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援朝战明朝派出了多少军队

万历援朝战明朝派出了多少军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653 更新时间:2023/12/10 12:17:08

许多小伙伴都对万历援朝战争颇有疑惑,可能大家比较纠结的就是明到底派了多少人参战?明、日各自的损失又有多大?由于中、日、韩三国史料记载差距甚大,因此很难直接从史料里面寻找精确答案。而网上也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声音,认为明朝抗倭援朝是劳师百万,拉锯战七年,还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从史料记载来看,明朝第一次抗倭援朝实际派遣部队四万人左右,第二次最高达到12万人,有些许出入也不会相差太大。但总有人信不过这个数字,老想搞个大新闻,所以我们这次就以德服人,以平壤之战为例,从两个侧面角度入手,来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一是明军与日军作战能占据多大优势?二是即明军出征需要多少粮饷的花费?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大家也就明白,劳师百万这种傻话没必要信了。

一、明日两军兵力和战斗力对比

1592年3月,基本上统一日本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调集了三十万军队,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借口朝鲜不肯出兵帮助攻明,于4月发兵进攻朝鲜。其中15万海陆军队直接陆续登陆朝鲜半岛,10万人留守国内,丰臣还给自己准备了6万人的预备队。

日军一路摧枯拉朽,数月之内朝鲜八道全部陷落,朝鲜国王李昖慌忙派使臣前往明朝搬救兵,甚至动了到大明避难的念头。明朝一开始并不以为意,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朝鲜和日本合谋欺骗大明。但在查明实情之后,明朝派遣了一支由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先遣队先行入朝试探日军虚实。

日军进攻釜山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祖承训率领的3000先头骑兵因为轻敌在平壤受挫,损失惨重,明朝廷方才知道日军的实力,因此急调名将李如松赴朝作战。之所以选择李如松,一是因为李如松是号称“万历第一大将”李成梁的长子,在当时的明军将领中也是出类拔萃;另外嘉靖年间负责东南沿海抗倭事务的胡宗宪因谗言被免职后,其幕僚徐渭曾经造访过李如松,并将他在抗倭战斗中积累的经验向李如松一一传授。可以说李如松对日军战法是清楚了解的,这是当时大部分将领不具备的优势。

李如松

为了与日军大部队对抗,明朝也火速调派各地精锐部队前往朝鲜战场。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年十月初六,明神宗朱翊钧下令抽调吴惟忠所部南兵和火器手各三千人,辽东兵丁一万人,蓟镇、保定两镇各自精兵五千人,宣府、大同各自精兵八千人以及刘綎所部精兵五千限期开赴辽东。后来考虑到倭寇势大,又于十一日下旨,选募义务、东阳两地精兵数千、山西精兵两千以及保定士兵万人担任后援。

而根据当时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宋应昌编写的《经略复国要编》记载,至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初八日,蓟镇、保定、辽东、大同、宣府等地部队大都已到齐,另外还有已到各级将领的家丁千余人;而刘铤的五千蜀兵、杨应龙的五千士兵以及蓟镇、山西、延绥等地尚有部队未到。实际上,收复平壤的主力还是北方边军与吴惟忠所率南兵。

与此同时明朝还在战争初期向朝鲜战场输送了大量火器,包括大将军炮120位、灭虏炮268位、虎蹲炮37位、小信炮1500余个,百子铳168架、快枪500杆和三眼铳100个,以及各种火箭、铁蒺藜、轻车等装备,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根据柯胜雨的研究,日军在朝鲜半岛的兵力有陆军十五万多人,包括:

小西行长的第一军,18700人;

加藤清正的第二军,22800人;

黑田长政的第三军,11000人;

岛津义弘的第四军,14000人;

福岛正则的第五军,25000人;

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15700人;

毛利辉元的第七军,30000人;

宇喜多秀家的第八军,10000人;

小早川秀秋的第九军,11500人。

水军则由九鬼嘉隆率领,约9000人,兼管运送兵员、装备和粮草。

日军当时没有火炮,但是铁炮(即火绳枪)的装备率比较高。

平壤之战前形势图

李如松到达朝鲜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占据平壤的小西行长,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没有太多的争议,日军被明军击溃,小西行长狼狈败退回王京。但是明、日双方的伤亡到底分别有多大?

这个问题中、日、韩三国史料差距太大,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日方的史料不太靠谱,动辄就说斩杀上万明军,照这个算法,几拨明军都不够他们杀的了。朝鲜的史料公认相对客观,但是也有互相抵触之处,明朝史料则是比较模糊,咱们就只能综合参考估计一下了。

先来看日军损失,战后《万历邸钞》中有数字说:“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这个数字就有些夸张了。《李氏朝鲜实录》中记载打死日军一千六百余人,与前面提到的斩获数大体一致。战后日军在朝鲜的王京统计各部损耗时,小西行长所部只剩下六千多人,损失万人以上。

小西行长

一般来说,阵斩的人头数与实际杀敌的数字是有很大出入的,因为有些敌人可能是受伤逃亡后才死,或者由于将领催促进军士兵来不及斩首邀功,因此这个数字不能代表阵上杀死敌人的人数。但一千五百人的阵斩数也是很惊人的,综合来看,算上烧死、溺死和被俘、逃亡的,日军损失人数也至少接近万人了。

再来看明军损失,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中写道:“阵亡官丁七百九十六员名,阵伤官军一千四百九十二员名,在阵射死骡马五百七十六匹。”也就是说明军伤亡两千多人。后来他又在《二十三日报石司马书》中说:“昨平壤伤毙不下千人。”可能是指伤员中又有一千多人伤重不治死亡。李如松也跟朝鲜人说:“我兵为救活尔等,死伤几三千余名。”可以看出,中国方面的数据差距不是很大,当场阵亡加上伤重不治身亡可能要接近两千人,另有大量伤员。

此外,日军在朝鲜有十五万陆军,却没有得力干将来救援小西行长,只有大友义统来逛了一下还被炮声吓跑了。我猜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日军攻占朝鲜八道后,每个军团分别驻守一道,巩固战果,小西行长负责平壤所在的平安道,战前明朝将领假意求和,给日军造成假象,使他们没有迅速集结大军向明朝边境施压。

另外,日军内部其实也矛盾重重,加藤清正素与小西行长不和,支援的可能性不大,小西行长被围时曾向王京的日军大老求援,但是他们最后竟然也决定不予支援。

最后,明军是假意求和之后突然翻脸围城,整个攻城和追杀过程也只持续了几天时间,各地日军就是想支援也来不及。

加藤清正

因此明军以大约二比一的兵力比和一比五的战损比收复了平壤,凭借的不是简单的人海战术、乌拉冲锋,而是依靠三个优势:一是战前的谋划和谋略,麻痹了敌军,为大军的汇合争取了时间;二是利用火炮等重型火力,减少了攻城作战的压力;三是日军内部的不和也为明朝大大助攻了一把。这样看来,明军与日军作战是占有优势的,并不需要派遣太大规模的部队。劳师百万,笑笑就好。

二、明军出征所需的粮饷花费

明朝永乐之后,除了土木堡之战,我们很少看到出动十万以上军队的作战行动,不是明朝不想打,而是打仗实在是太贵了。我们先来看一个万历援朝一百年前的数据。1472年,成化八年,当时的右副都御史、延绥镇巡抚余子俊上疏,建议在河套地区修筑1770里的边墙,抵御鞑靼人的攻击。

他给成化皇帝算了一笔账,当时已是冬天,征讨河套地区的明军都驻扎在延绥,约有8万人,如果全军出动并且预备好明年一年的粮草,购买米豆需要银子94万两,草料60万两。如果运输大队每人运米豆6斗,草四束,就需要407万人次,花费又是825万两,所以为了省钱,不要打仗,还是修长城吧。

这个数字我看了也吓一跳,但《明史·余子俊传》里的原文确实是“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总共需要24420000斗粮豆,这个数字应该是将民夫的口粮算在里面了。余子俊可能是为了故意放大出征的费用,于是只说用民夫运粮而不是驮马或骆驼。但我们可以设想,即便只是购买粮草就要花154万两,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其运费也一定会相当高,再考虑各种运输途中的损耗,实际的花费会非常大。

再来看一个五十年前的例子,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兵部侍郎曾铣给皇帝上疏,请求出塞收复河套地区,他给的方案是率领当地6万士兵,加上2000山东枪手,趁春夏之交,带上50天干粮,直捣巢穴,而预计的花费大概在30万两白银,其中粮草费用大约17万两白银,另外还有赏金、薪金等。这么算的话6万军队打一年就是210万两。

但这也只是理想状态,因为一方面,50天时间不长,运输费用可以大大节省,这尚且就要30万两,如果是长期出征,后勤压力增大,费用会更高;另一方面边塞需要防守,边军6万人恐怕不能全数出征,还需要另外招募军队,支付粮饷,又是一大笔开销。

最后我们来看朝鲜战场上发来的报道,由于明军要迅速进军,一时来不及筹集粮草,因此希望朝鲜能按照5万军队的规模先支援三个月。根据预算,五万军队,每天就需要720石粮食,三个月需要65000石,可当时朝鲜自己也穷,只凑够了50多天的军粮,后面的粮草还得明军自己运。就算按照曾铣的低花费来算,别说百万大军,三十万人恐怕就让明王朝很难承受,不破产就烧高香了。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为挽回局势,一把火烧了日军在龙山的粮仓,日军也只得撤退议和,第一次抗倭援朝就此告一段落。所以粮草、后勤的压力是战争各方共同面对的难题,日军也绝不例外。

三、错误之源

《明史·日本传》中将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结果总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将日本撤退说成是丰臣秀吉死亡才导致的,明朝丧师数十万,花费白银几百万两,还没有胜算。这可能就是许多人对这场战争怀疑的起点。

如果丧师数十万,那真得派兵百万,但是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来看,百万大军,打上七年,花费的粮饷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说白了,丧师数十万跟费银几百万之间就是完全矛盾的。只花几百万两银子就能调派百万大军,这仗打得成本太低了,明朝真是幸福。

当然还有兵部主事丁应泰弹劾杨镐和李如梅兄弟的事情,也是类似的话,《明史》中记载丁应泰说“辽兵阵亡已逾二万,皆丧于如梅兄弟之手。前后费饷六七百万。又谓镐与如梅媚倭将清正,与之讲和,以私通清正之书进呈。因论镐所当罪者,二十八事,可羞者十事。”不过后来明朝廷派人去前线调查,并没有支持丁应泰的证据。此人由于弹劾杨镐而在朝鲜名声极差,战争结束后,万历皇帝将其革职为民,总算是为当时的英雄们挽回了一点应有的尊严。

四、小结

其实不管损失如何,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讲,当时援朝是势在必行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只是想让国内这帮只会打仗的武士发泄一下,顺便损耗一下诸侯国力,巩固自身对日本的控制。这一观点并无绝对错误,但是也想的有点简单。在日军顺利攻陷朝鲜七道之后,加藤清正的部队还一度攻入当时的明朝边境,并与女真部落接战并且攻占了几座营寨,只不过担心战线拉得太长陷入险境,于是又撤回了。这里顺便一提,明朝的都司是比卫、所高一级的军事、地理组织,内陆也有都司,如陕西行都司等,所以奴儿干都司是正经儿的明朝国土。

我们可以设想,丰臣秀吉可能一开始确实没有真想攻打明朝,但是如果明军没有援朝,或者援朝失败,丰臣秀吉怕是不可能仅仅将魔爪抠在朝鲜半岛上的,明朝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和北方边境都会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胁京城。

在军事层面,朝鲜半岛就是与中国大陆唇亡齿寒,半岛有不安全气氛,北方最能直接感受到。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朝出兵援助朝鲜不仅出于宗主国义务,也是有明确的战略考量,只不过其目的主要在于打退日军,而没必要一定大创尽歼,主要是实现维护周边局势安全的战略目的。

这篇文章主要以第一次援朝战争为例,不得不承认,第二次援朝,明朝打得就窝囊多了,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但受财力和边防局势掣肘,也不可能派遣太多部队。其实明朝到底派了多少军队,损失有多大,这种问题很难从现有史料得出十分准确的定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当时军事背景的分析和史料的逐一辨析来尽量还原历史情况,并且平心而论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既不能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活在历史的阴影里。

参考文献

【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

《明实录·神宗顕皇帝实录》

【清】张廷玉等,《明史》

柯胜雨,《万历东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吴思,明长城的投资与收益,引自《历史学家茶座·第三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标签: 万历援朝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秦齐争霸的时代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

    唯一两个在春秋战国时代称帝的君主,秦昭襄王(西帝)齐湣王(东帝),这远比秦始皇称帝要早很多。其实不是他们为什么能称帝,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称帝?实际上在战国那种形势下,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可以跳出来称帝,只要他胆子够大,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起来打他。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

  • 称帝后的朱元璋的定都计划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

  •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汉

    五代十国,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和柴荣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是北汉,灭于公元979年。也就是说,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了灭掉北汉,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都曾率大军伐之,但北汉依然坚持了近三十年,

  •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

    曾有一位清粉表示诧异,说天底下为什么会有明吹(明粉)的存在。因为他的固有意识,是清朝很了不起,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贬低明朝,以至于把明粉,指责为明吹。现实中确实有这样很多清粉的存在,而且这些清粉,绝大多数是汉人,老实讲,就是当年被清兵入关大屠杀所残余下来汉人的后代。(这些在现实中扮演清朝戏份的汉人,基本

  • 西晋太康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康之治

    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西晋开国皇帝,生于公元236年,卒于公元290年,在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是历史上的晋武帝,他的父亲是晋文帝司马昭,叔叔是晋景帝司马师,之后的皇帝司马睿是他的儿子。在位期间,司马炎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推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首先在政治上,他承袭了曹魏,但也有所

  • 夏侯玄为何会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么弊端和局限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正始改制

    正始年间,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于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辅臣辅助太子处理政事,由此司马懿和曹爽登顶曹魏政坛的最前沿。初时,曹爽念在司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对其还是多有敬畏的。《三国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

  • 清朝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地处于内容古高原与北平原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夏季凉爽宜人,基本无炎热天气。承德避暑山庄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相续建造起来的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承德这个地方居住这很多清皇族遗存下来的八旗子弟,保留着过去八旗子弟的一些生活习惯。因此

  • 刘备伐吴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

    刘备伐吴虽然看起来是为了关羽,但是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真实的目的却远不止于此。刘备伐吴最终虽然说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而且刘备还病逝白帝城,但后世仍然还有很多人对此产生很多的疑惑,究竟刘备有没有可能灭掉孙权,吞并东吴,最后直接和曹魏对抗呢?刘备伐吴的时候,他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他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 哪个朝代的太监权力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监

    我们知道太监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产物,一直以来都对各个时期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太监权力非常大的朝代,宦官干政更是常见,皇帝在他们眼中也根本不算是什么。那么在古代众多的历史朝代中,究竟哪个朝代的太监的权力最高呢?很多人觉得明朝太监权力很大,那么还会不会有比明朝更高的呢?下面就让吾

  • 宋真宗为什么将定难五州割让给了李继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真宗

    唐代,定难五州的首领叫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地区就是夏州、绥州、银州等地,公元882年,拓跋思恭因对皇帝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被赐姓“李”。这就好比郑和,原名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才成为郑和。拓跋思恭原本就是党项(北方少数民族)人首领,改名后称作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