有权臣。这是因为南宋的皇帝自宋高宗之后,变成了宋太祖后裔,他们被打压了一百多年,早已失去了

  • 三川口战败后,北宋弥漫讲和气氛,韩琦却主战,有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韩琦,川口,西夏,宋军,三川口,宋朝

    北宋在三川口大败于西夏后,整个北宋朝廷对西夏态度就摇摆不定,开打吧,害怕打不赢,越输越丢人,讲和吧,更丢人,作为当时地球第二强国,与西北蛮族讲和,有违大国风范。这种矛盾心态充斥北宋朝堂。虽然摇摆,整体情况还是希望讲和的多,这个文人天堂里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过安稳日子。韩琦却是其中另类,他是坚定的主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