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与清朝的藩王制度历史介绍

明朝与清朝的藩王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685 更新时间:2024/1/3 5:43:25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清藩王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当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可谓是如日中天,天下大部分人都认为大顺便是下一个大一统王朝。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攻占北京灭亡明朝以后,并没有一鼓作气的统一中国,反而是在清朝入关以后一蹶不起。不只是丢掉了北方半壁江山,更是率先出局,还不如南明小朝廷坚持的时间长,成为清朝统一中国的一块垫脚石。

那么关外的清朝为什么可以快速统一中国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清承明制,也就是说清朝在入关以后,全盘接受了明朝的制度。

这一招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不只是使国家机器迅速运转起来。更是方便用明制来招降前明官员,也就是说清朝当时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大规模招降前明官员,而且是既往不咎。像刚刚入关以后,清廷就明确宣布:“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大家想想清庭全盘继承明朝制度,又既往不咎的大规模招降前明官员。使这些官员原职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并且很有可能加官进爵,这效果自然是相当之好。而清朝以此拉拢了官绅阶级,自然是无往而不利,成为最后胜利者。

那么既然是清承明制,为什么明朝的藩王是分封于全国各地,而清朝的藩王却不能离京呢,这背后原因何在呢,为何差别这么大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首先来说虽然是清承明制,但清朝并非照抄明朝的制度,而是以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改动。发展到后面,其实内里跟明制已经是大为不同了,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所以清朝的藩王制度没有继承明朝,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细说起来,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藩王制度,也属于正常之举。

一是明朝藩王制度弊端很明显。

明朝的藩王制度有一个最大特色,那便是世袭罔替而且还不做事。

一般藩王的传递是由嫡长子袭封,其他的儿子则是郡王。郡王以下又层层分封,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爵位。

而每一等级都有相应的禄食,在洪武二十八年规定:亲王岁禄一万石,以下开始递减。不过待遇都不错,减至奉国中尉也还有二百石。

毫不夸张的说明朝的宗室成员,从出生到死去,包括婚嫁啊丧事之类的都由朝廷承包,待遇之好,在历朝历代都数一数二的。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明朝的藩王待遇很好不说,自明成祖朱棣以后,是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参政权。可以说就是被圈养的高级动物,起不到作用反而成为朝廷的负担。

二是清初出现了藩王架空皇帝,差点篡位的情况,所以随着自身发展而制定了藩王制度。

纵观历朝历代清朝的开国史可以说与其他朝代大为不同,其他朝代是开国时期名将云集。像明朝开国时期的名将很多,诸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等。而清朝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开国史,清初诸王在开国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诸如豫亲王多铎率大军灭了南明第一个也是最强大的弘光政权,还有肃亲王豪格率领大军平定了四川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等等。

清朝在开国过程之中诸王出力最大,所以这时期诸王的权力也很大。甚至出现了摄政王多尔衮架空顺治帝之事,如果不是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去的话,那么多尔衮以后很有可能篡位的。

正因为有着这样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所以顺治帝亲政以后开始打压诸王权力。像驾崩的时候,以年幼的三子玄烨继位,并没有以宗室亲王辅佐,而是以四大辅臣来辅佐年幼的康熙帝。

清朝因为自身发展过程中有着藩王掌权太大,威胁乃至架空皇权的事情。加之参考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所以清朝在清承明制方面,关于藩王制度自然没有使用明朝的藩王制度,而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制度。

像明朝是藩王分封全国各地,而清朝藩王则是不能离开京城,这样处于天子脚下,方便皇帝监视。

而且清朝的藩王自顺治帝以后,并没有兵权。最多像康熙派十四子胤禵那般前往边疆带兵平乱,不可能一直有带兵之权。

虽然藩王没有带兵之权,但有着参政权。可以发挥出不错的作用,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像晚清风雨飘摇之际,恭亲王奕訢对于稳定当时局势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充分发挥了清朝藩王制度良性的一面。

当然说起明清藩王区别的话,可以说清朝的藩王制度是自身发展之下走向了良性一面。而明朝的藩王制度,则是在自身发展之下,走向了恶性的一面。

为什么这样说呢,宋安之来说说明朝的藩王制度变化史,想必大家就清楚了。

明朝开国以后,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藩王给予了极其优厚的待遇,诸如世袭罔替之类的。但朱元璋的想法并非是让自己的后代坐享其成,而是让他们承担起供卫中央朝廷的责任。

明朝藩王制度的特点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也就是说诸王虽然有三护卫等兵权,但没有土地人口,所以藩王的分封并非是造就了国中之国。

这些藩王分为两种,一是以燕王朱棣为代表的九大塞王,主要负责抵御蒙古南下的边患,因此拥兵多者达到两三万。二是分封于全国各大要地,以此来供卫中央朝廷。虽然藩王都有三护卫的兵权,但说白了并没有威胁中央朝廷的实力,反而可以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不至于有尾大不掉之患。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参考借鉴了唐宋皇室孤立的情况,为了巩固皇权。所以“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民生”。说白了就是给予藩王一定兵权,如果有一天皇室遇危,各地藩王就可以合力供卫之。

可以说朱元璋的藩王制度设计中,藩王虽然有兵权,但不至于威胁中央朝廷。藩王虽然待遇不错,但也承担起了相应责任,并非是坐享其成被圈养的。

但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以后,历史的发展就开始戏剧化了。本来中央朝廷的兵力对于藩王是具有碾压性的,不然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也不可能短短几个月连削五王的,甚至逼得燕王朱棣装疯卖傻的。但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在燕王朱棣造反以后,活生生打烂一手好牌,以至于朱棣逆袭成功。

当然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制度是一大败笔的原因所在,其实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制度虽然有弊端,但不至于可以威胁到中央朝廷。只能说建文帝朱允炆水平太差,被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所以很多人下意识这般认为。

燕王朱棣逆袭成功以后,升级为明成祖朱棣。朱棣出身藩王,自然害怕后世有人再度效仿自己,来一场“靖难之役”来转移帝系。所以朱棣开始剥夺诸王的兵权,到了仁宣时期,诸王兵权基本上都被剥夺,自此以后一般情况下藩王不再设立护卫。

可以说因为燕王朱棣的逆袭成功,所以明朝的藩王制度开始走上了恶性的一面。后来藩王不只是兵权被剥夺,更是由供卫中央朝廷的存在变成朝廷严密防范的对象,发展到后面是宗室不能参与国事、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不得出仕。甚至连日常行动自由都要限制在城中,连出城扫墓都要预先请示朝廷。

也就是说自明成祖朱棣开始对藩王制度进行改动以后,到了后来藩王是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参政权,因此成为被圈养的高级动物,久而久之随着人口繁衍增多,成为国家巨大的财政负担。

虽然明朝宗室到了明末也就是二十多万,并且早在嘉靖帝时期就开始拖欠相当一部分宗室成员的禄米等,以至于血缘疏远的贫穷宗室是“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所以不能说是一些人夸张的认为是吃垮了明朝,但也的确是当时朝廷的巨大负担。

而明朝长时间对于藩王如同圈禁高级动物一般,在这种坐吃等死的成长环境之下,很明显藩王的能力也很平庸。诸如明朝灭亡以后的南明四帝,都是由藩王继统,但没有一个有所作为,也就是隆武帝勉强说得过去。而这些藩王能力平庸,没有力挽狂澜,所以南明自然是丢失了一次又一次大好机会,只能走向灭亡。

所以说同样是随着自身发展而完善的藩王制度,很明显明朝发展到最后是走向了恶性的一面。以至于江山风雨飘摇之际,没有藩王出来力挽狂澜,哪怕是有所作为都没有,多是内斗有两下子,面对外敌不堪一击。

正所谓以史为鉴,通过明清藩王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好的制度其实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制度完善的好坏,关键还在于人的,所以人性的把控,有时候至关重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辛丑条约

    在清朝的时候,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朝由于闭关锁国时间太久,对抗不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无奈最终被逼签下了辛丑条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全都是一些对我国很不利的内容,这也导致中国的经济不断的倒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辛丑条约的内

  •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作用下的结果,当然也不能排除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下,他们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资本积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并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历史的必然结国,对于一

  •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事件年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秦受封为诸侯,始立国。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四年):迁至汧、渭之会,筑城邑。公元前753年(文公十三年):初设史官记事。公元前750年(文公十六年):伐戎,地至岐。公元前714年(宪公二年):徙平阳,伐荡社。公元前

  • 北洋三大军阀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范围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洋军阀,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

    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看这个问题,应该问的是北伐战争时期。吴佩孚,湖南湖北加河南,兵力号称二十万。孙传芳,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五省,基本在他控制范围内,兵力号称二十万。张作霖,1927年初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

  • 西汉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西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汉

    西汉的行政制度,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

  • 西汉疆域面积多少 西汉行政区域划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汉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汉朝地图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

  • 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三家归晋”为止,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雄并起,各路豪杰相继登上舞台表演的大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将星闪耀独具魅力的时代。东汉末年,最乱的时候,地方割据势力多

  • 唐朝中后期主要历史事件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

    唐朝自高祖李渊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随着玄宗日益殆于政事,盛唐开始走向衰亡。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安史之

  • 魏蜀吴三国军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

    三国是魏蜀吴三家政权并立的时代,因此我们分析三国的情况时都得三家分开来看。三国各家的军制都差不多,只有细微差别。曹魏兵制三国官制、兵制和东汉官制、兵制比较相似。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

  •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北朝

    北朝(386年581年)包括北魏(386年534年)东魏(534年550年)西魏(535年556年)北齐(550年577年)北周(557年581年)南朝(420年589年)包括刘宋(420年479年)南齐(479年502年)南梁(502年557年)南陈(557年589年)分裂后的统一581年杨坚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