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集》卷五、《东都事略》卷五十六、《宋史》卷三百一十有杜衍的传记。目前学界对杜衍的研究较少,主要关注的是他在任时的事迹、致仕后举办唯阳五老会以及与欧阳修的唱和诗。此处讨论杜衍的致仕原因、致仕后的交往和诗歌创作,以期对其致仕生活作以较为全面的考察。杜衍的致仕原因仁宗庆历七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师致仕,时已七十岁。欧阳修记录其致仕说:“方其六十有九,岁且尽,即上书告老,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续资治通鉴长编》言:“庆历七年春正月戊子,尚书左垂知充州杜衍为太子少师致仕。杜衍年方七十,正旦日上表,愿还印缓,宰相贾昌朝素不喜。”瞥宋代官员的致仕方式有两种,一是自陈致仕,及官员自己上书乞请朝廷批准致仕;一是特令致仕,即朝廷对不愿致仕或部分犯错的官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其致仕。杜衍致仕,属于前者。
比较上文两处记载,可知杜衍致仕时年龄,与古人所言七十致仕之礼相合,亦符合北宋官员七十致仕的制度规定。欧阳修对其致仕经过描述简略,点明其致仕事实,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录较为详细,认为其致仕是由于贾昌朝对之不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一记载:“六月辛酉,诏:曾任两府乞致仕者,自尽须再上章,乃听除之。”。此诏令在庆历三年就已经发布,针对级别较高的官员制定,认为其致仕一次不能批准,而要多次请求,以此表现朝廷对老臣的眷顾和重视。杜衍上表一次的致仕请求就得到准许,不符合旧例,故时人有论议之。对于杜衍致仕的原因,曾巩《隆平集》卷五记述较为详细:“在相位,出知充州。”从曾巩的叙述可知,杜衍任宰相时,荐引贤士、裁抑侥幸,处事公正,后被疑为朋党,又受到其婿苏舜钦进奏院祠神事的牵连,所以辞去相位,出知他州,以避免朝廷内的纷争。杜衍在任时的处事方式引起其他官员的不满,为其历史上的升沉起伏埋下了祸患,此可视作原因。七十岁时,己到致仕年龄,故他请求致仕,此可视作近因。而当时宰相贾昌朝对杜衍有意见,则是他一上表请求致仕即被批准的催化剂。杜衍主动致仕,可见其不汲汲于追求功名利禄、知足而止的恬淡性格,此种性格,也影响着他致仕后的生活。
杜衍总体的生活状况宋代官员致仕后的经济来源除了致仕俸禄之外,有些人也经营家中田产,以此项收入来补贴家用,如范伯温致仕回苏少后,就经营家中产业。杜衍致仕后不为营生奔忙,只靠俸禄生活。宋人云:“杜祁公不营生事,止食其傣而己。然间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南京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公蓖,夫人相里氏以绝傣不能自给。”与乡邻及亲朋好友之间的问候往来等礼节,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同时他又乐善好施,即便有致仕傣禄,自己生活节俭,还是家无余财,在他去世后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他的夫人生活不能自给,只好卖掉自己的嫁妆等私物以度日。在物质生活极为简朴的情况下,杜衍不以为意,欣然处之,且有高雅的精神追求,何以能如此?在于他有通达的心态。从他对致仕的态度来说,他有知止足而退之行。北宋部分官员贪恋禄位,即使到年龄了也不愿退休。如前文所举吴虔裕八十多时还不愿意归退,宋白也是在他人的讥讽和劝解之下,不得己而提出致仕请求的。当时朝廷官员的致仕风气正如时人所言:“躁兢求进者多,知止求退者少。”
很多人贪恋在职时的种种利益而不愿退休,杜衍却言:易哉知止足,清白犹可追。”他能遵从朝廷制度,知足而退,这一点值得称赞。从他对房屋的态度来说,许多官员很看重居住环境,他们致仕后扩建房屋、修建园林等休憩场所,甚至有别墅,如蒋堂致仕后,“作园曰‘隐圃’。”张齐贤、任布致仕后所居为别墅。这些人都很重视外在环境的舒适,杜衍却不重享受:“何尝广居室,俭为后人师。”他认为,只要有遮风挡雨的居所就行,太大的面积只是浪费,俭约为他的生活态度,故所建居舍也仅够家人居住。致仕时受到政敌的打击,不见杜衍有怨恨不平之语;饮食用度简约,他能欣然处之;住房条件简陋,不见他有满腹牢骚:“内顾平生心,无过此时适。”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界人事,故受到当时人的称赞,也为后世树立了一面镜子。结语总之,致仕是一个人人生历程中的一大转折点,对古代官员来说,这意味着仕途的终结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人生暮年的到来。除过书法之外,写诗也是杜衍致仕后的兴趣之一。从他与当时人的唱酬往来中,可知他致仕后所做诗歌超过百首,今留存下来的不多。《两宋名贤小集》卷六十九有《杜祁公撅稿》,存诗十首。《全宋诗》中,辑得杜衍诗二十三题二十四首(《长平诗》为两首)。在这二十四首诗中,可以确定为致仕后所作的有九首,其余十五首当作于致仕前,多为咏物、赠别之作。
欧阳修作为门生,自谦“丘门安敢着辄论诗”、“敢向公前自炫诗”,“平生未省降诗敌”,一方面是在老师面前的谦虚之辞,另一方面可见杜衍诗应有他人难及之处。若不是有相当的诗歌创作理论,很难写出高水平作品,说明他对诗歌创作还是颇有研究的。
相比于古人,今人也有退休,有些人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退休,有些人有“退休不适应”症,退休后无所适从,没有良好的心态,不能适应身份和角色的变化。杜衍虽为古人,但他的做法告诉后人,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结,还可以有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有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享受。以此来看,古人致仕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们致仕后的生活也可为今人的退休提供一定借鉴。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