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蜀吴三国军制介绍

魏蜀吴三国军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13 更新时间:2024/2/2 16:33:59

三国是魏蜀吴三家政权并立的时代,因此我们分析三国的情况时都得三家分开来看。三国各家的军制都差不多,只有细微差别。

曹魏兵制

三国官制、兵制和东汉官制、兵制比较相似。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黄初年间(220-226)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只是割据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

平定一个地方,留部分军队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

蜀汉兵制

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汉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东吴兵制

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船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艟、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艑、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

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这样,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标签: 三国

更多文章

  • 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国家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北朝

    北朝(386年581年)包括北魏(386年534年)东魏(534年550年)西魏(535年556年)北齐(550年577年)北周(557年581年)南朝(420年589年)包括刘宋(420年479年)南齐(479年502年)南梁(502年557年)南陈(557年589年)分裂后的统一581年杨坚得周

  • 西晋恢复分封制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分封制

    在我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分封,行郡县,推动了历史向前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是分封制并没有因此灭亡,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又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分封,分别是汉初分封、西晋分封和明初分封。西晋与西汉,二者在建国之初,都根据自身实际的考量,又重新启用分封制,不过二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西汉初年的分封,在历

  • 中共六大召开背景 中共六大有哪些人参加 中共六大中心任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共六大

    1928年6月18日,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出席会议的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84人。点击查看:历史上的今天6月18日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共产国际书记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

  •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鞅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管仲提出的这个改革对于齐国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齐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管仲改革和这个商鞅变法有什么样的异同呢?很多人都不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管仲改革简介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管仲改革中&ldq

  •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管仲

    其实说到这个管仲改革,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对于这个改革,让齐国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变的。而且历史传记上面有很多都有关于他的生活传记。那么关于这个管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管仲改革的具体内容1.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

  • 南宋内侍省制度历史简介 南宋内侍省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内侍省

    内侍省,官署名,皇帝之近侍机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北齐初置中侍中省和长秋寺;隋初改称内侍省,后称长秋监,参用宦官和士人,掌侍皇帝,管理宫室之事。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代或称内侍省,或称内侍监、司宫台,专用宦官,由内侍监、内侍、内常侍等为首官,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

  • 南宋翰林学士制度历史简介 翰林学士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历唐末、五代不断演变发展,到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供职机构便已成熟设置,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翰”,根据《说文解字》其解释为“天鸡赤羽也”。翰林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不过在当时“翰林”一词只泛

  • 南宋地方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南宋地方官制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宋

    南宋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宋太宗以后,又把全国分为若干路,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元代的省。这就变成为路、州、县三级。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最低一级,自秦汉以后,历朝相沿不革。宋代的县,设县令、县尉,作为一县的长官。大县还设有主簿一员。

  • 南宋馆阁学士制度历史简介 馆阁学士在朝堂上有哪些职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宋,馆阁学士

    宋代馆阁是国家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两种职能。宋人不汉注重书籍的编撰、校勘与雕印,同时朝廷亦重视馆阁建设,委重臣加以执掌,并隆遇各种馆职人员,使得馆阁成为宋代重要文化设施之一。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馆阁,即三馆和秘阁。三馆是指昭文、史馆、集贤院三个单位。三馆在

  • 南宋诸寺监制度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寺监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神宗时,九寺各专其职,并分设本寺的长官卿、少卿各1员以及丞、主簿12员。但各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