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后期国本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明朝后期国本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787 更新时间:2024/2/18 23:30:31

明1586年,一场将要持续近15年的“国本之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表面上看,这场国本之争说白了就是为了确定太子的最终人选,可其背后,却隐藏着皇权与相权,甚至是官僚集团内部等诸多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

正如史书所说,“国本论起,而朋党以分,朝堂水火矣。争国本者,竟满公车。”

而且在这场“国本之争”爆发四年后,面对愈演愈烈的党争局势,身为明朝的实际统治者,明神宗朱翊钧非但不加以调控阻止,反而选择了退居幕后,不闻不问。

自此开始了他“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的怠政生涯。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明神宗就不担心朝堂局势没有了他的控制,继而失控崩溃吗?

明朝党争愈演愈烈

而且,明朝当时的党争局势,还跟其他封建政权的党争不太一样,并非只是一个党派斗一个党派,而是一个党派同时针对明朝朝堂其他所有的党派。

这也就意味着明神宗当时所面临的情况,亦或者国本之争之所以能持续近15年,绝非只是因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党派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场面。

而是形成了一种某一个党派一家独大,继而其他党派为了不让自身的利益受损,这才临时联合起来,继而共同对抗这个最大党派的情况。

相比于那种势均力敌的场景,这个一个同时针对多个党派的朝堂斗争明显要更为复杂的多。

就拿明神宗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来说,当时朝堂最大的党派是以沈一贯方从哲为首的“浙党”,他们力主拥立朱常洛为太子,且代表了明朝大多数官员的意向。

但这个时候的明神宗却不想册封朱常洛,而是想册封“朱常洵”为太子。不过随着时间的变迁,期间虽然波折不断,但朱常洛总算还是顺利的当了太子。

这段时期,便是前文所说的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且明显皇权意志受到了压制。

但大家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相反,这里的皇权意志受压制还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随着公元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回乡以后,明朝末期最大的一个在野集团“东林党”也就此逐渐成型。

而且“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当时还在朝堂中当权的“浙党”代表沈一贯也同样成了被批判的人物之一。

若只是这样的话其实还没啥,毕竟封建时期政治意见不同的官员大有人在。

可问题是顾宪成等人在国本之争期间同样是支持册封朱常洛为太子的官员之一。而且由于东林党官员往往都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能很快找到明朝社会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

所以支持东林党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并隐隐有着压“浙党”一头的趋势。

从而也就有了后续逐渐发展成型并互相斗争了数十年的“东林党争”事件。

也就是东林党同时对抗以沈一贯、官应震等为代表的“齐楚浙党”联合党派、以及其他同样因地缘关系为核心而结成的昆党、宣党等。

这段时期,便是开头所说的官僚集团的内部斗争。

后来随着朱常洛的登基称帝,还得在这皇权、相权的斗争中再加上一个宦权,俨然更为复杂,不过这都是后话,咱们暂且不提。

主要还是说明神宗为何在这党争愈演愈烈的时期选择了退居幕后。

明神宗不阻止朝堂党争局势的实质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国本之争期间相权对皇权的压制,让明神宗对朝堂失望了,决定眼不见为净。

可事实上,作为明朝的统治者,明神宗他会甘心相权就这么对皇权实现压制,而且自己还不作为吗?

显然不可能。

让我们在回到国本之争爆发初期,那时候是万历十三年,也就是国本之争爆发的第二年,明神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天旱虽由朕不德,亦天下有司贪婪,剥害小民,以致上干天和,今后宜慎选有司。”

相信大家从这句话里面很轻松的可以看出来,这个时期的明神宗,其实就已经有了“整顿吏治”的念头。

如果大家觉得这只不过就是明神宗感叹官员贪污,有感而发的一句话,算不得啥的话。

那就接着往下看,在明神宗怠政期间,明神宗他啥也不管的事情都是啥。

“吏部奏天下郡守阙员,不报;阁臣请补司道郡守及遣巡方御史,不报。”

类似的案例在明神宗怠政时期极为常见。

反而是那些直接对接民生的大事,诸如“治云南失事诸臣罪,巡抚都御史陈用宾、总兵官沐睿下狱,论死。庚辰,振南畿及嘉兴、湖州饥。......十二月戊午,再振南畿,免税粮”等赈灾、平叛之事,却几乎一个不落。

大家也别觉得这可能是朝堂那些官员代为处理的,因为以明朝的政治体系来说,由官员代为处理的几率很小。

虽然地方上的奏章都会传到内阁那里,由内阁大臣想出解决方案,但是这不代表内阁就可以决策并执行了。

想要决策的话,还必须将代表决策意见的“票拟”传到“司礼监”,待司礼监筛选后再呈交给明神宗。

只有明神宗决定做了,这才能由司礼监代笔批注下放六部具体执行。否则明神宗可能压根就看不到内阁提交上来的这些“票拟”。更别提还顺利下放执行了。

很明显,明神宗之所以不阻止,并不是说他就真的是打算眼不见为净,对朝堂失望了,恰恰相反,他正是想要以一种“旁观者”的形式去缓解朝堂那愈演愈烈的党争局势。

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相权不影响皇权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削减官僚集团势力,间接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压制。

与此同时,朝廷没有了新鲜的血液注入,那些以“官员”为根本核心的党派之争也只能是呈现出一幅“坐吃山空”一般的互相消耗局面,直到皇权再度占据主导地位。

标签: 国本之争

更多文章

  •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西汉宗室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秀

    今人看汉末三国题材,都会觉得相比曹操、孙权来说,刘备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有汉室血统。但是刘备的汉室血统源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庶脉,而当时大汉王朝却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东汉虽名义上继承了西汉,实际上却是刘秀自己奋斗开创的。这也是后人为何将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或前汉与后汉)的原因所在,那刘秀是如何对

  • 李自成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后是如何稳定统治秩序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

    公元1644年3月19日,经过两天的激战,李自成的大顺军毫无悬念的占领了北京。前一天,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眼看江山不保,自己又无力回天,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自缢这条路,把自己吊死在万岁山的一棵古老槐树上。国祚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灭了。李自成在自己智囊团队牛金星、宋献策等人陪同下,领着一帮

  • 蜀汉三大王牌军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蜀汉

    乱世之中军权为重,只有手握精锐的诸侯才能称雄一时,所以除了常规部队之外,各方诸侯手中或多或少都会握有一两支王牌部队,三国时期也是如此,比如三国前期的诸侯公孙瓒有白马义从、吕布有陷阵营、袁绍有大戟士等等。当然魏蜀吴三国也不例外,其中比较为人所知的是曹操有虎豹骑和虎卫军,孙权麾下有无难军、解烦军和车下虎

  • 清太宗皇太极是怎么解决蒙古问题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太极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太极是怎么解决蒙古问题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虽然说从汉代起,中原王朝为了保存实力、维持和平,就开始了不断给周边少数民族部落送美女、送公主的过程,但这些萝莉们都是赤裸裸的牺牲品,真正能完成和亲任务,又能得到善终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性别一换,画风突变。作为男性联姻中

  • 刘裕是汉朝宗室后代为何不把国号改为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武帝,刘裕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

  • 后周世宗柴荣不死赵匡胤敢反吗 柴荣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柴荣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被拥立为皇帝,成为宋朝开国国君,自然是和柴荣早逝有很大关系。不少朋友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还敢反吗?其实答案很明了,柴荣只要活着,赵匡胤无论如何都是没机会的。当然,影响每件事定性的因素都有很多,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柴荣的离世只是原因之一。柴荣

  • 南朝齐萧道成的后代都被杀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萧道成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萧道成的后代是不是也被杀了,看到这个很多人也都非常高兴了,因为这个萧道成也把别人后代都杀了,这个是不是又印证那一句什么世道有轮回的说法啊,嘿嘿,更多的我们也不说了,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这个萧道成的后代是不是被杀了,然后又是被谁杀了的相关的问题吧,感兴趣的可以速度的看看了!萧道成

  • 柔然历史介绍 柔然国是现在的哪里 柔然国是目前什么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柔然

    说到柔然国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个国家的传说还是非常非常多的,在历史上这个国家曾经非常的灿烂,但是后来又神秘的消失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柔然国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来看的话,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柔然国是现在的哪里柔然主要是现

  •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最迟称帝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权

    汉末战乱出英雄,三家分得天下。公元220年,篡汉自立,建立魏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东吴。从上面的时间轴中,可以看到孙权是称帝最晚的,而且是在魏蜀相继称帝后的八九年,才正式称帝,建立东吴。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孙权称帝比魏蜀晚?孙权为什么不早称帝呢?最

  • 北魏道武帝为何要创建“子贵母死”的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北魏

    “子贵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初行此制时道武帝拓跋珪像是经过相当充分的考虑,懂得它的得失之处,而且多少有应付不测的思想准备,而不像是一种临时心血来潮的不顾后果的因应措施。拓跋珪这样一个“出自结绳,未师典诰”的野蛮人,居然找到偶见的汉代典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