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官员杜衍致仕后的生活与创作

古代官员杜衍致仕后的生活与创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往烟窗 访问量:991 更新时间:2023/12/21 10:21:05

《隆平集》卷五、《东都事略》卷五十六、《宋史》卷三百一十有杜衍的传记。目前学界对杜衍的研究较少,主要关注的是他在任时的事迹、致仕后举办唯阳五老会以及与欧阳修的唱和诗。此处讨论杜衍的致仕原因、致仕后的交往和诗歌创作,以期对其致仕生活作以较为全面的考察。杜衍的致仕原因仁宗庆历七年正月,杜衍以太子少师致仕,时已七十岁。欧阳修记录其致仕说:“方其六十有九,岁且尽,即上书告老,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续资治通鉴长编》言:“庆历七年春正月戊子,尚书左垂知充州杜衍为太子少师致仕。杜衍年方七十,正旦日上表,愿还印缓,宰相贾昌朝素不喜。”瞥宋代官员的致仕方式有两种,一是自陈致仕,及官员自己上书乞请朝廷批准致仕;一是特令致仕,即朝廷对不愿致仕或部分犯错的官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其致仕。杜衍致仕,属于前者。

比较上文两处记载,可知杜衍致仕时年龄,与古人所言七十致仕之礼相合,亦符合北宋官员七十致仕的制度规定。欧阳修对其致仕经过描述简略,点明其致仕事实,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录较为详细,认为其致仕是由于贾昌朝对之不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一记载:“六月辛酉,诏:曾任两府乞致仕者,自尽须再上章,乃听除之。”。此诏令在庆历三年就已经发布,针对级别较高的官员制定,认为其致仕一次不能批准,而要多次请求,以此表现朝廷对老臣的眷顾和重视。杜衍上表一次的致仕请求就得到准许,不符合旧例,故时人有论议之。对于杜衍致仕的原因,曾巩《隆平集》卷五记述较为详细:“在相位,出知充州。”从曾巩的叙述可知,杜衍任宰相时,荐引贤士、裁抑侥幸,处事公正,后被疑为朋党,又受到其婿苏舜钦进奏院祠神事的牵连,所以辞去相位,出知他州,以避免朝廷内的纷争。杜衍在任时的处事方式引起其他官员的不满,为其历史上的升沉起伏埋下了祸患,此可视作原因。七十岁时,己到致仕年龄,故他请求致仕,此可视作近因。而当时宰相贾昌朝对杜衍有意见,则是他一上表请求致仕即被批准的催化剂。杜衍主动致仕,可见其不汲汲于追求功名利禄、知足而止的恬淡性格,此种性格,也影响着他致仕后的生活。

杜衍总体的生活状况宋代官员致仕后的经济来源除了致仕俸禄之外,有些人也经营家中田产,以此项收入来补贴家用,如范伯温致仕回苏少后,就经营家中产业。杜衍致仕后不为营生奔忙,只靠俸禄生活。宋人云:“杜祁公不营生事,止食其傣而己。然间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南京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公蓖,夫人相里氏以绝傣不能自给。”与乡邻及亲朋好友之间的问候往来等礼节,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同时他又乐善好施,即便有致仕傣禄,自己生活节俭,还是家无余财,在他去世后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他的夫人生活不能自给,只好卖掉自己的嫁妆等私物以度日。在物质生活极为简朴的情况下,杜衍不以为意,欣然处之,且有高雅的精神追求,何以能如此?在于他有通达的心态。从他对致仕的态度来说,他有知止足而退之行。北宋部分官员贪恋禄位,即使到年龄了也不愿退休。如前文所举吴虔裕八十多时还不愿意归退,宋白也是在他人的讥讽和劝解之下,不得己而提出致仕请求的。当时朝廷官员的致仕风气正如时人所言:“躁兢求进者多,知止求退者少。”

很多人贪恋在职时的种种利益而不愿退休,杜衍却言:易哉知止足,清白犹可追。”他能遵从朝廷制度,知足而退,这一点值得称赞。从他对房屋的态度来说,许多官员很看重居住环境,他们致仕后扩建房屋、修建园林等休憩场所,甚至有别墅,如蒋堂致仕后,“作园曰‘隐圃’。”张齐贤、任布致仕后所居为别墅。这些人都很重视外在环境的舒适,杜衍却不重享受:“何尝广居室,俭为后人师。”他认为,只要有遮风挡雨的居所就行,太大的面积只是浪费,俭约为他的生活态度,故所建居舍也仅够家人居住。致仕时受到政敌的打击,不见杜衍有怨恨不平之语;饮食用度简约,他能欣然处之;住房条件简陋,不见他有满腹牢骚:“内顾平生心,无过此时适。”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界人事,故受到当时人的称赞,也为后世树立了一面镜子。结语总之,致仕是一个人人生历程中的一大转折点,对古代官员来说,这意味着仕途的终结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人生暮年的到来。除过书法之外,写诗也是杜衍致仕后的兴趣之一。从他与当时人的唱酬往来中,可知他致仕后所做诗歌超过百首,今留存下来的不多。《两宋名贤小集》卷六十九有《杜祁公撅稿》,存诗十首。《全宋诗》中,辑得杜衍诗二十三题二十四首(《长平诗》为两首)。在这二十四首诗中,可以确定为致仕后所作的有九首,其余十五首当作于致仕前,多为咏物、赠别之作。

欧阳修作为门生,自谦“丘门安敢着辄论诗”、“敢向公前自炫诗”,“平生未省降诗敌”,一方面是在老师面前的谦虚之辞,另一方面可见杜衍诗应有他人难及之处。若不是有相当的诗歌创作理论,很难写出高水平作品,说明他对诗歌创作还是颇有研究的。

相比于古人,今人也有退休,有些人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退休,有些人有“退休不适应”症,退休后无所适从,没有良好的心态,不能适应身份和角色的变化。杜衍虽为古人,但他的做法告诉后人,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结,还可以有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有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享受。以此来看,古人致仕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们致仕后的生活也可为今人的退休提供一定借鉴。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杜衍宰相欧阳修致仕少师

更多文章

  • 古代官员杜衍致仕后的生活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杜衍,韩琦,欧阳修,宰相,文彦博

    马克思认为,衣食住行是人类最简单的生活需求。杜衍致仕后的生活,也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先从他的着装来说,作为前任宰相,居高官享厚禄,也许锦衣华服才匹配他曾经的荣耀。实际上他的穿着打扮,却是普通之至,与常人无异:“乌帽,皂娣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

  • 北宋名臣杜衍,在职时为国为民敢直言,退休后生活朴素还低调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杜衍,宋仁宗,范仲淹,欧阳修

    提到北宋名臣,人们脑中一定会浮现出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包拯、寇准、韩琦等一大批人物形象。今天向读者介绍的这位北宋名臣杜衍,虽然不及上述名臣们出名,但他也是一位能吏与清官。杜衍是进士出身,入仕后首先在地方为官,后因政绩出色被宋仁宗召入朝廷任职,最高曾任丞相。他在职时为了国家与民众利益,不怕

  • 文彦博『得报帖』『左藏帖』『王拱辰墓志』盖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宰相,进士,得报,左藏,宋朝,唐朝,文彦博,王拱辰,五代十国,唐宋八大家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进士。曾封潞国公,位至宰相、太师。彦博工书善墨翰,宋楼钥评文彦博书“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朱长文说其书“风格英爽”。

  • 谁害死了狄青?其实并不是文彦博,而是他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狄青,文彦博,文彦,宋仁宗,宰相,宋太祖

    灌水浮球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聪明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他辅佐了4位皇帝,当了50年的宰相,还害死了大将狄青,那么他是谁,如何害死狄青的呢?小兔子就来说一说。灌水浮球这个孩子叫文彦博,从小就聪颖过人,21岁中进士,先后担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军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 宋代名臣——文彦博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文彦博,文彦,宰相,宋仁宗,富弼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对于文彦博,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他幼年“灌水取球”的故事流传甚广,是中国著名的儿童益智故事之一。而作为政治家的文彦博,其闪光点更多。天圣五年(1027),二十二岁的文彦博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历任知县、监察御史、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参

  • 文彦博:当年灌水取球的神奇小子,历四朝不倒的常青树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文彦博,文彦,历四朝,王安石,司马光,苏轼

    文彦博:云愁万木老,渔罢一蓑还当年苏东坡知杭州时,有个朋友劝诫他,没事就饮酒赏花,习书法,少写那些妄议朝政的诗词,这位给苏东坡忠告的人叫文彦博。凭良心说,我是不太喜欢这文彦博的,这是缘于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打压北宋难得的武将狄青,后来竟直直地将狄青给吓死了,当然,这其中欧阳修所起的作用也不小。不择手

  • 大争之宋(二六)文彦博和贾昌朝有啥仇怨,不择手段将对方贬官?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文彦博,贾昌朝,文彦,富弼,宋仁宗,宰相

    文彦博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宰相之一,他历经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非常高。他的执政对北宋社会和国家的走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却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尤其是在面对不同意见时,他很多时候采用各种阴谋权术,不择手段的打击反对者,也留下了很多黑历史。他与另一位

  • 司马光的独乐园与文彦博的东庄花园 西京洛阳传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司马光,文彦博,文彦,东庄,独乐园,王安石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神童的传说,最出名的四则故事莫过于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友、文彦博灌水浮球。《独乐园图》 佚名《独乐园七咏·见山台》 明·文徵明孔融和曹冲是同时代人,生活于东汉末年,一个被杀,一个早夭,结局都不大好。司马光和文彦博也是同时代人,生活于北宋后期,两人都曾官至宰相;司马光去

  • 古代名人智慧:文彦博借用实例平市场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文彦博,文彦,仁宗,宋仁宗,铁钱,钱币,古代名人智慧,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宋朝,中国军事制度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宋仁宗至和年间,国家财政紧张,几种钱币同时流通,国家难以控制市场。于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请求统一钱币,特别是要罢掉陕西铁钱,由国家统一铸币流通。仁宗接到奏疏,交大臣们议论。大多数人觉得罢掉铁钱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并没有实行。但消息却传了出去,一时间,首先从京都汴梁(今河南开

  • 北宋,宰相文彦博奏请将狄青罢免,宋仁宗极力维护,说他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赵林云教授标签:狄青,韩琦,宰相,皇帝,宋朝,文彦博,宋仁宗,散文家

    北宋年间,宰相文彦博奏请将狄青罢免,宋仁宗极力维护,说他是忠臣,文彦博反问道:“难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狄青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发配京师充军。作战4年,他参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战斗,他面戴面具、披头散发之模样令西夏军畏惧不已,很快,“面捏将军”的名号流传开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