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韩国都城叫什么?

战国时期韩国都城叫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40 更新时间:2024/1/14 4:56:36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虽然实力是七雄中最弱的,但也曾有过一段光辉时期。韩国最出名的兵器就是弩,只有韩国的弩射程可以达到800米,所以也就有了“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这样的说法。三家分晋以后,韩国立都于阳翟,在今天的河南禹州市,等韩国吞并郑国后曾有过一次迁都。其实韩国国力也没大家想象中那么不济,不然也不可能站上七雄之列,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韩国的都城,一起来看看吧。

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赵、魏、韩三国取代晋国。韩国刚建立时,国都在平阳。平阳,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

平阳本属赵氏,公元前514年,韩国的先祖看中平阳,用马首(山西寿阳)与赵氏做交易,换来平阳。公元前497年,韩氏正式迁居于平阳。

韩氏为会选择平阳?首先,三家分晋前后,韩氏的封地在晋东南一带。这里的地形很特殊,以临汾为界,东边是太岳山,西边是吕梁山,汾河由北至南,穿临汾南下,最终汇入黄河。汾河谷地是韩国控制区域内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韩国钱粮所出,多源于此。定都平阳,对韩国的发展非有利。另外,当时晋国还在,晋国国都在新绛(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平阳就在新绛以北不远,方便韩国参与晋国复杂的权力斗争。

不过,三家魏、赵、韩在分晋之后,都发现了一个问题:三国的都城都远离中原地区,而三国都有进取中原的野心。你看赵国的国都迁徙路线:晋阳(山西榆次)、中牟(河南鹤壁境内,不是郑州所辖之中牟)、邯郸,一路东。魏国迁都也是一路向东,安邑(山西夏县)、大梁(河南开封)。韩国也不会例外。

在分掉晋国的三国中,魏、赵实力强大,赵国占据现在的河北省、山西省北部,魏国占据河南东部、山西中部。势力弱小的韩国,要与魏、赵争地盘显然不现实。韩国能做的就是向今河南省中部进军,寻找机会灭掉郑国。

郑国在春秋初期是小霸,实力很强。春秋末期,郑国实力明显下滑,但依然不是韩国几口就能吃掉的。所以,韩康子制定了灭郑的长远计划,

要灭郑,第一步就要向东迁都,在这个背景下,韩国把新都定在宜阳,就是现在河南省宜阳县以西的韩城镇。宜阳正好处在平阳与郑国国都新郑的中间,说明韩国的迁都战略非常清楚,就是冲着郑国去的。

公元前423年,韩武子大举攻郑,杀掉了郑幽公姬已。只是当时郑国实力还比较强,韩国一时半会吞不下去。这有点像明末,后金皇太极已取得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但就整体实力来说,明朝依然强大。后金的策略只能是步步蚕食。

韩国吞并郑国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就像蚂蚁啃骨头,没有一股子韧劲是做不到的。随着韩国对郑国的不断胜利,宜阳也不合适再做韩国的国都了,需要再向东寻找新都城。

阳翟(“翟”念“宅”或“狄”)位于郑国国都西南不远,颍水中流,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代管的禹州市。韩国定都阳翟,意味着韩国对郑国已取得战略上的巨大优势。

有学者认为,韩国的新都宜阳、阳翟,更像是前敌作战总指挥部,军事上的属性更强一些。在韩人看来,他们只应该有两个国都:宗庙所在的平阳,地尽中原之利的新郑。宜阳、阳翟都是过渡性质的国都,这一点,从定都时间长短上可以看得出来。

公元前424年,韩国从平阳迁都至宜阳(16年)。

公元前408年,韩国从宜阳迁都至阳翟(23年)。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把国都迁至新郑,直到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国所灭(145年)。

韩国为何一定要迁都新郑,这和韩国的疆域有关。魏、赵、韩三国中韩国疆域最小,而且缺乏平原地带。以黄河为界,韩国疆域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黄河以北山川纵横,活动空间有限。而黄河以南同样山川纵横,包括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嵩山,新郑就位于嵩山东麓的平原。东出新郑不远,就是魏国地界。为了守住韩国本就不太大的地盘,“天子守国门”是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定都新郑,屯重兵于此,可以阻止魏兵西进。同时,一旦魏国有变,韩国也可以就近从新郑出兵,攻城略地。

宜阳的定都条件都不错,已发现的宜阳韩都,面积就有3平方公里。但宜阳距离中原较远,距离秦国较近。就对韩国的威胁而言,秦国大于魏国。魏国可以把韩国当成抵抗秦兵东进的战略屏障,而秦国显然不需要这么做。秦国要统一当先取韩。欲取韩,当先取宜阳。

韩国定都新郑,还有与魏国抱团取暖的意思。总之,在秦国已成七国最强者的情况下,韩国国都距离秦国边界越远越好。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公元前307年,秦军杀韩兵六万,攻下宜阳。如果当时韩国国都还留在宜阳,韩国衮衮诸公早就下场领盒饭去了。

标签: 韩国

更多文章

  • 佛教在南北朝兴盛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佛教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其实这并不夸张,因为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全国有多达3万多座寺院,佛教僧人尼姑至少300万人以上,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的时候,曾经让多达300多万的僧人还俗。由此可见,当时的佛教的规模有多大。那

  • 中国古代历史之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武一宗灭佛

    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厄,称为“法难”。指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击佛教的事情。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属于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拓跋氏本“与西域殊绝”,不知佛教。后来在经略燕赵、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才

  • 北魏如何灭亡的?北魏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魏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朝代变更最快的一个时代,而且当时的国家政权是很容易被分裂的,领导者也是在不断的改变,在这个时期最为频繁的就是北魏政权,而且当时皇帝放弃了城池直接逃跑,最后的北魏也是被侵略者弄得四分五裂。不过在北魏政权前期的时候北魏政权当时是由鲜卑族组成的,但是在如此强大的鲜卑族为

  • 夏崇宗通过哪些措施来推行汉学?佛教为何在西夏能广泛传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夏崇宗

    惠宗李秉常卒,他的儿子乾顺继位,年仅3岁,为崇宗。崇宗年幼,大权又操纵于其母梁氏(昭简文穆太后,是梁乙埋的女儿)和梁乞逋手中。因此在西夏历史上梁氏一族接连出了两位皇后,而且是连续性地把持西夏政权,西夏母党专权的局面又维持了十多年。在这期间,梁氏仗着“一门二后”的威势,迫害李秉

  • 夏仁宗通过哪些措施使西夏进入了全盛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夏仁宗

    夏大德五年(1139年)六月,崇宗李乾顺卒,终年56岁,在位54年,谥号“圣文皇帝”,庙号“崇宗”,陵名“显陵”。他的儿子李仁孝继位,当时16岁,就是西夏仁宗。仁宗与前三代君主有所不同,西夏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都是幼年继

  • 夏仁宗是怎样平定任得敬叛乱的 夏仁宗与任得敬分别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仁宗,任得敬

    仁宗时西夏虽进入了全盛时期,但是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太平盛世的背后正酝酿着一场篡权分国的政治斗争。以任得敬为首的后党与以仁宗为首的帝党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围绕着皇权进行的权力之争,实质上仍是西夏社会落后势力与封建进步势力之间的斗争。说到任

  • 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怎样创制的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有什么特点及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夏

    中国古代的法律历经了至少3000年的发展,有着独立发展、脉络清晰而自成体系的传统,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出于争夺政治上正统地位的考虑,一般在开国之初总要制定律典来安定人心,稳定政治局势。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政权的立法活动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曹魏于229

  • 西夏《贞观玉镜》的内容是什么 《贞观玉镜》有什么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夏

    《贞观玉镜》是西夏贞观年间(1101年~1113年)颁行的军事法典,以西夏文书写。该法典出土于我国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属于20世纪初俄国的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现的众多文献中的一部分,今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这一文献最初被归类于西夏文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在经过苏联西夏文学者整理

  • 西夏桓宗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夏桓宗李安全为什么要篡权夺位 ?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桓宗

    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二十日,夏仁宗李仁孝卒,终年70岁,谥号“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名“寿陵”。李仁孝在位54年,是西夏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死后,皇位由他的长子李纯佑继承,这就是西夏历史上的夏桓宗。

  • 西夏是如何灭亡的 蒙古为何首要攻击目标是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夏

    12世纪,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部逐渐从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强大的政治势力,正当蒙古人兴起之际,驻在蒙古高原上从事游牧和狩猎的其他各部落的势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部落,有的与蒙古部落的人有相近的语言、相近的习俗,有的则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有的已产生了国家政权机构,有的则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