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28 更新时间:2024/1/21 18:57:21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收复南蛮各族,储备足够的兵甲物资后,便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蜀军有五次北伐,可是没有一次能成功,反而大耗人力物力。如果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内政上,等到蜀国实力更强大一些再出击,结果是否会更好?其实,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据《晋书》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万人,魏国有443万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万人。当然,以上只是三国郡县编户的数据,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世家门阀的佃户、部曲等没有统计,这些不是重点。只是为了说明,北方人口多远南方,而且这时在三国末期,经过北人南逃之后的数据。如果是在三国初期,北方人口更是远大于南方,毕竟那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

经过东汉末年的中原混战,许多北人南逃,这让益州、荆州、扬州纷纷得益。江东的张昭,就是从北方来的;刘璋是外来人,之所以能坐稳益州,靠的就是荆州流民组建的东州兵。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中原一旦恢复起来,吞并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魔兽争霸,蜀国有1个矿,吴国有2个矿,可是魏国有5个矿,魏国一旦暴兵,蜀国就完蛋了,所以用北伐减缓北方的经济恢复速度,是很有必要的。

在《三国志》上可以看到,蜀军每一次北上,总能引起中原的动乱。诸葛亮仅仅凭着一州之地,带着数万人马北伐,为什么就造成中原慌乱?其实,这与魏国的兵制有很大关系。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经常发生士兵逃跑的现象,曹操想出了一个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有仗打就出去,没仗打就在家种田,这便是屯兵制。

老婆和孩子都留在屯所里,一旦丈夫在战场上战死,老婆就会改嫁给其他士兵。这种屯兵制不仅让曹操有了稳定的兵源,也让魏国的人口逐渐稳定,可是有一个大缺陷,那就是出兵的成本非常高。比如汉中之战,曹操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调到汉中,这自然引起士兵的不满。虽然诸葛亮北伐的道路不好走,但是魏国调兵也要很大的成本,这无疑消耗了魏国国力。

蜀国内部原本有三大势力,随着刘备关羽张飞的去世,只剩下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以李严为首的益州系。刘备之所以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平衡内部矛盾。在刘备的设想中,用荆州人来管理益州,用益州人来管理荆州,这个结果对两个势力都有利,可是东征失败了,蜀国只剩下益州一块地方。

对于益州本地势力来说,刘璋和刘备都是一样,与其供奉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魏国一个州来得划算。这也是邓艾兵力成都时,刘禅在兵多粮足的情况下选择投降的主因之一。诸葛亮的北伐,是用外部矛盾来转移内部矛盾,达到压制益州势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因为蜀国人才匮乏,通过北伐可以锻炼和培养人才。

还有一点原因,只要诸葛亮在西边战线闹的动静越大,孙权在东边动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待吴国和魏国真正大战时,蜀国才有一线机会争霸天下。所以,诸葛亮北伐是以稳妥为主,这也是每次北伐规模并不大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五次北伐,并没有伤害国力,入股不算诸葛亮去世,最大的损失就是丢失街亭,其他三战都是局部战争。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军事领导体制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官制

    三国为一过渡时代,亦东汉之残局,而其同时建国称帝之时间极为短促。在战乱中,各国间有因时制宜之措施,但变革不多,在原则上一切承袭东汉制度,而略有改变,兹以曹魏为例,略述如下:1、上公:汉之上仅置太傅,魏别於太傅外偶置太保(郑冲曾为太保,钟繇、司马懿、司马孚等皆曾为太傅)2、丞相、相国、与三公:汉末曹操

  • 三国时间魏蜀吴三国宫廷政变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宫廷政变

    1、曹魏(1)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与曹爽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杀曹爽等人,司马氏遂专魏政。(2)251年,王凌谋立楚王曹彪,在淮南举兵反司马懿。司马懿袭擒王凌,王凌自杀。牵连者均遭灭族。司马懿又杀楚王曹彪,令曹氏王公悉居邺中,派官监视。(3)254年10月,

  • 刘备大本营选在成都为何不自封蜀王而是汉中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

    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后,使得己方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此后马超力挺刘备称王,刘备再三推辞最后还是进位汉中王。不过刘备的大本营是在成都,为什么他不自封蜀王呢?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觉得汉中根本就比不上益州。其实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明自己不仅是要割据一方,还要扶持汉室。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刘备这样做的目

  • 明朝水师是如何控制大片海域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

    在我国古代明朝,虽然说比较贤明的皇帝不占多数,多半都比较昏庸,不过那也是后期的事情了。早在明朝前期,兵力和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明朝的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军队。在大明水师鼎盛时期,整个海军拥有着3800艘海船,其中半数以上属于战船。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也仅仅只是大明水师中的一支舰队

  • 三国时期东吴有无统一全国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吴

    其实东吴在三国中一直排在第二名的位置,原本蜀国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挑战吴国的,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最后再也无力和吴国相抗争。其实东吴的确是块宝地,人杰地灵,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少有的治国人才。其实吴国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一直在蜀汉之上,如果让吴国拿下蜀国以此扩大国力,那有没有可能击败曹魏一统中

  • 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

    在我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年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趁机南下,这样的事情似乎像是早已经是定律了。八王之乱时期,五胡南下;南宋乱世,蒙古南下;明末乱世,满清入关等等。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乱世时期,从未有过异族南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三国时期即便是再乱,曹、刘、吴

  • 明朝文官集团有没有威胁到皇权?明朝权臣为何不如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官

    在汉朝时期,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外戚和权臣,宦官基本上难以对朝政产生影响。但到了明朝,宦官当政的严重性,甚至威胁到了明朝存亡的根基。虽然文官集团也有很强大的势力,但制度的不同导致权臣很难掌控实权,宦官则容易的多。所以文官基本上对皇权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哪怕是身为首辅也有诸多限制。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明朝的

  • 隋朝的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隋朝军事制度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朝

    隋朝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分裂割据历史,重开国家统一局面。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隋文帝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

  • 清朝异姓封王封爵列表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

    我国古代早已建立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等级爵位制度,但到清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满洲入关前,清异姓封王封爵已开始萌芽,国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泛海来归,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吴三桂以请兵功封平西王,扬古利以世臣故,追赠武勋王,孙可望来归封义王,黄芳度以殉节赠忠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