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朝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916-AD1125

辽朝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916-AD1125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986 更新时间:2024/2/6 9:57:18

《辽史·百官志一》对辽代官制有这样一段叙述: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公元921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辽代初年的官制与太宗以后的官制是不同的。因此,对辽代的官制必须分两个阶段介绍。

耶律阿保机即帝位的初期,“官制朴实”,契丹的中央官僚机构是:在皇帝之下,大体上分为朝官,宫卫与腹心部,族帐。地方机构有部落以及州、县、城的基层组织。

于越是皇帝之下职位最高的大臣;北、南宰相,是皇帝的辅佐;迭刺部夷离堇,是在皇帝统率下,执掌兵马大权;惕隐,专司皇族事宜;决狱官,专司刑狱。还有一种叫“阿扎割只”,《辽史·百官志一》说,“所掌未详”,后来设置了枢密院,这个职官就并入枢密院了。又有班林牙,掌管文书。以上这些官员,后来发展成为一整套北面朝官,即处理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并偏重于契丹等族各部事宜的朝官。此外,政事令,相当于中原皇朝的宰相;左、右尚书,相当于副宰相;汉儿司,是管理汉族事宜的朝官。以上这些官员,后来发展成为南面朝官,即处理有关汉族人民事宜的朝官。在耶律保机刚称帝的前几年中,于越是辖底;北、南宰相是萧辖刺、耶律欧里斯;迭刺部夷离堇是迭栗底;惕隐是撒刺;政事令是韩延徽

宫卫与腹心部:宫卫就是斡鲁朵。这是管理皇帝私人的奴隶、土地、兵马的机构。宫卫下面的瓦里,是禁锢皇族、外戚、大臣之家由于犯罪而降为奴隶的人,以及其他罪奴的机构。腹心部是皇帝私人的精锐武装部队。《辽史·耶律曷鲁传》说:“时制度未讲,国用未充,扈从未备,而诸弟刺葛等往往觊非望。太祖宫行营(宫卫)始置腹心部,选诸部豪健二千余充之,以曷鲁及萧敌鲁总焉”。

族帐:包括皇族及遥辇氏九帐。皇族族系和他们的后代所属的司、房、帐的情况,据《辽史·百官志一》的记载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见,后代属於五院司、六院司的,共有五房,称为“二院皇族”;后代属於孟父房、仲父房、季父房和横帐的,共有一帐三房,称为“四帐皇族”;耶律阿保机本人及其后代,属于“横帐”。“横帐”之称,据《辽史·百官志一》说:“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遥辇九帐南向,皇族三父帐北向。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故谓御营为核帐云。”所谓“遥辇九帐”,实指遥辇氏九代可汗的后代各为一帐。

各部落:从阻午可汗时期的二十部发展而来,为“太祖二十部”。其中除了契丹族部落外,又增加了不少因俘虏而置的非契丹族部落。

州、县、城:这是一些主要用以对付汉族俘奴及其他各部落的俘奴进行编管的地方机构或据点,有一部分是设置的商业、手工业集中场所及其管理机构所在地。

附:契丹族奴隶主贵族国家初期

的国家机构系统表:

自辽太祖阿保机天赞(公元922年926年)以后,契丹奴隶主贵族为了统治属於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逐步建立了一套双轨制的或二元化的统治机构,即所谓北面官和南面官。所以叫做北、南面官,是因为他们的办公机关分别设在皇帝帐殿的北面和南面。《辽史·百官志一》说: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北面官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面官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

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一》说:“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长官为北枢密院使,副官为知北院枢密使事。属官有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南枢密院(阿保机时代叫做汉儿司),《辽史·百官志一》说:“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长官为南院枢密使,副官为知南院枢密使事。属官有知南院枢密事、南院枢密副使、知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签书南枢密院事等。北、南两院虽然并列,实际上,主要的权力机构是北枢密院。

两院之下有北宰相府,设北府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官。掌佐理军国之大政,以皇族四帐充任。南宰相府,设南府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等官,掌佐理军国之大政,以国舅五帐充任。

北大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设北院大王(初名迭刺部夷离堇,太祖时分北、南院以弱其势,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知北院大王事,以及北院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其下则有北院郎君。又北院都统军司设北院统军使、北院副统军使、北院统军都监等官,掌北院从军之政令。北院详稳司,设北院详稳、北院都监、北院将军、北院小将军等官,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北院都部署司,设北院都部署、北院副部署等官,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

南大王院的设置与北大王院同,掌南院部族诸事。

宣徽北院,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置,设北院宣徽使、知北院宣徽事、北院宣徽副使、同知北院宣徽事等官,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

宣徽南院设置同宣徽北院,掌南院诸事。

在北面官系统中,还有大于越府,设大于越,如秦汉之三公,无职掌,不常置,位在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为辽代的尊官。因辽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故此官不轻易授人,终辽之世,得于越重任者,只有耶律曷鲁、屋质、仁先三人,谓之“三于越”。

夷离毕院,设夷离毕、左、右夷离毕、知左、右夷离毕事等官,掌刑狱。

大林牙院,设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右林牙等官,掌文翰之事。

敌烈麻都司,设特烈麻都、总知朝廷礼仪、总礼仪事等官,掌礼仪诸事。

大惕隐司,太祖建国时首设此机构,置惕隐(亦称梯里巳)、知惕隐司事、惕隐都监等官,掌皇族之政教。

辽国之先世,设有城郭、沟池、宫室等建置,惟以毡车为营,硬塞为宫,所以特别设置御帐官。对这类官员的选择,特别谨慎。《辽史·百官志一》说:

出於贵戚为侍卫,著帐为近侍,北南部族为护卫,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番宿为宿直。奉宸以司供御,三班以肃会朝,硬寨以严晨夜。

从这段叙述可知辽统治者的御帐法制相当严密。北面御帐官今可考者,大概有如下几种:

侍卫司,设侍卫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官,掌御帐亲卫之事。

北护卫府,设北护卫太师、太保、司徒等官。掌北院护卫之事。皇太后宫另有左右护卫。

南护卫府,设官与北护卫府同,掌南院护卫之事。

奉宸司,设官未详,掌供奉宸御之事。

三班院,设左、右班都知、寄班都知等官,掌左、右,寄班之事。

宿卫司,设总宿卫事(亦称典宿卫事)、总知宿卫事、同掌宿卫事等官,专掌宿卫之事。

宿直司,设宿直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等官,掌轮直官员宿直之事。皇太后宫另有宿直官。

硬寨司,设硬寨太保一官,掌禁围枪寨、下铺、传铃之事。

皇太子惕隐司,设皇太子惕隐一官,掌皇太子宫帐之事。

北面著帐官

著帐郎君院,犯罪家属所隶。设著帐郎君节度使,著帐郎君司徒等官。

北面皇族帐官

大内惕隐司,设大内惕隐、知大内惕隐事、大内惕隐都监等官,掌皇族四帐之政教。

大横帐常衮司,设横帐常衮(亦称横帐敞稳)、横帐太师、太保、司空、郎君、知事等官,掌太祖皇帝后九帐皇族事。

孟父族帐常衮司,掌蜀国王岩木房族之事。

仲父族帐常衮司,掌隋国王释鲁房族之事。

季父族帐常衮司,掌德祖皇帝三房族之事。

四帐都详稳司,设都详稳、都监、将军(本名敞史)、小将军等官。掌四帐军马之事。

舍利司,设舍利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诸官,处理皇帝日常之军政。

王子院,设王子太师、太保、司徒、司空诸官,掌王子各帐之事。

驸马都尉府,设驸马都尉,掌公主帐宅之事。

北面诸帐官

遥辇九帐大常衮司,设大常衮(亦称敞稳)、遥辇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侍中(又名世烛)等官,掌遥辇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刺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刺可汗、痕德堇可汗九世宫分之事。

大国舅司,设乙室已国舅大翁帐常衮、乙室已国舅小翁帐常衮、拔里国舅少父帐常衮、国舅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诸官,掌国舅乙室已、拔里二帐之事。

北面宫官

诸行宫都部署院,设诸行宫都部署、知行宫诸部署司事、诸行宫副部署、诸行宫判官诸官,总管契丹、汉人诸行宫事。

契丹行宫都部署司,设契丹行宫都部署、知契丹行宫都部署事、契丹行宫副部署、契丹行宫判官诸官,总管行在行军事及诸斡鲁朵之政令。

行宫诸部署司,设行宫都部署、行宫副部署、行宫部署判官,掌行在诸宫之政令。

北面部族官

标签: 辽朝

更多文章

  • 辽朝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916-AD1125 之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辽朝

    其中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设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由太子、亲王总领军政。大元帅府,设大元帅、副元帅,由大臣总军马之政。都元帅府,设兵马都元帅、副元帅、同知元帅府事诸官,由大将总领军马之事。东、西都省,分设东、西都省太师,掌军马之政。大将军府,设大将军、上将军、将军、小将军。各统领所治军伍之政令。辽

  • 西汉地方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BC202-AD8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汉

    汉代的地方行政区域包括两方面:一是普遍实行郡县制;二是于郡县之外又有诸侯王国的封建。这种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并行,犬牙交错,可以起到互相制约作用,史称郡国制。这是西汉地方官制特异于前代之处。一、郡县制汉代地方制度沿袭秦之定制,以郡统县。郡的组织与中央相应:郡守相当于丞相,郡尉(都尉)相当于太尉;监御史

  • 西汉中央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BC202-AD8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汉

    西汉官僚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沿袭秦制而有所更新。中央政府的官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外朝官。包括自丞相以下至六百石官,在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第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 东南互保是什么 东南互保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南互保

    说到东南互保其实大家应该还是比较陌生的一件事情了,但是这件在历史上也的的确确是存在的,而且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这件事情也还是有必要说一说的,话说东南互保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在当时对于清朝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和影响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东南互保是什么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

  • 义和团运动地点 义和团运动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地点在清朝统治末期西方国家也开始入侵中国,于是在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的农民起义,而在这些农民起义当中义和团运动算得上最为浩大的一场起义活动。说起来义和团起义也和当时频繁发生的教堂事件有关,但是最后这场运动还是以失败作为了结局。当时全国各地都先后出现各种起义活动,那么义和团运动地点是哪里呢?义和

  • 洋务运动的目的 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在清政府的统治下,19世界的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签订了一系列的丧国辱权条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统治者内部的一些先进人士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率先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希望能够自救。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那么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呢?洋务运动图片洋务派通过战

  • 东汉的选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5-AD220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汉

    东汉官吏的选拔制,大致是沿袭西汉,只是更加趋重于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各方面的限制也更加严格。官吏的来源,概括说,有选举和辟召两条途径,《通考·选举考》说: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乡举里选,循序而进者,选举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一、贡举东汉选举的常行科目有,贤良

  • 东汉的地方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5-AD220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汉

    东汉的地方官,仍沿袭西汉旧制,分封王、侯与州、郡、县双轨並置。一、州(郡)官东汉划天下为十二州,每州置刺史1人,其首都所属之州,设司隶校尉1人。《后汉书·百官志》云: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成帝更为州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复为刺史

  • 东汉的中央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5-AD220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汉

    东汉的政治组织与西汉基本相同,而稍有损益。光武帝即位后,为紧缩开支而裁减官僚机构,减少官员名额,每年节省俸钱开支以亿万计。东汉的中央政府,还是以三公九卿组织而成的。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

  • 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到底有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汉

    说起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很多人都非常的感兴趣了,因为在这个时期,各个地区都出现了英雄豪杰。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空前精彩的时期,在不吝赞美之余,长恨此生不能生活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以此建不世之功。其实,作为超级大乱世,东汉末年实在不值得推崇,原因无他,死亡率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