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儿子,太牛了!

范仲淹儿子,太牛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汉周读书 访问量:3353 更新时间:2024/1/3 13:14:30

01

宋神宗熙宁年间,春天时分,一场大饥荒席卷而来。

陕北河东,满目疮痍,百姓走投无路,有的易子而食,有的揭竿而起。

庆州知州范纯仁,下令立即打开常平仓,赈灾救民!

擅自开仓?不是闹着玩的!

常平仓本是大宋为了平抑粮价(必要时还可支援军粮)设立的备用粮仓。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后,常平仓还有另一个作用,仓里的粮食可以当作本钱租借给百姓,收取高额利息。

这可是朝廷搜刮钱财的心头宝,任何情况,没有朝廷旨意,地方官员不得擅自征用,违令者严惩不贷!

百姓饿死,关朝廷屁事,想要粮食,必须给钱!

手下幕僚都急了,朝廷要是追究下来,吃不了兜着走。

“范相公,是不是先请示朝廷?”

范纯仁虎目一瞪:灾情如火,庆州离开封这么远,一来一回,灾民早饿死了,马上开仓,出了事,我一个人顶着!

因为范纯仁,这次大饥荒,庆州没有一个百姓饿死!

02

范纯仁,你可能不认识。

但他爹,你一定知道。

他爹姓范名仲淹。

所以,范纯仁出生便自带光环,引人注目。

范纯仁也很能给他老爹争面子,天资聪颖不说,读书还特别刻苦。

(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

成绩好得不像话。

(“八岁,能讲所授书”)

范仲淹门下顶级大儒贤士、大宋最负盛名的师团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视其为得意门生。

准确来说,在后人眼中范仲淹名气更大,但史实上,范纯仁比范仲淹更吊!

03

首先,名声好到爆炸。

皇祐元年(1049年),范纯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武进县知县。

范纯仁以武进县远离双亲,不能尽孝不肯赴任。

朝廷特意又改任他为长葛县知县,他还是不去。

范仲淹劝他:

“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

范纯仁一样拒绝:我怎么可以因为做官,就轻易离开父母?长葛县离家虽近,却不能完全尽孝。

大孝子范纯仁顿时名满天下。

04

其次,脾气不好。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病逝。

消息传出,大宋一票名臣开始骚动:这下范纯仁再也没有理由拒绝入仕为官了。

纷纷举荐他。

两位前宰相贾昌朝、宋庠亲自为他站台,征幕僚,荐馆职。

最终,他选择从基层做起,担任襄邑(今河南睢县)知县。

襄邑是大宋养马基地,地方官员无权管辖养马禁军。

这帮禁军大爷马没养好几匹,借机欺压百姓的事倒是没少干,无法无天。

但范纯仁根本不惯着。

有次,一个士兵纵马踩坏农田庄稼,

范纯仁直接拿下,杖刑伺候。

“我们乃天子宿卫,你竟敢对我们动手?”

直接将范纯仁告到了宋仁宗面前。

范纯仁上书朝廷:

“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

税安所出?

一句打在仁宗的七寸上。

从此大宋牧地开始归地方管辖。

没过多久,襄邑遭遇旱灾,连续几十天,滴雨未下。

范纯仁未雨绸缪,从各地火速进购粮食备急。

范纯仁什么人,他一放话,唯利是图的商人哪敢不听。

果然,第二年春天,河南爆发饥荒,无数百姓饿死。

唯有襄邑,一点事没有。

03

治平二年(1065年),范纯仁回京改任御史。

当时宋英宗在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的支持下,尊亲生父亲礼王赵允让为皇考。

遭到了大宋台谏言官们的一致反对。

顶得最凶的就是范纯仁和司马光!

没办法,韩琦想了个招——把曹太后搬了出来。

曹太后亲手书诏尊濮王为皇考,夫人为皇后。

至于曹太后为什么会亲手书诏?

史料没有记载。

目前最可靠的一种说法是,韩琦他们去陪曹太后喝酒,等曹太后喝高了,再拿出提前写好的诏书,忽悠曹太后签了字盖了章。

甭管这诏书是怎么来的,总之曹太后都发话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

不过,范纯仁还是上书一顿猛喷:

"陛下以长君临御,奈何使命出房闱,异日或为权臣矫托之地,非人主自安计。"

——陛下您君临天下,干嘛听一个老娘们家的。

太吊了!

得,你这么拽(不识时务),那就滚蛋吧。

范纯仁直接被贬为安州通判。

可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熙宁二年(1069年),范纯仁再次调回京城,担任同知谏院,却卷入了更大的风波。

因为此时刚继位不久的宋神宗用王安石为相,拉开了熙丰变法的序幕。

范纯仁在旧党地位与司马光不相上下,是新法的铁杆反对派。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继续贬出京城。

04

熙宁七年(1074年),宋神宗准备大举进攻西夏。

他想起了范纯仁,改知庆州。

为啥这么突然?

因为范仲淹曾担任环庆路最高军政长官,让党项人吃够了苦头。

你爹行,你也一定行。

但范纯仁向来不主张对夏开战,完全没给宋神宗留面子,回答道:

“我是个儒生,从来没学过兵法,我父亲当年镇守庆州,我还小,什么都不记得。

你让我去缮治城垒、爱养百姓,我万死不辞;

让我开疆拓土,指挥作战,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宋神宗:“你的水平朕知道,你只是不愿意而已。”

只是,说完这些,还得乖乖去上任。

不久,就发生了开篇那一幕——庆州爆发了大饥荒。

范纯仁顶着巨大压力,先斩后奏,开仓赈灾,活民无数。

饥荒过后,范纯仁向朝廷汇报情况,解释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早就想收拾这个守旧派领袖的新党乐坏了。

有人弹劾范纯仁虚报灾情,庆州明明饿死了很多人,他却隐瞒不报;重要的是,范纯仁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致使常平仓亏空严重,成了一笔烂账。

这可动了宋神宗的心头肉,马上派人去庆州详查。

劫后余生的庆州百姓听说后,奔走相告:

“是范相公为了救我们,才被朝廷调查,没有他我们早就饿死了,我们绝不能连累他,大家伙赶紧把粮食还上,让范相公过关。”

好在这会儿是秋收季节,百姓们手里还有粮食,帮范纯仁填平常平仓亏空。

使臣一查账,常平仓账目没有任何问题,只能悻悻而退。

05

可走回到邠州(今陕西彬州市)宁州(今甘肃宁县)交界处时,使臣们发现一大片新坟。

新党如获至宝,这就是范纯仁的罪证!

使臣赶紧派人挖开新坟,清点尸骸人数,登记在册,上报朝廷。

宋神宗大怒: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关键时刻,参与掩埋尸体的百姓告诉调查者,这些坟不是范纯仁弄出来的,而是范纯仁的前任楚建中之前偷偷派人掩埋的!

百姓挺身而出,力保范纯仁全身而退!

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邠、宁间有丛冢,使者曰:"全活不实之罪,于此得矣。"发冢籍骸上之。诏本路监司穷治,乃前帅楚建中所封也。

——《宋史·列传七十三》

这或许是《宋史》最温情的一幕。

这就是一个父母官的担当。

这就是百姓们的纯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至死不忘!

06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初五日,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反对新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

一朝天子一朝臣,旧党全面上台。

范纯仁亲家公司马光,回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随即举荐范纯仁回京担任右谏议大夫,一起对付新党。

范纯仁为了避嫌,只担任了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后升任给事中)。

很快,司马光动手了,上来就一刀切,尽废新法;同时狠狠打击报复新党。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范纯仁非但没有帮司马光,反而挺身而出,为新法、新党说好话。

范纯仁认为新法虽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人废言。况且新法已经推行多年,绝不可朝令夕改,骤然废止。

有人劝他,你被新党迫害,贬谪外地多年,好不容易才因司马相公回京复起,你可千万不要违背他的好意,只要你稍微顺从,以你俩的关系,又何愁不能宣麻拜相?

范纯仁反问道:如果我为了升官,就要去讨好司马相公,那当初我还不如迎合王安石,我早就富贵了。

范纯仁非但没有附和司马光,反而劝司马光摒弃私仇,以天下万民为重,千万别尽废采新法。

07

元祐三年(1088年),范纯仁升任宰相。

两人分歧越来越大,彻底闹翻。

在新旧党争撕破脸皮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范纯仁这位旧党领袖却保持高度清醒,竭尽全力,阻止党争扩大化。

旧党对新党展开疯狂报复时,范纯仁伸出援手,尽最大能力帮助章惇、韩维、邓绾等新党骨干。

可惜,新旧两党已经杀红了眼,将个人私仇置于国事之上。

范纯仁成了中间派,两边不讨好!

08

元祐四年(1089年) 四月初五日,车盖亭诗案爆发。

新党领袖、前宰相蔡确被贬安州(元祐二年被贬)期间,借酒消愁,寄情山水,写了十首诗。

好友汉阳军知吴处厚卖友求荣,告发蔡确这些诗诽谤朝廷、咒骂高太后。

高太后、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宰相吕大防为首的旧党如获至宝,决心以此为借口,对新党展开大清洗。

蔡确被贬不久,朝堂新党被一网打尽。

旧党不仅对新党心狠手辣,对范纯仁这样的旧党另类也毫不手软。

范纯仁因上疏为新党人士求情,被罢相。

而且,还不忘狠狠踩上一脚。

中书侍郎刘挚洋洋得意地说:

“范纯仁名震天下,又被司马光器重,现在看来,他不过是浪得虚名。”

文彦博更狠,直接说:

“范仲淹不过也是虚名耳。”

09

旧党爽了,殊不知旧党的报复彻底打破了神宗朝新旧两党争而不斗的局面。

日后新党起势又当如何?

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初一日,范纯仁再度拜相。

九月初三,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这下轮到新党上台了。

很快,章惇回京担任宰相。

你做初一,我就会做十五,吕大防、刘挚、梁焘、刘安世等旧党大佬全部被贬至岭南。

范纯仁第一时间反对,准备上疏朝廷,为吕大防等人求情。

家人们都急了,老爷子,您自己都自身难保,还去救别人。

范纯仁不顾家人跪地劝阻,坚决上疏反对,宋哲宗理都不理,直接将范纯仁到陈州(今河南睢阳)。

这已经是宋哲宗和章惇念范纯仁的好,当初没对新党落井下石,否则岭南安排。

10

没过多久,范纯仁又听到一个消息,宋哲宗公开宣布:吕大防等旧党贬官,终生永不录用!

大宋开国百年,还从来没有剥夺文官政治权利终身,哪怕被贬到死的蔡确,也没有下如此狠手。

新党够狠的。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党争已经彻底刹不住车了!

但是谁也不敢反对!

这是宋哲宗和章惇的意思,就是要让旧党永世不得翻身。

又是范纯仁,连夜写了份奏章,恳请宋哲宗给旧党留一线生机,为官场留一线回旋余地。

一线余地?

当初旧党又何曾给新党一线余地。

章惇笑了:本来还给你范纯仁留个脸面,没对你下狠手,你竟然讨打。

11

很快,章惇将范纯仁贬至随州,安置在湖南永州,全家一起去,即刻启程,不得逗留!

途中,范家老小乘船至橘洲,忽然风浪大作,小船漏水,险些沉江。

好不容易才上了岸,幸免于难。

一场大雨,将全家人淋了个落汤鸡。

范家人不禁对章惇破口大骂,范纯仁“怒止之”;

妻子狠狠骂道:

“枉陷正人,使我至此!”

范纯仁沉默许久,问道:船破,也是章惇的错吗?

时至今日,党争至此,谁错谁对,哪还分得清呢?

范纯仁不想计较这么多,他只知道他都没有因为党争迫害过一个人!

来到永州后,朝廷没有给范纯仁安排房子,范纯仁也没钱买房,全家人寄住在了寺庙里,晨钟暮鼓,粗茶淡饭。

儿子范正平受不了。

当他听说韩维被贬后上书朝廷,说自己和与司马光有隙,被免除了处罚后,喜出望外,劝父亲把之前和司马光相争的历史,以求赦免。

范纯仁断然拒绝:

“吾用君实(司马光字君实)荐,以至宰相。昔同朝论事不合则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则不可也。有愧心而生者,不若无愧心而死。”

12

一天,范家的小孩子跟和尚们起了冲突,和尚一时情急,说了几句重话,范纯仁也被骂了几句。

虽说落难的凤凰不如鸡,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范纯仁好歹两度拜相,再落魄,也不是几个山野和尚能欺负的。

孩子们去告状,范纯仁一脸从容,浑不在意;

第二天,方丈来道歉,范纯仁反过来安慰他不要在意。

流放期间,每个月初一、十五,范纯仁都沐浴更衣,领着全家人,参拜仁、神、英、哲四朝皇帝赐给他的礼物。

他要让家人知道,无论高居庙堂,还是被贬山野,范家都是大宋忠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说的,范纯仁做到了!

13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日,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即宋徽宗)登基,向太后垂帘听政。

旧党的春天又来了,因为向太后也反对新党。

四月二十一日,向太后下诏,赦免哲宗朝仅存的两位旧党大佬——范纯仁、苏轼!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包括苏辙在内,很多旧党人士仍在流放中。

那为什么是范纯仁、苏轼!

两个字:君子。

朝名臣辈出,谁是第一名臣?

很多宋朝人给出的答案是范仲淹。

实际上,范仲淹在北宋名声虽好,但也不是最好,也有不少人不服他。

直到南宋,范仲淹名望才如日中天,无人能及。

为什么?

因为南宋党争格外激烈,大家伙闹得头破血流后,愈发怀念范纯仁的君子之风。

父在子前,欲扬范纯仁之名,必先扬名范仲淹。

所以没有范纯仁,范仲淹也不会如此高山仰止,令人膺服。

至于苏轼,老王之前写了。

链接放文末了。

14

范纯仁改任光禄卿,迁回邓州,结束了南迁贬谪生涯。

此时,范纯仁已经73岁了,双目失明,风烛残年。

他捧着诏书,看不见上面的字,却激动得泣不成声:

“上果用我矣,死有余责”。

——官家终于起用我了,哪怕我死了,也还有责任没尽到。

宋徽宗听说后,感叹道:范纯仁乃当世大名士,久负天下盛望,只要能见上一面,朕就满足了。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初二,范纯仁在睡梦中安详病逝。

范纯仁死后26年,北宋灭亡。

史书记载,大宋之亡,亡于党争!

更多文章

  • 范仲淹是宋朝的道德模范,天下人敬仰,可为何做官时多次遭贬?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岁月标签:韩琦,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王安石,欧阳修,古典乐,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

  • 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范仲淹,宋仁宗,灾民,庆历

    庆历五年正月,朝中反对革新之声愈加激烈,范仲淹遂上书仁宗,请求出知邠州。仁宗也很无奈,他一方面想留下范仲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得罪朝中诸多大臣,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他只好同意了范仲淹自贬的请求。随着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也随即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对于范仲淹来说,离

  • 南宋开国第一悬案,真假柔福帝姬之谜,皇帝错杀亲妹?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柔福帝姬,金人,宋徽宗,皇帝,赵构,韦贤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滴血认亲并无科学依据。这也就牵出了南宋开国第一悬案之:真假柔福帝姬之谜。历史上韦太后从金国归来后,指认柔福帝姬早已死在金国,那现在在大殿上的柔福帝姬又是谁?真假公主之谜宋徽宗风流倜傥,擅长书画,唯独不喜朝政,他有几十个儿女,而柔福帝姬只是其中默默无名且毫不显眼的那一个,同

  • 靖康之耻后逃脱的柔福帝姬,究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柔福帝姬,宋徽宗,赵构,韦皇后,蔡京,靖康之耻

    1142年,宋徽宗的皇后韦氏拉着儿子赵构的衣袖哭诉:“你怎么这么傻?她哪里是你的妹妹!你的妹妹早死了!”赵构浑身一僵,去年柔福帝姬只身跨越2000公里逃回南宋,如果她是假的,说明母亲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帝姬”是宋徽宗和他宠信的大奸臣蔡京发明的词汇,蔡京认为可以效仿周天子的礼制,称呼公主为“王姬”

  • 大宋末代公主“柔福帝姬”的跌宕人生:千里逃亡,抵不过人性荒凉

    历史解密编辑:潮流娱乐坊标签:柔福帝姬,大宋,赵构,金国,金人,宋徽宗

    01北宋政和三年,道君皇帝赵佶依旧沉浸在昏天暗地的享乐当中。他觉得宫城不够宽阔,少气象,便指使宰相蔡京等一众不得人心的权奸,在北拱宸门外大建新延福宫。这年春天,新延福宫告竣。也是这一年,赵佶的宠妃王贵妃,为其生下第二十一个女儿。对他来说,不啻双喜临门。赵佶喜欢儿子,也喜欢女儿。当他得知贵妃又为他生下

  • 韦太后在金国为奴15年,为何刚回国便杀死逃难而回的柔福帝姬?

    历史解密编辑:雾漫了江南标签:韦太后,柔福帝姬,金国,赵构,靖康之变,宋徽宗

    《宋史》记载,柔福帝姬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所生的女儿,她在“靖康之变”中也非常不幸地被金军俘虏北上。但是到了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却有一位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从北方而来。在经过宦官、宫女以及赵构本人的验视之下,南宋政府承认了她的帝姬身份。不过,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回国

  • 南宋真假公主案——柔福帝姬:被掳入金国后,她真的逃出来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赵构,皇帝,宋徽宗,长公主,柔福帝姬,清河公主

    亡国公主的东山再起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晋和宋,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相似之处。1.晋朝和宋朝原本都是在中原战乱多年后,好不容易再次统一的国家,却都因为后人不争气,被游牧民族所灭。2.无论是西晋,还是北宋,在灭亡之时,都有两个皇帝被俘。西晋是晋怀帝与晋愍帝,北宋则是宋徽宗与宋钦宗。3

  • 柔福帝姬:堂堂公主沦为外族奴婢,受辱半生终逃回国,亲哥: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赵构,金人,宋徽宗,长公主,韦贤妃,柔福帝姬

    宋朝,就像是一叶飘摇在风雨之中的扁舟,这是一个既附庸风雅,又血雨腥风的朝代,权臣内廷钩心斗角,赵氏父子软弱无能,有开宝九年烛影斧声,也有宣和七年靖康之难,有岳飞铁蹄踏金,也有秦桧卖国求荣。不论是稗官野史还是官修正史里的宋朝,都透着一股子阴鸷沉闷的气息,就像是黑云压城,大厦倾颓,给人带来令人生厌的窒息

  • 水浒传中最可恶的女人是谁?不是潘金莲,不是阎婆惜,而是她!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固,燕青,吴用,潘金莲,阎婆惜,卢俊义,古装片,梁山好汉,中国古文献,水浒传(1998年电视剧)

    在水浒这部古典名著当中,也许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施耐庵似乎很不待见女人。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没有几个好女人。比如说被写入了《金瓶梅》的潘金莲,比如宋江的老婆阎婆惜等等,这些都没有什么好名声,不仅如此,还都是那种在男女问题上面很成问题的人品败坏的女人但是实际上,水浒里面最为可恶的女人,却并

  • 水浒中宋江为什么不报复阎婆惜的奸夫张文远?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阎婆惜,张文远,秦明,宋江

    宋江怒杀阎婆惜是水浒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凸显了宋江的义气和形象,但是很令读者诧异的是,宋江杀了阎婆惜后,却并没有在追究奸夫张文远的责任?更没有报复张文远?哪怕后来张文远恩将仇报一直唆使阎婆惜之母告发宋江、咬住宋江不放,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宋江害怕,还是其他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难以启齿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