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1980年福州警备区政治委员周迅在视察金鸡山修械所时,在屋子角落发现一个落满灰尘的木套,他不由得好奇:这个木套样式奇怪,怎么这么久都没人发现?
周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这个红色木套,木套一掀开,便觉凉气阵阵,一把似剑非剑的物件出现在眼前,显然是一件兵器。
周迅将它拿在手里,便觉得兵器沉重,细细观察,器身有明显的碰撞痕迹,显然这把兵器是经历过战斗的。
周迅压下内心的惊讶仔细观察,竟然在这把兵器上发现了“靖康元年李纲制”的字样。看着这一排篆书字样,周迅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一件遗留的文物,便立即带着它来到了省博物馆。
当相关专家看到这件兵器时,便激动地说到:这就是李纲锏!原来,这把锏是北宋末年名将李纲的武器。
李纲,宋代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的祖籍是福建邵武。在宋钦宗时期时,李纲担任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的职位。
根据史书记载,在靖康元年,金兵侵犯当时的京都汴梁,而这时担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李纲便率领汴京军民与金兵展开搏斗,击退金兵,这把钢锏就是他为了表明抗金的决心和战斗的需要而请人铸造的。
这把“李纲锏”是使用纯钢打造的,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有着清晰历史的,民族英雄、名将的“古锏”;这把锏全长大约97厘米,内棱长约为74厘米,锏鞘长76厘米,总重量3600克,并带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锏属于短兵器,利于马战,杀伤力极高。在使用技法上与刀、剑法相似。锏这种兵器的出现剧资料记载是出现在晋唐之间,一般用铜或铁制作而成,此外,锏的大小可因人而异,但大多在65~85厘米之间。
在了解这把兵器的背景之后,周迅将它捐赠给了博物馆,但在2012年,周迅重游博物馆,惊奇地发现捐赠人一栏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 林中宇 的人。这不禁让周迅好奇,为何要更换捐赠人?
为了弄清楚真相,周迅找到了博物馆的负责人。
原来,在李纲去世后,此锏被他的子孙保存,但由于战乱,这把锏流落民间,被福州举人林崧祁获捡到并带回家中保存下来。有人说在1884年法国海军入侵马尾岛闽江口时,林崧祁就是使用这把锏英勇杀敌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后来,此锏传至其孙林中宇珍藏。也有人说:林中宇的舅舅萧奇斌是南京汪伪政府典礼局局长,他从一古董商手中购得此锏,藏于外甥林中宇家中。
当到了六十年代,这把锏被收缴上来,但不知为何没有被熔化。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令人庆幸的是,这把锏如今完好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而它也见证了我们祖国的成长。
因此,在1985年,博物馆将这把锏物归原主,也就是交给了林中宇,但经过他的慎重考虑,仍然决定将其捐赠给博物馆,供人们观看。所以这把锏的捐赠人就从周迅变成了林中宇。
如今,这把锏仍然保存于福建博物馆,这把锏,经历了沧海桑田仍然熠熠夺目。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