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纠治方法历史介绍 汉朝的选官以什么为标准?

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纠治方法历史介绍 汉朝的选官以什么为标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961 更新时间:2024/6/14 11:50:13

自秦代统一的高度集权的政治格局形成之后,汉王朝执政者继承了这一体制并有所创新和完善。

两汉选官制度即是在此意义上的更新,提高了执政效能和管理质量。同时,对于产生的以腐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弊病,也通过政治引导、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和舆论评议有所防范,有所纠治。

察举:兼重德才的选官形式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理解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形式的递进。

“世官制”即世系官职的制度,汉初依然施行。《史记·平准书》说:汉初社会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仓氏、庾氏是也”,反映了“世官制”的传统。

汉文帝时,已有从社会基层选用“贤良”“孝廉”的做法,指令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从社会下层推荐从政人员。名臣晁错就是以“贤良文学”之选,又经帝王亲自策试,得以升迁为中大夫的。所谓“贤良文学”,强调道德和才能标准。

不过,当时这种选官形式还没有成为完备的制度。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主要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六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同时明确规定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这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

《汉官仪》一书,包括汉官源流、职掌、爵秩、官佚等,可作为汉代朝廷典章制度之参考。

察举作为新的选官体制强调看重德能,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官员任用,这对于防止选官腐败是有效的。《后汉书》记载,如“令试之以职,乃得充选”,李贤注引《汉官仪》称之为“务实校试以职”“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即在行政岗位实践一年才可以向上级推举。这种对于德行人品和工作能力确定考察时限的要求,也有积极的意义。

监察、举劾、弹治:行政处罚方式

汉代有更为完备的监察体制。御史大夫下辖侍御史十五人,“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汉武帝时根据需要特设“直指绣衣使者”作为皇帝特派专史,主管贵族高官的监察。

汉元帝时,有“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的做法,颜师古解释说:“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所谓“考校”,与现今“考察”“考核”语义接近。

看来,选用官员和考察官员,以道德水准为标尺,体现了对选官制度予以健全完善的一个行政侧面。

监察官“禁察踰侈”,即惩罚违反制度的贵戚近臣,查处究办称作“举劾”,这些特使有很大的权力。一般官员也可以相互揭发举报,史称“弹治”。对于犯罪官员应当举劾而“阿纵”“不举劾”的,也要受到处罚,严重者甚至同坐。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说:“汉承秦制,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由此可知,官员犯罪,主管负责的上级要承担连带责任。选官程序中,荐举候选人才者,如果其推选对象渎职犯罪,荐举者也要承担罪责。如富平侯张勃举张汤“茂才”,而张汤因“父死不奔丧”被举奏“下狱”,张勃也因“举不以实,坐削户二百”。胡广“为济阴太守,以举吏不实免”。

在并非故意的情况下,选举不实仅削户、免职而已。如属故意,则要给予刑事处分,实例有“山阳侯张当居坐为太常择弟子故不以实”受到“完为城旦”的处罚。又有戴涉因举荐的人“盗金”而“下狱”。

汉明帝刚刚即位,就下诏宣布:“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指出选官方式的严重问题,要求主管部门“明奏罪名”,予以惩处,重申“举者”也必须同样严厉责罚。所谓“并正举者”,李贤注解释为“举非其人,并正举主之罪”。《后汉书》卷二《明帝纪》还记载:有官员因“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对于选官程序中发现的“举非其人”的问题,“举者”必须承担责任,已成为汉代制度。

李贤注引《汉官仪》说:汉章帝明确了选官的四个条件:“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经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强调基本原则是“皆存孝悌清公之行”。要求“自今已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举茂才尤异孝廉吏,务实校试以职。有非其人,不习曹事,正举者故不以实法。”就是严格执行对举荐者提供虚假信息予以追责并严厉惩处的法律。

《续汉书·百官志一》刘昭注补引应劭《汉官仪》也强调“四科取士”的原则,“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所谓“正举者”,成为坚持选官公正的行政传统。

类似的史例,还有《后汉书》卷六《顺帝纪》记载司空刘授免官,李贤注引《东观记》说,是以“辟召非其人,策罢”。名臣陈蕃批评时政,“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也说明“辟召非其人”,是罢免责任官员的正当理由。

《书》“歌”《诗》“刺”,“谣”“谚”品评:社会舆论谴责

朝廷议政时,可以对“辟召非其人”情形公开揭露指责。如《后汉书》卷四五《张酺传》:“三府辟吏,多非其人。”《后汉书》卷五四《杨秉传》:“内外吏职,多非其人。”这种政治批评,有时利用灾异的出现而发表,从而扩展了影响力。

如《续汉书·五行志二》“灾火”条说,汉灵帝时发生火灾,是上天对政治黑暗的警告。当时,“官非其人,政以贿成,内嬖鸿都,并受封爵。京都为之语曰:‘今兹诸侯岁也。”对于选官腐败的社会舆论谴责,形式是多样的。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记载一道诏书:“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书》歌股肱,《诗》刺三事。”说“吏政”的问题导致了灾异频繁,这当然是由自当时“天心”与“人情”相对应的神秘主义意识。“《书》歌”和“《诗》刺”,是古来通常出现的社会舆论表达方式。

《续汉书·五行志一》“谣”条记载,汉桓帝初年,“京都童谣”有对“政贪”的揭露和谴责。其中涉及选官:“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这里所说的“童谣”,与上文说到的“京都为之语曰:‘今兹诸侯岁也”同样,也是民众口传的舆论方式。

《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说,“灵献之世”,选官体制败坏,“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抱朴子》“故时人语曰”写作“桓灵谚曰”,也是以民间谣谚为形式的社会舆论。

《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记载,两汉之际,农民军控制关中,“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虽然并非正统王朝的选官体制,却同样因为选举“非其人”,遭到以歌谣为形式的社会舆论批判。多种社会舆论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选官腐败的情形有所收敛。

标签: 汉朝

更多文章

  • 清朝的加衔制度历史介绍 什么样的人能加衔?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加衔制度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如果因公殉职,或是有突出贡献,朝廷照例会有所表示,在原职的基础上给予加衔。不过在明代以前,这种加衔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到了清代以后,关于加衔,才有了法律上的规定。清初由于是开国时期,重视武功,只是规定了武职官员的加赠事宜,并以级别加以区分。如顺治九年(1652)规定:提

  • 明朝的王爷和其他朝代的什么区别?王爷被削藩后平时干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爷

    中国拥有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这两千年历史中大部分王朝的王爷们拥有着仅次于皇帝的地位和权力,他们平时参与处理政务为朝廷出谋划策,必要时也会带兵打仗保家卫国。不过在诸多朝代中明朝的王爷们却是个例外,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实权,平时的任务就是在封地吃喝玩乐。第二阶段为明惠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时期。朱允炆

  • 秦朝修建的秦直道为何能寸草不生?秦直道的建成有哪些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直道

    提起秦始皇,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暴君,实行残暴统治。不过,他在位期间也为后世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这些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你知道秦始皇曾修建过一条高速公路吗?“高速公路”?看到这很多人都会心生疑惑,那时候有这技术条件吗?其实严格来说的话,秦始皇修建的这

  • 宋朝为何重文轻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

    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皇帝郭威手下的一员大将,后周六年,周世宗柴荣北征得病返回京师,不久驾崩,逝世前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统帅禁军。次年(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

  • 唐朝宰相晚上不加班的两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

    说到唐朝的宰相其实大家也知道的真的是舒服啊,毕竟是盛世,其实这也看不出舒服不舒服,话说啊在唐朝官员是不用加班的,说的就是宰相,宰相到了晚上不允许加班的,哈哈,这个就显得十分有趣了,那么具体情况是啥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仇士良是唐朝一个大宦官,玩弄朝政20年,先后诛杀了4名宰相,权倾一时。公

  • 甲申易枢历史事件介绍 慈禧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甲申易枢

    1883年,由于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扩张,与清朝的利益发生冲突,两国最终兵戎相见,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战争持续16个月左右,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军先败后胜,顶住了法军的攻势并一度反攻。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以两国开启和谈,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控制而告终,清朝就此丢失了越南这个藩属国,从结果上来看是属于失

  • 七七事变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

  • 商朝的都城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朝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国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频繁迁都,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

  • 三国时期的领土面积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一般是指公元220年到280年,这期间,中原地区主要存在在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北方统治地位,孙权接过父兄基业,于赤壁之战联刘抗曹击败曹军,刘备入川,此后魏蜀吴三国君主相继称帝,由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东汉时期,汉朝控制的疆域被分为十三个州,曹操自陈留起兵,逐

  • 壬寅宫变对历史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是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嘉靖帝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嘉靖帝为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