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57 更新时间:2024/2/21 8:03:25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后置而不废,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实为最高军事机构。蜀国建立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政后,诸葛亮掌军政大权,总揽全军。末年,则以大司马主管军政,以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事统帅。吴国军政大权决于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此外,三国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曹操于建安(196~219)初年设军师,他任司空后又设军师祭酒,继有中、前、左、右军师。后来,外军中也设置军师,如征南、征东军师。曹丕称帝后,高级武官下皆设军师,如太尉军师、大司马军师、大将军军师、抚军大将军军师等。蜀国早期有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既当参谋又有指挥权,后来设中、前、后军师,也多为将军兼任。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般以左、右大司马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三国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军队构成

三国形成时期之初,各起兵将领以将军亲自统军,兵力较少,并集中使用,实各为一支军队。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后,曹操同时要对付刘备、孙权,其中央军分为集中机动与分区镇守两部分:一部分集中于中央所在地,担任宿卫兼出征,称中军;另一部分由中央派遣,分别镇守京外,尤其是与蜀、吴邻近地区的军事要点,称外军。中外军体制随之形成。当时,孙权、刘备仍以将军或王开府(设立机构),统掌军政大权,实行中、前、左、右、后五军制。蜀、吴统治者相继称帝后,同魏一样,军队分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

中军。魏初,主要由曹操相府亲军转变而来的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五营组成。正副统帅为中领军和中护军。后期,司马氏为准备代魏,扩充中军,兵力远强于外军。蜀中军的宿卫军主要有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虎骑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吴中军以宿卫军为主,称羽林、武卫、虎骑等,首领称督或将军。

外军。指由在京外各都督统领的军队。魏主要置于沿边诸州,由朝廷委宗室贵戚出任都督,统掌一方军事。有的还兼领太守、刺史,视其资望,加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或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称号;有的同时辖两三州驻军。其权限有使持节、持节、假节等。蜀、吴外军将领,一般将驻地名冠于都督或督前为称号,如永安都督、江陵督等。

州郡兵。即地方军,基本以刺史、太守私人部曲为基础增募组成。担负本州郡守备,有时也奉命配属或协同中外军征战,其长官由刺史、太守兼任,多带将军称号。魏在未置外军都督的各州,设监军1人,称监某州军事,以控制地方兵。

三国军队,有步兵、骑兵、弩兵和水军等兵种。水军以吴最强,步、骑以魏为盛,弩兵以蜀最著名。三国总兵力,最盛之时约达80万~90万:魏40万~50万,蜀10多万,吴20多万。

兵役制度

三国形成之初,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募兵制。至建安年间,因长期战乱,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曹操、刘备、孙权都开始逐渐实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确保兵源。曹操将士兵家属集中居住,作为人质,并从中获取后备兵员。其兵称士,以服兵役为终身义务;其家称士家或兵户、军户。士家另立户籍,与民户分离,子孙世代为兵,士兵叛逃罪及家属。同时,规定士家女子不得外嫁,士死后寡妻遗女仍配嫁士家,以繁衍士裔。吴还实行世袭领兵制,将帅世袭,所统之兵亦世代相袭,家属随军营居。三国时期,除世兵制外,又用招募、收降、征兵补充军队。还以多种手段,从少数民族中获得大量兵员。如魏的乌桓兵、凉州兵,蜀的南中飞军、叟兵,吴的山越兵等。

三国沿袭汉制,建有抚恤制度。如士卒死亡,要收殓葬埋,魏曾规定送至其家,官为设祭。对伤残将士,免徭役,授土地,给耕牛,分米谷等。

管理与训练制度

各国注重以法治军,定有管理、训练一系列制度,并严明赏罚,以确保其施行。曹操颁布的《论吏士行能令》、《军令》、《败军抵罪令》等,魏军一直奉为治军的法令、制度。其主要内容有:行军、列阵、攻守、驻营和战船停发等,均得按指挥信号行动,违令者斩;战场上士兵紧随本队旗帜,不得乱位,临阵逃脱者,一律斩首;家属隐藏逃回士兵逾一日不报,同罪;行军不得损坏庄稼等。还规定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国的将领出征或镇边戍守,皆以家属为人质。魏、吴还设校事,监察军民隐事。军队有轮休制度,魏、蜀休假人数常为五分之一。各国都较重视军事训练,建有训练基地,诸葛亮在成都附近以八阵图演练军队,曹操作玄武池培训舟师,孙权利用江湖大练水军,收效显著。魏在每年立秋后举行阅兵,号曰“治兵”。

后勤保障制度

三国军队补给,主要由政府筹办。军粮、军费依靠租调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获的军粮比重很大。屯田有民屯和军屯。魏国军屯又分军队屯田和军户屯田。军队屯田,主要由驻守与吴、蜀临近地区的外军担任,按建制由各级军官管理,且耕且守,耕战结合。军户屯田,由军事系统的农官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管理。蜀军屯主要在与魏接壤的汉中地区,有时与农民杂错垦耕,但原建制不变,由当地长官担任督农,指导屯田。吴的军屯多是士兵和家属一起耕作。吴还实行奉邑制,赐给统兵将领若干县邑,用其租税收入供给部曲及所统之兵,奉邑多少根据官职大小和领兵数量而定。

武器装备,由官府作坊制造,设军官监造。相传蜀诸葛亮曾改制成一发十矢的连弩,装备部队。各国均有造船基地,吴国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所造“长安”号,可载士兵千余人。物资运输,主要靠牛马骡驴和车乘,传说蜀用“木牛”、“流马”运输,提高了山区补给效率。

另外,三国袭用汉时边防烽燧制度,建有守望、报警和其他通信设施,沟通京城与边防、督将与部属间联系。军事文书由驿站传递,魏还定有在急信上插鸡毛的制度。

三国军制突出的特点是:中央军建立中外军体制、普遍实行世兵制和大兴军屯。这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与军事斗争相适应。但后来外军势力膨胀,至东晋,中央已无法控制、指挥。世兵制有较强人身依附性,对后世士兵地位低贱化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标签: 三国

更多文章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制

    三国为一过渡时代,亦东汉之残局,而其同时建国称帝之时间极为短促。在战乱中,各国间有因时制宜之措施,但变革不多,在原则上一切承袭东汉制度,而略有改变,兹以曹魏为例,略述如下:1、上公:汉之上仅置太傅,魏别於太傅外偶置太保(郑冲曾为太保,钟繇、司马懿、司马孚等皆曾为太傅)2、丞相、相国、与三公:汉末曹操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宫廷政变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宫廷政变

    1、曹魏(1)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杀曹爽等人,司马氏遂专魏政。(2)251年,王凌谋立楚王曹彪,在淮南举兵反司马懿。司马懿袭擒王凌,王凌自杀。牵连者均遭灭族。司马懿又杀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邺中,派官监视。(3)254年10月,

  •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而是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使得己方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此后马超力挺刘备称王,刘备再三推辞最后还是进位汉中王。不过刘备的大本营是在成都,为什么他不自封蜀王呢?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汉中根本就比不上益州。其实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明自己不仅是要割据一方,还要扶持汉室。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刘备这样做的目

  • 明朝水师是如何控制大片海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

    在我国古代明朝,虽然说比较贤明的皇帝不占多数,多半都比较昏庸,不过那也是后期的事情了。早在明朝前期,兵力和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明朝的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军队。在大明水师鼎盛时期,整个海军拥有着3800艘海船,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战船。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也仅仅只是大明水师中的一支舰队

  • 三国时期东吴有无统一全国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吴

    其实东吴在三国中一直排在第二名的位置,原本蜀国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挑战吴国的,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最后再也无力和吴国相抗争。其实东吴的确是块宝地,人杰地灵,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少有的治国人才。其实吴国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一直在蜀汉之上,如果让吴国拿下蜀国以此扩大国力,那有没有可能击败曹魏一统中

  • 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

    在我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年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趁机南下,这样的事情似乎像是早已经是定律了。八王之乱时期,五胡南下;南宋乱世,蒙古南下;明末乱世,满清入关等等。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乱世时期,从未有过异族南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三国时期即便是再乱,曹、刘、吴

  • 明朝文官集团有没有威胁到皇权?明朝权臣为何不如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官

    在汉朝时期,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外戚和权臣,宦官基本上难以对朝政产生影响。但到了明朝,宦官当政的严重性,甚至威胁到了明朝存亡的根基。虽然文官集团也有很强大的势力,但制度的不同导致权臣很难掌控实权,宦官则容易的多。所以文官基本上对皇权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哪怕是身为首辅也有诸多限制。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明朝的

  • 隋朝的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朝

    隋朝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历史,重开国家统一局面。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隋文帝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

  • 清朝异姓封王封爵列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

    我国古代早已建立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等级爵位制度,但到清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满洲入关前,清异姓封王封爵已开始萌芽,国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泛海来归,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吴三桂以请兵功封平西王,扬古利以世臣故,追赠武勋王,孙可望来归封义王,黄芳度以殉节赠忠勇王,

  • 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蜀汉

    我们看到,在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之际,知识分子或曰士大夫,或曰儒者,或曰文人比以往江山一统的年代更能拥有发挥自己才华和政治抱负的机会,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主公可以投奔,可以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那样,此地不合则另走一家。因此,东汉末年事实上是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奔走于诸侯之间,以求谋得终生的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