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的选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5-AD220

东汉的选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5-AD220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33 更新时间:2024/1/14 3:46:29

东汉官吏的选拔制,大致是沿袭西汉,只是更加趋重于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各方面的限制也更加严格。官吏的来源,概括说,有选举和辟召两条途径,《通考·选举考》说:

东汉时,选举辟召,皆可以入仕,以乡举里选,循序而进者,选举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

一、贡举

东汉选举的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只有孝廉每年由郡国按人口比例察举,其他科目要等皇帝下诏令才实行,所以孝廉科选出的人特别多。按当时的规定,大致郡口二十万举1人。《后汉书·丁鸿传》说:

(和帝)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帝从之。

永元十三年(公元100年),和帝又诏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者,岁举孝廉1人,不满十万,二岁1人,五万以下,三岁1人。所举的贡士进入京都,便拜为郎,居三署。《后汉书·和帝纪》注引《汉官仪》说:

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

东汉中期,选举之政已失其实,流弊甚大,各郡所察举的孝廉,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在孝廉这个名义下,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求名法。例如许武被举为孝廉后,和两个兄弟分家,三分财产自己取最好的一分。两个兄弟算是能忍让,因此也被举为孝廉。许武于是大会宾客,宣告使两兄弟成名的本意,再把自己一分财产分给两兄弟。许武因此获得更大的声名。又如赵宣葬父母,就在墓道中居住行丧礼,前后凡二十余年,乡人都称他是孝子,州郡官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出来,孝名愈来愈大。后来郡太守陈蕃查出赵宣在墓道中生了5个儿子,按惑众欺鬼神的罪名处罚。可见察举之不实。《后汉书》卷61《传论》说: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后,复增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敦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以流兢。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为了纠正这种流弊,汉顺帝接受了左雄的建议,规定了严格的制度并采取了限年考试的办法。《后汉书·左雄传》说:

(顺帝阳嘉元年)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变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龄。”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博士弟子满一年考一次,中第者补郎,这个制度和西汉相同。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又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满一年进行考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为太子舍人。

二、辟召

汉制内而公卿,外而牧守之掾属,皆归各级自由选署,但由于选择不够认真,造成贤佞兼有,朱紫错用。所以,东汉光武帝规定了四科取士: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诏令各级官署必以这四科为标准辟召。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每年送上黑绶长吏,视事三年以上政绩优异者各一人,年终与上计一起送上,以次叙用。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规定凡从郡国征召的均补为郎官。

三、特诏

东汉沿袭西京旧制,凡负有盛名之士,天子可下特诏,征召任用。西汉末,经王莽之乱,许多志士高人对现实社会不满,相携而去,隐居林园。光武即位后,下诏寻求隐逸之士,旌帛蒲车出入于山岩之中。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诏云:“昭岩穴,披幽隐,遣诣公车。”“公车”,官署名,有公车令一人,凡所征召,总领之。

凡是贡举和征召之士,经过考试合格,均拜为郎,隶属于光录勋,再经过铨第,才可补为官。

东汉的中央和地方两级均设有专职官,掌握铨选事务,《通典·选举》说:

其时选举,於郡国属功曹,于公府属东西曹,于天台属吏曹尚书,亦曰选部,而尚书令总之。

西曹主府吏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的选用。

走这三条仕路的人是:(一)士人;(二)通经学或能作奏章的人;(三)被称为孝廉的士人。中小地主要做官吏,只好先读书,所以,东汉的太学、地方官学、私学都很发达。也因为学校发达,士人间的竞争也更加剧烈。但是,有凭借的士人,或以阀阅(门第资格)被荐举;或者走权贵之路。例如河南尹田歆,有一次荐举6个孝廉,其中权贵指定的就有5个。不管士人用什么方法求仕进,有权荐举士人的大官还自有一个选择法,那就是“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大官们历年荐举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有些名门世家,甚至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巨大团体。士人是无市籍地主阶级的一个阶层,东汉后期士人逐渐从以外戚为代表的上层豪强集团里分化出来,变成官僚集团,在外戚、宦官两种势力之外,自成一种势力。它的政治代表,是士人出身的三公和大名士,它的政治倾向一般是接近外戚集团,反对宦官集团。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魏、晋、南北朝的士族。

标签: 东汉

更多文章

  • 东汉的地方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5-AD220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汉

    东汉的地方官,仍沿袭西汉旧制,分封王、侯与州、郡、县双轨並置。一、州(郡)官东汉划天下为十二州,每州置刺史1人,其首都所属之州,设司隶校尉1人。《后汉书·百官志》云: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成帝更为州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复为刺史

  • 东汉的中央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AD25-AD220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汉

    东汉的政治组织与西汉基本相同,而稍有损益。光武帝即位后,为紧缩开支而裁减官僚机构,减少官员名额,每年节省俸钱开支以亿万计。东汉的中央政府,还是以三公九卿组织而成的。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

  • 东汉末年的大动乱到底有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东汉

    说起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很多人都非常的感兴趣了,因为在这个时期,各个地区都出现了英雄豪杰。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空前精彩的时期,在不吝赞美之余,长恨此生不能生活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以此建不世之功。其实,作为超级大乱世,东汉末年实在不值得推崇,原因无他,死亡率超高,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介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历史过程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哪八国?历史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怎么样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怎么样造成了什么历史影响?本文来书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

  • 秦朝快速灭亡的四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朝

    一、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采用了一个比较粗暴的手段来统一各国的文化,结果肯定是不得人心。而且秦始皇急于推广郡县制,也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虽然郡县制这项制度本身没错,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新上任的郡守和县令手上并没有兵权,等到有人起义时这些官员几乎毫无反抗能力,只能等中央调度兵马镇压

  •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掉丞相职位?朱元璋要废掉丞相职位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

    其实明朝开国之时,丞相职位还是存在的,而且还是由明朝的开国功臣胡惟庸担任。但胡惟庸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让他成为百官之长以后,并没有让朝中秩序走向正轨,反而胡惟庸利用自己的职权贪腐受贿,专权自负,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此后爆发的胡惟庸案更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朱元璋以谋反罪下令诛杀胡惟庸九族,同时还以相

  • 西北雄鹰羌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羌族

    说到羌族人其实大家还是很有兴趣的,毕竟在历史上还是大放异彩过的,虽然现在这个民族不见了,但是还是让人觉得十分的有意思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些羌族人到底去哪了呢?下面我们不放就在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和汉族的历史差不多。在古代,羌族主要生活在今包括今甘肃、四川、陕西

  • 战国七雄之魏国历史介绍 魏国是如何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

    初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魏国因为正处中央战乱之地,所以魏文侯心生忧患,是魏国成为最先推出变法的国家。此后魏国国力日渐强盛,在战国200多年的历史当中,成为最前称雄的国家。如此具有居安思危传统的国家,为什么最后还是走向了衰败呢?这就和魏惠王当时的执政离不开关系了。不过战国七雄各自都有过一番崛起,谁也

  • 春秋晋国是怎么灭亡的?为什么会被三家分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晋国

    晋国曾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后来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因为打败楚国而正式崛起,成为当时一霸。不过春秋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没有哪个诸侯国能一直处于领导地位,此后晋国也是同样开始步入衰落,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等晋静公被杀后,晋国就算是彻底灭亡了

  • AD1949年湖南长沙程潜起义过程及结局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程潜

    程潜生于1882年,卒于1968年,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程潜是湖南人士,程潜九岁时,被父母送入当地的私塾读书,程潜十六岁时,成为了一名秀才。1900年,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程潜看到了动乱时态,他决定转文学武。1904年,程潜因表现优异,被送往日本学习。在日本学习过程中,程潜认识了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