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地方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南宋地方官制有哪些特点

南宋地方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南宋地方官制有哪些特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61 更新时间:2024/2/16 7:41:37

南宋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宋太宗以后,又把全国分为若干路,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元代的省。这就变成为路、州、县三级。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最低一级,自秦汉以后,历朝相沿不革。宋代的县,设县令、县尉,作为一县的长官。大县还设有主簿一员。《长编》卷11载,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规定县官的定制:“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1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县尉事。”

神宗熙宁以后,令二万户以上的县增置县丞一员,县丞次于县令而位在主簿、县尉之上。南宋时则取消县丞。宋制县的长官称县令。但往往看到史志记载多称为知县,这是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知县就是知县事的简称。据《长编》卷4载,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泛县。常参官知县,自屿等始也。”这是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也就是一县的主要长官。知县有别于县的本官县令,因为是差遣。

州等于秦汉时的郡,隋唐以后改称为州。州的长官,隋唐皆设刺史。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为了更有效地加强控制,又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监督。《长编》卷4载,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始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当时因为湖南刚刚平定,多留用后周时的旧官员,于是宋太祖才命刑部郎中贾玭等通判湖南诸州,意在控制这批留用官员。后来发展成为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制。

《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说:“通判,州各1人,与长吏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通判这种官的权位有些特殊:论官位,通判在知州之下,仁宗以前规定,朝官充通判者,历两任即可升为知州,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改为三任方得充知州;论职权,则通判不但可与知州同理一州之政(州府公事须经知州与通判签议连书方许发下,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与守臣通判签书施行),而且,作为皇帝的耳目,所部官有功过及职事修废,可直接通达皇帝。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职,当时人视之为“监州”,则更符合其身分。

宋代以府、州、军、监并称。大体说,凡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有驻重兵的军事地区设军,工业区如煮盐、冶铁等重要地区设监。府的地位比州略高一些,因此,稍大的州,则多升为府,升府的州,一部分是沿袭唐五代旧名,一部分是因为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派往知府者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官员。

军在唐代是一种军区,只管兵戎,五代以后,逐渐与行政区没有多大差别,至宋代则成为兵、民、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域。凡是唐代节镇所在仍保留其军号,也有加给新改的军号,这种称为节度州。但另有一种称军的地方,不是节度州,而是由县升的,或领数县,或并不领县。这种军往往仅比县略高一级。设军的地方,一般是在边境,也有是在关隘要地。宋太宗时期,军的建置最多,总共有34个,其中在河北、陕西与契丹、西夏接壤的边境所建置的就有15个。在边境地区设军,是为了适应制御外敌的需要,而在内地的关隘口设军,则主要是为了易于弹压兵民的叛乱。

例如彭州灌口镇(今四川彭县),乾德四年(公元966年)置永安军,后一度废为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称永康军,据《长编》卷274载,其批文称“永康军正控两山六州军隘口,昨据张商英奏请废为导江县。若非军官,实不足弹压,可令复旧。”五代的军,治所与县治同处一所,而隶属于州;宋代因削藩镇兵权,取消支郡制度,于是军便得与州府并列。至于监,实际上与县差不多,但因其直属京师,不为州县所辖,因而也同列于州。监亦有领县者。府、军、监的设官,大体与州相似,《神宗正史职官志》说:“知州事,通判州事各1人,府、军、监事如州,视地望重轻,以资级应选省充。”

标签: 南宋

更多文章

  • 南宋馆阁学士制度历史简介 馆阁学士在朝堂上有哪些职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宋,馆阁学士

    宋代馆阁是国家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两种职能。宋人不汉注重书籍的编撰、校勘与雕印,同时朝廷亦重视馆阁建设,委重臣加以执掌,并隆遇各种馆职人员,使得馆阁成为宋代重要文化设施之一。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馆阁,即三馆和秘阁。三馆是指昭文、史馆、集贤院三个单位。三馆在

  • 南宋诸寺监制度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寺监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神宗时,九寺各专其职,并分设本寺的长官卿、少卿各1员以及丞、主簿12员。但各寺

  • 唐朝租庸调制历史简介 租庸调制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的制定和实施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被破坏,租庸调法则会随之失败

  • 均田制起源于什么时候?均田制的历史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下面历

  • 中国古代府兵制制度历史简介 府兵制性质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府兵制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唐太宗时期大力发展,使其完备。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

  • 唐朝时期突厥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突厥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介540年,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630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657年西突厥为唐所灭。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 唐朝薛延陀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薛延陀国

    薛延陀,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在漠北土拉河流域,从事游牧,役属于突厥。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介薛延陀是东部高车一部落。曾经于南齐永明五年,随阿伏至罗到准噶尔盆地建高车国。南北朝时游牧于阿尔泰山西南,额尔齐斯河一带,少

  • 唐朝时期高昌国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高昌国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以跨多语言商业网络立国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商业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介高昌,在今吐鲁番市东南大约40公里处的高昌故城。公元5世

  • 古代婚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婚姻

    严格来说,人类产生初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那时候人类和其他动物差不多,就是杂乱交配。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类的婚姻也在发生变化。总体来说,人类的婚姻经历了族内婚,族外婚和对偶婚姻几个阶段。现在,我们就具体来看一看。无婚姻时期在人类产生的初期,人类并没有婚姻制度,而是自由,杂乱的交配。因此,这时候人

  • 汉朝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重农抑商

    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其中商人对产品、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抢夺则越演越烈。商人对农民的剥削损害了国家在农民身上的利益,更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土地与人口资源紧张的矛盾,严重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重农抑商的政策势在必行。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