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道武帝为何要创建“子贵母死”的制度?

北魏道武帝为何要创建“子贵母死”的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356 更新时间:2024/2/21 16:05:31

“子贵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初行此制时道武帝拓跋珪像是经过相当充分的考虑,懂得它的得失之处,而且多少有应付不测的思想准备,而不像是一种临时心血来潮的不顾后果的因应措施。拓跋珪这样一个“出自结绳,未师典诰”的野蛮人,居然找到偶见的汉代典故作为口头依据,虽有“太子”的强烈反抗而不回头,并且从此形成代代因袭的北魏定制,这显然不是用个人的残酷习性可以解释通畅的。也许这种需要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制度,一定有某种还没有人加以探究的深层背景。

拓跋珪属于鲜卑族拓跋部.拓跋旧制,“七族”、“十姓”血缘相近,“百世不通婚”,拓跋婚姻必取之拓跋以外部落。拓跋部世代与周围部落酋长通婚,其祖母是燕国慕容氏(就是天龙八部中的姑苏慕容,历史上是鲜卑族的一大部落),母亲和老婆是贺兰部贺兰氏(匈奴族),另一个老婆是独孤部刘氏(匈奴族)。

按习俗,这是一种政治婚姻,它能巩固婚家部族利益,也有利于部落联盟的维系与巩固。事实上,有不少部族与拓跋是世代通婚,包括娶后和嫁女。君后有强大的部族背景,部族也因君后而增加影啊。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的过程中,得到了慕容燕国、贺兰部、独孤部的很多帮助。但当羽翼丰满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拓跋珪不惜对原来帮助过自己的亲人下手,先后打散、消灭了慕容、贺兰、独孤三大部落,将原来的部落民变成了普通市民,原来的部落酋长变成了北魏任命的官员。

道武帝依靠后族支撑自己的部落联盟领袖地位,完全没有问题,但要靠它树立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专制君权,却是办不到。道武帝必须有一个集中权力的过程,其中包括剥夺母后和母族权力,特别是母族干预拓跋事务的权力。剥夺权力必将影响现实利益,引起强烈反抗,因而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为了一劳永逸的根除后患,拓跋珪推出了“子贵母死”制度。先是赐死了刘氏,又把贺兰氏关了起来。

“初,帝母刘贵人(案:刘贵人出自独孤部)赐死,太祖告帝曰:‘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魏书·太宗纪》。

一个野蛮皇帝对这样一个重大决策引汉典为据,表面看来说的是汉武帝故事,实际上却全是拓跋宫廷内情。所谓妇人与政,指的是道武以前各代后宫母强立子的惯例;所谓外家为乱,指的就是几代以来各外家部族干预拓跋君位传承。

细审道武创业战争的主要攻战对手,叔父窟咄除外(这正是由于拓跋部并未建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拓跋珪不被一致认同为当然继承人的缘故),几乎都是与拓跋世婚的外家部族,即道武妻族独孤刘氏诸部,母族贺兰贺氏诸部,祖母族慕容诸部,其中并没有一个是拓跋部的宿敌。这正证明了,拓跋珪创业的主要障碍不是别人,而是拓跋部的外家部族。

拓跋珪建立“子贵母死”之制,不惜以杀妻为代价来巩固北魏帝业,正是有鉴于拓跋屡代强后及后族干政引发动乱的惨痛教训。

也许是报应吧,因为对自己的亲人、恩人下手太狠,拓跋珪不久就开始精神失常,最终被不忍心看到自己母亲被赐死的贺兰氏之子杀死。但“子贵母死”制度却延续了下来。

这一违背人伦的制度,在后来被宫中野心家利用,竟实行了上百年,沿袭了七代。

这里要重点说一说明太后冯氏,就是《锦绣未央》里李未央(冯心儿)的原型(从奴婢到皇后再到皇太后,最后为太皇太后,传奇的一生)。

冯太后本是汉人,出于北燕皇族,入北魏后坐父诛入宫,因缘而为皇太后,又由于特殊机遇得到弄权机会,但并无外家实力支撑。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权力欲望极强。在短暂执政之时,就为自己长久之计进行筹画。

她从保太后受尊重的事例中得到发,深知最可靠的手段是母养皇储,从而控制日后的新皇帝。这等于是掌握了政局的未来。恰在此时皇子宏(即后来的孝文帝)生,冯太后“躬亲抚养”,这一没有母亲的幼小皇子就成为冯太后手中“奇货”。她坚守子贵母死之制,除赐死储君之母以外,甚至诛戮至于储君的母族。孝文即位,冯氏为太皇太后,她牢固控制孝文帝,而且进行下一步筹画。孝文产子,“生而母死”,就是说不待立储之日,母林氏即被赐死。孝文帝曾经想废除此制,挽救妻子林氏生命,以不能逆冯太后旨意而未能成功。冯太后不但自己掌握了两代储君,还引诸冯氏女入宫,其中二人后来相继被立为孝文皇后。

而且,这些冯氏女当权后也效法其姑故伎,夺取新产皇子而母养之,赐其母死。

因此,由文明太后开端,诸侄效尤,子贵母死之制不但未得废除,而且更形巩固,并演化为强人倾轧的残酷手段,阴毒恐怖气氛弥漫于迁洛以后的北魏后宫之中。

孝文帝临死前才下决心揭除冯氏内外势力,但未及正式宣布废止子贵母死之制。直到宣武帝后宫胡氏产子逃过了各种暗算,三岁时立为储君,即后来的孝明帝,储君之母胡氏亦未赐死,即以后的明太后。胡太后是北魏一朝唯一凭血缘关系擅权的母后。至此,实行了百年的子贵母死之制事实上被废除了,但是北魏国祚事实上也终于此。

标签: 北魏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杨广称帝后都做了什么事情?三征高句丽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炀帝

    隋炀帝在位前期国力仍然强盛,隋炀帝继位之初便决定营建东京洛阳,并于同年下诏迁都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修驰道与筑长城,带动中原与南北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并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了隋朝版图。然而由于隋炀帝过于急功好利,这些举措相反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破坏。下面历史小编就

  • 姚苌为什么杀苻坚 姚苌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姚苌

    姚苌曾被苻坚所救,后来投降前秦。等苻坚继位后,姚苌成为他身边最为重要的将领,姚苌也是立有诸多战功。不过姚苌明显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一个将军,等他有机会后便开始对苻坚动手。当时苻坚出长安,前往五将山,姚苌趁机拿下苻坚,并且逼他禅位。但苻坚宁死不屈,最后死在了新平。但就算是这样,此后姚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

  • 为何古代很多都是从北往南完成统一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

    最近有人问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历史的变迁好像都是有一些规律可以寻找的,比如说这个全国大一统的情况,话说中国古代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个北方到这个南方的,也就是北方向南方统一,而这个南方向北方就少太多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为什么古代大都是从北往南完成统一,而从

  • 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小冰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定都北京。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后延续了319年。明朝晚期,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从而,爆发了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而在清兵入关后,陆续击败了南

  • 五胡十六国中的“五胡”指的哪5个少数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五胡

    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历劫而不屈。以最强的延续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从魏晋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演进中充分证明的这一点。司马氏在曹魏统一北方和王浚渡江灭孙吴一统天下的基础上,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制度。由此造成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统治的基础。在西晋时

  • 春秋时期都有哪些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侯国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分裂时期,史学家们把这段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乱”。为什么会乱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国的护卫下把国都从镐京迁到了洛邑,东迁之后的周王室衰弱到了极点,统辖的范

  • 日本侵占东北14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北

    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突然炮击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第一炮。在此后的4个月当中,日本侵略者陆续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侵占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之久。在中国东北地区沦陷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把中国东北变

  • 宗法制什么时候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宗法制

    宗法制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的,秦朝统一六国后,奴隶社会彻底结束,标志着宗法制彻底结束。宗法制的内容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宗法制是夏朝确立,商朝继承与发展,到周朝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是按照王族或贵族的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利。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一直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权利,让自身的爵位和财产保持完整性

  • 隋炀帝、唐太宗两帝为何要持续攻打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炀帝,唐太宗高句丽

    很多人对高句丽政权并不熟悉,总是将高句丽和高丽混淆,因为从地盘上看两者有一定重合性,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二者相差不过二百五十年。2015年公司组织我们去本溪五女山旅游,五女山上的高句丽王城,作为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个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但是可悲的是,我的同事都是开口闭口高句(ju)丽,

  • 明朝蓟州兵变的起因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蓟州兵变

    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被残酷镇压的事件,被称为蓟州兵变,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的悲剧,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悲剧。大概是由于不光彩,当局者并不想将这件事大书特书,在《明神宗实录》中只有寥寥数笔,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