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孝宗重用张浚、虞允文等名将,还给岳飞平反,为何北伐仍失败?

宋孝宗重用张浚、虞允文等名将,还给岳飞平反,为何北伐仍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622 更新时间:2024/1/16 6:58:02

北伐,中国历史上一种具体又抽象的军事行动。说它具体,是因为诸葛亮五次北伐、桓温北伐、明英宗北伐等每一场北伐都是可考,甚至已被分析得淋漓尽致的战争。而说它抽象,则是因为北伐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一种正统性的化身,一个南宋朝廷和宋孝宗即便偏安一隅也想要去够到的果实。

一、新帝即位与符离之败

作为南宋的第二位君主与宋高宗的养子,宋孝宗赵昚最得宋高宗欢心的一点就是乖巧听话。若非如此,宗室出身且幼时并不聪慧机敏的他根本没有胜过赵伯浩、赵伯玖等宗子的机会。但令包括宋高宗在内的众人惊诧的是,这位听话的继承人甫一继位便不听话地改变了宋高宗同金国的主和政策,发动了对金的北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宣布禅位于赵昚。七月,宋孝宗即召见主战派领袖张浚。次年春,宋军攻灵璧、虹县,张浚本人也亲自到达前线督战——虽然这次交手是宋军预谋已久的突袭,受攻击的金军也不过是驻扎地方的防御部队,但宋人还是称这次作战使得“中原震动,归附者日至”。宋孝宗本人甚至也盛赞其为“数十年来无此克捷”。

而在金国方面,南宋的突然挑事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彼若归侵疆,贡礼如故,则可罢兵”的悠闲态度。南宋隆兴元年(1163)五月,金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双方在宿州交战,内部不和且行事不当的宋军果不其然地再尝败北滋味。因为宿州的治所在符离县,这场溃败又称符离之败。

二、反复拉锯与纠结和议

符离之战的失败无疑给了宋孝宗这位年轻的帝王迎头一击。主和派也趁着“幸灾乐祸者横议纷起”而重新掌权。宋金两国再次展开和议。

为了获得更多利益,金世宗向南宋发出武力威胁:“金帅仆散忠义贻书三省、枢密院,索四郡及岁币,不然,以农隙治兵”。而宋孝宗一面不得不接受南宋需要签订城下之盟的事实,一面又不愿将海、泅、唐、邓四州拱手送人……

宋孝宗纠结之时,野心勃勃的金世宗已不愿再等待。一心以战促和的他命令金军再度向宋军发起进攻。一部分金军甚至渡过淮河,夺取了盱眙、壕、庐、和、滁等地。同时,先前已被派往金国商洽和议之事的南宋使者胡昉等人也被扣押……因为国内主和派的大力周旋,宋孝宗这一次非但没能及时抵挡金人的南侵,还失去了张浚这位主战派肱骨。(在重压下,张浚主动请求致仕,宋孝宗无奈诏准。)

可主和派虽拦住了宋孝宗用兵,却改变不了赵昚心中的纠结,更阻挡不了金军的继续南下。虽说彼时金世宗并没有真正一口气吞并南宋的意图,但他以战促和的恶劣战略还是令久处下风的宋孝宗十分恼怒。主和的汤思退、王之望等人便曾因金军不减的攻势而被罢免。而宋孝宗因为始终下不了主和还是主战的决心,在隆兴二年(1164)十一月好不容易与金国达成初步协议后,一度撕毁了协议。

这一次纠结,宋孝宗甚至还向前线下达了向金军主动发起进攻的命令。但在前线重新被用且负责督师的王之望选择了违背皇命,一场宋军几乎必败的战争才没能成真……两月后,实在是没了纠缠之力的宋孝宗同金国订立了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三、北伐悲剧再延续

从当初主动挑起符离之战,到后来无奈签订隆兴和议,南宋在此期间与金国的所有交手被统称为“隆兴北伐”。这是以偏安一隅为方针的南宋的第一次北伐,也是第一次失败的北伐,但不是最后一次。

开禧年间,也就是南宋第四位君主宋宁宗赵扩在位时,南宋在权臣韩侂胄的操纵下再次主动组织了一场北伐:一场丝毫未从隆兴北伐中吸取教训的军事行动。

韩侂胄的这次出兵打的自然是恢复国土的旗号——这与历代的北伐如出一辙。但实际上,韩侂胄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这场战争来巩固自己在南宋朝廷的权势。故而开禧北伐虽然在一开始杀了金国一个措手不及,却很快就在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对南宋形成反噬。

尽管此时的金国也早已不如往日强盛,内部同南宋一样存在诸多尖锐矛盾,但至少在军事实力上仍旧胜过南宋。所以再次上演的以战促和又促成了嘉定和议。始作俑者韩侂胄也被斩首……

“主战派”渐渐没了,维护正统的倔强和尊严渐渐没了,北伐在南宋朝廷心中的地位也渐渐没了——还存在的,只剩写进史册的败北与屈辱——也就是隆兴北伐之“北”。

标签: 宋孝宗张浚虞允文岳飞赵构

更多文章

  • 五分钟了解《采石之战》南宋虞允文率领军民阻遏金军渡江防御战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金军,宋军,渡江,赵构,宋朝,虞允文,李显忠,采石之战

    概述采石之战为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之一。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战争背景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

  • 文天祥遭元、宋两方追捕惊险逃生,李庭芝欲夺回二圣放手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害羞的脸标签:元军,吴坚,元帅,诗人,宋朝,文天祥,李庭芝,散文家

    1276年三月二日,李庭芝误信流言,通知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于心不忍,将文天祥骗出城外放走了。此时文天祥身边只有二十名苗再成派来保护他的士兵和几名随从。为了解除误会,文天祥决定亲自去扬州面见李庭芝,告诉他自己并没有投降元军,也不是劝降的说客。真州到扬州的路上,到处都是元军的哨骑,文天祥他们

  • 李庭芝:同为民族英雄,他坚守扬州,为何文天祥提起他就很愤怒?

    历史解密编辑:船到桥头PLUS标签:李庭芝,文天祥,史可法,贾似道,张巡,民族英雄

    李庭芝:清水涌莲花,芳庭树芝草自小在扬州生活,常听家人说起扬州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史可法,郑板桥等等,当然,还有盐商们在一夜之间,用盐堆起五亭桥边的白塔这类故事。及长,读了《春江花月夜》,知道扬州的月亮最圆;随着姜夔的足迹,识得“杜郎俊赏”和二十四桥下波心荡漾,平山堂,鉴真在此安息,瘦西湖,秦观月下吟

  • 宋史:元军攻克扬州,李庭芝被俘,不屈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庭芝,元军,宋军,忽必烈,扬州,元朝

    4万宋军兵临扬州城下,手持武器,与李庭芝面对面。蒙古铁骑手持弯刀,位于阵后,监视宋军,驱使他们上战场。李庭芝站在城楼上,笑了笑,对众将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没有退路可言。”1276年,元军兵临杭州,谢太后、宋恭帝无心抵抗,选择投降。谢太后给各地将领发布“手谕”,让他们投降元朝,不要抵抗。李庭芝、姜

  • 南宋最后的硬骨头,唯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千古忠烈李庭芝!

    历史解密编辑:丁媗彧说娱乐标签:赵构,姜才,李庭芝,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

    公元1276年三月中旬,南宋的遗臣们聚集在浙江温州江心寺。自从一个月前,南宋的谢老太后和宋恭帝打开临安投降开始,南宋的国祚实际上已经灭亡了。但是,每当一个国祚绵延的王朝行将就木之时,总有一些臣子不甘心看着王朝就那么走向灭亡,从而选择进行最后的抗争。就在南宋谢老太后和宋恭帝向蒙古人打开临安大门的前夜,

  •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鼓起梦想之帆

    历史解密编辑:安青传媒标签:梦想,阜阳市,辅导员,刘锜小学,少先队员,小学少先队

    阜阳市刘锜小学少先队五(5)中队是一个团结、友爱、奋进的中队,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梦想中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54名少先队员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向着梦想奋勇前进。在这里,54个梦想交汇在一起,54个梦想凝聚成一个梦想——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五年来,他们相亲

  • 刘锜与金兀术交战,用熟豆喂马杀敌,其实这“妙招”是不能实现的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刘锜,宋军,岳飞,刘琦,金兵,金兀术

    史称:“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顺昌之战,在历史上是最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一,影响非常大。传说,刘锜之所以能赢,是因为用熟豆喂马杀敌,施展妙计取胜的缘故,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

  • 悲愤而亡的南宋大将刘锜,背后是怎样浓烈的家国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刘锜,赵构,金军,领兵,宋朝,武将,南宋大将

    沪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九子刘锜完美地继承了父亲领兵作战的才能,见过他的人无不开口称赞一句少年将军,还得到了宋高宗的亲口夸奖。年少的刘锜跟随着父亲征战沙场,积攒了很多作战经验,在战场上所立下来的功劳丝毫不逊于岳飞将军,是南宋有名的武将,但最终却落得个悲愤而亡的下场。南宋的富饶和无法自保被金军盯上宋朝吸

  • 一心为国的南宋大将刘锜,为何会悲愤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锜,一心,岳飞,大将,金军,将领,南宋

    在战火四起、战乱频繁的封建时期,朝代更迭乃是常有之事。每一个王朝的兴亡更替都离不开骁勇善战、征战沙场、戎马一生的爱国将领,这些爱国将领不惧牺牲、一身正气,凭借一己之力立下赫赫战功。南宋时期积贫积弱,看似国泰民安的表层下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惊涛骇浪,它所倡导的和平总是被金人的突然来袭频繁打乱。向使当初身便

  • 全史人物评鉴-刘锜 字信叔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金人,岳飞,金兵,全史,信叔,金兀术,虞允文,刘锜字,人物评鉴

    刘锜字信叔刘锜(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沪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外表出众。通晓兵法与风水五行之术,擅长射箭,声音响亮如洪钟。少时随从父亲刘仲武征战,有一次营门口水缸中盛满水,刘锜一箭射中水缸,拔出箭矢缸中水如注涌出,刘锜随后又射出一箭正好将原来的箭孔塞住,人们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