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权势衰落是因为分封制吗

周朝权势衰落是因为分封制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770 更新时间:2024/1/16 0:15:22

前言

说起分封制,我们都会想起诸侯林立的周朝,想到纷乱四起的春秋战国,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天下战乱不断,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蚕食,强国吞并弱国,不断壮大。周天子无力制止,眼见国势日下,七雄并起,却无可奈何,只能困守洛邑一隅,等待灭亡。东周的国君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憋屈的君主,诸侯们经常把周天子视为权力的装饰,需要时便取用,不需要时就弃之不顾,失去了诸侯朝贡的周天子别说威严,就连生活也日渐落魄,洛邑周边的百姓也不再有首都人民的优越感,而是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而日显颓唐。以往的历史学者多数会认为是分封制导致王权的分化,使得周王室东迁后权势衰落,诸侯不听朝廷号令,肆意开战。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一探究竟。

西周诸侯国

一、取代部落联盟制,分封制应运而生

分封制诞生于商朝,而兴盛于周朝。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的国家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部落联盟即由实力强大的国家作为整个部落联盟的盟主如夏国,商国,周围的方国表面上臣属于盟主国,实际上有很高的自主权。这个时期的方国和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很大的差别,它们的政治,外交,军事,财政等事物均由自己决定,不需要请示盟主国,这些方国与盟主国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中国各王朝与其藩属国如朝鲜,越南这些国家的关系。所以这些方国其实并不能完全视为盟主国的领土,只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朝贡,而这种朝贡也会因为盟主国与方国之间的和战状态时断时续。如夏朝时期,夏王太康昏庸无能,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使得周边纷乱四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起兵夺了王位,一番波折后,太康的孙子少康东山再起,平定叛乱,这才得以复国。其他方国也经常与盟主国发生战争,如夏朝时几个比较强大的方国有扈氏、有缗氏等,商朝时的东夷各国,经常与盟主国爆发战争,胜者成为霸主,败者则沦为附庸。

商朝方国形势

而在分封制诞生之后,情形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商朝时期,由于国力的上升和历代商王的征伐,使得商朝的疆域不断扩大,为统治这些新归附的地区,商朝开始分封一些功臣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本来是接受商王的敕封建立的,其政治、外交、军事等都有中央控制,平时按时进贡,战时根据中央的号令统一行动,这时的诸侯国是中央王朝领土的一部分,没有了之前的方国那些自主权,所以分封制的诞生使得中央王朝能够进一步控制新归附的地区。而在以分封制为主体的周朝,中央王朝对于周边的控制能力更是得到了加强。《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

这段文字讲的是周夷王时,纪侯在周夷王面前进谗言,诬陷齐哀公,结果周夷王听信谗言,烹杀了齐哀公。国君如此惨死,作为东方大国的齐国却不敢反抗,仍然小心侍奉周天子,可见此时周王朝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之强。这正是分封制对于强化王权的积极之处。

二、西周建立分封制的具体措施

西周建立分封制的具体措施可以说无处不体现着周天子的权威。在分封制中,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他分封自己的臣下建立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周王室的臣属,而这些国家的国君又有属于自己的臣下,称为卿大夫。通过这种封敕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各阶层上下节制,达到强化王权的目的。

除了通过这种垂直的等级制度来强化王权之外,从周王室封敕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也能看出分封制建立的目的。《荀子》记载: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从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王室贵族占了多数。且周代的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等级越高,国家实力越强。而爵位高的诸侯大多出于王室贵族,或为开国功臣,另一部分则是前朝贵族。这种分封的方式体现了统治者利用王室贵族和功臣拱卫中央王朝,同时安抚前朝贵族的目的。

西周初期诸侯国分布

上图是西周初年的诸侯国分布情况。其中我们发现,周王室的直辖地要远大于其他各诸侯国。

《孟子·万章下》记载: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几四等。”

这就保证了周王室有足够的力量来统驭四方,而其他面积较大且地处要冲的诸侯国也大多是周王室的贵族或功臣。如位于东西二周之间的虢国,其开国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又如开国功臣姜尚封于齐,武王之弟周公旦封于鲁,作为周王室管理东方的代表,武王之弟姬奭封于燕,作为管理北方的代表。其他如晋国、卫国等当时的大国也都出自王室贵戚。周朝正是通过这样的分封强化了周王室对各方的控制,使得王朝疆域稳固,四方安定。

三、分封制的精神衣钵周礼

周礼相传为周公旦所著。虽然后人对其成书的年代有争议,但其记载的确是有关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等制度。周礼本身是一部通过官制来体现治国理政思想的著作,其对当时社会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周礼规范了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秩序,这种秩序影响了当时社会大到王位传承,小到百姓财产继承等各个方面,如周朝的王位传承为嫡长子继承制,其他财产继承,名爵授予也都有嫡庶之分。

第二、周礼是当时统治者治国为政的原则,也是调节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想基础。

第三、周礼是当时国家各项法度礼制的根本来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总之,周礼就是一部维持当时周朝宗法制度的典籍,而我们也能从这部著作中找到分封制的思想精髓。

《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

这里规定了王畿之外的九等区域,也规定了各诸侯国的疆域范围,由此将周礼中的等级制度渗透到了分封制中,进一步将周王室为天下共主的意识置于人们的思想核心,以达到维护王权的目的,同时也为分封制提供了思想渊源。

四、分封制对于东周延续统治的积极意义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兵戈四起,战乱不断,很多人认为这是分封制导致的。其实并非如此,周王室之所以在东周以后权势衰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西周时期,自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周王室与诸侯之间便矛盾渐起,之后周厉王由于施行暴政导致周王室在诸侯当中的权威形象大为受损,后来虽经历了宣王中兴,但西周始终没能回到往日的兴盛,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更是破坏了诸侯对周天子的敬畏与信任,从此周王室威望日衰,诸侯开始各自为政。

第二、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邑以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领地大为缩减,西方的领土渐渐为新兴的秦国所有,王室直辖地大概只相当于一个中等的诸侯国,实力的衰减导致了权威的下降,周天子无力再调节诸侯间的矛盾,而各国国君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畏惧周天子,使得周天子逐渐沦为了有名无实的君主。

周平王东迁

第三、面对王室衰微的境况,周朝统治者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重塑权威,反而激化了与诸侯的矛盾,周桓王时,为了压制郑庄公的势力,周、郑在繻葛开战,结果周天子战败,更被郑国将领射了一箭,从此周天子威严不在,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更加肆无忌惮。

由于以上的几种原因,导致东周时期周天子不再有往日统驭天下的能力,可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周朝的国祚还是延续了数百年之久,这正是得益于分封制。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第一、春秋时期,诸侯的势力相对还比较弱小,还没有战国七雄那样叱咤风云的实力,所以各国国君要做一番伟业都要打着“尊王”的旗号,如著名的齐桓公就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各国间树立威信,从而成就了他的一世霸业,也为齐国长久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而之后被称为霸主的国君也大多都效法齐桓公,所以这一时期由于分封制的影响,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成为各国政治博弈的筹码,想成为一方霸主,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四方,才能令各国威服。

齐桓公尊王攘夷

第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名义已不再是大国争取的对象,由于各国实力的膨胀,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活动不再需要征得周天子的同意,可是由分封导致的局面使得各国都不具备短时间内吞并其他国家进而统一天下的实力,诸侯国之间相互牵制、蚕食,周天子就这样在大国的夹缝间生存着,虽然艰难,但也是一种存在。当然后来秦国异军突起,打破了这种平衡,周朝也随之走完了八百年的国祚。

从以上两点原因来看,周朝之所以如此绵长的国祚正是得益于分封制。

结语

虽然强盛一时的周朝最终还是灭亡了,但其如此长久的国祚令后世王朝望尘莫及,而作为周朝的主要政体分封制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研究的焦点,也时常加以借鉴。秦朝建立后,虽然新生的郡县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面对大量遗留的六国旧贵族及山东地区危机四伏的局面,这种政体却略显不合时宜,使得秦朝十数载就灭亡了,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重新分封了诸王,使得汉朝的统治一时得到了稳定,而后世王朝在建国之初也多采取这样的方式巩固统治,以化解王朝建立之初政局不稳的问题,收到了一时的效果。所以,不能依据表象就断定分封制为王权分化的根源。在诞生之初,分封制确有强化王权的作用,周朝也正是因为施用这一政体才获得了一时的强盛,长久的国运。

参考文献

1.《周礼》

2.《左传》

3.党建网,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

4.韩星: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

标签: 周朝

更多文章

  •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如何对待西汉皇族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汉光武帝

    今人看汉末三国题材,都会觉得相比曹操、孙权来说,刘备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有汉室血统。但是刘备的汉室血统源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庶脉,而当时大汉王朝却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东汉虽名义上继承了西汉,实际上却是刘秀自己奋斗开创的。这也是后人为何将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或前汉与后汉)的原因所在,那刘秀是如何对

  • 实力最强的北齐为何被北周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齐

    历史上的南北朝,其实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南北对峙。在北魏分裂之后,南北朝其实就进入了一个三足鼎立的状态。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与权臣高欢闹掰,西逃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北魏至此分裂,权臣高欢立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而宇文泰则杀掉孝武帝,于次年立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自此,东魏和西魏再加上南边的萧

  •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的本质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周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春秋和战国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说法则

  • 清朝顺治帝时期的文化举措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顺治帝

    福临亲政之时社会很不安宁,内地反满斗争连绵不断。福临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杀,敬谨亲王尼堪遇伏衡阳身死,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因而福临感到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是收买,安抚汉人,镇压反抗。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

  • 北宋的党争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党争

    历史上先后出现的皇权以外的政治力量不外乎有外戚、宦官、后宫、宗室等。这些政治集团往往产生于皇权衰弱之时,这些皇帝要么色令智昏,不问朝政;要么昏庸愚钝;亦或是年少无知。朋党彼此之间或争权夺利,或相互勾结,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争权夺利的斗争,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而自北

  • 石敬瑭叫儿皇帝的原因 石敬瑭为什么要割让燕云十六州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石敬瑭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儿皇帝石敬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语:石敬瑭是带着耻辱登基称帝的,他被称之为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以至于北宋建国以后,依旧没能从辽国手里拿回这块地盘,所以大家称石敬瑭为汉奸。不过很无奈的是,石敬瑭压根就不是汉族,而是粟特族人。这就有点雷人了,人家不是

  • 成吉思汗为什么选择窝阔台做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窝阔台

    作为蒙古帝国创始人的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一生留下嗣无数,其中嫡子(正室所生之子)仅有四人。但最终作为承继皇位的,却是三儿子窝阔台(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年-1241年12月11日)。成吉思汗为何如此,他的意图是什么

  • 南北朝时期梁朝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梁朝

    南朝第三个小朝廷萧梁,与南齐同脉同姓。梁武帝萧衍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侄,也是西汉萧何的后裔,"汉相国何之后也"(《梁书·武帝本纪上》)。南齐时,萧衍封梁王,任雍州刺史,驻襄阳。萧衍是在南齐内乱中乘势崛起的。萧衍谋取帝位的手段也不"温和"。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正月,萧衍迎齐和帝萧宝

  • 夏神宗李遵顼是怎么误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遵顼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举历史十分悠久,自隋朝初创到晚清废除的一千多年间,先后有649名文状元诞生,这些满腹经纶的状元郎出朝为官后,有的官至郡守、刺史、州牧,有的跻身学士、翰林、宰相,但只有一人能以状元身份君临天下成为皇帝,他就是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顼,也是西夏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李遵顼本是西夏齐忠武王李彦宗之

  • 清朝是怎么治理东北地区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

    清朝幅员辽阔,在沿袭了行省制度后又采取了其它特殊管理制度来管理地方事务。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划山海关内为18个行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同时陆续在北方设立五个将军辖区,管辖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盛京将军府以山海关为界,出关即为关外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饶,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