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配享功臣制度始于宋真宗。
咸平二年,宋真宗为自己的伯父和父亲确立了配享庙庭的功臣人选。
宋真宗以赵普和曹彬配享伯父宋太祖的庙庭,以薛居正、石熙载和潘美配享父亲宋太宗的庙庭。
除了确定了人选,评定配享人选的标准和程序以及相关祭祀规定也确定下来,渐渐变成了“祖宗之法”。
宋代配享制度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受士大夫政治的影响,体现出了很明显的重文轻武的倾向。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去世,十一月宋仁宗为父亲确立了配享功臣人选。
和太宗配享程序一样,真宗庙庭配享也是由翰林学士的首席翰林学士承旨李维等人先进行提案。
《宋会要辑稿》记载了李维的奏议原文:
伏以真宗文明章圣元孝皇帝绍隆景业,驯至治平。睿圣之功,诚超踰于邃古; 忠贤之佐,亦协赞于大猷。爰举礼经,用陪庙食。
有若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尉、中书令李沆,往以硕望,宾于东朝;洎翊天飞,首登宰府。咸平之治,实总着嘉谋。以方正端朝,以严重镇俗。始终待遇,冠于一时。
太尉、赠太师、尚书令王旦,践历台枢,将二十载。赞弭兵之论,兴旷世之仪。纪律用张,方夏咸乂。蔼然令德,洽于民瞻。
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李继隆,旧勋之门,克嗣前烈。沉毅有勇,倜傥好谋。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厥功茂焉。并宜列大室之庭,预大烝之享。冀昭盛烈,允协旧章。
伏请并配享真宗皇帝庙庭。
最终通过讨论,李沆、王旦和李继隆被确定为真宗皇帝的配享功臣。
应该说这三人是名至实归。
李沆,字太初
李沆不仅是名相,而且是宋代唯一有“圣相”没有的宰相。
往以硕望,宾于东朝;洎翊天飞,首登宰府。咸平之治,实总着嘉谋。以方正端朝,以严重镇俗。始终待遇,冠于一时。
李沆年轻时便显现宰辅气度,宋太宗十分看重。太宗确立真宗为太子后,将李沆“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东宫待以师傅礼”,来教导真宗。真宗继位后李沆成为宰辅大臣,为真宗之初的咸平之治作出了极大贡献。
李沆此人虽难以说他作出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贡献,但因他的行为操守是典型的君子,所以古人对他的评价极高。
王旦是李沆的接班人,“践历台枢,将二十载”,是真宗朝的名相,入选配享功臣毫无问题。
王旦
王旦唯一的污点是,在宋真宗大搞的天书祥瑞事件中,接受了宋真宗的贿赂,没有劝阻,使得真宗东封西祀,大搞迷信,劳民伤财。这使王旦后来很内疚,英名有亏。
李继隆是北宋开国名将李处耘长子,其妹是宋太宗的明德皇后,出身是很显赫的。
除了出身外,他的战功也是宋代武将中出类拔萃的,在有宋一代,他是与曹彬、潘美、曹玮并列的武将。
这些武将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好儒近儒,李继隆“好读《春秋左氏传》,宾礼儒士”,这是赢得士大夫支持的重要因素。
当时能和李继隆竞争的武将还有石保吉,他是开国功臣石守信之子,也是皇家姻亲,在澶渊之役中功劳和李继隆相当。但是石保吉“好治生射利,性尤骄倨,所至峻暴好杀,待属 吏不以礼”,这一点是士大夫不喜欢的,是石保吉的丢分项。
最终士大夫选择李继隆而非石保吉。
王旦和李继隆能够入选配享资格,还在于他们参与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毋庸置疑,提到宋真宗,辽宋澶渊之盟是他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大事。
王旦有“赞弭兵之论”,李继隆“从幸澶渊”,都是为他们配享真宗加分的。
那么一个问题来了,在澶渊之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名相寇准为何没有配享真宗庙庭呢?
寇准是宰相,是名相,更是在契丹大军压境情况下劝谏真宗御驾亲征,迫使契丹议和,为澶渊之盟的订立作为了巨大贡献。
应该说寇准立下头功。
那为何寇准不配享真宗庙庭呢?
玄机在于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虽然继位,但是执掌政权的是刘太后刘娥。
刘娥是北宋版的武则天,她在真宗晚年患病时便参预朝政,这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不满。
刘娥
真宗也有所察觉,有让皇太子监国的想法。宰相寇准立刻入宫和真宗秘密谋划此事,连夜起草了“太子监国”诏书。
事情很机密,但还是被刘娥知晓,她质问真宗,软弱的真宗竟然说“不记与准初有成言”,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事泄后,寇准被罢相,被一贬再贬。
真宗死后,刘太后把持朝政,自然不会讲寇准列为配享功臣。
寇准
而且寇准比真宗晚一年去世,活着的大臣自然不能配享。
很多年后宋仁宗亲政,为寇准平反恢复名誉,却也没有追加寇准为配享大臣。
在当时,三个配享大臣已经是最高的,若追加寇准或以寇准代替李王任何一人都会引发风波,不作变动是做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