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雍正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416 更新时间:2024/1/27 13:52:02

雍正七年(1729年),借着对西北用兵的局势,雍正成功组建了新一代权力机构“军机处”,并且所用的理由都非常蹩脚。

雍正说,原有权力机构“内阁”位置不好,在太和门之外,距离中心太远,那肯定容易泄密,于是就在隆宗门内重新找了个地方,组建了一个名为“军机处”的机构。

名义上说是找以前内阁中比较缜密的人来做事儿,但实际该怎么选人、怎么操作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

其实这种事情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清朝入关之后权力体系的混乱,几代皇帝都在逐渐整改。而这种方式和其他朝代都很大的相似处,其手段都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如果我们将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件事放在整个清初、甚至是之前的朝代史中来看,就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顺治康熙、雍正如何一步步整顿了权力机构

清朝虽然在宣传上一般是有十二位皇帝,但其在中原建立正统王朝是从顺治帝开始。

顺治因为种种原因,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这个原因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具体真相。但实际情况就是,当时顺治帝留下的“孤儿寡母”,即孝庄和康熙并不能完全掌控局势。

于是就出现了鳌拜等权臣“辅政”的现象。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康熙擒杀了鳌拜,夺回朝政大权,但是这时候的朝廷还不是康熙一个人说得算。

根据清朝的传统制度,有一个机构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其实有点像明朝的“内阁”制度,他们的决定是可以干扰皇权的。

为了解决这一掣肘,康熙帝在康熙16年的时候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做“南书房”。

本来这个名字也是很贴切现实的,就是一群人陪着皇帝读书、写字、画画等等休闲事,这个地方也比较“清要”,但能入选的臣子都是皇帝宠信之人。

久而久之,这个部门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负责起草一些诏书。

这样一来,“南书房”实际上就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逐渐取代了之前“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外朝内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帝在位期间,朝政是错综复杂的,纳兰明珠索额图等人结党严重,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

“南书房”的成立有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成为双方斗争的一个交汇地。“党争”暴露在皇帝的眼下,其实就没有多大的威胁了,康熙帝也是顺着各方的斗争来进行制衡。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帝感觉南书房的地位有点太高了,权力有些过大,不易于管控。

其实这也正常,顺治在的时候,鳌拜等辅政大臣不敢过于逼迫,“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康熙即位之后,擒杀鳌拜,设立新的权力中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

到了雍正时期,也会觉得康熙留下来的机构有威胁,所以要推翻原有的权力中心,另起炉灶。

于是,雍正就以对西北边陲用兵为借口,担心内阁和南书房等机构泄密,所以就成立了“军机处”。

显然,雍正也借鉴了康熙成立南书房的做法,并且对这些人员的任用方式有所调整。

这个时候的“军机处”实际上不是一个固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小团体。内部成员除了都是雍正所信任的之外,还都有其他身份。

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兼职”。

那么,既然不设官职,那人员选用自然就是以皇帝信任为唯一标准了。

“军机处”也就取代了原来的南书房,成为了新的权力核心。而它作为一个固定的机构,是在乾隆时期,并且一直持续到清末。封建朝代一以贯之的矛盾,都用了同一种方式解决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一直存在两个矛盾,一个是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矛盾,另一个就是君权和以相权为代表的其他权力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的处理方向,几乎都是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为主,雍正设立军机处其实和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做法几乎是一模一样。

我们来看几个其他朝代的处理方式,就能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汉朝的权力中心,尤其是汉初阶段曾经有过“虚君实相”的做法,丞相是“开府治事”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丞相作为“三公之一”,它与其手下一众官员主要负责的就是对国家事务的处理,他们办公的地点不在宫中,而在丞相自己的府邸,叫做“府中”。

所以诸葛亮《出师表》中曾经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这么来的。

朝臣五日一朝,将在丞相府里所处理的事务向皇帝禀告,有些事情需要皇帝来决定。

这是汉朝曾经的朝堂运行方式。

而汉武帝时期认为“三公”权力太大,需要进行集权,于是就选了一批人重新组建了一个小团体,通过“加官”的制度来组建新的权力机构。

一位小官本来没有进入皇宫的权力,但是皇帝给他一个“加给事中”的头衔,于是他就有了进出宫禁的特权,可以参与议事。

这就是“内外朝制度”。

原有的权力中心“丞相府”逐渐变成了外围执行机构,新的权力机构是“内朝”。

而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直接建立一个叫做“尚书台”的机构,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台阁”,它才是真正的决策机构,“三公”已经彻底成为执行机构了。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认为“尚书台”的权力太大,于是将它改为执行机构,另行设立了“中书省”作为新的权力机构。

到了南北朝时期,皇帝又认为中书省的权力太大,于是就再设立了一个“门下省”对其进行节制,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唐太宗时期,尚书省不再设立尚书令,只有左右仆射,但也不再参与决策,他又认为中书省权力太大,于是就采取了类似汉朝“加官”的方式,让一些担任其他官职的官员通过兼职的方式来参与决策,像“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等都是这样的官职。

宋代和唐代差不多,也是采取了诸如设立“同平章事”等手段组建权力中心。

从这么多朝代的做法就能看出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其实与它们没什么两样。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雍正帝又设立“军机处”削弱“南书房”,这是一套用以节制除君权外其他权力的常规做法。

从这一趋势也可以看出,对待权力中心的革新,封建王朝其实都是采用架空原有机构,设立新机构的方式,既选择了可以信任的官员参与决策,又不至于使原机构的人感觉到落差太大。

这是一个很温和也有效的做法。

标签: 雍正帝

更多文章

  • 万历援朝战明朝派出了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万历援朝

    许多小伙伴都对万历援朝战争颇有疑惑,可能大家比较纠结的就是明到底派了多少人参战?明、日各自的损失又有多大?由于中、日、韩三国史料记载差距甚大,因此很难直接从史料里面寻找精确答案。而网上也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声音,认为明朝抗倭援朝是劳师百万,拉锯战七年,还损失惨重,得不偿失。从史料记载来看,明朝第一次抗

  • 战国时期秦齐争霸的时代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

    唯一两个在春秋战国时代称帝的君主,秦昭襄王(西帝)齐湣王(东帝),这远比秦始皇称帝要早很多。其实不是他们为什么能称帝,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称帝?实际上在战国那种形势下,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可以跳出来称帝,只要他胆子够大,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起来打他。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

  • 称帝后的朱元璋的定都计划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

  •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汉

    五代十国,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和柴荣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是北汉,灭于公元979年。也就是说,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了灭掉北汉,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都曾率大军伐之,但北汉依然坚持了近三十年,

  •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

    曾有一位清粉表示诧异,说天底下为什么会有明吹(明粉)的存在。因为他的固有意识,是清朝很了不起,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贬低明朝,以至于把明粉,指责为明吹。现实中确实有这样很多清粉的存在,而且这些清粉,绝大多数是汉人,老实讲,就是当年被清兵入关大屠杀所残余下来汉人的后代。(这些在现实中扮演清朝戏份的汉人,基本

  • 西晋太康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康之治

    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西晋开国皇帝,生于公元236年,卒于公元290年,在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是历史上的晋武帝,他的父亲是晋文帝司马昭,叔叔是晋景帝司马师,之后的皇帝司马睿是他的儿子。在位期间,司马炎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推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首先在政治上,他承袭了曹魏,但也有所

  • 夏侯玄为何会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么弊端和局限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正始改制

    正始年间,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于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辅臣辅助太子处理政事,由此司马懿和曹爽登顶曹魏政坛的最前沿。初时,曹爽念在司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对其还是多有敬畏的。《三国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

  • 清朝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地处于内容古高原与北平原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夏季凉爽宜人,基本无炎热天气。承德避暑山庄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相续建造起来的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承德这个地方居住这很多清皇族遗存下来的八旗子弟,保留着过去八旗子弟的一些生活习惯。因此

  • 刘备伐吴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

    刘备伐吴虽然看起来是为了关羽,但是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真实的目的却远不止于此。刘备伐吴最终虽然说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而且刘备还病逝白帝城,但后世仍然还有很多人对此产生很多的疑惑,究竟刘备有没有可能灭掉孙权,吞并东吴,最后直接和曹魏对抗呢?刘备伐吴的时候,他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他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 哪个朝代的太监权力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监

    我们知道太监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产物,一直以来都对各个时期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太监权力非常大的朝代,宦官干政更是常见,皇帝在他们眼中也根本不算是什么。那么在古代众多的历史朝代中,究竟哪个朝代的太监的权力最高呢?很多人觉得明朝太监权力很大,那么还会不会有比明朝更高的呢?下面就让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