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洋军名称来历 北洋军编制是怎样的

北洋军名称来历 北洋军编制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703 更新时间:2023/12/19 4:50:47

北洋军简介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领袖的基础。1898年,新建陆军改编为拱卫京师的“武卫右军”。1902年扩编为“北洋常备军”。民国成立后分裂为三大主要派系和诸多小派系,1928年东北易帜后完全融入国民革命军。


北洋军编制

从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6月6日韩复榘部抵达北京南苑,这一时期被称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军阀混战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袁世凯时期和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为大小军阀乱世立名的根本,军队尤其是陆军就成为各个军阀的重中之重。

而北洋军事集团凭借着他所独有的优势迅速扩充壮大其势力,由华北东北地区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鼎盛时期除西南两广及山西外均为北洋军的势力范围。

在这节里作者将试图对民国后的北洋军的编制、军械进行一些论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篇幅和精力有限只对1922年前的北洋中央陆军编制、军械和1922年后的一些重要军阀的编制、军械进行论述,其它诸如汤芗铭所部中的湖南省陆军等不在进行论述。

一、编制

进入民国后,编制上一如北洋旧制,只是在1912年9月15日,将新式陆军的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名称改作师、旅、团、营、连、排、班,将原有的“左、中、右”、“前、后、左、右”等一律改作“一、二、三、四”等。

此一编制的诞生,是中国陆军史上开天辟地的军制革命,尽管它基本上是仿照德日等国陆军的编制结构,还算不上原创,但毕竟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就基于此,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随后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对基本战略单位师一级的编制进行了调整。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营辖4个步兵连。

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团由4个骑兵连组成,乙种团由3个骑兵连组成,使驻地的情形而定;炮兵团下辖两个野战炮营,一个山炮营。

二、师旅

1、师

进入民国后的1912年,随着部队名称的改变,北洋六镇、20镇、23镇等8个镇改成了8个师,番号不变。又增建19、27、28师,北洋军实力达到11个师。

1913年,建7、8两个师,达13个师。

1914年,建第10师,为14个师。

1915年,裁23师,又减至13个师。

1916年,建11、12、13师,又增至16个师。

2、混成旅

混成旅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编制。因没有法定编制的制约,混成旅的编成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旅下辖有步兵2至3个团,骑兵1个连至1个营,炮兵1个连至1个营,工兵、辎重兵1个连。

编制小一些的有三千兵马,多的则逾万人,如著名的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俨然一个陆军师的规模。从兵种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备战斗、战斗支持和战斗勤务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在袁世凯时期共出现17个。分别是:

第1混成旅

前身是驻山东的5师10旅,1913年11月扩编成第1混成旅,驻地:山东济宁。

第2混成旅

1913年9月成旅,驻地:湖北武汉。

第3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三次:

①1914年8月,以驻河南第6师12旅扩编而成,同年10月,扩编为第7师。旅长:张敬

②1914年又以彰德招募的湖北省防团改编为第3混成旅,驻地湖北,不久即扩编为14师。旅长:卢金山。

③1915年12月,以江西省防团改编为第3混成旅,驻地江西信丰。民国13年12月与赣东之第2团合编为江西第1师。历任旅长:黄振魁/陈光魁/唐福山。

第4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驻湖南长沙、岳州之20师39旅扩编而成,民国4年3月随陈宦进驻四川,民国5年,陈宦离川,该旅在宜昌遣散。旅长:伍祥桢。

第5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冯国璋率至南京之直隶第1混成旅改编为第5混成旅,驻军淮安。

第6混成旅

1914年8月,以驻湖北第2师补充旅改编为第6混成旅,民国7年1月,扩编为18师。

第7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驻京师北苑第一路备补营改编为第7混成旅,移驻河南,民国11年,扩编为14师。

第8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驻保定第二路备补营改编为第8混成旅,民国11年7月,扩编为14师。

第9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江西第6混成旅改编为第9混成旅,驻军赣县,民国13年12月,以第9混成旅和23混成旅之一部并补充团一团,改编为江西中央第1师,并入五省联军系列。历任旅长:丁效兰/吴鸿昌(赣南镇守使兼)/王永贵/邓琢如。

第10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9月,第4师7旅14团及补充第5团,扩编为第10混成旅,民国12年7月,直系孙传芳率第2师入闽,任福建督理,该旅被解散。旅长:唐国谟。

11、第11混成旅

二次革命后,驻军福建的陆军14师许崇智部被裁减为27混成旅,1914年9月,改称第11混成旅,1923年后列入五省联军系列。

12、第12混成旅:

1911(民国元年)10月,以山西晋军组成第12混成旅,1917年后,该旅改称为山西陆军第3混成旅,后升编为山西陆军第2师。

第13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3次:

①1914年(民国3年)9月,陆军第9师撤消,分立13、14俩个混成旅,1915年9月缩编为第1混成团。

②1915年(民国4年)1月成旅,陈宦任四川将军时,率该旅入川,民国5年,陈离川,该旅在宜昌解散。

③1916年(民国5年),李炳之第13混成旅在宜昌解散后,另以第1师步兵一团与第2师一混成团合编为第13混成旅,民国5年,随吴光新入川,民国9年8月,该旅与第21混成旅合编为湖北暂编第1师。

第14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2次:

①1914年(民国3年)9月,陆军第9师撤消,分立13、14两个混成旅,1915年9月缩编为第2混成团。

②1916年(民国5年)5月,由第10师19旅改编为第14混成旅,民国7年,该旅扩编为福建暂编2师。

第15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9月,以驻陕西第7师改编分立15、16两个混成旅,民国9年7月,取消建制。

第16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2次:

1914年(民国3年)9月,以驻陕西第7师改编分立15、16两个混成旅,民国4年,随陈宦入川,民国5年,陈宦离川,该旅由陕西北归,驻军廊坊。民国6年,复辟事起,该旅参加了讨伐张勋辫子军的战斗。民国7年2月,屯兵武穴,民国10年,该旅入陕,同年7月,扩编为11师,该师后成为国民军的主要力量。

第35混成旅

1912年初,在新疆的原清末建立的新军35混成协,改称第35混成旅,不久该旅撤消。

第39混成旅

1912年初,陕西新军改称第39混成旅(协),1912年12月该旅撤消。

第47混成旅

1912年2月,在山东的新军第47混成协,改称第47混成旅,驻地:济南。1925年张宗昌督鲁,该旅被张收编,后归直鲁联军第2军。

第75混成旅

辛亥革命后,江苏第4师缩编为第75混成旅,1917年7月,李纯任江苏督军,该旅被改编。


北洋军为什么叫北洋军?

清末至民国时期称今江苏省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等沿海各省为北洋,而称其以南沿海各省为南洋。

北洋水师是指19世纪后期李鸿章建立的近代海军,总基地是山东威海卫,后改称北洋舰队,1895年1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北洋军阀是指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除了名称中有“北洋”二字外,跟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无关。它的起源是: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管辖指挥。

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后,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的军事集团,人们称之为“北洋军阀”。

标签: 北洋军

更多文章

  • 明朝的灭亡罪魁祸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

    明朝的灭亡,不能全怪崇祯帝,罪魁祸首是他的爷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绝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享国277年的明朝正式落下帷幕。明朝虽然灭亡,但明朝灭亡的责任到底属于谁呢?有人认为崇祯是亡国之君,第一责任自然是他的,但

  • 战国时期韩国都城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国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虽然实力是七雄中最弱的,但也曾有过一段光辉时期。韩国最出名的兵器就是弩,只有韩国的弩射程可以达到800米,所以也就有了“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这样的说法。三家分晋以后,韩国立都于阳翟,在今天的河南禹州市,等韩国吞并郑国后曾有过一次迁都。其实韩国国力也没大

  • 佛教在南北朝兴盛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佛教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其实这并不夸张,因为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全国有多达3万多座寺院,佛教僧人尼姑至少300万人以上,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的时候,曾经让多达300多万的僧人还俗。由此可见,当时的佛教的规模有多大。那

  • 中国古代历史之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武一宗灭佛

    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厄,称为“法难”。指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击佛教的事情。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属于当时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拓跋氏本“与西域殊绝”,不知佛教。后来在经略燕赵、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才

  • 北魏如何灭亡的?北魏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北魏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朝代变更最快的一个时代,而且当时的国家政权是很容易被分裂的,领导者也是在不断的改变,在这个时期最为频繁的就是北魏政权,而且当时皇帝放弃了城池直接逃跑,最后的北魏也是被侵略者弄得四分五裂。不过在北魏政权前期的时候北魏政权当时是由鲜卑族组成的,但是在如此强大的鲜卑族为

  • 夏崇宗通过哪些措施来推行汉学?佛教为何在西夏能广泛传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夏崇宗

    惠宗李秉常卒,他的儿子乾顺继位,年仅3岁,为崇宗。崇宗年幼,大权又操纵于其母梁氏(昭简文穆太后,是梁乙埋的女儿)和梁乞逋手中。因此在西夏历史上梁氏一族接连出了两位皇后,而且是连续性地把持西夏政权,西夏母党专权的局面又维持了十多年。在这期间,梁氏仗着“一门二后”的威势,迫害李秉

  • 夏仁宗通过哪些措施使西夏进入了全盛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夏仁宗

    夏大德五年(1139年)六月,崇宗李乾顺卒,终年56岁,在位54年,谥号“圣文皇帝”,庙号“崇宗”,陵名“显陵”。他的儿子李仁孝继位,当时16岁,就是西夏仁宗。仁宗与前三代君主有所不同,西夏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都是幼年继

  • 夏仁宗是怎样平定任得敬叛乱的 夏仁宗与任得敬分别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夏仁宗,任得敬

    仁宗时西夏虽进入了全盛时期,但是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太平盛世的背后正酝酿着一场篡权分国的政治斗争。以任得敬为首的后党与以仁宗为首的帝党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围绕着皇权进行的权力之争,实质上仍是西夏社会落后势力与封建进步势力之间的斗争。说到任

  • 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怎样创制的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有什么特点及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夏

    中国古代的法律历经了至少3000年的发展,有着独立发展、脉络清晰而自成体系的传统,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出于争夺政治上正统地位的考虑,一般在开国之初总要制定律典来安定人心,稳定政治局势。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政权的立法活动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曹魏于229

  • 西夏《贞观玉镜》的内容是什么 《贞观玉镜》有什么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夏

    《贞观玉镜》是西夏贞观年间(1101年~1113年)颁行的军事法典,以西夏文书写。该法典出土于我国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属于20世纪初俄国的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现的众多文献中的一部分,今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这一文献最初被归类于西夏文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在经过苏联西夏文学者整理