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987 更新时间:2024/1/23 5:43:56

三国为一过渡时代,亦东汉之残局,而其同时建国称帝之时间极为短促。在战乱中,各国间有因时制宜之措施,但变革不多,在原则上一切承袭东汉制度,而略有改变,兹以曹魏为例,略述如下:

1、上公:汉之上仅置太傅,魏别於太傅外偶置太保(郑冲曾为太保,钟繇司马懿司马孚等皆曾为太傅)

2、丞相、相国、与三公:汉末曹操专权,为丞相、相国时,曾罢三公官(司徒、司马、司空)当时丞相府之级织特别庞大,俨然一小型朝廷,并增置徵事、校事、与刺奸、军谋、军议等曹掾(蜀诸葛亮为丞相开府治事时组织亦庞大)。当魏文帝建国之初,复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至太尉共为三公,恢复东汉之旧。後东相国又与三公并置。(如司马昭为相国晋王时,何会为司徙,王祥为太尉,荀凯为司空)魏之三公,列位而巳,多无实权。

3、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最初在汉朝时用以冠於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立。魏时恢复三公太尉之职,同时仍置大司马,於是大司马与太尉时并置。又魏时大司马大将军有时为一人之头衔,有时分别为两职,则与太尉鼎立为三矣。(吴国於大将军之上,一度以陆逊为上六将军)虽同为军事首长,而权常在大将军。(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为大将军时,将军府之组织庞大,共有十曹之多;及昭晋位相国,拨事又移於相府矣)

4、大将军以下诸将军:在汉朝时位仅次於大将军者,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曹魏时,在卫将军下又有抚军将军、领军将军、镇军将军,还有四征(即征南、征北、征东、征西,位最高)、四镇(即镇南、镇北、镇东、镇西,位其次)、四安(即安南、安北、安东、安西位又次)、四平(即平南、平北、平东、平西,位最下)将军,皆位从三公,并开府治事,所谓开府仪同三司。(最早为汉邓骘为车骑将军开府,继之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之名始此。)

5、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在汉时属於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不过是皇帝的侍从。到曹魏时地位特别提高,并能比三公诸将军开府,有光禄大夫、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号为三光禄,成为朝廷显职。又凡告老之重臣,还乡退休後,朝廷常赐以光禄大夫之名,以为荣宠。光禄大夫皆银印青绶,更有加赐金章紫绶者,则称金紫光禄大夫。

6、九卿:三国均袭汉制,於中央谖九卿。九卿为太常卿、光禄勋、卫尉卿、太仆卿、廷尉卿(蜀称大理)、大鸿胪卿、宗正卿、大司农卿与少府卿。属於太常之五经博士,魏增为十九人。太史令丞之下增设中郎、待诏与灵台丞。其他列卿如执金吾,将作大匠等,皆与汉同。

7、侍中、常侍与给事黄门侍郎:侍中、常侍、与黄门侍郎,汉时属少府,均为侍从微职,从汉末到曹魏地位乃逐渐提高。原无固定员额,到曹魏时皆定为四晨并置祭酒一人率领之。魏黄初时始置散骑合於中常侍而称为散骑常侍,出从车骑,入侍左右。侍中、常侍、与黄门侍郎,皆出入禁中,近侍帷幄,并得与尚书共平奏事。因其亲近天子,最能影响政事。

8、御史台:魏承东汉之制,仍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督司百僚,有违法宪者,皆得纠弹。御史中丞下设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给书执法御史、侍御史(掌奏劾)殿中侍御史(执法殿中),又辖有五都侍御史,分驻在洛阳、长安、谯城、许昌与邺城。

9、尚书台:尚书台长为尚书令,其副贰有尚书仆射或一人或二人,二人则为左右仆射。其下尚书分为吏部、左民、客曹、五兵(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五曹。五曹尚书,与一尚书令、两仆射,共称八座。尚书台在东汉时已扩大组织,成一单独机构,但名义上仍属少府,至魏则完全独立与少府无关矣。

10、中书省:汉朝一度置中书令,旋即罢除。到了魏文帝时正式增置中书令与中书监,谓之中书省,与尚书台并列。朝廷之机要秘密文书诏令常由中书省直下地方而不由尚书。於是中书之实权,又大过尚书。中书令监之下,有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又有著作郎掌修国史,或为兼官而隶於中书省。(以上尚书省、中书省、与侍中之官,逐渐发展而为後来之三省)

11、秘书监:魏武帝曹操初置秘书令丞,至文帝建国,改为秘书监,专掌艺文图书,有左右丞,下属有秘书郎与校书郎。

12、封爵:魏仿汉制仍保存封建之名,而无封建之实,封爵所以优待宗室功臣。怀之封爵为王侯两等爵,魏制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其下又有县侯、乡侯、亭侯、与关内侯,则共为九等爵,皆食禄而不治事。

13、品位:汉之官阶,仅称若干石,以秩禄多寡分高低。至魏始定品位,从第一品至第九品,共为九等(如三公大将军开府者为一品官,金紫光禄大夫为二品,九卿为三品,御史中丞为四品,黄门侍郎五品,尚书郎六品,中书通事舍人七品,主书令史八品)魏创立九品中正选举制度亦与官品之制相配合。官品之制从此始。

标签: 官制

更多文章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宫廷政变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宫廷政变

    1、曹魏(1)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杀曹爽等人,司马氏遂专魏政。(2)251年,王凌谋立楚王曹彪,在淮南举兵反司马懿。司马懿袭擒王凌,王凌自杀。牵连者均遭灭族。司马懿又杀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邺中,派官监视。(3)254年10月,

  •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而是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使得己方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此后马超力挺刘备称王,刘备再三推辞最后还是进位汉中王。不过刘备的大本营是在成都,为什么他不自封蜀王呢?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汉中根本就比不上益州。其实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明自己不仅是要割据一方,还要扶持汉室。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刘备这样做的目

  • 明朝水师是如何控制大片海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

    在我国古代明朝,虽然说比较贤明的皇帝不占多数,多半都比较昏庸,不过那也是后期的事情了。早在明朝前期,兵力和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明朝的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军队。在大明水师鼎盛时期,整个海军拥有着3800艘海船,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战船。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也仅仅只是大明水师中的一支舰队

  • 三国时期东吴有无统一全国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吴

    其实东吴在三国中一直排在第二名的位置,原本蜀国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挑战吴国的,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最后再也无力和吴国相抗争。其实东吴的确是块宝地,人杰地灵,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少有的治国人才。其实吴国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一直在蜀汉之上,如果让吴国拿下蜀国以此扩大国力,那有没有可能击败曹魏一统中

  • 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

    在我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年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趁机南下,这样的事情似乎像是早已经是定律了。八王之乱时期,五胡南下;南宋乱世,蒙古南下;明末乱世,满清入关等等。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乱世时期,从未有过异族南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三国时期即便是再乱,曹、刘、吴

  • 明朝文官集团有没有威胁到皇权?明朝权臣为何不如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官

    在汉朝时期,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外戚和权臣,宦官基本上难以对朝政产生影响。但到了明朝,宦官当政的严重性,甚至威胁到了明朝存亡的根基。虽然文官集团也有很强大的势力,但制度的不同导致权臣很难掌控实权,宦官则容易的多。所以文官基本上对皇权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哪怕是身为首辅也有诸多限制。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明朝的

  • 隋朝的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朝

    隋朝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历史,重开国家统一局面。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隋文帝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

  • 清朝异姓封王封爵列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

    我国古代早已建立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等级爵位制度,但到清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满洲入关前,清异姓封王封爵已开始萌芽,国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泛海来归,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吴三桂以请兵功封平西王,扬古利以世臣故,追赠武勋王,孙可望来归封义王,黄芳度以殉节赠忠勇王,

  • 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蜀汉

    我们看到,在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之际,知识分子或曰士大夫,或曰儒者,或曰文人比以往江山一统的年代更能拥有发挥自己才华和政治抱负的机会,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主公可以投奔,可以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那样,此地不合则另走一家。因此,东汉末年事实上是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期,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奔走于诸侯之间,以求谋得终生的富

  • 《北齐律》简述:《北齐律》的内容是什么?《北齐律》的历史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齐

    北齐律简述:北齐律的内容是什么?北齐律的历史地位如何?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北齐律简述《北齐律》是北齐的主要法律。北齐的高氏兄弟在东魏职掌国政时,主持了《麟趾格》的修撰。550年,高洋称帝,以《麟趾格》为“未精”,始命群臣议造齐律,直到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完成,史称《北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